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首页 > 纪念场馆和文物 > 抗战文物 > 文物背后的故事 > 内容正文

承载东北抗联精神的靰鞡
来源:中国军网   2024-02-26 15:19:25

  靰鞡,是满族人发明和使用的一种防寒鞋,通常由兽皮或畜皮缝制而成,鞋里絮上乌拉草,既舒适又暖和。抗日战争时期,靰鞡是部队冬季作战的重要装备。一双双靰鞡陪伴着东北抗日联军将士穿行于白山黑水、战斗在茫茫林海,见证了东北抗联将士艰苦卓绝的斗争,成为东北抗联精神的承载。

  1933年10月10日,在珠河县铁道南的三股流,珠河东北反日游击队正式宣告成立。作为哈东地区第一支由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的抗日武装,珠河东北反日游击队在初创之时就有明确的政治主张。在行动中,他们一方面与义勇军、山林队等抗日武装力量联合,积极斗争扩大游击区;另一方面密切联系广大群众,宣传抗日救国的主张,促进军民关系。游击队通过一系列战斗行动,打击了当地反动武装和汉奸地主,战斗缴获除满足游击队生存、战斗基本需求外,主要惠及当地百姓。部队每到一处便首先召开群众大会,严明军纪,互帮互爱,很快游击队的政治、军事影响得到扩大,赢得群众的爱戴与支持。

  到了初冬时节,群众发现游击队的一些战士连过冬御寒的鞋子都没有,便买了几双靰鞡,由百家长(也称甲长,相当于村长或屯长)送给游击队战士。赵尚志想拿钱买下这些靰鞡,可百家长坚决不收。赵尚志耐心解释道:“我们拿枪打仗是抗日,您替我们买东西、支援游击队,也是为抗日作贡献。游击队和老百姓是一家人,咱们团结起来,才能把日本鬼子赶出去。”赵尚志的一席话,让百家长十分感动。这件事一传十十传百,群众真切感受到游击队纪律严明、爱护百姓,是一支真正的抗日队伍。

  众所周知,东北抗日战争是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进行的,这种“极端困难”来自于凶恶无比的斗争对象和异常艰苦的斗争环境。自日本侵略东北开始,日军强制推行归屯并户,在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下制造“集团部落”和“无人区”,以法西斯统治和暴行割裂东北人民与东北抗联部队的联系,企图饿死、困死东北抗日联军。日伪军数次发动疯狂的“大讨伐”,采取重兵“围剿”的方式向东北抗日联军展开进攻,以残酷毒辣的手段扫荡抗日游击区和根据地,破坏抗联密营和仓库。到了冰天雪地的严寒季节,东北抗联部队的生存和战斗环境更加严峻。为抵抗饥饿,抗联将士只能以草根、棉絮、树皮来充饥,连抵御严寒的靰鞡都成了果腹之物。据抗联战士李敏回忆,1939年的大年三十,由于抗联部队长时间没有粮食补给,一名指导员把自己的牛皮靰鞡交给司务长,为同志们煮一顿靰鞡汤当作年夜饭。然而,靰鞡汤还没煮好,敌人的枪声就响起来了,司务长为保护这顿珍贵的“年夜饭”付出了宝贵的生命。茫茫白雪掩映的是流淌的鲜血与滚烫的年夜饭,东北抗联将士只能化悲痛为力量。

  抚今追昔,睹物思人。靰鞡作为东北抗日战争的文物之一,与那段抗击侵略的历史同在,它承载的坚贞不屈、勇敢顽强、不畏艰苦、百折不挠的抗联精神价值,已经远远超出御寒和充饥的实用价值。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