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我们将以隆重形式纪念这一属于全体中国人民的重大历史节点,纪念既是为了铭记历史,更是为了开创未来。这场历时十四载的艰苦卓绝斗争,彻底粉碎了日本军国主义殖民奴役中国的野心,也在血火淬炼中锻造出了跨越时空的精神丰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的壮阔进程中孕育出伟大抗战精神,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争取世界和平的伟大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新时代大力弘扬抗战精神,对激励中国人民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维护世界和平,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具有重要意义。
一、新时代伟大抗战精神的传承逻辑建构
伟大抗战精神作为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它的传承不是简单复刻历史记忆,而是一个在新时代背景下,基于深刻的理论基础、历史使命和实践需求而进行的自觉建构过程。深刻理解其内在逻辑是确保传承工作方向正确、成效显著的关键,可以从理论、历史、实践三重逻辑维度,系统解构新时代传承伟大抗战精神的必然性与可行性。
(一)理论逻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精神赓续
伟大抗战精神的传承,首先根植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历史必然性之中。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抗战精神在新时代的传承本质上是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在精神文化领域的持续彰显和拓展。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中国共产党作为先进思想武装,是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无产阶级政党,始终倡导并身体力行传承抗战精神,本身就彰显了“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的内在逻辑。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科学阐明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抗战精神作为特定历史“社会存在”的深刻反映,其蕴含的丰富内涵,不仅过去是战胜强敌的强大精神武器,在新时代仍然是凝聚人心、应对挑战、推动发展的宝贵精神动力。新时代传承抗战精神,就是发挥先进社会意识对新的“社会存在”的强大反作用,通过培育根植历史的国家认同、斗争意志与历史自信,为伟大实践提供不可或缺的精神动能。马克思在探讨传统与革命关系时指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中构筑的精神谱系,各组成部分相互辉映,传承着共同的信仰内核,伟大抗战精神作为其中承上启下的关键一环,上承建党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的革命性与开创性,下启西柏坡精神、抗美援朝精神等建设时期的奋斗与坚韧,构成了一个不可割裂的整体。
(二)历史逻辑:民族复兴伟业的精神纽带
抗战精神是中华民族由苦难深谷迈向伟大复兴辉煌历程中锻造的坚韧精神纽带,它的价值在于贯通了民族的过去、现在与未来。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在生死存亡关头进行的规模最大、牺牲最重、胜利最终赢得的一次彻底的反侵略战争,洗刷了自鸦片战争以来的民族耻辱,废除了近代中国与列强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这不仅是中华民族自近代以来第一次依靠自身力量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更极大地恢复了中华民族的自尊与自信,标志着中华民族彻底摆脱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枷锁,为后续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新中国的诞生奠定了坚实基础,使实现民族复兴的历史进程获得了根本的政治前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彻底粉碎了日本军国主义殖民奴役中国的图谋,有力捍卫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彻底洗刷了近代以来抗击外来侵略屡战屡败的民族耻辱。”[4]新时代新征程上,我们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这一伟业与争取抗战胜利的理想具有历史的连贯性,是后者在更高历史阶段、更广阔内涵上的接续与拓展。传承抗战精神,就是要从这段波澜壮阔的民族奋斗史中汲取力量,铭记初心使命,将先烈们开创的事业进行到底,赋予其崭新的时代内涵,使之成为激励我们克服复兴道路上一切风险挑战、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历史感召力。
(三)实践逻辑:中国式现代化的精神引擎
伟大抗战精神的传承,传承并非目的本身,最深层次的实践旨归在于服务于当代中国的中心任务,即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关键在于汲取历史精神营养,激发新时代的创造伟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伟大抗战精神,是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将永远激励中国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中国式现代化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面临挑战最多的现代化,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前进道路上,必然会遇到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艰难险阻甚至惊涛骇浪,诸如外部环境的深刻复杂变化、关键核心技术的“卡脖子”难题、深化改革的深水区攻坚、利益格局调整中的矛盾化解、维护国家统一与领土完整的严峻斗争等等。要想克服这些艰巨挑战,完成强国建设的历史使命,迫切需要全国上下万众一心、锐意进取、顽强拼搏的精神状态。“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同时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传承和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就是要为这种“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注入强大的精神动能,激发全民族的昂扬斗志和不竭创造力,凝聚起战胜一切风险挑战、不断夺取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胜利的磅礴力量。
二、新时代传承伟大抗战精神的实践路径探索
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面对百年变局与风险挑战交织的复杂环境,推动精神传承需要从理论认知转化为实践动能,这要求我们从教育引导、文化涵养、制度支撑三个维度协同发力,构建系统化、可持续的传承机制,使红色基因真正融入民族血脉,为新征程注入磅礴精神动力。
(一)以教育引导构建认知认同体系
教育是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精神血脉的主渠道,新时代弘扬伟大抗战精神,首要之务在于将之系统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构建起认知清晰、情感认同、信念坚定的全链条育人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这一论断指明了教育的核心使命,也为融入抗战精神指明了方向。思政课堂作为立德树人的主阵地,核心使命在于将抗战精神从历史符号转化为价值认同,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历史学、政治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等相关学科教学中,深入探讨抗战精神的科学内涵、唯物史观根基、传统文化渊源及其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进程中的地位,鼓励研究生教育积极开展相关专题研究。探索开设专题选修课、举办高端学术讲座、组织专题研讨,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理性分析历史,深刻感悟时代使命,明确个人奋斗与国家强盛、民族复兴的内在联系,培养家国情怀基础上的历史担当精神。强化课程教材的关键载体作用,推动抗战精神元素深度融入各学科课程标准、教材体系,特别是历史、语文、道德与法治、艺术等核心课程。按照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目标要求,精选融入体现抗战精神核心的史料、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抗战精神的重要论述、英雄人物、重要历史事件、经典文艺作品等内容进教材、进课堂、进大脑。
(二)以文化涵育浸润精神血脉
文化涵育的本质,在于将历史精神转化为可被集体感知、内化与传递的符号系统,通过象征秩序的建构实现价值基因的社会化再生产。伟大抗战精神历久弥新的生命力,不仅在于其深刻的历史价值,更在于其与时俱进的文化表达与传播渗透。新时代的传承工作,必须高度重视发挥文化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独特作用,通过多元载体、创新形式、丰富场景,让抗战精神真正融入大众日常文化生活,滋养民族精神根脉。鼓励和支持创作一批深刻反映抗战历史、生动诠释抗战精神的文学、影视、戏剧、音乐、美术精品,重点推进重大题材创作,活化历史记忆。依托全国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网络,精心策划具有仪式感和教育深度的研学实践路线,在纪念馆内设计富有创意的情境教学、主题团队日活动,创新借助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开展体验项目,使学生身临其境感悟历史的沉重与精神的伟力。高校应该加强暑期社会实践、社会调查与抗战精神主题的结合,引导学生通过田野调查、口述史整理等方式,体悟历史的真实与现实的关联。让伟大抗战精神不再仅仅停留在书本和场馆中,而是融入影视影像流淌,伴随网络信息触达,在公共空间悄然呈现,在百姓日常活动中自然生发,在国际交流中展示风采,最终如空气般充盈于社会精神生活,在无声处滋养民族精神的根脉,为民族复兴培根铸魂。
(三)以长效机制稳固传承根基
伟大抗战精神的赓续传承是一项系统性、长期性工程,不能仅凭短期活动和自发热情,必须构建坚实的法治化、规范化、长效化制度保障体系。通过法律法规、战略规划、组织协调、资源投入与考核激励等多维度制度安排,为教育引导、文化涵育等实践路径提供坚实支撑,确保传承工作制度化运行、常态化推进、可持续发展。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探索在国家层面制定专项法规或条例的可能性,为抗战精神传承提供更集中、更权威的法律保障。要加强法律实施与监督,加强网络信息内容治理,依据法律法规清理网上抹黑抗战历史、亵渎英烈的有害信息,依法惩治歪曲、否定、亵渎、诋毁抗战历史、抗战英雄烈士以及中国共产党中流砥柱作用的行为,坚决打击历史虚无主义。要配齐配强负责相关工作的机构编制与人员力量,特别是在宣传思想文化部门、教育行政部门、纪念馆管理机构、党史研究机构等领域,加大对相关领域人才培养和培训力度,提升其专业素养和履职能力。这些系统性制度保障建设,旨在将伟大抗战精神的传承工作由软要求变成硬约束,由阶段性活动升华为常态化工程,由分散发力凝聚为协同合力。形成法律健全、规划引领、组织有力、资源保障、评价科学的坚实制度闭环,为伟大抗战精神在新时代的赓续传承提供根本性、稳定性和长远性的坚实保障,使其真正融入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进程,成为支撑民族复兴伟业永续发展的深层制度力量。
伟大抗战精神的新时代传承,本质是历史逻辑、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的辩证统一。从理论维度来说,抗战精神源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与中国抗战实践的深度结合,其“爱国情怀”彰显了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根本性塑造,“民族气节”印证了人民群众作为历史主体的创造性伟力,“英雄气概”体现了先进理论掌握群众的实践转化,“必胜信念”则凸显矛盾运动规律的科学指引。这一精神谱系不仅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家国伦理的现代性升华,更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族谱中承前启后的关键环节,深刻体现了“两个结合”的方法论自觉。在历史向度上,抗战精神既承载着洗雪百年屈辱、重铸民族自信的集体创伤记忆,又积蓄着驱动现代化建设的深层文化动能。新时代传承和弘扬伟大抗战精神的实践需要通过教育引导实现抗战精神从知识客体向价值主体的转化,文化涵育完成历史记忆向社会基因的沉淀,制度支撑确保精神传承的可持续性。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J].共产党员,2020,(19):4-7.
[2]求是杂志社课题组.铭记伟大历史彰显学术话语——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周年理论研究成果综述[J].中国社会科学,2015,(12):4-32+204.
[3]熊宇.将抗战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N].山西日报,2025-07-01(010).
[4]颜晓峰.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奋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J].红旗文稿,2025,(11):4-8.
[5]戴建兵.大力弘扬伟大抗战精神[J].红旗文稿,2021,(21):15-17.
[6]本刊评论员.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克服一切艰难险阻[J].党建,2020,(09):8-9.
[7]肖文燕,罗春喜.习近平的红色情怀与治国理政视野下的红色基因[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7,(06):97-103.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