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首页 > 本站动态 > 抗战胜利80周年征文 > 内容正文

【抗战胜利80周年征文作品】:抗战时期革命文化的历史语境、价值导向与当代启示
来源:抗战胜利80周年征文作品 学术组 文/张宜军   2025-07-16 10:14:27

  一、历史语境:抗战时期革命文化的产生背景

  抗日战争时期是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关键阶段,也是中国共产党革命文化得以深化和广泛传播的重要历史节点。革命文化并非凭空产生,它植根于民族危机与阶级矛盾交织的历史现实,形成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长期革命实践的基础上,发展于与国民党政权和外来侵略势力的斗争之中。在抗战这一特殊历史时期,革命文化不仅承载了民族救亡图存的时代命题,也以其独特的精神内核和实践逻辑,为中国文化体系的现代转型注入了强大动力。

  (一)民族危机加剧下的文化动员需求

  自1931年“九一八”事变以来,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步步升级,中华民族陷入前所未有的危难之中。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全国上下掀起保家卫国的民族抗战浪潮。在这样的背景下,文化不再是纯粹的精英活动,而成为国家与民族命运紧密相连的现实力量。文化在国家动员、民族团结、人民觉醒中的作用被急剧放大,特别是文艺、出版、戏剧、教育等领域,成为抗战力量凝聚和宣传阵地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共产党深刻认识到文化在抗战中的战略地位,提出“抗战、团结、进步”的文化方针,明确指出革命文化要服务于抗战的大局,服务于唤醒人民、武装人民、组织人民的现实需要。正是在这种特殊的民族危机情境下,革命文化不再局限于小范围传播,而是转向面向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成为反对侵略、争取民族独立与社会解放的重要工具[1]。

  (二)中国共产党革命理论的文化转化

  革命文化之所以在抗战时期取得突破性发展,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文化理论创新密不可分。从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出发,中国共产党强调文化不仅是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阶级斗争、民族斗争的重要战线。

  1942年召开的“延安文艺座谈会”,成为抗战时期革命文化理论建设的高峰。毛泽东在会上指出,文艺要为工农兵服务、为政治服务,强调文艺工作者必须深入生活、了解人民、反映斗争、鼓舞斗志。这一主张不仅明确了革命文化的阶级立场和服务对象,也为文艺创作确立了现实主义的基本原则,使革命文化从理念走向实践,从党内传播走向大众传播。此外,中国共产党在抗战时期还加强了对教育体系的重构与引导,通过开办抗日军政大学、边区学校、党校等形式,把革命文化植入到制度化、系统化的教育体系之中,为培养抗战人才和传播革命理念提供了坚实基础。

  (三)多元文化交锋中的主体文化塑造

  抗战时期的文化发展,不仅是中国共产党主导的革命文化内部发展的结果,也是在多元文化力量激烈交锋中逐步形成并确立主导地位的过程。一方面,国民党政权主导的“正统文化”依旧占据舆论资源,但其政治腐败、文化封闭和抗战消极等问题使其文化动员力相对薄弱;另一方面,日本侵略者通过“文化侵略”“皇民化教育”等手段,试图在文化层面瓦解中国人民的民族认同。

  面对复杂的文化博弈,中国共产党依靠其坚定的人民立场、先进的思想理论和深入的群众基础,逐步确立了革命文化在边区和广大抗日根据地的主导地位。其文化实践不仅体现出政治性和思想性的统一,更具备广泛的社会动员力和文化渗透力。通过深入农村、工厂、战场等基层场域,革命文化广泛传播。

  抗战时期是革命文化从理论建构走向制度实践,从小众传播走向广泛传播的关键阶段。在民族危机、政党对抗与社会动员的多重张力之下,中国共产党所倡导的革命文化因其鲜明的政治立场、深厚的群众基础和持续的制度创新而逐步确立主导地位[2]。革命文化在这一历史语境中,完成了从“文化自觉”到“文化建构”的重大跃迁,不仅为抗战胜利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也为中国现代文化体系的建设积累了重要经验与理论资源。

  二、价值导向:革命文化的思想内核与功能体现

  抗战时期革命文化不仅是一种历史产物,更是一种具有深刻政治意涵与社会动员力的文化形态。它立足时代,回应危机,指向民族独立与社会解放的宏大目标。革命文化的核心价值导向体现在其鲜明的阶级立场、人民立场、实践立场以及高度统一的政治性、思想性与战斗性之中。

  (一)坚定的人民立场:文化为大众服务的根本价值

  人民性是抗战时期革命文化最本质的价值导向。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初便坚持将人民群众视为历史的创造者,在抗战时期更是将人民置于文化工作的中心位置。这一价值选择直接对抗了封建文化中“文化为精英服务”的传统观念以及国民党政府文化工作的脱离群众现象。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我们的文学艺术都是为人民大众的,为工农兵的。”这不仅是一种口号式的文化主张,而是通过具体的制度安排与实践路径予以落实。从内容上看,抗战时期的革命文艺广泛反映工农兵的生活现实与斗争历程;从形式上看,文艺形式通俗易懂,贴近群众,如秧歌剧、快板书、民谣等都成为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表达方式。这一文化转向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抗战时期对文化功能的再定义——即文化的价值不在于形式的高雅与否,而在于其能否服务于人民群众,激发民族精神,实现社会动员。这种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理念,在中国现代文化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二)鲜明的政治性:服务抗战全局的文化动员功能

  抗战时期革命文化并非中性文化,而是一种高度政治化的文化形态,其一切价值判断和功能安排都围绕“抗战胜利”这一政治目标展开。文化不再是单一的知识传播工具,而是参与国家战略、服务战争大局的有力武器。毛泽东提出“文化是战斗的武器”,实际上就明确了文化的政治属性与战略定位。这一价值导向使革命文化具备了强大的政治动员力。一方面,革命文化通过诗歌、戏剧、电影等艺术形式,构建民族共同体意识,激发民众抗战热情,打破地域、阶层、职业之间的认知壁垒,形成广泛的抗日认同感。另一方面,它还承担了党的意识形态传播任务,在与敌对文化(如日本文化渗透、国民党意识形态控制)斗争中,形成了强有力的思想阵地。延安时期出版的《解放日报》《新中华报》以及大量小册子、传单、标语等,均是将文化转化为政治武器的重要手段。这些文化产物不仅传递信息,更构建话语权、塑造意识形态,具有明显的“思想武装”功能。

  (三)明确的思想指向:革命理念的文化表达机制

  抗战时期革命文化不仅强调形式的政治性,更强调内容的思想性。其核心价值导向是宣传和弘扬中国共产党主张的革命理念,如阶级斗争、民族独立、反对帝国主义与封建主义、追求社会平等等。这些理念通过文化手段得以具象化、形象化,从而增强其感染力与传播力[3]。在文艺创作方面,大量革命题材文学作品涌现,如冯雪峰、丁玲、赵树理、艾青等人的创作广泛反映抗战现实,塑造了大批人民英雄、工农形象与抗战模范。以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为例,不仅呈现农村现实,还体现了对封建礼教的批判与对新式婚姻观念的推崇,成为将革命理念融入文学叙事的典范。

  抗战时期革命文化的价值导向体现在其鲜明的人民立场、政治属性、思想深度与功能多样性上。这种文化不仅仅是意识形态的表达,更是社会动员、民族整合与国家建设的有力工具。在严峻的战争环境下,革命文化以其独特的价值定位与实践能力,成功构建了人民与党之间的情感联系与认知认同,成为抗战胜利的重要精神支柱。它所蕴含的文化理念与社会功能,在新时代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与现实价值。

  三、当代启示:革命文化的传承路径与现实意义

  抗战时期革命文化作为中国共产党在特定历史语境下创造并发展的文化形态,既有明确的历史使命,又具有跨越时空的文化生命力。它不仅为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持,也为新中国的文化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在新时代背景下,革命文化作为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面临着传承与创新的双重任务。探究其当代启示,既是文化自觉的体现,也是新时代文化建设、思想政治工作和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现实需要。

  (一)坚定文化自信的精神根基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抗战时期革命文化在艰苦卓绝的民族解放斗争中铸就,是中华民族精神谱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鲜明的民族性、人民性和时代性,是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的历史依据和现实支撑。当今社会在面对多元文化冲击、价值观念多样化的背景下,革命文化所体现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理念、“为民族服务”的历史担当和“为理想而奋斗”的坚定信仰,仍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4]。

  (二)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资源

  革命文化具有强烈的意识形态属性和教育功能,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资源。在新时代育人体系中,应进一步强化革命文化的教育功能,推动其从教材内容、课程设置、课堂教学、实践活动到网络传播等多维嵌入,构建全覆盖、多层次、立体化的红色教育机制。

  首先,在高校和中小学思想政治课程中,应注重挖掘抗战时期革命文化中典型人物、经典作品和重大事件的育人价值。如通过《白毛女》《小二黑结婚》《黄河大合唱》等革命文艺作品的讲授与赏析,引导学生了解特定历史情境下的人民斗争与精神追求,增强爱国主义与集体主义意识。其次,要在教育形式上与时代相契合,注重数字化与沉浸式体验的结合。例如,开发红色文化数字博物馆、VR重现延安文艺场景、互动剧场等,使革命文化“活”起来、“动”起来、“近”起来,增强学生的情感认同与价值认同。再次,要深化“大思政课”格局,推动革命文化与社会实践有机结合。如组织红色研学、志愿服务、文艺创作比赛等活动,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体验革命精神、传承红色基因,做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史鉴今。

  (三)推动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思想支撑

  在舆论多元化、媒体格局深度调整的背景下,如何提升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是当代文化治理的重要课题。革命文化作为高度政治化、组织化和群众化的文化实践,其历史经验和思想资源,为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提供了诸多有益启示。

  其一,革命文化注重从人民生活出发,从群众语言、民族艺术中提取表达资源,使政治思想教育深入浅出、易于接受。这一经验提示我们,主流意识形态建设不能高高在上、抽象说教,而应深入一线、扎根基层,讲群众听得懂、听得进的话,选贴近现实、贴近生活的载体。其二,革命文化形成了强大的叙事能力和情感动员力,能将国家战略与个体命运、宏大目标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形成价值共同体。在新时代构建“中国故事”“中国精神”叙事体系中,应继承这一传统,讲好新时代奋斗者的故事,展现人民群众在改革发展中的主体地位与创造力。其三,革命文化高度重视内容生产与传播机制的互动统一。党在抗战时期不仅注重创作内容,也极为重视报刊、剧团、墙报等传播方式的组织与运行[5]。这对当前加强网络意识形态管理、构建全媒体传播体系、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抗战时期革命文化以其独特的精神气质和实践特征,为新时代文化建设提供了重要参考。在当今复杂的社会思潮和全球化背景下,革命文化所承载的坚定理想信念、鲜明人民立场、深厚民族情感和强大组织能力,仍然具有极强的现实指导意义。只有坚持守正创新,系统推进革命文化的传承机制、传播体系和制度建设,才能真正实现红色基因的代际传递,让革命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不竭精神动力。

  四、结语

  当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阶段,实现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加强思想政治引领、推动文化繁荣发展,都亟须从革命文化中汲取精神资源与制度智慧。面向未来,革命文化的传承发展既要坚守根本立场,弘扬其核心价值,更要立足新时代实践,在教育引导、文艺创作、制度创新与意识形态建设等多个维度中不断实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使其成为凝聚民族力量、涵养时代精神、增强文化自信的坚实支撑。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更加坚定文化自信,推进文化强国建设,让革命文化的光芒在新时代照耀前行的道路,薪火相传、历久弥新。

  参考文献

  [1] 董平,罗浩轩.革命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机制与路径[J].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2025,44(04):47-54.

  [2] 赵亮.新时代文艺弘扬革命文化的历史逻辑、理论进展和实践创新[J].红色文化学刊,2025,(01):74-80+111.

  [3] 薛锋,贾民伟.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文化建设及其启示[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24,(04):153-166.

  [4] 汤琰,宋银桂.文化抗战激发伟大抗战精神[J].历史评论,2024,(04):106-107.

  [5] 王继平,罗雅真.文化抗战是全面抗战的重要方面[J].历史评论,2024,(01):106-1

  作者简介: 张宜军,男,山东潍坊人,中共党员,辽宁师范大学法政学院硕士研究生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