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首页 > 抗战公益 > 志愿者在行动 > 综合资料 > 内容正文

国民革命军预六师十八团第一营杨一鸣营长后人寻觅父亲相片
来源:抗日战争纪念网 通讯员 杨勇   2016-11-17 14:43:48

一心吞倭寇 鸣声震山河

容緣今何在 后人觅真踪
 

当日寇入侵潮汕的时候,国民革命军预六师十八团第一营杨一鸣营长为保家卫国,献出了自己的生命。《揭阳县志》、《揭阳文史》都记录了这位烈士的英勇事迹,台北忠烈祠也有杨烈士的祀位。但是,至今大家都没找到杨烈士的遗照!杨一鸣营长,原籍广东省揭阳云路北洋村。杨营长当年的随身警卫陈来合及杨营长的一女一子目前均健在。杨营长之子是遗腹子,从未见过父亲,甚至连父亲的遗照都没见到。他们急切想要找到杨营长的遗像,可惜找了几十年还没找到。

我们祈望抗战史学者、历史专家、爱好者、以及能接触相关档案的有心人士,能够发起爱的力量,在浩瀚的历史资料中,帮助寻找到一张小小的照片,以解烈士后人对先辈无限的思念之情!感谢万分!


杨一鸣营长的墓碑,现已陈放在汕头抗战纪念馆



杨一鸣营长的故居



杨一鸣营长的儿子和志愿者在一起



杨一鸣营长的警卫员陈来合老兵与志愿者在一起



杨一鸣营长的警卫员陈来合老兵与杨营长的儿子会面



杨一鸣营长的女儿

以下为相关新闻媒介:(原载《揭阳文史》第8期)、(作者:陈正新,来源《广州日报》)对国民革命军预六师十八团第一营杨一鸣营长的详细报道:
 

《国民革命军抗日营长杨一鸣的一生
 

杨一鸣,又名奕鸣,字鹤皋,揭阳县(揭东)云路北洋村人,生于1906年8月10日,卒于1941年11月21日,终年36岁。36岁的人生是短暂的,但杨一鸣营长短暂的一生却谱写了光辉的篇章,令世人永远缅怀。

杨少失牯,依母南洋,稍长负笈归国就读于汕头南嶽。民国十三年(1924年),卒业于礐石中学。十六年(1927年)九月,毕业于中国国民革命军干部训练班并加入中国国民党。翌年十月,任国民革命军第十八师第二营中尉指导员,民国十八年(1929年)至二十一年(1933年)三月,历任第一集团军第三旅第一团步炮上尉连长,第一集团军独立第二师独立团第二营上尉营副。二十二年(1933年)四月,改任厦门公安局保安大队副兼特务队长。二十四年(1935年)入黔,任黔西保安少校大队长兼第一中队长。二十六年(1937年)卢沟桥事变,为抗击倭寇,他主动自黔赴湘皖,任陆军第四司令部少校参谋,随军作战,战绩卓著,多获勋章。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四月,调闽、赣边区绥靖主任公署少校参谋,二十九年(1940年)四月,升任陆军预六师十八团第一营营长。时潮汕沦陷,日寇集重兵于潮安彩塘一带,杨一鸣奉命驻防于桑浦山前沿,他因赏罚分明,官兵同心同德,战斗力极强,多次击退日寇进攻获铁军称号。

是时,同团驻扎澄海的二营却节节败退,他愤而乔装夜访其营,发现该营防地前哨班,却在营房里“打麻将”,连荷枪的哨兵也在一旁观看,他一时怒不可遏,竟忘记是过营探访,盛怒之下拔出手枪将哨兵击毙。枪声惊醒了打牌的士兵,个个慌忙端起步枪,将杨一鸣团团围住并扭送营部。二营营长见是一鸣,立即松绑并道歉,一鸣却感慨地说:“贵军处于前沿,弟兄们竟毫无戒备,鄙人一时愤而毙之,于理有悖,也请鉴谅,死者由我出钱安葬,早间将我围住的士兵每人赏银一对,天明待我派人送来。

民国三十年(1941年)十一月十九日,日寇驻扎潮安澄海一带的田中部倾巢来犯,澄属莲塘,郭厝塭,东乡、乌门等地相继失守,情况十危急,日寇沿途奸淫烧杀,到处血雨腥风,惨不忍睹。时杨营长驻军钱岗,闻讯毫不犹豫,率部迎击。他身先士卒,官兵同仇敌忾,英勇拼杀,终于一鼓作气夺回莲塘,郭厝塭,东乡、乌门等地。但田中不甘心失败立即纠集残部,借鸡笼山一带有利地形和精良武器,组织反扑。在强敌面前,杨营长毫无惧色,激励全营官兵,为民族生存而浴血奋战。在激战中,他虽身中数弹仍不下火线,时下属排长江明勤和卫兵们吴谢受多次劝他撤退治伤,但他却坚定地说:“俗语说,养兵千日,用在一朝,关键时刻,怎能撤退?“说罢,犹奋不顾身,一边组织战斗,一边带头冲杀。全营官兵,在营长精神鼓舞下,个个抖擞精神,前赴后继,攻坚杀敌,没不以一当十,使日寇惊得狼奔豕突,怆惶败退,最后全线崩溃,使揭阳转危为安。是役自晨至晚,虽大挫日寇凶焰,夺回大片失地,惟杨营长最后伤重,无法救治,于十一月二十一日在揭阳真理医院与世长辞!翌日晨,由该师师部及北洋乡士绅扶柩,回返家乡,设灵祭奠。

二十四日上午九时,杨营长生前集团军参谋长林鸿飞和预六师师长吴德泽率领该部官兵400余人(其中号兵60人)和北洋乡士绅,北洋小学师生及杨营长生前亲朋好友共1000余人集中在北洋赤崎头广场(现云路影剧院),举行出殡追悼会。在悲壮的军号声中,师长吴德泽亲自献上挽联,挽联左上角写“抗日英雄杨一鸣营长千古",中间联曰:“一心吞倭寇,鸣声震山河。”下面落款是“陆军预六师全体官兵敬挽"。

杨营长生前虽多年军旅,但仍念念不忘家乡兴学育才,1933年,有一次回乡度假时,曾邀集乡里中士绅共商乡中兴学事宜,并自己带头解囊捐资,将村中几所私塾并为北洋中心小学,甚至把随身佩带的“左轮”手枪也卖掉,为学校增添教具。在他的带动下,乡里中士绅杨柏铭等也相继解囊捐资,乡政并根据杨营长建议,将北洋墟场税收全部作为学校经费。

杨一鸣生前经常为群众排忧解难,在乡里中成为美谈,如他驻扎桑浦山时,有北洋村人杨戴,到澄海莲塘购买耕牛,被当地地痞诬为盗贼,没收其耕牛,杨戴即到杨营长驻地,求其作主,他见说便顾不得吃午饭,立即驰马到莲塘怒斥地痞,将牛要回来,使杨戴合家感激涕零。

杨一鸣营长一生廉洁奉公,家无余储,遐迩称道。妻吴氏吟端,1954年在北洋病故,长幼二女已出嫁,遗腹儿杨振通在家务农。

(原载《揭阳文史》第8期)
 

《92岁老兵凭吊700将士》

2014-04-03
 

揭阳新发现一处较大型抗日将士墓地

本报揭阳讯 (记者陈正新摄影报道)70多年前,为阻止来自潮州方向进犯潮汕腹地的日军侵略者,驻守在如今揭阳市地都镇的一支部队坚持防御了3年。防线被突破前的最后一次争夺,抗日将士浴血奋战,战斗结束后当地一间善堂收殓的抗日勇士的尸体就近700具。这些将士被安葬在当年战斗打响的一处山脚,在随后的几十年都不为外人所知,直到近日才被当地文史研究者发现。

如今已92岁的抗战老兵陈来合,是当年这支驻军的一名通信兵。近日,听闻战友葬地被发现,老兵赶来凭吊,墓前,老兵拄着拐杖久久不语……
 

老兵讲述:杨一鸣营长中了几枪

1940年农历十月十八日,天还没亮。一支日军的部队在如今揭阳市地都镇的一处名为冬瓜山的附近高地潜伏。陈来合所在的部队驻守在前方,他是营长杨一鸣身边的一名通信兵。

陈来合回忆说,他和营长杨一鸣刚刚冲上山腰,就被机枪射中。“他(杨一鸣)身上中了好几颗子弹,我右胳膊也被打穿了。我赶紧扶着他撤退下山。他还比划着让我把作战地图撕了,不要被日本人包围了。”杨营长最后不幸伤重不治牺牲。
 

揭阳已现两处大型墓葬

杨一鸣战死,但战斗没有停止。地都镇文化站原站长蔡汉铭还原了当年地都正面战场上的抗战形势。中日双方军队从1939年~1943年在这一带进行了长期的拉锯式作战。1943年,前方防线被突破,驻防在地都镇一带的部队与日寇进行了最后一场激烈的战斗。战后,当地普庆善堂组织义工前往收埋战场上遗留的烈士遗体。揭阳市社科联原主席郑智勇对此考证发现,在地都镇乌美村到鸡笼山一带数年的战斗间隙,都由这间善堂前来收殓烈士遗体统一安放。这间善堂至今仍在,当年主持将抗日将士遗骸统一安放埋葬的正是善堂里释光德师傅的父亲。1987年,他接下父亲的工作,为这座抗日将士墓进行了重修。

郑智勇找到的这座烈士墓地,位于地都镇枫美村和仙埔村交界处的一处山脚下,平日灌木丛生,不为外人所知。“墓中葬有约700名抗日将士的遗骸。”郑智勇说。记者实地所见,27年前重修的墓碑仍在,大概30米长的墓墙上书有“为国捐躯”、“江山无恙”等字。这也是在潮汕地区,继揭阳官硕乡去年发现一处葬有2200多具抗日将士墓之后的另外一处较大型的抗日将士墓葬。

“我认为应向主管部门、当地政府申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然后再进行设计和规划修缮。”郑智勇说。

(作者:陈正新,来源《广州日报》)

 

备注报料人:抗战史迹网 李勇先生 135-8016-6225 微信号:TONG20060823

邮箱: vzll@qq.com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