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脊梁,国之干城
黄埔师生是抗战的中坚力量,是战场上的灵魂人物,决定着战斗的胜负、战役的进展、战争的走向。他们或承担某一战区、某一兵种的指挥重任,或负责率领某一营、某一连、某一排战士冲锋陷阵,或参与制定战术、文宣动员、后勤保障……在国难当头的危急时刻,他们挺身而出,团结抗敌,在不同的岗位、不同的领域奋力拼搏,为夺取抗战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
共同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积极倡导、努力建立和扩大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夺取抗日战争胜利的基本保证,成为战胜敌人的重要法宝。国民党正面战场和共产党敌后战场相互支持、相互配合。两大政治力量的联合极大鼓舞了全民族的抗战热情,坚定了中国人民战胜敌人的信心。但国民党顽固派却肆意制造摩擦,破坏国共合作,破坏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分属国共两党的黄埔师生从民族大义出发,抨击国民党顽固派的倒退做法,以实际行动支持国共两党两军加强合作,努力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皖南事变发生后,中共南方局书记、黄埔教官周恩来沉着冷静应对,做了大量工作,与国民党顽固派进行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为打退反共高潮、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做出了贡献。黄埔教官叶剑英在任中共南方局常委期间,通过参加集会、接待来宾、举行记者招待会等时机,积极宣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担任南岳游击干部训练班教育长期间,亲自走上讲台讲授《游击战争概论》,传播游击战法,促进正面战场游击战术的提高。国民党方面,张治中一向支持国共携手抗战,皖南事变发生后,张治中第一时间向蒋介石上万言书,痛陈对中共问题的处理失策。陈诚等人也认为举国都应共赴国难,不赞成发动反共军事行动。在忻口战役、武汉会战等诸多大战中,国共两党的黄埔将士相互配合、协同作战,以实际行动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参与规划抗战方略。全民族抗战爆发后,一大批黄埔师生走上国共两党的军政重要岗位,在拟定抗战路线、制定局部战术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正面战场方面,以张治中、陈诚、何应钦为主的黄埔教官在完善持久战思想、制订抗战策略方面有着很大的发言权。1936年初,张治中向国民党最高当局建议,划分全国为若干防区,以宁沪为核心着手防御日寇。抗战全面爆发后,张治中、陈诚等黄埔将官一直在思考着日军全面入侵后我方如何抵御的问题,拟订了有关方案。方案的核心内容是主动进攻,先发制人,在华东开辟第二战场。面对全面抗战爆发后的敌我形势,蒋介石、陈诚等人也逐渐认同中共提出的持久战思想,于南岳军事会议上提出持久消耗战略及两个战略阶段的构想,标志着国民政府对日抗战持久战略的全面形成。在敌后战场,周恩来、叶剑英、林彪、徐向前、聂荣臻、陈赓、周士第、倪志亮、程子华、李运昌等黄埔师生认真贯彻中共中央的总体方针,参与规划敌后游击战的具体策略,积极创建敌后根据地,在斗争实践中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游击战术,推动了敌后抗战的开展。
具体指挥各大战役。在八年全面抗战期间,黄埔师生几乎无役不与,承担着重大战役的指挥重任。张治中先后带兵参加“一·二八”和“八一三”淞沪抗战,指挥以黄埔师生所率部队为主的国军予敌以重创;徐州会战中,李宗仁指挥胡宗南、黄杰、桂永清、宋希濂、俞济时等黄埔将官,夺得台儿庄大捷等辉煌战果;第74军军长、黄埔3期生王耀武指挥上高会战,取得全面胜利,被誉为“抗战以来最精彩的一战”;在鄂西会战中,第18军第11师师长、黄埔4期生胡琏指挥“石牌保卫战”,痛击来犯之敌,创造一次为数不多的以弱胜强的经典案例;杜聿明指挥部队在昆仑关浴血奋战,缔造“昆仑关大捷”。在敌后战场,林彪、聂荣臻指挥平型关伏击战,取得了八路军对日作战的第一场胜利。在远征印缅作战中,戴安澜指挥同古保卫战,创下缅甸防御战期间作战规模最大、坚守时间最长、歼灭敌人最多的战斗记录。第66军新编第38师第113团长、黄埔6期生刘放吾解救了被日军围困的数千英军,取得了仁安羌大捷;第8军军长、黄埔1期生何绍周指挥松山战役,连续6次围攻松山,最终爆破攻克松山主峰高地;第20集团军总司令、黄埔1期生霍揆彰指挥腾冲会战,收复古城腾冲;第11集团军总司令、黄埔1期生宋希濂指挥龙陵之战,三次围攻后攻克龙陵。
身先士卒上阵杀敌。在国破家亡、强敌肆虐的危难时刻,黄埔师生没有后退,义无反顾地走上前线,驰骋疆场,英勇杀敌。在抗战各个阶段,国民革命军中央军的基层军官大多是黄埔毕业生。有的还没到毕业时间,就主动请缨,提前毕业离校,分派到作战部队。面对凶残的敌人,黄埔将士们毫无畏惧,奋勇冲锋,带头杀敌。淞沪会战中,第87师259旅517团1营少校营长、黄埔5期生朱耀章主动请缨上前线,与日军进行肉搏战,多次打退敌人的进攻,在奉命突围时身先士卒,直扑日军阵地,不幸身中七弹,壮烈殉国。南京保卫战中,易安华指挥全旅官兵死守光华门,激战中头部、腰部、臂部等5处中弹,仍然坚持指挥,最终因伤势太重而光荣殉国。台儿庄会战中,周元率部在蒙城与日军激战,弹尽粮绝后全师2000多官兵壮烈牺牲。在抗战各个战役中,类似的事例不胜枚举。黄埔师生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以“爱国、革命”为核心的黄埔精神,激发了全体将士的斗志,部队迸发出强大的战斗力,给敌人以沉重打击。
黄埔师生是民族的英雄、国家的荣耀。他们是中国人民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民族英雄的代表。黄埔师生以血肉之躯筑起了捍卫祖国领土主权的钢铁长城,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不朽的民族之魂,挺起了民族的脊梁。他们的显赫战功与顽强意志,感动了全国民众,也赢得了世界舆论和各国人民的尊敬。
淞沪战争进行一个月时,美国记者铁尔特曼冒着战火到罗店、吴淞两地国军阵地考察,他在战地报道中写道:“卫守邻近上海长四十里罗店、吴淞区战线之华军,遭遇机械化武力极重大之集合,而利用之者,复为以悍战闻名之日军,然仍不屈不挠,应付裕如,其英武与纪律,诚值得受最高之赞誉者也。”英国《泰晤士报》刊登报道称:“中国军队守卫(上海)76天之后,尚有死守四行仓库的八百孤军,困于强敌,力持不屈,使人敬佩之至。”
常德会战中,第74军57师师长、黄埔1期生余程万率部奋勇作战,抵御强敌于常德,震惊中外。当时正值中美英三国首脑在埃及首都开罗举行峰会,商讨对日作战的计划。开罗会议上,美国总统罗斯福通过媒体得知常德战场的惨烈状况,特意向蒋介石询问了守城部队番号和主将姓名,将余程万的名字记在备忘本上。
远征印缅期间,刘放吾在军力、装备均处于劣势的情况下,经过两昼夜的激战击溃了日军,取得仁安羌大捷,救出被困于绝境的英军、美国记者及传教士7500多人。这一壮举轰动英美,数十年广为传颂。1992年,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接见了93岁的刘放吾,再三感谢他解救英军的壮举。
黄埔师生的顽强意志,甚至让残暴的侵略者为之折服。淞沪会战罗店保卫战中,姚子青全营500余名官兵全部壮烈殉国。凶暴的日军被中国勇士的精神所折服,在战后将烈士的尸体收殓掩埋,并列队鸣枪致敬。侵华日军总司令冈村宁次在回忆录中曾写道:“(1938年)10月初,第27师团占领箬溪一带,检查缴获的敌军官兵致其亲友信件,其内容几乎全是有关我军情况以及他们誓死报国的决心,极少掺杂私事。”他还撰文指出,以黄埔军校系统青年军官阶层为主体的中央军“在历次会战中,它不仅是主要的战斗原动力,同时还严厉监督着逐渐丧失战斗意志而徘徊于去留的地方杂牌军,使之不致离去而步调一致。因此,切不可忽视其威力……”
来源:《黄埔》杂志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