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期间,战斗在华中地区的新四军处于敌军的重重包围和封锁之中。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广大指战员浴血奋战,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支持,在扬州沿江地区建立起数条通往淮南和苏中抗日根据地的秘密交通线。从上海或江南来的人员和物资,在这些渡口登岸后,在交通员的引领下,经过水道、陆路到达各抗日根据地。
今日瓜洲 高翔 司新利 摄
“江中跳板”新老洲
千百年来,位于镇江和扬州之间的长江主航道以北、扬州城以东江面上,分布着几块冲积而成的绿洲,被称为新老洲。1938年9月,新四军江南指挥部派出挺进纵队第二支队由新老洲过江,进入江都县大桥镇一带地区。初步形成了从大港(属镇江)—新老洲—中闸—大桥的一条秘密渡江通道。
新老洲河道港汊纵横,树木成林,芦滩连片,隐蔽条件极佳。1939年11月,新四军江南指挥部派新四军第二支队第四团团部及其第二营,借为国民党鲁苏皖游击总指挥部总指挥李明杨、李长江运送子弹的机会,从新老洲过江,到达吴家桥。休整几日后,以苏皖支队的名义夜渡邵伯湖,进入仪扬地区开展游击,在陈家集建立了中共仪征县委和县政府,从此仪扬大地的抗日斗争就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
1940年7月,郭村保卫战之后,粟裕率领新四军江南指挥部机关和主力部队渡江经新老洲,到达郭村与“挺纵”和苏皖支队会师。在江都县的塘头村成立了新四军苏北指挥部,总兵力达7000多人。在此期间,陈毅坚决执行统战政策,前后三进泰州城,与“泰州二李”达成协议,为东进抗日,决战黄桥胜利奠定了基础。
1940年11月至1941年5月期间,日伪军先后两次扫荡新老洲。为打破敌人的严密封锁,使新老洲水上交通线不致中断,中共华中局和苏北特委及时调整组织,充实力量,不仅巧用原有公开的交通线路,还开设了若干个新的秘密交通线,有力地保障了水上交通线的畅通。
1942年,中共江镇特委和江镇办事处在新老洲设立,管辖长江北岸的大桥、沙头、霍桥、施桥、六圩、瓜洲一带,以及长江中的新老洲。从此,新老洲这个弹丸之地便成了新四军北上南下、东进西征的交通枢纽,被誉为“江心跳板”。
1942年底,新四军一师二旅旅长王必成率领一师二旅部队和杜平率领的抗大九分校同志,从这里渡江去苏南,开辟浙西抗日根据地。1945年10月,新四军苏浙军区部队和地方党政干部北撤时,新老洲更是一个终日船只往来,满载我军战士的喧嚣渡口。此外,新四军的许多领导干部如陈毅、谭震林、陈丕显等,也不止一次地经过新老洲踏上江北的土地,领导抗日斗争。
到了抗战后期,江镇地区的中共党员人数已发展到250人,建有30个秘密党支部。同时,还在新老洲建立起10多个秘密交通站,并拥有一支专用的小型船队,负责迎送我方人员和物资往来,为保障大江南北秘密交通线的畅通,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仪征十二圩秘密交通线
早在1926年,中共江浙区委、中共江苏省委,均派遣人员往来于江都县和仪征县一带的江岸镇村,开展党的工作。其间开辟了从上海、镇江到十二圩的秘密交通线。
1943年春,根据抗战形势的变化,中共淮南区委决定撤销津浦路东8个县的建制;分别成立天(长)高(邮)、盱(眙)嘉(山)、来(安)六(六合)、东南(仪征)4个办事处。为更好开展对敌占区的工作,东南办事处党委(后称仪征县委)决定,在十二圩成立中共秘密党支部(简称“圩支”)。
当时,上海来人坐船从镇江或江南岸的龙潭、下蜀等地渡江,抵达十二圩码头后,由“圩支”交通员接应并一路护送至目的地。人员经新城、龙河集、九里集到达月塘集(当时中共仪征县委驻地),沿途均有我党领导的秘密交通线联络点。这期间,主要的秘密交通线路有四条。
东线,上岸瓜洲。从镇江坐船过江,瓜洲登岸,经乌塔沟、新集、龙河、新民集、月塘,然后走樊集、大井赵、东旺庙、汊涧,最后抵达淮南根据地中心区和新四军军部。
中线,上岸十二圩。从镇江乘船渡江,在十二圩一带上岸,经新城、龙河、新民集、月塘,到淮南抗日根据地。其中,由华中局情报部部长潘汉年亲自开辟的子线路,是从仪征大码头上岸,经仪征县城去往月塘。
西线,上岸沙窝子。在江南岸的龙潭镇、下蜀镇一带渡江,从大河口、沙窝子一带登陆,经枣林岗、月塘到淮南抗日根据地。
东北线,上岸瓜洲、六圩一带。从镇江乘船在瓜洲、六圩一带上岸,到扬州市区,出城西门,经杨庙、古井、铁牌、陈集、沙集、月塘到达淮南抗日根据地。
1943年6月,中共甘泉县委和甘泉县政府成立后,将仪征县的十二圩、朴树湾(今朴席镇)等镇村,划归甘泉县领导。共产党领导的“圩支”秘密交通线,在敌人眼皮底下舍命开展工作,为淮南和苏中两大抗日根据地的人员及物资转运,做出了重要贡献,至解放战争时期仍然发挥着巨大作用。
瓜洲秘密交通线
1942年11月,在中共淮南路东区委城工部和中共仪扬县委的配合下,瓜洲秘密交通线开通。这条秘密交通线具有四大优势:一是路程短,好隐蔽,以船代步,不需住宿;二是沿途经过的镇江和瓜洲是长江两岸物资集散地,来往的商旅成群结队,遇到盘查,便于掩护;三是瓜洲镇上无日军驻守,只有伪军自卫团一个班十几条枪。慑于新四军的威名,对人员和物资的进出,采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态度;四是镇上的地方势力派人物与共产党联系密切,能够认真执行新四军安排的任务。因此瓜洲交通线开辟后,是所有交通线中使用得最频繁、最安全的一条交通线。
瓜洲秘密交通线有两个大的走向:一是上海来人或物资乘火车到镇江下车后,坐小船渡江至瓜洲。在镇西北郊的鞠家沟头码头乘坐小船,经乌塔沟到达朴树湾,再步行到刘家集或龙河集,进入淮南抗日根据地;二是上海乘火车到镇江下车,渡江到瓜洲后,坐船沿运河进入扬州城,再经过杨家庙(今杨庙镇)、公道桥(今公道镇),过邵伯湖和大运河,最后进入苏中抗日根据地。
1941年12月7日,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占领上海各租界,疯狂抓捕屠杀抗日军民。中共江苏省委领导和上海地下党骨干多人被列入日寇的黑名单,上海地区的抗日斗争形势陷入困境。经党中央批准,1942年8月,中共江苏省委领导机关和上海地下党各系统骨干,分批撤退到长江北岸的淮南抗日根据地。
从1942年秋至年底,来自上海的干部、党员和进步知识分子200余人,大部分经过瓜洲安全进入淮南抗日根据地。这一转移工作由江苏省委主持,中共淮南区党委协助、甘泉县委大力配合,取得了完全成功。
据当年担任政治交通员的曹达回忆:护送人员和物资进入根据地时,通常都是先雇一辆人力车将人员和物资送到鞠家沟头码头的岸边,和船老大谈妥目的地和价钱,便有人将货物搬上小船。待一切安顿停当,坐在船尾的船工便将手上的两柄船桨划动起来,小船便快速驶出水塘,进入弯曲的河道里。小船在只有丈把宽的河道里划行,越村过镇,速度很快。
瓜洲鞠家沟头码头,不仅护送上海的医药专家进入根据地,还护送过上海的大学教授、学生去根据地开办江淮大学。这些教授和学生均按照精心安排,分批次从上海坐火车到镇江下车,坐船渡过长江,在我党交通员的引领下,来到瓜洲的鞠家沟头码头登上小船,一路划进淮南根据地。
瓜洲秘密交通线位置特殊,南北往来人员众多,接送任务繁重。秘密交通线的交通员们除护送领导干部来往外,还负责华中局与上海地下党各系统的联络,及时传达中央和上级指示,反映上海各方面的情况。这些交通员都是具有丰富对敌斗争经验的部队连级以上干部。
在瓜洲秘密交通线上,发生过很多紧张而惊险的故事。据戚原(原华中局政治交通员,新中国成立后担任上海石化总公司党委书记)回忆:1944年秋的一天,他负责护送上海地下党几位领导经瓜洲进入根据地,途中忽然遇到一队伪军。伪军远远看见他们一行人,便鸣枪叫喊着过来接受检查。戚原见状立即带领大伙儿往相反的方向撤退,途中却又被一条2米多宽的小河拦住去路。情况紧急,他当机立断叫大家立即跳过河去。情急之下,众人后退几步加速冲刺,接连跃过小河,就连女同志竟然都跳了过去。待脱离危险后,才从当地老乡那里打听到,这是附近据点里的伪军下乡抢粮路过这里。
类似险情常有发生。交通员凭着对党的赤诚,风餐露宿,夜晚常睡地铺,有时弄得满身虱子和疥疮。有一次,交通员贺崇寅奉命从上海赶赴淮南根据地。他一路奔波,完成了任务,十几天后返回上海,进澡堂脱下绒线衣时竟然发现了上百只吸饱血的虱子。
值得一提的是,瓜洲秘密交通线自建立以来,在当地抗日军民的精心维护下,始终保持通畅,从未发生过重大问题。这条秘密线一直运行到抗战胜利,光荣地完成了历史赋予的使命。
档案一
1938年—1941年江镇地区形势图
这是一张1938年至1941年的镇江扬州一带的地图,上面标注着一些地点,如“1940年5月中旬,新四军挺纵一团支援半塔保卫战胜利东返,经新老洲去江都河南地区,投入对日伪顽的反扫荡反摩擦斗争”,以及“1938年7月—9月,新四军挺纵二支队从丹北向江北发展,武装开辟新老洲和江都大桥地区”等。
档案二
陈毅老照片 这是一张陈毅司令员率新四军挺进纵队渡江北上至江都三江营的照片,站在船头的,就是陈毅总司令。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98230121(微信同号)
纠错电话:18182129125 15116420702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