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首页 > 黄埔军校 > 黄埔先烈 > 内容正文

隆桂铨烈士:黄埔军校抗战牺牲第一人
来源:搜狐   2018-08-08 10:39:31

  1937年8月12日夜,业已率部在北平南口与日军激战数日的国民革命军陆军第89师师长王仲廉,调集该师所有炮兵火力,命令该师第265旅第529团团长罗芳珪,亲自率领第三营的第七、九两连,向下午占领南口镇阵地的日军坦克部队发起果敢逆袭,一时之间杀声震天。

  笔名小方的战地记者方大曾,曾在前一年到绥远采访过该部,此时,又见证了这场无比激烈的战斗:

  第七连连长带着两排人跳出阵地,冲向坦克车去,他们冲到这「铁怪」的跟前,铁怪自然少不了有好多窗户,以备里面的人向外射击之用,于是大家就不顾一切的攀上前去,把手榴弹往窗口里丢,把手枪伸进去打,以血肉和钢铁相搏,铁怪不支了,居然败走,并且其中的六辆因为里面的人全都死了,所以就成了我们的战利品,两排勇敢的健儿虽然死了大半,但我们终于获得胜利。

  黄埔七期武汉分校隆桂铨烈士同学录照片(河北石家庄于岳先生典藏)

  在激战当中,第七连连长隆桂铨壮烈牺牲,其阵亡犹在八一三淞沪抗战爆发之前,这位黄埔七期武汉分校的毕业生,很有可能,是所有黄埔同学当中,于八年全面抗战间牺牲的第一人。

  千辛万险上战场

  隆桂铨,字晋卿,湖南宁乡人,黄埔七期武汉分校毕业时,年方25岁,同学录上的隆桂铨身影,眉宇眼神透露着刚毅之气,而其通讯处注记为:「横市周玉泰号转黎家堆」。

  国民革命军陆军第13军早于抗战之前,便在北平南魏儿胡同秘密设立办事处,随时调查回报东北、华北日伪动态,因此芦沟桥事变发生后的7月8日下午,驻军集宁的军长汤恩伯便急报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我日两军发生冲突,刻在对峙中」,至7月28日,第13军正式下达动员命令:「中日和平,已告绝望,我中央准备坚决抗战」,要求所部第4师、第89师即准备待命,迅速屯积两个月份粮秣弹药,迅速架设通信网,官佐眷属,一律遣送回籍。

  南口战役前,王仲廉在丰镇誓师,训勉官兵杀敌报国。

  第89师接获命令后,立刻规定行军序列,由丰镇开始输送,除了铁路运力有限,影响部队奔赴前线外,一场无形的战争,早已打响,日军少尉情报官中泽达喜率领一队骆驼商队,盯上了师长王仲廉的专用列车,并急召日军飞机,瞄准头等车厢投弹,坐在二等车厢的王仲廉,幸而大难不死,但是日方却已经在报纸上想当然尔地公布了他被轰炸身亡的新闻,使得王夫人心急如焚,食不下咽,1970年前后,已经商有成的中泽达喜,特别到台北拜见王仲廉,解开了王仲廉心中多年的遇袭之谜。

  第529团最早抵达南口战场,奉命进驻南口至居庸关,及右翼苏林口、唐峪口、左翼关公岭等地,王仲廉命令官兵,放弃第廿九军原先构筑的平地村落工事,改在南口及两翼山麓山腹构工,长城一线山地,多有坚硬的岩石,做起工事来十分困难,但是第89师官兵仍服从命令,步步为营,事实证明,这些工事远比原本在开阔地上者有用的多,今日的南口战役战地原址上,仍有不少当时的壕沟遗迹,隐伏于青山莽莽之中。

  在日寇的炮火下

  1937年7月15日出刊的上海良友画报,登载了「国军在绥东前线」的专题报导,当时,第13军正在绥远秣兵励马,第89师当时全师约有一万四千名官兵,下辖两个步兵旅,每旅两团并小炮一连、工兵营、炮兵营、通信兵营、特务连、骑兵连、辎重连、战车防御炮连、卫生连与军医院各一,虽属国军序列中最为前列的调整师编制,但事实上炮兵火力仍极为有限,官兵主要作战武器,仍为步枪、轻重机枪、手榴弹等近战武器,在绥东整训期间,将士精神振奋,长官校阅当中,第529团第九连一名排长,因成绩落后,当即举枪自杀,可见气氛的严肃认真。

  日寇坦克部队进占南口一线村庄

  一份日军制作,日期为1937年8月10日的支那军队调查表当中,可印证日军情报工作甚为确实,基本掌握了第89师师长、参谋长等高级军官的姓名,并附有该师步枪、轻重机枪等武器数量、以及该师人员的征募来源地点,日军判断,第89师训练良好、战斗力强。

  从日军拍摄的南口战地影片,以及作战双方的详报等资料中,可以了解日军基本的进攻方式是,先以空军轰炸、配合小部队搜索,再以炮火集中射击,或战车掩护前进,见我阵地已无多数守兵,再以炮兵延伸射击,并以步兵施放弹幕后攻击,日军的攻势讲求集中兵力、慎重为之、顽强持久;我军因为装备劣势,强调善用地形掩护,敌火力炸射时,先前进至其炮火射击目标之前,进行掩蔽,一直等到敌人接近,方以近战兵器与敌搏斗,夜间,还要抢修工事,或者待命逆袭敌军,师长王仲廉多年后,仍自豪地写道:

  我军无论某部,均有坚守阵地决心,虽死伤枕藉,血肉横飞,亦誓不放弃,此为南口战役之特点,堪以告慰国人者。

  1969年高雄凤山出版的陆军军官学校校史中,记载了隆桂铨烈士同期同学王友光殉国小传:

  王烈士友光,字若愚,湖北沔阳王家州人,父玉堂,务农为业,家道小康,兄弟三人,烈士行三。天资聪慧,幼读诗书,对经史之义,颇多心得。民国十八年,考入本校第七期学习军事,毕业后,充第89师少、中尉排长。二十六年抗日军兴,升充该师第267旅533团9连上尉连长,防卫南口。时日寇大举进犯,烈士率部奋战竟日,不幸身负重伤;后送时,复遭敌机炸中,壮烈殉职!时年30岁。

  陆军第89师于绥远进行整训实况

  如同隆桂铨、王友光般的青年英雄,一个又一个地倒在了南口前线,从8月7日至8月26日,日军始终未能攻克居庸关,而是以优势兵力不断迂回我部,王仲廉在望远镜中,看见敌军不断增援重炮、坦克等新锐兵力,却无炮火可以打击,全师官兵,只能在一次次的近战中,与敌殊死搏斗,身为最高统帅的蒋介石,在日记当中称「居庸关汤军固守未退,汤恩伯诚罕世之名将也」,「坚守半月,足含敌胆,而予惩创」,诚属对于前线参战官兵的至高奖誉。

  一时之间,南口战役之名,与淞沪抗战一般,出现在中外报纸上,美国纽约时报头版,也曾报导相关战事,中国军人再也非不堪一击的落伍形象,而亦因日军攻击平绥线要地的南口,显示中日战局将全面开打,不可能局部解决,时任军政部部长的陈诚,乃建议蒋介石,按照前议,于上海增兵大打,以分兵扭转日军南北向,切断我军为两部的作战格局,使日军不得已而须沿长江节节上攻,因此,南口战役,并非关系一时一地之失,而涉及了全面抗战的格局。

  南口战役75周年,复刻的隆桂铨烈士臂章与符号。

  隆桂铨、王友光等34名陆军第89师的官佐,以及1914名士兵,将生命永远留在了南口前线,在其后,约一万名陆军军官学校毕业的黄埔同学,以及共132万4千余的国军官兵,牺牲于抗战,他们以生命,书就了中国持久抗战的不屈精神,1937年8月12日夜半,隆桂铨奋勇率部直捣日本坦克的果敢逆袭,不应被我们所遗忘!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