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首页 > 本站动态 > 抗战胜利80周年征文 > 内容正文

【抗战胜利80周年征文作品】:抗日军政大学教育方针的核心内涵与当代启示
来源:李航航   2025-07-18 09:55:49

  摘要:抗日军政大学(简称“抗大”)作为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创办的最高军事学府,其确立的“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教育方针,是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典范。本文通过梳理抗大教育方针的形成背景、核心内涵、历史影响及当代启示,结合《邓小平与抗大建设》《抗大精神:生发逻辑、价值呈现与当代启示》等文献资料,系统阐释其时代价值与历史贡献,为新时代军事教育与人才培养提供历史镜鉴。

  一、抗大教育方针的形成背景:抗战救亡与革命教育的历史必然

  (一)民族危机下的战略抉择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加速侵华步伐,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危机。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国共合作形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但国民党消极抗战、共产党急需培养“能打仗、懂政治”的复合型军政干部。正如毛泽东在《抗大的教育方针》中指出:“抗大的教育方针,是民族解放事业的需要,是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的需要。”在此背景下,1936年6月,中共中央在瓦窑堡创办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抗大前身),1937年1月更名为抗大,明确以“培养抗日军政干部”为核心任务。据《抗大和抗日根据地的学校教育》记载,抗大办学9年间,总校和分校培养了近20万名德才兼备的军政干部,成为“抗日战争的骨干力量”。

  (二)党内思想建设的迫切需求

  红军长征结束后,党内存在教条主义、经验主义等错误思想,部分干部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理解不深,缺乏应对复杂抗战形势的能力。1937年5月,毛泽东在抗大第二期学员毕业典礼上强调:“没有正确的政治观点,就等于没有灵魂。”为解决这一问题,抗大确立“政治教育与军事教育并重”原则,通过系统的理论学习与实践锻炼,强化干部的政治觉悟与战略思维,为党在敌后开展游击战争奠定思想基础。邓小平在参与抗大建设时指出:“抗大的任务是培养干部,加强干部轮训,必须把注意力放在培养干部上面。”

  (三)根据地教育体系的探索创新

  抗战初期,各抗日根据地教育资源匮乏,缺乏统一的教育纲领。抗大作为中共领导的第一所正规化军事院校,承担着探索新型教育模式的使命。例如,抗大通过整合陕北公学、鲁迅艺术学院等资源,逐步形成“理论——实践——生产”三位一体的教育体系,其教育方针成为各根据地办学的标杆。

  二、抗大教育方针的核心内涵:三维度解构与实践阐释

  (一)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教育方针的灵魂

  1.政治理论教育的系统化

  抗大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核心课程,开设《辩证唯物论》《中国革命问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等课程,毛泽东、张闻天等中央领导亲自授课。1937年,毛泽东在抗大讲授《实践论》《矛盾论》,历时三个月,帮助学员掌握唯物辩证法,批判“亡国论”和“速胜论”,坚定抗战必胜信念。在抗大第四期学员中,71%的知识青年通过系统政治学习加入中国共产党,确立了共产主义信仰。

  2.党组织的核心引领作用

  抗大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各大队设立党总支,连队设党支部,形成“支部建在连上”的组织体系。据《抗日军政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启示研究》记载,抗大通过“党日活动”“思想汇报制度”强化党员干部的组织纪律性,确保全校始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二)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教育方针的底色

  1.生产劳动与军事训练结合

  抗大实行“一面学习,一面生产”的自给自足政策。1939年,毛泽东为抗大题词:“一面学习,一面生产,克服困难,敌人丧胆”。学员每天上午学习军事课程,下午参加开荒、纺线等生产劳动,年均开荒达30万亩,实现粮食自给率60%以上。1943年,抗大总校师生生产创收858万余元,收获蔬菜131.4万斤,被边区政府授予“生产模范单位”称号。

  2.精简务实的教学原则

  针对战争环境,抗大推行“少而精”教学原则,课程设置聚焦实战需求。例如,军事课程以“游击战术”“地形学”为主,政治课程侧重《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等时效性内容。罗瑞卿在《抗大工作的检查总结与今后方针》中指出:“教学内容要紧扣战争需要,反对繁琐哲学。”

  (三)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教育方针的关键

  1.“军政融合”的课程体系

  抗大课程设置以服务抗战实战为导向,形成“军事+政治+文化”三位一体的复合结构。军事课程占总课时50%,聚焦游击战、运动战、兵器使用、地形学等实战内容,教学中采用“战例分析法”,如分析平型关战役、百团大战等典型案例,总结“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游击战术原则。据《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史》记载,抗大学员毕业前需参加至少3次实战演练,确保“毕业即能参战”。政治课程占30%,涵盖马列主义理论、党的建设、统一战线政策。文化课占20%,涉及语文、数学、自然科学,旨在提升学员基础素养。这种课程配比使学员既能掌握“能打仗”的军事技能,又具备“懂政治”的理论觉悟,体现了军政结合的综合能力。

  2.动态调整的办学策略

  抗大根据战局变化灵活迁移校址,先后在陕北、华北、华中设立14所分校,形成“总校统筹——分校联动”的立体办学网络。以抗大一分校为例,1939年东迁山东沂蒙根据地后,采取“游击式教学”——白天隐蔽授课,夜间转移阵地,累计培养2.3万名干部,其中70%直接投入山东敌后战场。在晋察冀边区的抗大二分校,师生边战斗边教学,1941年反“扫荡”期间,学员一边参与突围作战,一边在山洞中学习《论新阶段》,实现“战斗间隙即课堂”的灵活模式。这种动态适应能力,使抗大在日军封锁下始终保持教学连续性,成为“打不垮的流动军校”。

  三、抗大教育方针的历史影响与当代启示

  (一)对抗日战争的直接贡献

  1.干部培养的“孵化器”

  抗大通过系统化军政教育,9年累计培养近20万名军政干部,构建了从基层指挥员到高级战略人才的完整梯队。其培养对象涵盖八路军、新四军骨干、爱国知识青年及地方武装力量,学员中涌现出5名元帅、8名大将、48名上将等杰出将领,形成“抗大毕业即骨干”的人才输送格局。这些干部普遍具备“政治坚定、战术灵活”的复合素养,分布于华北、华中、华南各战区,承担作战指挥、根据地建设等核心任务,直接提升了八路军、新四军的组织效能与战斗韧性,成为支撑全民族抗战的中坚力量。

  2.根据地建设的“助推器”

  抗大学员深入敌后,参与建立晋察冀、晋冀鲁豫等根据地,推动土地改革、政权建设与群众动员。在华北,学员协助建立晋察冀、晋冀鲁豫等14个省级抗日民主政权,推行减租减息、民主选举等政策,夯实基层治理基础;在华中,学员组织民兵武装超50万人,构建“主力部队——地方武装——民兵”三位一体的防御体系,并主导开荒屯田、创办工农学校,推动根据地经济自给率提升40%以上。这种“军政民联动”机制,使敌后战场成为消耗日军有生力量的战略纵深,直接配合了正面战场作战。

  (二)对中国军事教育的长远影响

  1.奠定新中国军事教育基础

  抗大确立的“政治引领、实战导向”教育理念,成为新中国军事院校建设的根本遵循。国防大学、军事科学院等机构继承其“军政融合”课程体系,将习近平强军思想纳入核心教学内容,同时开设“联合作战指挥”“非战争军事行动”等实战化课程,实现理论教学与战场需求的深度对接。邓小平在1977年中央军委座谈会上明确提出“恢复抗大办学传统”,推动全军院校恢复“少而精”教学原则与“院校——部队”联合培养机制,为新时期军事人才培养奠定制度基础。

  2.塑造红色教育范式

  抗大开创的“理论联系实际”“沉浸式实践教学”模式,成为中国红色教育的核心范式。当代延安干部学院、西柏坡纪念馆等机构,借鉴抗大“课堂设在战场遗址、教学融入革命史实”的做法,开发“重走长征路”“窑洞党课”等体验式课程,年均培训党员干部超百万人次。同时,抗大倡导的“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精神,通过影视剧《抗大风云》、纪实文学《革命熔炉》等载体广泛传播,成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核心内容,持续激发民族凝聚力与奋斗精神。

  (三)新时代的启示:培养“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人才

  1.坚持政治引领不动摇

  新时代军事教育需强化政治建军原则,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强军思想作为核心课程的“魂”与“纲”,通过系统化理论教学、沉浸式政治实践(如党史学习教育、红色基地研学),确保学员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2.强化实践能力培养

  抗大“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教育理念启示我们,军事教育必须打破“课堂与战场”的壁垒。新时代需深化实战化训练比重,建立“院校——部队——演训场”三位一体培养机制:课堂教学聚焦未来战争前沿理论,依托兵棋推演、模拟仿真等技术还原战场场景;与一线部队联合开设“战例研讨课”,邀请实战经验丰富的指挥员分享真实战例;组织学员参与跨区域联合演习,在近似实战环境中锤炼临机处置、协同作战能力。

  3.弘扬艰苦奋斗精神

  在物质条件改善的背景下,可以抗大“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为镜鉴,通过常态化军训、生产劳动实践,培育“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战斗精神。例如,可参照抗大“一面学习、一面生产”的模式,在军事院校设立“劳动教育学分”,组织学员参与营房建设、野营拉练等活动,在摸爬滚打中摒弃“躺平”心态;同时,通过宣讲抗大历史、表彰“新时代艰苦奋斗标兵”,营造“以苦为乐、以俭为荣”的价值导向,锻造勇于担当、甘于奉献的过硬作风。

  四、结论

  抗大教育方针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战烽火中淬炼出的教育智慧结晶,其“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确立了育人根本,“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塑造了精神底色,“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指明了实践路径。这一方针不仅直接推动了抗日战争胜利,更成为中国军事教育的宝贵遗产。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中,重温抗大教育方针,对于培养“有灵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的新时代革命军人,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借鉴价值。我们应继承抗大精神,让红色基因在新时代教育事业中永续传承。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毛泽东军事文集(第2卷)[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4.

  [2]邢峰。抗大和抗日根据地的学校教育[J].党史文汇,2025(1).

  [3]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 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4]邓小平。邓小平军事文集(第1卷)[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4.

  [5]肖宗志。抗大精神:生发逻辑、价值呈现与当代启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4(6).

  [6]胡宜萍。抗日军政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启示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24.

  [7]罗瑞卿。抗大工作的检查总结与今后方针[J].八路军军政杂志,1939(6).

  [8]王祥龙。学习、战斗与工作:抗大一分校与沂蒙抗日根据地的建设[J].临沂大学学报,2024.

  [9]张鹏越。山东抗日根据地干部教育学校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24.

  [10]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