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入台儿庄大战元素的深度探讨
摘 要:抗战精神作为中华民族精神在特殊历史时期的璀璨结晶,承载着全体中华儿女抵御外侮、捍卫民族尊严的集体记忆与精神追求。群众路线则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革命、建设与改革实践中形成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是党保持与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关键所在。台儿庄大战作为全面抗战初期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取得的首次重大胜利,不仅以辉煌战绩打破“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更以“军民同心、共赴国难”的伟大实践,生动诠释了抗战精神与群众路线的深度融合。在国际局势复杂多变、国内改革发展任务艰巨的新时代背景下,深入挖掘台儿庄大战蕴含的精神内涵,探究抗战精神对走好新时代群众路线的启示和实践路径,对于巩固党的执政根基、凝聚民族复兴磅礴力量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关键词:抗战精神;群众路线;理论价值;实践路径;台儿庄元素
一、台儿庄大战体现的抗战精神及其群众基础
(一)台儿庄大战的历史背景与重要意义
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妄图以“速战速决”的战略迅速吞并中国。在占领北平、天津等华北重要城市后,日军计划打通津浦线,实现南北战场的连接,进而控制华中、华南地区,以达到全面侵华的目的。台儿庄地处苏鲁交界,位于山东峄县东南部,是徐州的重要门户,也是津浦铁路台枣(庄)支线的关键节点,连接着陇海、津浦两条重要铁路干线,战略地位极其重要。对于日军而言,控制台儿庄是完成南北夹击、合围徐州战略计划的关键环节;而对中国军队来说,守住台儿庄,就能打破日军的战略企图,稳定抗战局势,提振全国军民的抗战信心。
1938年3月16日,日军濑谷支队向滕县发起进攻,拉开了台儿庄大战的序幕。战役历时一个多月,中国军队在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的指挥下,整合了川军、西北军、中央军等各路部队,与日军展开了激烈的战斗。中国军队凭借顽强的意志和英勇的作战,在4月7日发起全线反击,最终以伤亡约5万余人的代价,歼灭日军1万余人,取得了全面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的首次重大胜利。这场战役的胜利,极大地鼓舞了全国军民的抗战士气,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对稳定全国抗战局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抗战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二)台儿庄大战中展现的抗战精神
1.爱国情怀的生动彰显。台儿庄大战爆发后,爱国情怀如同熊熊烈火,点燃了全国民众的抗战热情,台儿庄当地百姓更是将这种爱国之情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行动。大战前夕,台儿庄周边村庄的青壮年纷纷响应号召,踊跃报名参军,仅峄县就有 3000余名青年奔赴抗日前线。普通民众也自发组织起来,全力支援前线作战。手工艺人日夜赶工,制作了超过2万副担架、5000余个弹药箱等物资;农民们慷慨解囊,捐赠粮食达100余万斤,蔬菜20余万斤。例如,台儿庄当地的运输队由1000多名百姓组成,他们推着独轮车、赶着马车,冒着敌人的炮火,穿梭于枪林弹雨之中,将物资及时送达前线。这种爱国情怀成为凝聚全国军民共同抗战的强大精神纽带,让每一个中华儿女都为了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尊严而奋勇拼搏。
2.民族气节的有力诠释。面对装备精良、训练有素且拥有先进武器的日军,中国守军展现出了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崇高民族气节。在战斗最为激烈的阶段,日军凭借强大的炮火多次攻破台儿庄城墙,城内的中国士兵与日军展开了惨烈的巷战、肉搏战。第31师的将士们在师长池峰城的带领下,与日军进行了长达20余天的殊死拼杀。许多战士在弹尽粮绝的绝境下,毅然拉响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以自己的生命捍卫了民族的尊严,他们用血肉之躯筑起了捍卫民族尊严的钢铁长城,充分展现了中华民族不可侵犯的坚定意志。
3.英雄气概的充分体现。台儿庄大战中,涌现出了众多英勇无畏的英雄人物和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第31师师长池峰城在关键时刻,亲自组织了由57名敢死队员组成的敢死队,手持大刀与日军展开白刃战,成功夺回了被日军占领的阵地,击毙日军100余人。还有无数普通士兵,他们在战场上奋勇杀敌,毫不畏惧。例如,王铭章在滕县保卫战中,率领部下与日军展开激烈战斗,在身中数弹的情况下,依然坚持指挥战斗,最终壮烈牺牲。这些英雄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成为激励全体中华儿女奋勇抗战的精神榜样。
4.必胜信念的坚定支撑。尽管日军在武器装备和兵力上占据着明显优势,但中国军民始终保持着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在战斗陷入胶着状态,面临巨大困难和牺牲时,中国军队没有丝毫气馁,而是积极调整战略战术。李宗仁将军根据战场形势,及时改变作战部署,采取诱敌深入、围而歼之的策略,为最终的胜利奠定了基础。民众也坚信中国必将取得抗战的胜利,持续为抗战提供支持。在大战期间,台儿庄周边地区的百姓自发组织慰问团,前往前线慰问将士,为他们送去温暖和鼓励。这种必胜信念成为支撑中国军民坚持战斗直至胜利的重要精神力量,激励着全体中华儿女为实现民族解放事业而不懈奋斗。
(三)台儿庄大战中的群众支持与协作
1.物资供应与后勤保障。大战期间,台儿庄及周边地区的群众积极投身于物资供应和后勤保障工作,形成了强大的后勤支持网络。除了捐赠物资,他们还主动承担起物资运输任务。当地百姓组成的运输队,凭借着简陋的交通工具,在20余天的时间里,将1000余吨粮食、300余吨弹药等物资及时送到前线。许多妇女自发组成洗衣队、做饭队,为战士们提供生活服务。据统计,在大战期间,有超过5000名妇女参与到后勤保障工作中,每天为战士们洗衣做饭,保证战士们有充足的体力投入战斗。儿童也加入到传递情报、站岗放哨的队伍中,他们利用熟悉地形的优势,巧妙地避开敌人的岗哨,为军队传递重要情报,形成了全民抗战的生动局面。
2.情报传递与战略配合。群众充分发挥熟悉地形和当地情况的优势,为军队传递情报,在战略配合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利用各种身份和渠道,深入敌占区,收集日军的兵力部署、行动路线等重要情报。当地的渔民利用水上交通的便利,为军队运送人员和物资,并帮助军队侦察日军在水上的动向。村民们积极协助军队挖掘战壕、修筑防御工事,在一个月的时间里,协助军队修筑战壕长达50余公里,为战斗的胜利创造了有利条件。例如,一位名叫李大山的村民,伪装成商贩,深入日军据点,成功获取了日军的兵力部署情报,为中国军队制定作战计划提供了关键信息。
3.伤员救治与安置。战斗中,大量伤员急需救治和安置。当地群众纷纷敞开家门,将自己的房屋腾出来作为临时医院,协助医护人员照顾伤员。他们为伤员送饭、换药、护理,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保护伤员的安全。在台儿庄大战期间,共有2000余间民房被用作临时医院,救治伤员达1.2万余人次。有的群众为了保护伤员,与闯入家中的日军展开搏斗,展现出了深厚的军民鱼水情。正是群众的无私奉献和全力支持,为伤员的救治和康复提供了保障,也增强了军队的战斗力。
二、抗战精神对走好新时代群众路线的工作启示
(一)以爱国情怀凝聚群众力量,筑牢为民服务宗旨
台儿庄大战中,爱国情怀成为凝聚全国民众共同抗战的强大精神动力。新时代,党员干部要传承和弘扬这种爱国情怀,将其作为凝聚群众力量的重要法宝。通过深入挖掘台儿庄大战等抗战历史资源,利用台儿庄大战纪念馆、烈士陵园等红色教育基地,开展形式多样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例如,组织群众参观台儿庄大战遗址,举办抗战历史展览、主题演讲比赛、红色文化讲座等,让群众深刻感受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
党员干部要始终牢记为民服务宗旨,像台儿庄大战时期军民一心抗击外敌一样,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全心全意为群众谋幸福。在乡村振兴工作中,深入农村基层,了解农民的实际需求,积极推动农村产业发展。通过发展特色农业、乡村旅游等产业,带动农村经济增长,帮助农民增收致富。在城市建设中,关注居民的居住环境、公共服务等问题,加大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改善居民生活条件。例如,加强老旧小区改造、完善公共交通设施、提升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等,切实解决群众的实际困难,不断增强群众对党的信任和支持,以实际行动践行党的根本宗旨。
(二)以民族气节坚守群众立场,锤炼过硬工作作风
台儿庄大战中中国军民展现出的民族气节,是坚守正义、不屈不挠精神的生动写照。新时代党员干部在群众工作中,要传承这种民族气节,始终坚守群众立场,不为各种利益诱惑所动摇。在面对涉及群众利益的敏感问题,如征地拆迁、环境保护、社会保障等时,要敢于坚持原则,坚决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例如,在征地拆迁工作中,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办事,确保拆迁补偿合理公平,保障群众的切身利益;在环境保护工作中,坚决抵制污染企业的违规行为,守护群众的绿水青山。
同时,要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不良作风,以真抓实干的态度对待群众工作。在处理群众投诉和信访问题时,认真倾听群众诉求,积极主动解决问题,杜绝推诿扯皮、敷衍了事的现象。建立健全群众问题反馈和处理机制,对群众反映的问题及时回应、快速处理。同时,要加强对干部工作作风的监督考核,将群众满意度作为重要考核指标,通过保持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锤炼过硬的工作作风,树立党和政府在群众中的良好形象,赢得群众的信任和支持。
(三)以英雄气概勇于担当作为,破解群众工作难题
台儿庄大战中中国军队和民众展现出的英雄气概,激励着新时代党员干部在群众工作中勇于担当、积极作为。当前,群众工作面临着诸多复杂问题,如社会矛盾纠纷增多、民生保障任务艰巨、基层治理难度加大等。党员干部要学习台儿庄大战中英雄们不畏艰难、勇于挑战的精神,主动深入基层,直面问题,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解决社区治理难题时,积极探索新的治理模式和方法,充分调动社区居民的积极性,共同参与社区建设。例如,推广“社区议事会”“居民自治小组”等模式,让居民参与社区事务的决策和管理,提高社区治理的民主化、科学化水平。在推动产业发展过程中,面对资金短缺、技术落后等困难,敢于担当,积极争取资源,引导企业创新发展。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鼓励企业开展技术创新,为群众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发展空间。通过勇于担当作为,切实解决群众工作中的难题,推动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四)以必胜信念坚定群众信心,推动事业长远发展
台儿庄大战中,中国军民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凭借必胜信念坚持战斗并最终取得胜利。新时代,面对国际形势的复杂变化和国内改革发展的艰巨任务,党员干部要将这种必胜信念传递给群众,坚定群众对国家发展的信心。在经济发展遇到困难时,通过政策宣讲、案例分析等方式,向群众解释我国经济发展的优势和潜力,让群众了解国家应对困难的政策措施,坚定群众对经济发展的信心。在推进重大改革举措时,让群众了解改革的目的和意义,引导群众积极支持和参与改革。
党员干部自身要保持战略定力,以必胜信念谋划工作,团结带领群众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在面对科技创新领域的“卡脖子”问题时,加大研发投入,组织科研攻关,鼓励企业和科研机构协同创新,努力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在推动绿色发展过程中,坚定信心,积极采取措施应对环境挑战,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通过坚定群众信心,凝聚起推动事业长远发展的强大合力,不断把党和国家的事业推向前进。
三、弘扬抗战精神走好新时代群众路线的实践路径
(一)加强宣传教育,厚植精神根基
1.打造红色教育品牌。以台儿庄大战纪念馆为核心,整合周边红色资源,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红色教育品牌。对纪念馆进行全方位升级改造,运用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全息投影等前沿技术,不仅还原台儿庄大战的激烈战斗场景,设置“台儿庄巷战 VR 体验区”,还构建沉浸式的历史场景体验空间,如模拟战地医院、百姓支援前线的生活场景等,让参观者从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维度身临其境感受战争的残酷与先辈的英勇。开发系列分层分类的红色教育课程,针对青少年、党员干部、普通群众等不同群体设计课程内容。为青少年打造“台儿庄英雄故事”研学课程,融入角色扮演、故事讲述、手工制作(如制作简易担架模型)等方式;为党员干部设计“台儿庄精神与新时代使命”专题课程,采用案例分析、现场教学、研讨交流等形式;为普通群众开展“台儿庄大战与我们的生活”通俗讲座,增强教育的趣味性与感染力。同时,与周边的红色景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合作,推出“台儿庄红色文化之旅”精品线路,串联起大战遗址、纪念馆、英雄故居等景点。
2.创新宣传传播方式。利用新媒体平台广泛传播台儿庄精神,制作系列微视频、动漫、H5、互动游戏等多元化新媒体产品。推出系列微视频《台儿庄记忆》,以生动的画面和感人的故事,展现大战中的英雄事迹,同时制作动漫版《台儿庄英雄谱》,以Q版形象和趣味剧情吸引年轻群体;开发H5互动产品《台儿庄大战知多少》,设置知识问答、场景解谜等环节;设计手机游戏《重返台儿庄》,让玩家在游戏中体验战斗与支援的过程。在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定期发布台儿庄抗战历史知识、研究成果、珍贵史料以及相关纪念活动信息,设置“每日一故事”“抗战人物志”等专栏。与网友进行深度互动交流,开展线上话题讨论、有奖问答活动,及时回复网友留言,增强宣传的互动性。同时,与知名网络媒体合作,开展线上直播活动,邀请专家学者、抗战老兵后代、文艺工作者在线讲解台儿庄大战历史、分享创作心得,还可以举办线上音乐会、朗诵会,以艺术形式弘扬抗战精神,扩大宣传覆盖面。此外,利用海外社交媒体平台,向国际社会传播台儿庄大战历史和抗战精神,展示中国抗战的世界意义。
(二)强化干部培训,提升服务能力
1.纳入干部培训体系。将抗战精神与群众路线纳入党员干部培训课程体系,作为必修课内容。在党校、行政学院等干部培训机构开设专题培训班,邀请党史专家、基层优秀干部、抗战老兵后代围绕台儿庄大战历史、抗战精神内涵以及新时代群众工作方法进行授课。设置“台儿庄大战与群众工作创新”“从台儿庄大战看党群关系”等专题课程,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情景模拟等多样化教学方式,引导党员干部深入思考如何将台儿庄大战所体现的抗战精神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引入案例教学,收集整理各地干部践行群众路线、弘扬抗战精神的成功案例,组织干部进行分析研讨;开展情景模拟,设置群众矛盾调解、政策宣传落实等场景,让干部在模拟实践中提升应对能力。同时,建立党员干部培训档案,记录党员干部的学习表现和考核成绩,作为后续发展的参考依据。
2.开展实践锻炼活动。建立党员干部到台儿庄及周边基层地区实践锻炼的长效机制,根据党员干部的岗位特点和专业背景,有针对性地安排党员干部参与乡村振兴、社区治理、产业发展等工作。选派年轻干部到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协助开展村庄规划、产业发展、文化建设等工作;安排经济部门干部参与台儿庄当地的特色产业项目,如古城旅游开发、农产品推广等,在实践中了解群众需求,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组织党员干部开展“重走大战路”“我为群众办实事”等系列活动,沿着当年战士们的战斗路线,亲身感受历史,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此外,还要定期组织实践锻炼党员干部开展经验交流分享会,促进相互学习和共同提高。
(三)完善制度建设,提供坚实保障
1.建立联系群众制度。制定党员干部定期联系群众制度,明确规定党员干部深入基层的时间、频次和任务。要求科级以上干部每月至少到联系点走访调研2次,与群众面对面交流,了解群众的生产生活情况和实际需求。建立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群众意见收集和反馈机制,除了设立意见箱、开通热线电话、搭建网络平台等方式,还定期开展“群众接待日”活动,由党员干部现场解答群众疑问、收集意见建议。对收集到的群众意见进行分类整理,建立台账,明确责任人和解决时限,并在规定时间内给予答复和处理。可建立“民情日记”制度,要求党员干部记录走访群众情况和群众反映的问题,定期进行梳理和解决,进而提升群众的满意度。进一步完善跟踪问效机制,对已解决的问题进行回访,了解群众是否满意;对未解决的问题,分析原因,及时调整解决措施。
2.优化考核评价机制。将践行群众路线、弘扬台儿庄大战精神的情况纳入党员干部考核评价体系,作为党员干部选拔任用、评先评优的重要依据。构建科学全面的考核指标体系,考核内容包括党员干部在服务群众过程中的工作态度、工作成效、群众满意度等方面,同时增加对党员干部在弘扬台儿庄大战精神方面的考核,如参与相关学习培训的情况、组织开展宣传活动的成效等。引入360度评价机制,除了上级评价、同事评价,重点增加群众评价权重,通过问卷调查、民主测评、实地走访等方式,广泛听取群众对党员干部工作的意见。对在弘扬台儿庄大战精神、践行群众路线方面表现突出的党员干部进行表彰奖励,设立“台儿庄大战精神传承标兵”“群众工作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并在党员干部选拔任用、职称评定等方面给予优先考虑;对工作不力、群众反映强烈的党员干部进行批评教育和督促整改,对整改不到位的党员干部进行岗位调整,形成良好的激励导向。
(四)激发群众参与,凝聚发展合力
1.搭建参与平台。在台儿庄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规划、重大项目建设等工作中,搭建多元化、多层次的群众参与平台,除了召开居民听证会、专家论证会,邀请当地居民、旅游从业者、文化学者等参与讨论,广泛征求意见建议,建立项目公示制度,通过政府官网、社区公告栏等渠道,及时公开项目进展情况,接受群众监督。建立“群众议事会”“居民协商会”等制度,定期组织群众代表就社区建设、环境整治、公共服务等问题进行讨论和决策,充分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同时,利用互联网技术,搭建线上参与平台,如开发 “台儿庄发展建言”小程序,方便群众随时随地提出意见建议,并及时对群众建议进行回复和反馈。此外,设立群众参与奖励机制,对提出优秀建议的群众给予物质奖励和荣誉表彰,激发群众参与的积极性。
2.培育群众组织。积极培育和发展各类群众组织,如台儿庄抗战历史研究会、社区志愿者协会、文化艺术团体、行业协会等。加大对群众组织的扶持力度,提供资金、场地和政策支持,设立群众组织发展专项资金,用于支持组织开展活动、培养人才;协调解决组织活动场地问题,在社区、文化场馆等设立群众组织活动基地。制定完善的政策法规,引导群众组织规范发展,明确组织的宗旨、职责和活动范围。例如,台儿庄抗战历史研究会在政府支持下,开展抗战历史研究、史料收集整理等工作,并定期举办学术讲座和展览活动,传承和弘扬台儿庄大战精神。社区志愿者协会组织志愿者参与社区服务、扶贫帮困、文明创建等活动,在服务群众中践行台儿庄大战精神。鼓励不同群众组织之间加强交流与合作,形成协同效应,共同参与社会治理和地方发展,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同时,加强对群众组织骨干的培训,提升组织的管理和服务能力。
在新时代,我们要大力弘扬台儿庄抗战精神,加强党群联系,凝聚群众力量,推动党和国家事业不断向前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同时,要不断探索创新,让台儿庄抗战精神在新时代绽放新的光彩,为群众路线的实践注入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铭记历史 共筑未来——第六届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史与抗战精神传承研讨会综述. 丁宇.两岸关系,2024(10)
[2]台儿庄战役在抗战中的历史地位、作用与省思. 于茂生.孙子研究,2015(03)
[3]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 本报评论员.南京日报,2022-01-16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