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首页 > 战时中国 > 辽宁抗战 > 内容正文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的东北抗联
来源:搜狐   2023-08-23 09:06:30

  东北抗战先于全国已经坚守了好几年,它是中国敌后抗战之先声。全面抗战爆发之时,以抗联为主体的东北抗战正在步入一个高潮阶段。而全面抗战的爆发,对东北抗联和东北人民来说,无疑是一件惊天动地、振奋人心的大事。从此以后,东北抗战不再孤立,它将成为全国抗战的一部分,东北人民将和全国人民一道反抗侵略者,东北抗联将和全国抗日武装一起更加猛烈地投身于抗日战斗中。因此,全面抗战对东北抗战来说是一件推动其走向新高潮的伟大事件,当然,由于敌人迅速加大镇压且东北抗日依然孤悬于外,这一高潮未能持续下去。下面我们具体介绍一下全面抗战爆发后的东北抗日斗争。

  第一节 继续蓬勃发展

  “七七”事变后,在全国抗日大局下,东北抗日人心大振,各地迅速涌动起新的抗日风潮。东北党组织和抗联决心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展开强有力的抗日宣传和动员,号召东北人民迅速站起来,反抗日伪残酷统治,光复东北,解放自身。在这一号召的鼓舞下,尽管日伪镇压有增无减,东北各地抗日行动不断涌现,特别是在东南满、吉东、北满三大抗日游击区内,人民群众激发起更高的抗日热潮,他们或者举行抗日暴动,揭竿而起,武装自己;或者建立抗日组织,通过各种形式支援抗联的战斗。有了人民群众更广泛的支持,东北党组织和抗联决心以更积极的战斗推动东北抗日向新的高潮迈进。

  一、东南满地区

  在东南满,抗日游击战斗继续蓬勃发展。南满省委和抗联第1路军决心以有力战斗牵制东北日寇,配合关内作战。1、2两军密切配合,协同作战,在东南满大地又展开了广泛频繁的机动作战。它们积小胜为大胜,久久为功,显示了自己在全国抗战中的地位和作用。杨靖宇率领第1军继续活动于桓仁、兴京(新宾)、宽甸、本溪、清原、开原、东丰、西丰、抚顺等南满广大地区:兴京永陵街与日军展开遭遇战,巧计袭击宽甸双山子和四平街、激战开原松木岭、伏击清原七道河子、潜入沈阳东郊和抚顺。魏拯民率领第2军主力继续活动于额穆、辉南、濛江(靖宇)、抚松、桦甸等东满各地,一部(5师)与吉东抗联继续共同活动于中东路两侧穆棱、宁安等地以及敦化、汪清、珲春等地:它在额穆老黑顶子、穆棱二站、抚松榆树川和西岗以及柳林地区与日军多次激战;它集兵250人,攻打辉南城,击败200余日伪军,缴获大量枪支弹药和军用物资,摧毁其兵站基地,震动日伪,振奋人心。

  进入1937年冬,日寇新的“围剿”行动展开,报复抗联第1路军这段时间的作战胜利。第1路军则避敌锋芒,一部人马开往深山密林,越冬休整;一部人马则转移到敌人薄弱之处,继续寻机作战。第1军以2师活动于濛江、辉南、桦甸地区,加紧修筑深山密营,储备粮食,准备冬季斗争;军部率领1师继续在本溪、桓仁、兴京等地与日军展开周旋,或袭击日军守备队,或打击日伪“讨伐”队,战斗频繁,歼敌数百,缴获颇丰;不过3师在开原、清原地区的反“讨伐”作战中遭受巨大挫折,损失殆尽。第2军大部开往密营休整,总结战斗经验,学习政治文化;同时一部人马继续寻机打击敌人,或与敌周旋于严寒深山,或突袭敌人宿营地,或袭击日伪据点,或打击敌人运输,或破坏敌人后方设施,总之,战斗不断,活跃不减,歼敌上千,缴获颇丰。

  二、吉东地区

  在吉东,“七七”事变后,党领导下的抗联4、5、7军和8、10军等其他抗联武装继续积极战斗,推动吉东抗战蓬勃展开。吉东地处东北抗日游击区中间位置,其各部人马还经常与北满、东南满部队共同行动。抗联4、5、8军等部经常共同活动于牡丹江两岸、中东路南北、松花江以南地区,其作战区域大致分为三块:一是在牡丹江以东地区,周保中率领5、8军部队并北满3军等部,先是在依兰东部多次作战,特别是五道岗截击战,毙伤350余人,缴获大量枪支弹药和军用物资,迫使依东日寇半月不敢出犯,大大振奋人心;后5军联合4、3、6军等各一部在宝清、富锦地区作战,攻取日伪哨所,夺取武器资材,并多次击退敌人的进攻“讨伐”。二是在牡丹江沿岸,8月中旬,5军部队联合4、2、8军等部,激战三道通,粉碎其设置据点企图;后5军部队又解除了伪军一个连的武装;这些战斗毙伤俘日伪百余,缴获大量武器和军需品。三是中东路两侧宁安、东宁、穆棱、林口等地,5军部队联合2军部队炸毁军列,颠覆军车,袭击兵站,破坏铁路,行动活跃,战绩不断。

  抗联7军继续活动于虎林、饶河地区,战斗积极,队伍不断发展,与当地群众的结合愈加紧密,始终是这一地区抗日斗争的主力军。由汪雅臣领导的抗联10军成立于1936年冬,一直活动于舒兰、五常、苇河(今尚志市东南),接受吉东省委领导。尽管与吉东省委隔绝,但它行动积极,多次袭击日伪据点,还北上延寿、方正一带,配合3军行动。

  为了加强吉东抗联各部的统一领导,更有效地打击牵制敌人,配合全国抗战,1937年9月底,吉东省委召开会议,正式决定成立抗联第2路军,建立总指挥部,周保中担任总指挥,下辖抗联4、5、7、8、10军等部。第2路军随后对各军指挥领导机关作出调整,柴世荣、李延平、李学福、谢文东、汪雅臣分别担任或继任5、4、7、8、10军军长,同时进一步加强了对各军特别是党领导的各军的整顿,完善和加强党的领导和思想政治工作,提高部队的组织性和纪律性,确保吉东抗日武装始终是一支精干而战斗顽强的部队。4军在富锦地区的一次战斗中损失严重,队伍涣散,7军内部仍存在一些不团结现象,针对上述情况,2路军和吉东省委完善了它们的领导力量,加强了它们的凝聚力,使这两支队伍跟上了发展步伐,能够迎接新的挑战。

  三、北满地区

  “七七”事变后,北满抗联队伍继续在松花江两岸、小兴安岭西麓展开抗日斗争,它包含抗联3、6、9、11军(独立师)各部。赵尚志率领的3军是北满抗联的主力军,这支部队尽管在西征小兴安岭行动中损失严重,但其依然广泛地战斗于各地:1、2、3师活动于松花江南岸的宾县、方正、延寿、珠河等地;4、5师活动于宝清、富锦、勃利、依兰地区,与吉东抗联多有共同行动;6师活动于小兴安岭西麓海伦地区;9师活动于汤原西部地区。这些部队或不断突出敌人的围攻“讨伐”,积极作战;或不断主动出击,袭击日伪据点;或进行远征,开辟新区,转战各地;它们战斗不息,它们不断取得新的战果,它们以自己的方式为抗战事业做着贡献。不过伴随着3军部队的不断扩大,队伍整顿未能跟上,一些队伍经不起艰苦环境的考验,出现了脱离群众、叛变等问题。北满省委和3军党委及时发出指示,展开内部整顿,健全党组织,展开政治教育,严肃队伍的纪律,培育和发扬抗联将士艰苦奋斗、联系群众、英勇作战的好作风。

  活动于汤原、萝北的抗联6军于“七七”事变后主要进行了两大行动:一是向东发展:帮助富锦地方党组织发展当地抗日群众组织,开辟抗日新局面;开辟绥滨、同江抗日游击区,袭击“集团部落”,摧毁农村保甲政权,策反、缴械当地伪军伪警;与抗联独立师共同行动,在富锦地区俘虏伪军百余名,取得重大战绩。二是向西发展:遵照北满省委指示,再次西征小兴安岭,转战海伦、绥棱、通北等地:攻打叶家窝堡,与300余日寇遭遇吕岗烧锅,攻克宋家堡,缴获大量军用物资,等等。

  由李华堂领导的抗联9军成立于1937年1月,主要活动依兰、方正地区,多次或单独或配合其他队伍在该地区战斗,取得一定战果。“七七”事变后,党继续加强对该部的改造,派出大量政工干部,加强其思想政治工作,对其展开必要整顿,使该部军政素质明显提高。之后它除了继续在依兰、方正地区战斗外,还派出一部人马与其他队伍共同行动于宝清等地。

  由祁致中领导的抗联独立师成立于1936年5月,一直活动于依兰、桦川、富锦等地,还在桦川七星砬子山建立了兵工厂,这是抗联唯一的兵工厂。成立后,它或单独或与其他部队共同作战,它积极战斗,频繁战斗,它歼敌无数,战果丰硕。依兰来才河,富锦哈达密河、腰屯、头道林子,桦川拉拉屯、悦来镇、柳河子、孟家岗长砬子,同江五顶山,宝清凉水泉子,等等,都留下了它勇敢战斗的足迹。1937年10月,抗联独立师正式改编为抗联11军,祁致中继任军长,此时全军已达1500人。

  总体来说,从“七七”事变到1937年底,东北抗联的斗争在一穷二白、极度艰苦、敌我实力极端悬殊的条件下,继续处于蓬勃发展中,不断取得新的进展。1936和1937年即东北抗联斗争步入高潮的两年间,抗联作战无数次,毙伤俘日伪军7000多人(其中日军3000多人),牵制日军十万余众于东北地区,有力地支援了全国抗战。

  第二节 进入艰苦战斗

  当然,日帝对满洲这块百万平方公里的殖民地是要力保的。在日帝此时拥有的三大殖民地(朝鲜和中国台湾、满洲)中,满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应该属于仅次于其本土的第二大战争基地。为了榨取这块土地上的一切资源并导致东北人民始终处于生死边缘线上,它就必须派出更为庞大的兵力守卫之,就必须以最残酷的手段镇压人民的一切反抗。于是,全面侵华战争爆发后,尽管关东军也向关内派出了兵力,但其在满洲老巢的兵力非但没有减少,反而迅速增加至十几万人的规模(8个师团外加十几支独立部队以及炮兵、骑兵、坦克兵、航空兵等部队),而后又增至几十万人的规模并将这一规模一直保持到其战败。长期在满洲保持如此规模的兵力,除了准备“北进”对苏作战以及作为关内作战的战略预备队外,其随时随地必须关注的最直接目的无疑就是,以数倍于敌的兵力、以超高压的残酷手段确保满洲殖民统治的“绝对稳定”。

  “七七”事变后,正当以抗联为主体的东北抗日斗争走向新的高潮之时,日寇对这一斗争更残酷的“讨伐”也在谋划中,迅速扑灭东北抗联日益旺盛的斗争火焰无疑是其确保满洲殖民统治“绝对稳定”的首要任务。1937和1938年之交,日寇在满兵力迅速得到增强之后,其疯狂“大讨伐”行动随之付诸实施。这一疯狂“大讨伐”的“质的变化”在于,它把之前对付抗联那些反动措施提升到无以复加的地步,它不只是对抗联的军事“大讨伐”,更是政治、经济、文化的全面“大讨伐”。它凭借强大的军事优势对抗联武装实施长期、反复、不断的“讨伐”,极力打压抗联之机动灵活的游击战术;它以更大规模推行“集团部落”残酷政策,严密控制群众,极力隔断其与抗联的联系,压缩抗联的活动空间;它继续实施“大检举”的白色恐怖政策,大力破坏党的地方组织和群众抗日组织,使抗联失去来自这方面的支持;它千方百计地实施经济封锁,断绝抗联的一切供给来源,使之处于极端困苦的境地;它以政治诱降配合“讨伐”行动,大搞特务活动,极力从内部瓦解抗联。面对这前所未有的强大打击,进入1938年,抗联队伍无疑进入了极其艰苦的战斗时期,这一艰苦是世所罕见的,抗联将士若没有超强的意志和信念,它是难以逾越的。

  一、吉东反“讨伐”行动

  按照日伪部署,1937和1938年之交开始的“大讨伐”行动遵循先北后南的方针,即先集中力量对付松花江下游地区的吉东、北满抗联武装,这一地区被日伪视为是抗联武装最集中、最活跃的地区,它的“讨伐”重点首先就指向这里。待这一地区“巩固”了,它再转兵向南,对付东南满抗联力量。此次“大讨伐”可以看作是日伪之前提出的“三年治安肃正计划”的继续,这一计划之前之所以没有获得“认真”实施,是因为它的实力不支持这一“认真”,此时它投入巨额人力、物力、财力,其残酷之“认真”也马上得到显现。此次对付吉东、北满抗联武装,日伪集兵五万之众,以日军为主,日军伪军全出动,军警宪特齐上阵,“经济封锁”、“集团部落”、特务行动、欺骗宣传、“怀柔说服”等各种手段全用上。在军事上,日伪采取分割包围,“篦梳式”进剿,“肃清一地,巩固一地”的方针,不断压缩抗联活动区域,妄图将抗联武装驱于一隅,“聚而歼之”。总之,日伪布下天罗地网对付抗联力量。

  下面我们先看看抗联第2路军的反“讨伐”行动。松花江下游的吉东地区是2路军的主要活动区域,面对日寇来势甚猛的“讨伐”,2路军各部进行了英勇的战斗,取得了一些胜利,但始终未能打破“讨伐”,处境越来越艰难。于是,主力向外转移、一部坚持内线就成了2路军保存自己的唯一选择。此次2路军向外转移行动实际上是一次西征五常、舒兰的行动,其最终目的是想为2路军开辟一块新的活动区域,以此彻底摆脱敌人的“讨伐”。五常、舒兰地区曾经有抗日武装存在过,后来遭到日伪彻底破坏并被其严密控制起来,此时抗联10军仍在该地活动,不过2路军西征时并未取得与该军的联系,能否在该地立足实际上是一个未知数。2路军西征行动开始准备于1938年4月,6月下旬各部人马集结于林口刁翎地区,随后开始西征行动。参加西征的主要兵力为4、5两军大部,共680人,原计划还有8军、2军5师参加,但8军拒绝参加,2军5师被隔绝于中东路南,联系不上,未能参加行动。

  在部队集结过程中以及西征行动开始后,西征部队先后在勃利、林口、苇河、珠河、五常县境内多次作战,打击了日伪“讨伐”,振奋了抗日人心,扩大了影响。不过整体来说,此次西征行动一开始就是在困难重重下进行的。日伪在整个吉东北满地区布下天罗地网,西征部队始终未能逃脱其围追堵截,不得不经常时分时合,曲折行军,甚或迷失方向,误入歧途,陷入更大险境。给养极度匮乏是西征部队面临的又一大困难,西征部队的许多作战完全是为了获得给养而战,这样的作战很容易暴露行踪和意图,结果导致西征部队陷入日寇越来越严密残酷的包围封锁中,并最终彻底陷入山穷水尽的绝境中。10军听到西征部队的消息后,也曾出动接应,但未能成功,并且自身也陷入困境。不过,10军作为一支孤悬于外的抗联武装,虽然一直没有与2路军取得联系,也未能与西征部队会合,但始终坚守抗联事业,战斗从未停止。

  在敌人的天罗地网下,西征行动未能打开抗联的新局面,以失败告终。西征部队遭遇重大损失:4军损失殆尽,军长李延平等领导干部英勇牺牲于西征途中;5军损失同样严重,经过艰苦转战,大部于11月初退回刁翎地区(另柴世荣所部在西征开始后不久即被迫返回),一部与中东路南的2军5师会合。西征行动虽败犹荣,它再次打击、消耗、牵制了敌人,为抗联事业作出应有的贡献。许多抗联将士面对生死考验,始终坚守信念,毫无畏惧,与敌人战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们物质上是弱小的,但精神上却是强大的,是足以令敌胆寒并压倒一切敌人的强大。他们的牺牲是值得的、光荣的、伟大的。当然,一些人特别是一些抗联领导干部未能经得住极端艰苦环境的考验,动摇了,害怕了,并最终成为抗联事业的叛变者。

  主力部队西征后,2路军留在吉东部队,面对敌人残酷“讨伐”,苦战周旋,战斗不息。敌人深入游击区后,围追堵截抗联武装,搜寻捣毁抗联密营,恢复各项反动制度,严密控制群众,大力压缩抗联生存空间,抗联队伍只能以更加分散的形式存在。4、5军留守部队继续活动于松花江以南的宝清、富锦等地,这里是敌人“讨伐”的重点地区,在敌人反复“清剿”下,抗联部队损失严重,不过留守部队依然坚持战斗着。他们或为了保卫密营,掩护主力部队转移,英勇战斗到最后一刻;或不断袭击敌人的矿区、交通线等设施,筹集给养,试图建立起新的密营,以图长期坚守。周保中率领2路军指挥部和5军军部于9月间进入牡丹江地区的依兰、方正、勃利等地,以加强这一地区的反“讨伐”斗争,并与5军西征东返部队会合。11月初,日伪发现了2路军指挥部和5军的行踪,立即调集大量兵力展开了“围剿”,周保中率领部队随之陷入苦战中。

  7军面对日伪的“讨伐”,以军部继续坚守虎林、饶河地区,主力向外转移,以保存实力。坚守虎饶的7军军部与敌人展开巧妙周旋:在同江七牌击退伪军300余人的进攻;突袭饶河佛寿宫,缴获颇丰;小佳河上伏击日军汽艇,击毙日军少将。转移于外的部队或单独行动或与其他部队共同行动,艰苦转战于富锦、同江等地。不过,1938年冬,日伪更大规模“围剿”来临时,7军的困难和损失也越来越大。

  谢文东领导的8军是一支由义勇军改编而来的部队,一直以来不愿接受党的领导和改造,政治信念不强,于是大难来临之时,该部很快就出现动摇,包括谢文东在内的大部分领导干部先后投敌叛国,8军随之瓦解。

  在极端艰苦的环境下,吉东党组织始终不忘加强党的领导和部队的政治工作,针对敌人“大讨伐”以来抗联队伍不断出现叛变的情况,它及时向广大将士发出指示,号召大家要坚定抗战必胜的信念,在这种艰苦条件下绝不动摇,绝不丧失革命气节,绝不玷污抗日联军的光荣称号,坚决把民族解放事业进行到底。同时党也及时调整自己的组织结构,以确保对部队的及时有力领导。

  进入1939年,日伪对吉东的“讨伐”继续进行,疯狂不减,2路军的处境继续向更加恶化的方向发展,但它战斗继续,从未停息。此时,日伪“讨伐”的重点转向了牡丹江地区的2路军总部和5军西征东返部队,它是严密封锁,层层包围,围追堵截,猛力“围剿”,意在把这支抗联队伍消灭于此。毫无疑问,2路军指挥5军部队再次展开了激烈战斗:袭击方正日伪木场,伏击大罗勒密百余援军,突破乌斯浑河封锁线,葫芦崴子毙伤120余敌人,马桥河击退日伪封锁部队,泉眼河伏击数百日军,它大小战斗数十次,它袭击了十数个“集团部落”。这一系列战斗的结果是,4月末5月初,2路军和5军各率人马突出重围,分别进入牡丹江以东的宝清地区和中东以南的宁安地区。当然,突出重围并不意味着渡过难关,抗联队伍撤到哪里,敌人的“围剿”就跟到哪里。敌人是步步紧逼,抗联将士则继续一往无前地战斗着,它打不过敌人的大部队,就打敌人的小部队,打不过小部队,就袭击它的交通线,袭击它的“集团部落”,袭击它一切可以袭击的东西。牡丹江两岸、中东路南北、松花江以南、乌苏里江以西,继续是它坚守的战场;牺牲与战斗同在,苦难与伟大同在,继续是它斗争的常态。

  二、北满反“讨伐”行动

  日伪“大讨伐”来临时,北满抗联各军就地与敌展开战斗,取得了一些胜利,打击了敌人气焰,但很快表明这不是长久之计:各军损失越来越大,活动空间越来越小。于是,北满抗联最终作出了与吉东抗联同样的决定:主力向外转移,实施西征行动,开辟新区。北满西征方向继续是小兴安岭西麓的海伦地区,北满抗联已多次出征此地,此时仍有抗联队伍活动于此,且这一地区日伪统治相对薄弱。北满抗联还打算以此地为根基进一步向黑嫩平原(嫩江流域)广大地区发展。西征部队由北满抗联各军主力组成,兵力800人。整个西征行动从1938年6月开始,持续到12月末,北满抗联各部分三批先后从松花江沿岸的通河、萝北等地出发,开始了它们的行动。在西征路上,抗联将士与敌人的围追堵截斗,与小兴安岭恶劣的自然条件斗,与物质匮乏的艰难困苦斗,与随时随地面临的生死考验斗,他们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伤亡,胜利完成了西征任务,到达了西征目的地海伦地区,随即也开始了新的战斗生涯。

  在主力西征后,北满抗联留守部队(400多人)在极端艰苦条件下继续着战斗,牵制着敌人,敌人的围追堵截、敌人的各种反动措施,悉数使出,群众被严密控制起来,抗联难以获得支持,这是抗联将士面临的最大困难。各留守部队继续广泛地分散在松花江两岸地区,处于被隔绝包围、失去外部联系的状态下。它们的战斗是顽强的,是毫不妥协的,是坚持到底的,其间虽有主动出击、多有缴获的战斗,但更多的战斗是在敌人围追堵截下被迫进行的。损失是巨大的,几百人的队伍很快就变成了几十人,甚至几个人,但牺牲是值得的,是让敌人付出沉痛代价、令敌胆寒的牺牲。这些留守部队经过巨大牺牲后的结局是:大部也先后西去,与西征主力部队会合,一部退入苏联境内,还有一些以更隐蔽的方式坚持战斗着,当然也有一些意志薄弱者面对残酷斗争动摇害怕并最终投敌叛国,成为抗联事业的叛变者。

  进入1939年,北满抗联的斗争战场已经完全从松花江地区转向嫩江流域。西征部队到达海伦地区后,立刻投入到开辟新游击区的斗争中。利用进入新区敌情相对不严重的情况,北满党组织领导西征部队开展了如下一系列的工作:一是对过去斗争的经验教训进行了总结,更加明晰未来的发展方向;二是正式成立了东北抗联第3路军,真正实现了对北满抗联各部的统一军事指挥,同时对到达新区部队展开整顿,改变原各军编制,将其重新整编为4个支队和2个独立师,进一步完善了部队的组织结构;三是正式将北满临时省委改组为北满省委,加强党的工作,加强政治工作,加强党对军队的领导,保持抗联部队昂扬的战斗状态;五是加强群众工作,宣传和发动群众,获得群众对抗联的支持,这无疑是抗联进入新区最重要的工作,只有这样,抗联才能真正在新区站稳脚跟。经过上述一系列工作,到达新区的抗联队伍迅速面貌一新,整装出发,投入到新的战斗中。

  新的战斗毫无疑问依然是灵活的、激烈的、频繁的、广泛的。新的战斗首先吸取之前的经验教训,根据敌我实力对比新情况,以更加积极、稳妥、灵活的方式进行,尽最大可能避免与敌硬拼,尽最大可能让自己立于主动,更加重视群众基础,更加重视后勤给养,为战斗创造更有利条件。新的战斗继续体现抗联以战斗求生存、求发展的特点,抓住一切机会、一切可能与敌战斗,战斗永不停息,永远激烈旺盛。新的战斗继续体现抗联将战斗广布于一切可能地方的风格,抗联将士纵横驰骋于黑嫩平原,南至绥化、东至小兴安岭西麓、北及黑河、西至嫩河以西的布西(莫力达瓦)、阿荣,都是抗联将士施展本领的地方,都留下了他们英勇战斗的足迹。新的战斗继续体现抗联频繁战斗的传统,它袭击敌人的据点、伪警署、火车站、机场等一切军事设施,它大小战斗数百次,它的战斗意志顽强无比,它的战斗动力不可遏制。

  当然抗联的战斗远不是一帆风顺,确切一点说,根本没有一帆风顺可言。情况依然如故:抗联转移到哪里,敌人的“讨伐”就跟踪到哪里。敌人依然是强大的、残酷的,群众没有被真正发动起来,深厚的根基并未真正建立起来。抗联战斗既有机智胜敌的喜悦、勇敢败敌的决绝,更有被敌人围追堵截的紧张、不断牺牲的悲壮。抗联战斗着,牺牲着,艰难地生存着。

  三、东南满反“讨伐”行动

  进入1938年,日伪对1路军施加的压力相对较轻,东南满地区依然是一个可以猛烈打击敌人的战场,1路军抓住机遇,以积极战斗支援其他抗联部队。日伪1937年冬开始的“讨伐”进入1938年仍在继续,1路军各部仍在各地坚守着战斗:1军1师和2师分别活动于本溪、宽甸、桓仁地区和濛江、辉南、桦甸地区,杨靖宇则率1军军部离开桓仁突入辑安老岭山区,准备与魏拯民率领的2军军部会合;2军部、4师、5师、6师分别活动于金川、濛江地区,辑安、桦甸、蛟河地区,宁安、敦化地区以及濛江、长白、临江地区。各部人马频繁袭击敌人的“集团部落”、宿营地、兵营、据点、铁路隧道工程等,不断取得新的进展。特别是1军军部进入老岭山区,猛烈摧毁这里的日伪反动统治,发动群众,使之重新成为抗日游击区。

  5月间,魏拯民率部与杨靖宇会师老岭山区,商讨一路军下一步行动方向。会议决定,一路军再次组织西征,打通与党中央和八路军的联系,以为抗联未来发展的长久之计。期间,杨靖宇还向一路军广大指战员作重要报告,详细分析中日双方情况,指出抗日战争是正义的、必胜的,号召广大抗联将士勇猛打击敌人,响应关内抗战,把侵略者彻底驱逐出中国。老岭会议后,抗联将士群情激奋,斗志昂扬,再次投入到猛烈地对敌战斗中。特别是杨靖宇率部实施的蚊子沟战斗和土口子战斗,多次重创敌人,连续破坏通(化)辑(安)线铁路工程,使敌人遭到重大损失,而我军则缴获颇丰,大获全胜。

  不过由于1军1师师长程斌的叛变(1师也随之瓦解),1路军西征任务被迫取消,下一步行动方向由此作出进一步调整。1938年8月,1路军取消1、2军编制,在此基础上成立3个方面军和1个警卫旅,各军根据部署在各自区域内开始了新的战斗。杨靖宇率领警卫旅(由1、2军直属部队组成)等部于8月间开始从老岭山区向金川山区转移,杨靖宇率部巧妙周旋,不断打破敌人的围追堵截,先后在辑安长岗、临江岔沟等地多次重创敌人,于10中旬胜利到达金川山区。之后他又率部投入新的战斗,转战桦甸、敦化、濛江、辉南、抚松等地区。第1方面军(原1军2师)编成后,仍坚守在老岭山区,牵制敌人,转战于辑安、通化、临江等地。第2方面军(原2军6师)组成后,奉命由濛江向中朝边境的长白地区转移,它克服千难万险,积极作战,发动群众,建立密营,开辟新区;后它又分兵转战安图、和龙地区,辉南、金川地区,以及朝鲜境内的茂山地区。第3方面军所属的原2军4、5两师最初分散活动:4师转战于桦甸、蛟河等地,曾随杨靖宇率领的警卫旅共同活动过一段时间,后又转战敦化、安图、延吉等地。5师继续在中东路以南的宁安、汪清、敦化、额穆、延吉等地活动,与吉东5军2师部队共同活动过一段时间,期间为了配合2路军西征行动,试图突破敌重兵把守的长春图门铁路,但未能成功。1939年7月末,4、5师正式合编组成第3方面军,继续转战于安图、敦化、宁安、额穆等地。

  从1938年8月重新改编到1939秋这一年多时间里,1路军继续保持各地转战、频繁作战、激烈作战的态势,取得战绩的重大的,对敌人的打击是沉重的。它不但能巧妙打破敌人的“讨伐”和围追堵截,更能始终保持积极进攻之态势;它不但袭击敌人的小据点,更能不断袭击敌人的大据点、大城镇;它的战斗不但能歼敌数十人,更不断取得歼敌数百人的重大战绩;它不但持续战斗,更不断宣传和发动群众,扩大抗日声势,造成抗日发展的真正有利态势。

  不过,进入1939年秋,日伪对东南满的“大讨伐”最终“如期而至”,日伪在摧毁了吉东、北满抗日游击区后,把“讨伐”的重点转向了东南满。对东南满的“大讨伐”,日伪此次动用了7.5万兵力,同样是军警宪特外加大量抗联叛徒齐上阵,而各种反动措施较之前愈加狠毒,对抗联的封锁和围困愈加残酷,意在经济上彻底困死之,军事上彻底消灭之,政治上彻底瓦解之。面对敌人的“大讨伐”,1路军坚守着战斗,打击着敌人,保存着自己,然而牺牲越来越大,生存条件越来越艰苦,战斗愈加残酷、频繁、激烈。1940年初,日伪军终于在濛江山区发现杨靖宇和警卫旅的行踪,立即调集兵力展开疯狂“围剿”,警卫旅主力被迫向桦甸方向转移,与抗联其他部队会合。杨靖宇则率少数兵力在濛江山区与敌展开周旋,最后于2月23日牺牲于濛江安保村三道崴子,之前他在极端恶劣条件下已经与敌人周旋50余天,大小战斗30余次。杨靖宇牺牲后,魏拯民率领只剩下数百人的抗联1路军继续战斗于白山黑水间,其出击之频繁、战斗之激烈、行动之广泛,丝毫未减。

  进入1940年,东南满、吉东、北满三支抗联武装已经由高潮时的三万人降到了不到两千人,无疑在敌人的“大讨伐”下,抗联力量经历了巨大损失和挫折。当然,不管是高潮时的三万人,还是经历巨大挫折后的不到两千人,相对于强大反动势力,相对东北百万平方公里土地、三千万民众来说,在物质力量上,抗联都是沧海一粟。国民党当年不战而丢掉东北,人民力量未及有效有力地发动起来,日帝殖民者就稳定了它的统治,使东北的抗日斗争一开始就处于极其不利的情势下。然而,抗联之强大在于它的世所罕见的顽强坚韧战斗精神,有了这种精神,东北抗日火种不熄,人民抗日意志不泯,而日帝也由此无法真正巩固其殖民统治。抗联将士伟大的战斗生涯表明,他们不愧为中华民族的脊梁和精华。

  第三节 开始战略转移

  进入1940年,日伪“大讨伐”结束了,转为对东北人民长期严酷统治。它是丝毫不敢松懈,数十万日寇和大量伪军掌控着东北每一寸土地,生怕严酷统治稍有懈怠,人民的反抗就会“死灰复燃”。进入1940年,抗联也开始正式获得来自苏联的帮助。吉东、北满省委先后派人进入苏境,与苏方展开协商,明确抗联在保持独立自主提前下获得苏联的协助,而当前首要的协助是,当抗联各部作战失利处于危难需进入苏境时,苏方应予接纳。吉东、北满省委代表在留苏期间还进行了会晤,他们总结了过去的经验教训,分析了当前形势,明确下一步战斗要以保存实力为主,对敌战斗要缩小规模,要更加机动灵活神速地进行,坚决避免死打硬拼,同时抗联各部要更加重视后方建设,坚持长期战斗。

  尽管抗联将士千方百计地想战斗下去,但斗争的环境还是急剧恶化着。抗联2路军总部和7军依然战斗在乌苏里江西、牡丹江东、松花江南、中东路北地区,它们开展小群游击战争,以细小的规模,依托山林地带和青纱帐,频繁出击,不断缴获,使敌人不得安宁。不过入秋以来,情况开始恶化,敌人的“讨伐”开始占优,抗联作战越来越不利,最后两部人马被迫转入苏境躲避。2路军的5军和10军继续在被隔绝的条件下战斗。5军被隔绝在中东路南,活动在这一地区的部队还有1路军和3军各一部,它们时分时合地不断战斗,经常转移,生存艰难,最后少数人员被迫转入苏境,其余仍坚守在这一地区。10军仍然孤悬于五常、舒兰地区,战斗不息,生存艰难,牺牲巨大,最后军长王雅臣被叛徒出卖牺牲,余部仍坚守战斗。

  3路军在黑嫩平原的游击战争继续获得发展,它不但不断取得小胜利,而且还不时取得大胜利:重创嫩江伪森林警察大队、攻打克山城和肇源城、突袭嫩江霍龙门车站等。这些战斗不但扩大了影响,而且还扩大了队伍,于是黑嫩平原的游击战争出现生机勃勃的局面。不过,进入秋冬季节,情况也开始恶化。敌人的“讨伐”加上恶劣的自然条件,使3路军伤亡不断增加。为保存实力,3路军一部退入苏境,其余仍坚守战斗。进入1940年,抗联1路军边战斗,边逐步向北转移,跳出敌人包围,与抗联其他部队会合,但在敌人的围追堵截下,未能成功,最后除大部牺牲外,剩余200多人被迫转入苏境。

  进入1941年,抗联剩余队伍大部转入苏境,由此东北抗联运动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入苏后,抗联与苏联方面的合作更加紧密。在苏联的大力帮助下,抗联将士获得了一次较为充分的休整和加强。对于下一步行动,抗联将士最初打算以苏联依托,重返东北战场,继续战斗,并试图通过苏联方面与中共中央取得联系,在党中央的直接领导下开展东北抗日斗争,不过受苏日关系等多种因素影响,这些想法均未实现。特别是东北的抗日环境依然恶劣,日帝对东北的残酷殖民统治已经达到无以复加的程度,为保存东北抗日火种计,抗联领导人决定彻底改变行动方针:经与苏联方面协商,在保持党组织独立自主的前提下,抗联剩余力量接受苏军改编,成为远东苏军的一部分,即东北抗日联军教导旅(远东苏军独立88旅)。这标志着东北抗联运动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抗联在东北的斗争走向低潮,日帝殖民者经过近十年的不断“讨伐”,终于在满洲获得了一个“绝对稳定”的统治秩序,当然这一秩序不到五年后就彻底倾覆。而抗联在东北的斗争走向低潮,并不意味着它的抗日斗争就此结束,它成为苏军一部分,进入了一个没有频繁战斗的相对和平时期,但它信念不改,斗志不减,在苏军的帮助下,它展开了紧张而有序的军事政治训练,加强自己,提高自己,时刻等待着有朝一日重返东北战场,彻底把日寇驱逐出去。

  在行文的最后,我们有必要介绍一下日苏在东北的一些对抗和斗争。我们知道,日帝大规模投入侵华战争,其“北进”之心虽渐弱但不死,不时以满洲为基地向苏联发出挑衅;而苏联尽管承认了伪满洲国,但面对日帝的虎视眈眈,丝毫不敢放松对这一地区的关注。三十年代下半期,在东北抗联与日帝殖民者战斗的同时,苏联为了保证自身远东安全,也不时与日帝展开一些对抗和斗争,其中较大规模的冲突就是1938年7、8月间发生在中苏边境的哈桑湖战役和一年后发生在外蒙和满洲交界的诺门罕战役。两次战役敌对双方都投入了数万兵力和大量先进技术装备,它们可以看作是日帝“北进”的预演或战略侦察。侦察的结果是,在前一个战役中,日寇在苏军的痛击下大败而归,在后一个战役中,它又被苏军杀的是片甲不留。经过两次失败后,日帝消停了许多,不敢再有妄动之举,特别是在1941年4月它与苏联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表明其“北进”之心渐渐逝去。不过,同年6月,德国入侵苏联再次激起了它的“北进”之心,然而在它深陷侵华“泥潭”以及与苏对抗屡战屡败的情势下,这已经是其“北进”之心的回光返照。再后来,伴随着苏联胜利结束欧洲战争,转兵远东,它已经不是想着如何“北进”了,而是如何让它的满洲殖民统治作垂死挣扎了。最后,1945年8月,苏军铁流迅速涤荡东北日寇,彻底结束了它在东北十四年、在南满近半个世纪的殖民统治。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