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昨晚余先生说,明天让人带你去看我国引种的第一棵橡胶树,吊足了我的胃口。作为福建人,从小就听说闽南人下南洋,大多干过割胶这种体力活,因此在我的印象中,橡胶树只生长在东南亚。汽车出盈江县城不到一小时,司机小寸手指公路边的密林说,那一整片都是橡胶林。他是本地人,一边开车一边给我介绍当地风情。他说,刀安仁先生于1904年从马来西亚引进种植了八百余棵橡胶树,因战火频仍,无人管理,1949年后仅余三棵,后来又死了两棵。现存一棵被视为珍宝,列入国家重点保护树木名录。
刀安仁是谁?小寸简短回了两个字:傣王。
那棵一百二十岁的橡胶树,被誉为中国橡胶树之母,生长在云南省盈江县新城乡凤凰山。在凤凰山顶阳坡,那棵橡胶母树如高大的伟丈夫,独领风骚。我们攀登在宽阔的人行梯道上,抬头仰视,被一道又一道花岗岩栏杆重重环护住的橡胶树,显得多么威仪隆盛啊!1997年4月,中国农业部农垦局在树旁立了一方高大的三角锥形石碑,正面题写:中国橡胶第一树。原来,这里已经被开发成“橡胶母树公园”,配有科技馆,宣传刀安仁推翻了外国学者认为北纬24°以北,不能种植橡胶的定论,为我国橡胶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我们从凤凰山下来,径直来到位于新城乡的刀安仁故居。政府对重修宣抚司署十分重视,于2011年斥巨资修葺,重现原貌。这是一个坐东朝西的建筑群落,四堂三进,每进中间有天井,两边是厢房。大堂在前,作为审判厅使用;二堂是土司议事厅;三堂是土司贵族及元老的办公地;正堂居后,是土司的住所。
盈江,汉语古称“干崖”,傣语称“勐腊”。刀安仁于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出生,是第23任德宏干崖宣抚使刀盈廷嫡长子,被称为“混相”(傣语“宝石王子”之意),法定的土司继承人。十九岁承袭土司职,为干崖第24任宣抚使。刀安仁十三四岁时,英国殖民军占领缅甸,国王嫡长孙莽达拉疆括败退,寄身于干崖土司府避难。当他了解到缅甸沦为殖民地的经过,树立了强烈的爱国思想。刀安仁继任宣抚使当年,英军入侵盈江铁壁关地区,他征调土司兵在大青树安营扎寨,采用“七里蜂护窝”战术痛击入侵者,保卫了祖国领土。两年后,英国以勘界为由,单方面改变汉龙关在勐卯正南的位置;又过四年,中英会勘滇缅边界,中方代表妥协退让,丧失了干崖、陇川、勐卯的大片土地,包括刀安仁派兵驻守的铁壁关大青树营盘地区。次年,刀安仁满怀悲愤之情,用傣文创作叙事长诗《抗英记》,表达对帝国主义的仇恨,对昏庸无能的清政府不满。
接待我们的是刀安仁年逾古稀的孙子。刀先生个头瘦小,骨骼清奇,十分健谈,领着我们一边走一边介绍。他说爷爷就是从这个大门毅然离开家,把土司职务委托三弟刀安善代办。刀安仁不惜宣抚使头衔,不顾朝廷命官的面子,离开干崖,跑到印度、缅甸考察学习。后来又经革命党人力促,东渡日本。1905年,他从缅甸八莫、仰光、经香港沿途考察,于次年5月抵达东京。好好的宣抚使日子不过,倾向革命了。一个生活优渥的土司,究竟还有哪些不为人知的经历,产生出打碎旧制度的冲动?刀安仁与孙中山、宋教仁等人建立联系,成为同盟会早期会员,进入东京法政大学学习。由于日本政府驱逐中国革命党人,被迫弃学。回国前,他和日本东亚公司签订在干崖合资办工厂的协议书,购买了机械设备,准备兴办实业。他一回到干崖,决心举兵滇边,创办了军国民学校,准备组织滇西起义。
1911年8月,刀安仁在干崖司署举兵响应武昌起义,10月27日滇西起义打响。起义成功后,他被推举为“滇西国民军都督府”都督。每个人处世境界不一样,相信他不会问这个都督与宣抚使谁大谁小。第二年2月,刀安仁抵南京晋见孙中山,汇报腾越起义和自己被排挤的情况,表示今后要回干崖老家发展实业,开发边疆。但是,他回不来了,因遭人陷害被捕,转送北京关押。后经孙中山等人全力营救,获释。1913年2月,刀安仁在北京病逝,享年40岁。
我们去看橡胶树时把车子停靠在路边,徒步进入山口时,看见一座嵌顶八字牌坊传统式样土司墓葬,这就是刀安仁陵寝,为1994年省政府拨款重造。墓园位于凤凰山麓,保护范围接近六亩,环境极其清幽,墓志刻录刀安仁功绩。生前种树生后守,不知道是墓主人的意愿,还是活人的安排?总之,一个人死后能被百姓怀念,能被历史铭记,值了。
树得到了永生,人因树而不朽。
刀先生说,干崖最后一任宣抚司是刀京版,受到毛主席的接见。眼前这位本该承袭“傣王”之位的老人,如今成为和我们一样的平头百姓,他说起往事,风轻云淡。历世已久,什么都能看开,这样的人必须和他合影留念,学一学人家的修养。
刀安仁在任期间,一面大力倡导兴办实业,发展地方经济,一面积极开展反清斗争,组织了多次革命活动。一进院落里的刀安仁汉白玉坐像,西装革履,目光如炬,似乎胸中翻卷着波涛。塑像基座上题写:中华精英,边塞伟男。赞语来自孙中山撰联:“边塞伟男,辛亥举义冠遇春;中华精英,癸丑同恸悲屈子。”
二
其实,边民都具有很强的国家意识,人格境界崇高,边塞伟男何止刀安仁一个。他去世三十年后,极边第一城的一位花甲老人,挺直了民族的脊梁。
1942年,日军在缅北击溃我第一次入缅远征军,沿着滇缅公路长驱直入,腾冲陷入敌手,地方军政长官弃城而逃。在群龙无首之时,张问德临危受命,出任抗日县长。他拒绝鬼子诱降,于1943年8月30日,发表著名的讨伐日寇檄文《答田岛书》,彰显了一个中国人绝不屈服淫威的气节。这位花甲老人具有高尚的人格特质和道德境界,使得他身上充满了浩然之气,表现出令人敬佩的大无畏精神。
在滇西抗战纪念馆,在腾冲大街小巷的老百姓口中,我听到许多人们不愿回首的惨烈往事,许多让人热血沸腾的慷慨悲歌。
日军于5月5日打到怒江西岸,第113联队占据了“桥头堡”松山,卡住了滇缅公路的咽喉,切断了从印度经缅甸进入我国的国际补给线。敌我双方隔江对峙两年,1944年5月11日,中国远征军第20集团军从怒江上游高黎贡山方向,发起反攻,目标指向腾冲。敌人调集滇西日军主力,增援高黎贡山,怒江下游兵力空虚。此时,留守松山的敌军只有步、炮联合兵力1300余人。
我统帅部于5月底果断下令,怒江下游第11集团军第71军全线反攻,目标直指松山、龙陵、平戛等地。由于滇缅公路被切断,我左翼反攻兵团无法以车辆运输粮弹,依靠民夫拉骡马驮运补给。甚至,组织了7000多名娃娃兵,给前线送弹药,他们最大15岁,最小9岁。在今天这个和平年代,我们无法想象边地百姓的苦难,更不能理解是什么力量,把娃娃们送上前线。边民为了保卫国土,一切都可以舍弃,包括孩子。内地和边地的境界区分,不仅仅在地理上,还在心理上。
我远征军第71军攻击松山一个月,付出伤亡近1700人的代价,未能取得显著战果。6月16日,日军第113联队主力从腾冲南下增援龙陵,冲溃我军防线,向东疯狂扑向黄草坝。远征军司令长官此刻才感到低估了敌人的战斗力,令总预备队第8军接替作战。盈江籍副军长李弥率荣誉第1师率先渡江增援,与第71军部队在黄草坝一线拼死阻击,稳定了龙陵战线。
攻克松山,打开补给通道,成为决定整个滇西反攻成败的关键一环。由于日军松山工事异常坚固,加上地形险峻和雨季天候,我军攻击作战屡屡受挫,渐成颓势。李弥转赴松山,加强对第8军指挥力量。8月20日,第8军指挥部下令工兵营、工兵连四五百人,经过近20天坑道施工,挖掘两条暗道直通松山主峰腹部。30吨美式TNT炸药填入敌军堡垒底部,大爆破掀翻了整个山头,撕开了日军松山防御体系的口子。我军又经过17天扫荡战,将退守滇缅公路边的最后一股日寇歼灭,取得松山攻坚作战全胜。从6月4日步兵攻击开始,远征军陆续投入24000余兵力,在95天里先后发起十次总攻,以伤亡7763人的惨重代价,将占据松山的日军约1250人歼灭。
惨烈的战事又何止松山战役。从1944年8月4日至9月14日,远征军5个师近30000人在腾冲城血战一个多月,城内日军被全歼。第20集团军以9000多名将士英勇捐躯的代价,收复了抗战以来的第一座城池。如果你有机会到腾冲,一定要安排时间,走进滇西抗战纪念馆,了解二战史上那场惊天地、泣鬼神的激战。
三
那天是农历十月初一,公历11月1日,即西方万圣节。我以沉重的脚步,走向腾冲国殇墓园。在祭拜英烈前,首先来到滇西抗战纪念馆,对滇西抗战史,特别是中国远征军克复腾冲战役的经过,做一个大致了解。纪念馆占地面积二十多亩,建筑面积近万平方米,馆藏文物10万多件,展出2万件。展厅采用多空间立体布展的方法,以抗战实物为主,兼顾图片、文字及影像资料,极富感染力。在两个小时的参观时间里,我始终保持沉默,所有的游客都放轻脚步,表情凝重。
在纪念馆里,我看到了当年远征军的军服、徽章、胸标、坦克头盔、掷弹筒、迫击炮,美军战地发报机、便携式报务机、手持电台、摄影机、驼峰航线飞行服、飞机巡航弹、TNT炸药,盟军徽章、奖章、德式望远镜、英式电话机、苏式狙击步枪、手雷、战车、枪炮,日军指挥刀、火焰喷射器、急救箱、防毒面罩、生化实验器皿、陶瓷细菌弹、头盔、军票、慰安妇用具等,尤其是1003顶残破头盔连缀而成的三面钢墙,代表着十万三千个不屈的灵魂,令人震撼。历史不会说话,但我分明听到他们的呐喊,催人泪下……
忠烈祠为墓园的中心建筑,系供奉我阵亡将士英灵的殿堂,迎面“碧血千秋”四个宝蓝色擘窠大字赫然在目。祠堂左右两壁,镶嵌着第20集团军攻克腾冲阵亡将士灵位,共9618人。纪念馆西侧,中国远征军名录墙长达133米,镌刻着中国远征军将士、盟军将士、地方抗战游击队、地方参战伤亡民众、协同参战部队等人员姓名,总计115318人。
我在多年前萌生到腾冲国殇墓园祭奠远征军英烈的愿望,今日来到此地,当我向纪念塔双手献上白菊花那一刻,抑制不住双眼含泪。纪念塔位于国殇墓园小团坡顶,石砌矩形塔身,锥形顶,高8米。塔身顶端镶嵌青天白日徽标,据说这是全国唯一特许公开使用该标志的地方。塔身三面镌刻“远征军第二十集团军抗日阵亡将士纪念塔”字样,背面是“中华民国三十四年岁在乙酉季夏”。塔座正面竖写“民族英雄”四字,为腾冲民国元老李根源手书,笔力遒劲,饱含感情。其余三面镌刻第20集团军总部撰写的《腾冲会战概要》。
纪念塔为小团坡中心,向四面八方放射状排列碑石。中轴线左边安葬第20集团军53军阵亡将士,右边安葬第20集团军54军阵亡将士。按当时作战序列呈纵队排列,越往上军衔越高,自下而上排列着3346块小石碑,代表在腾冲城最后攻坚战牺牲的将士。
四
在滇西抗战纪念馆,我与戴安澜、孙立人等抗日将领隔空对视,但没有看到与李弥有关的图片和实物。松山战役后,李弥晋升80军军长。1948年7月,开赴徐州,升任第13兵团司令兼80军军长。淮海战役中,该兵团被全歼。曾经啃下松山攻坚战硬骨头的李弥只身潜逃,蒋介石授命他重建第13兵团。
大西南解放以后,国军数股残部流亡缅甸:第8军237师709团700余人、第26军93师278团600余人;原远征军第6军93师滞留缅甸车佛南200余人;远征缅甸后留在滇南的复员军人若干。以上人员联合组成临时指挥部,命名为“复兴部队”,总人数在2200人左右。
1950年9月,蒋介石派李弥来到缅北,纠集旧部和收编各路武装,成立“云南人民反共救国军”,也称李弥部队。李弥曾率该部反攻云南,遭到解放军痛击,最后退回缅甸。
李弥被我军教训后,万念俱灰,深感所谓的“反攻大陆”就是痴人说梦。解放军边防部队就能把他们打趴下,如果迎战精锐部队,恐怕要被赶到印度洋去。
于是,李弥从现实出发,疯狂扩大地盘,在缅甸北部建立国中之国,许多官兵在那里娶妻生子,站稳脚跟。赚钱、养家、练兵,等待台湾方面指示。李弥部队和当地反政府武装合作,对抗缅甸政府军。并且,种植和贩卖鸦片,以弥补军费开支。这支国民党军残部称霸缅北,叱咤金三角。
1952年底,缅甸军方在掸邦各地区实施军事管制,取消掸邦土司制度,以断绝李弥部队的后援。但李弥部队战斗力惊人,政府军不堪侵扰,缅甸联邦于1953年3月25日,向联合国控诉台湾国民党当局侵略缅甸,请求安理会宣布李弥部队危害国际和平。迫于国际社会的压力,从1953年底至1954年,李弥率大部分部队,陆续撤退台湾。
李弥是黄埔四期毕业生,作为军人,也算长了一副铮铮铁骨。1930年在江西剿共时,陈诚扩军欲收编李弥部,令其投降。李弥不从,率团离去,向统帅部控告陈诚。蒋介石责问他,为何不遵长官之命,抗拒缴械?李弥机敏应对:“校长仅授战斗之术,未教缴械之法。”从此被蒋校长欣赏。1973年12月7日,这位盈江籍军人病逝于台湾,一代枭雄魂丢孤岛,再也回不了故土。如果他在淮海战役中放下武器,一定会是另一个李弥,毕竟在攻克松山时立下战功,滇西人民不会忘记。
只有国家强大了,军人才有尊严,边境才能得到永久安宁。
五
边地是文化过渡地带,边民对国界意识强烈,对文化交融相对包容。地处国境线上的盈江地区,在二战期间是滇西抗战的有机组成部分。干崖末代“傣王”刀京版说过,边疆民族只是文化落后,爱国并不落后于人。因其先父刀安仁与杜聿明拜过把子,所以,1941年中国远征军开赴缅甸阻击日军时,刀京版以晚辈礼拜见杜聿明将军,并随其出国作战。杜聿明任命他为第5军少将参议,委派他回盈江组建中缅义勇军。当时,干崖司署武装兵员有12个练寨,共155名。1942年5月,第5军第200师和常备补充团从缅甸退回,义勇军收留了其中部分回国官兵。
1942年9月,刀京版截获情报,有一支日军部队调防,经盈江开拔腾冲。敌人此次行动,浑水沟、葫芦口为必经之道。战机稍纵即逝,刀京版快马联络梁河抗日自卫军和驻梁河预备二师等抗日武装,在浑水沟、葫芦口一带精心设伏,布下口袋阵。果然,日军18师团6735部队高杉大队500余人,自畹町经陇川过户撒向盈江开来,扎营丙乌寨。9月23日,另一路日军江藤部300多人,由缅甸八莫到旧城街与高杉大队会合。
9月26日,这两股日军如同一群恶狼,浩浩荡荡进入浑水沟,闯入了猎人设置的陷阱。浑水沟东西两面高山耸立,深谷里南底河奔流咆哮,一路狂泻,在盈江坝子形成一个葫芦状。葫芦口要隘令人望而却步,仅通一人一骑,人称“独路口”。当日军耀武扬威进入伏击圈时,四面枪炮齐发。鬼子被打得措手不及,瞬间乱作一团,死伤甚众。敌人拼命突围,却一次次被击退,只好掉头仓皇逃窜,又投进刀京版布防在朗宛一带之罗网,陷入绝境。直到次日拂晓,日寇突破东线防区,顺势反包围预备二师,双方展开激烈鏖战,预备二师终究不敌,无奈溃退。日军进驻遮岛,随后,往腾冲进发。
独路口一战,打掉了日军的嚣张气焰,此后,鬼子兵再也不敢以少数部队经过这一带。刀京版保卫边疆的决心始终不动摇,遇到任何艰难险阻,决不退却。1953年,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区成立,刀京版当选主席。刀京版于1966年12月病逝,他热爱祖国、坚持抗战的精神,永远留在边疆人民的心中。
滇西资源丰富,这些天见识了许多宝贝:诗蜜娃底古树群,热海大滚锅,勐焕大金塔,勐巴娜西奇珍馆、硅化木……无不令人流连忘返,但最让我感动的还是边民的家国情怀,献身精神,无我境界。刀氏两世土司,投身到反封建、反帝国主义斗争之中,可歌可泣。11月10日,结束滇西之行。离开云南之际,我在机场获悉,腾冲有酒店拒绝接待日本人,称不赚这笔“臭钱”。我攥紧拳头在心里赞叹:好!这就是思想境界!爱国和赚钱之间,孰重孰轻,边地人民心里亮堂着呢。
写于2025年1月22日
【作者简介】郑建光,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一级作家,福建省文学评委(专家)库成员,福建省朱子文化发展促进会副会长、研究员。获得林语堂文学创作奖,福建省第八届百花文艺奖,福建省第二十九届、三十一届、三十六届、三十八届文学奖,人民文学杂志社全国优秀游记文学作品奖,中宣部“中国梦”文艺作品征集一等奖。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