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首页 > 日本投降 > 民族败类 > 伪政权 > 内容正文

沦陷时期陆家嘴地区的日伪机构
来源:联合时报   2016-07-08 15:32:10


陈氏民宅:当年日军慰安所遗址


《申报》关于大道市政府的报道


《申报》关于集中营的报道


大道市政府正门

东昌路上的“大道市政府”

1937年11月12日,淞沪会战结束,上海沦陷。日军侵略者为了统治需要,于12月5日在浦东东昌路张家花园后王银全宅院内,组建了伪上海大道市政府,汉奸苏锡文任市长(1938年4月28日改称上海市政公署督办)。为了加强管理,日伪政府把租界外的区域划分为12个区,浦东地区划分为5个区:浦东北区(现高桥、金桥地区)、浦东南区(现陆家嘴、三林地区)、川沙区、南汇区、奉贤区。划区的同时,为了实行法西斯控制,在施高塔路25号(今山阴路)建立特务机关,首任机关长为陆军大佐楠木实隆。特务机关不仅有庞大又严密的内设机构,还在各区设有特务班。浦东各区的特务班头目分别为:浦东北区服部一义、浦东南区药袋正次、川沙区草野秀吉、南汇区镰田次郎、奉贤区芝义勇。

浦东的陆家嘴地区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有密布的码头、仓储和工业,东昌路是当时沿江地区商业最集中最繁华的地方,是浦东第一条用山东地名命名的道路,加上又是伪上海大道市政府办公所在地,故有日军重兵把守。日军把不少民营码头改为军用码头,要求工厂专门生产军用物资,陆家嘴花园石桥边的陈桂春故居被辟作宪兵队机关,专门关押和迫害抗日志士。同时把赖义渡(民间称烂泥渡)太古公司栈与陆家嘴隆茂栈之间的区域辟为警戒地,误入的百姓均被日军击毙。据12月5日《申报》报道,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警戒线一带被日军打死的平民达40余人。在浦东路(1955年改名浦东大道)与新马路(建国后改名为浦东南路)交汇处,建造了一个碉堡,驻兵设岗,检查过往行人。当地百姓把碉堡称作炮台,时间一长,交汇处被习称为“炮台湾”。

对大道市政府的情况,《申报》曾作过不少报道。仅1937年12月6日至11日,就有《浦东发现大道市政府》、《大道政府发表布告与启事》、《大道政府开放东昌渡口、准居民回乡探视》等6篇报道。1938年10月15日,上海大道市政府办公地点由东昌路迁往江湾原市府大厦,同时改组为伪维新政府所属上海特别市政府。

小陆家嘴的侨民集中营

12月5日,汪伪政权在浦东东昌路成立“上海大道市政府”后,日军宪兵队随即把强占的浦东医院(1993年1月1日改名为东方医院)分配给新成立的市警察局。该局总局长为东北人朱玉珍,他当了局长后,把浦东医院后面唐阿东的住宅占为个人私宅,还把浦东医院门前的道路定名为警局路(建国后改名为东宁路)。

1941年12月8日,日军偷袭美军海军基地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为了加强对生活在上海的英、美、俄等国侨民的控制,在上海辟建了三个侨民集中营,其中最大的一个设在浦东陆家嘴烟厂路(解放后改为烟台路)与北护塘路交汇处。被关押在集中营的外国侨民,涉及欧、美、澳三洲十余国,共计6000余人。由于无法承受日寇的迫害,被关押的侨民一有机会就设法外逃。当年在浦东地区坚持抗战的新四军浦东支队就曾救护过2名从集中营中成功逃脱的外国侨民。革命前辈、浦东支队支队长朱亚民在其编著的《我与浦东抗日游击队》一书中,对此曾有记载:

有一次,从日军集中营逃出来一名叫奥业尔的英国工人,地下党秘密地把他送来部队,住了一个多月。白天我们派人保护他,晚上他跟我们一起流动。这位外国工人教我们的战士用英语讲“我们是新四军”,和我们结下了很深的友谊。在抗战胜利前夕,部队里又来了一个出身于拉脱维亚的俄罗斯人,是上海地下党把他从日军魔掌中营救出来的。他在我们部队里住了10多天。后来我们把这些盟友送到浙东纵队司令部去了。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颁发《终战诏书》,宣布无条件投降。在集中营中被关押了4年的侨民终于获得了自由。为了救助受难的外国侨民,社会名流何世桢博士等11人发起成立了国际联谊委员会,并于8月21日安排3位代表来到陆家嘴的侨民集中营,进行探望慰问。当代表们进入集中营时,只见“赤膊者有之,拖鞋赤脚者亦有之”,可见当时侨民的悲惨境地。第二天,《申报》专门发表了张中楹先生撰写的《浦东集中营慰劳记》一文,以让社会更多地了解集中营的真相,大家一起来参与捐助劝募慰劳费,帮助外国受难侨民渡过困难。

钱仓路上的日军慰安所遗址

陆家嘴地区的钱仓路(原其昌栈南街)350号,有一幢古色古香的历史老建筑——陈氏民宅。陈氏民宅建于20世纪30年代初,建筑面积为572平方米,混合结构二层,五间二厢房,三合院式,前面石库门,二层有半圈“走马楼”。

上海沦陷期间,陈氏民宅被日军强占,成为了慰安所。上海市档案馆的馆藏档案中,对当年遍布上海的149个慰安所有详细的记载。浦东除了钱仓路上的陈氏民宅外,日军在南塘宅37号、草塘71号、窑浜角24号、高桥天灯口、洋泾十八间、东沟浦上路6号等地,也开设了慰安所。每个慰安所各有十多名慰安妇,其中最小的只有15岁。每一个慰安妇身上,都有一段血和泪的历史。

如今,上海除了浦东钱仓路350号仍较好地保留着建筑原貌外,另外的148处慰安所都已消失在现代化的进程中。据了解,上海师范大学的学者经长期努力,搜集了大量史料,在大学内建立了中国首个慰安妇资料馆。历史,不容抹杀。专家们也建议,在上海唯一保留的陈氏民宅这个慰安妇遗址上,兴建中国首个慰安妇纪念馆。通过纪念馆,让更多的国人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做到“以史为鉴,面向未来”。

(作者系浦东新区一届政协秘书长,新区文史学会会长,上海市文史资料研究会理事)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