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命建队 1944年5月,抗日战争进入胜利阶段,日寇这头野牛已经被围困在中国人民正义战争之中。为了更有效地打击敌人,加速胜利的到来,淮北区党委决定,学习山东铁道游击队的经验,成立武工队。淮北区党委敌工部当时在小左庄(现在雪枫镇西约三里路)。当时,我正在淮四县(现江苏淮阴以西、洪泽湖东北一带)敌工站担任联络员工作。有一天下午,站长党若平同...
来源:蚌埠政协 作者:吴华
2018-01-11 10:01
余程万1939年我刚满16岁,参加了在南岳举办的游击干部训练班,此间我被一位将军看上了,因为我会书写、勤奋又老实,他希望收编我做他的随身侍从。以后的11年里我一直跟随着这位将军,出生入死,寸步不离!甚至我28岁成家后,仍住在将军寓所附近,尊敬他尤如父执,而将军也由始至终待我如同家人。这位将军就是余程万。余将军(1902-1955)祖籍广东台山,出生于...
来源:黄埔军校同学会 余程万
2018-01-07 08:01
抗战初期,在皖南山区泾县云岭附近中村,新四军创建了一座抗大式的军校——教导总队。当时它是新四军的最高学府。从1938年1月成立到1941年1月皖南事变,共开办5期,为新四军培养了一批军政指导员。它是一座革命的大熔炉,把成千上万来自祖国四面八方的青年学生,冶炼成为革命战士。几十年前教导总队的战斗生活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永远难以忘怀。一1938年...
来源:《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院校·回忆史料》
2017-12-30 10:12
新四军教导总队文化队,成立于1939年3月底4月初。它是华中抗日根据地最早的艺术教育机构。到坚持抗战的新四军去,是当年南方各省各界爱国人士和广大知识青年的热切愿望,许多著名哲学家、经济学家、国际问题专家、作家、美术家、音乐家、戏剧家云集皖南军部,一时人才荟萃,军中文化之盛,甲于东南。为了提高部的军政素质,在加强政治思想工作的同时,培养...
来源:《新四军暨华中抗日根据地文化建设史》
2017-12-30 10:12
一抗大五分校的成立,是新四军华中部队在刘少奇、陈毅领导下,坚决执行中共中央向华中敌后发展的战略方针而赢得一系列重大胜利的结果。1939年11月底,中共中央中原局书记刘少奇自延安到达津浦路西淮南地区新四军江北指挥部。中原局在1939年12月至1940年2月三次开会讨论华中的发展方向等重大问题,决定华中我军执行向西防御、向东发展、开辟苏北的战略任务...
来源:《抗大校友回忆录选集(下)》
2017-12-30 10:12
一抗大第四分校于1940年3月创办,1945年抗战胜利后结束,历时五年半,是抗大总校在新四军中创办最早,历时最长,吸收华中和江南革命知识青年最多,坚持在豫皖苏边区平原游击战争艰苦条件下办学,成绩显著的一所分校。1939年初,由彭雪枫率新四军游击支队继续东进,开辟商丘、毫县、永城地区,部队积极对敌作战,得到很大的锻炼和发展,经过整编,组建了三...
来源:《中共党史资料》
2017-12-30 10:12
1944年冬,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形势和中国抗战局面正处在重大的转变关头。中共中央华中局根据中央的指示精神,为了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决定成立敌区工作部,并任命我为部长。我首先遇到的一件工作,就是派我和日本侵略军的冈村宁次总部接触。在日本投降前的两个月中,我两次去南京和日本人交锋,这一往事虽是一件小插曲,但也有一定的史料价值。神秘来客有一...
来源:上海市新四军暨中华抗日根据地历史研究会
2017-12-30 09:12
1941年我在新四军6师52团当排长。我们这个团从苏南渡江北上,开辟新解放区,后归属1师指挥。在同日伪进行的几十次战斗中,顺河集这场白刃血战,就像刻在我心里一样。1945年春节,正当我抗日根据地军民欢度新春佳节之际,日伪军向淮南进犯,妄图围歼我新四军军部。我团指战员为了保卫军部,保卫人民,用鲜血和生命在顺河地区谱写了一曲胜利颂歌。一正月初三...
来源:上海市新四军暨中华抗日根据地历史研究会
2017-12-30 09:12
连战告捷摊开苏北的军用地图,兴化北、盐城南、宝应东、东台西,连成一片的水乡,蜘蛛网般的河流,世称鱼米之乡。但敌人的据点布满了这块水网地区所有的大小市镇和大庄要道。目前和伪军32师,筑起了临水凭河的围子碉堡,从每个营的伪军中抽调1个连开往南通地区,加强清乡。1938年,闽浙赣和闽南闽西地区3支红军游击队整编为新四军2支队4团开赴江南前线,对...
来源:上海市新四军暨中华抗日根据地历史研究会
2017-12-30 09:12
皖南云岭。新四军司令部修械所在一个小山村里,设备非常简陋。在短短的日子里,我学会了修理各种枪枝,制造步枪零件和刺刀。会战斗的人,也是会生活的人,因为他有建设的热情。所以残酷的战争也不能使战士们的生活黯淡。我们整整挖掉半个小山,开辟了运动场,在工厂周围的空地上栽花种菜。我们唱歌、演戏、办墙报,还举行体育比赛。看到这些活动的时候,你...
来源:上海市新四军暨中华抗日根据地历史研究会
2017-12-29 14:12
宋庆龄同志,我是1938年冬第一次在香港会见过的。1938年是一个炮火纷飞的年头。当时我负责新四军全军的军医创建工作,新四军也刚刚挺进江南,同八路军南北呼应,形成抗击日寇的铁壁铜墙。蒋介石名义上抗日,实际上继续反共,经常扣发新四军的军饷和供给,医药器材的供应他一概不管,完全要靠自己募捐。在残酷的战争环境中,新四军伤亡很大,许多干部战士还...
来源:上海市新四军暨中华抗日根据地历史研究会
2017-12-29 14:12
饮马长江北1938年9月29日至11月6日,中共中央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在延安举行。罗炳辉出席了会议。全会确定,要不断巩固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用长期合作来支持长期战争。重申党的独立自主地放手组织人民抗日武装斗争的方针,确定把党的主要工作放在敌后,确定了巩固华北、发展华中的总战略。全会结束后,罗炳辉和张明秀,偕姬鹏飞、王雨田,乘坐八路军驻...
来源:上海市新四军暨中华抗日根据地历史研究会
2017-12-29 14:12
1941年1月6日下午,国民党军队8万多人在皖南泾县茂林一带对我们新四军9000多人进行了围歼性的伏击。我们的军队在将近十倍于我的敌人面前顽强地拼杀了好几个昼夜,数次突围都遭到了敌人的堵截。司令部、政治部这时都已集中到了石井坑。本来我们是想从这里再一次组织突围的,但是后来连守卫附近山头、掩护撤退突围的教导队也顶不住了。敌人在占领了那个山头...
来源:上海市新四军暨中华抗日根据地历史研究会
2017-12-29 14:12
和贺绿汀合作《满天星》青石板,板石青,青石板上钉银钉。银钉亮,银钉明,长空万里满布星。星儿多,多得数不清,多不过英勇战斗的小英雄。小英雄,有本领,戴着月,披着星,黑夜里摸到敌军营,枪声就放不停。又喊杀来又冲锋,手榴弹儿拼命扔。轰轰轰!炸死东洋兵,我们得了胜。小英雄,笑盈盈,满天星,亮啊亮晶晶20世纪40年代初,这首歌在苏北抗日根据地...
来源:上海市新四军暨中华抗日根据地历史研究会
2017-12-29 14:12
年轻的新四军政治部组织部部长抗日战争爆发后,国共再次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我党领导的南方八省游击队奉命组成新四军,党中央和中央军委抽调了大批干部充实新四军的各级领导,李子芳也于1937年10月奉调担任新四军政治部组织部部长。11月底,他与40多名党政军干部告别延安,经西安八路军办事处,于12月初抵达武汉。在八路军驻汉口办事处见到了叶剑...
来源:上海市新四军暨中华抗日根据地历史研究会
2017-12-29 14:12
刘奎同志是个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尽管他生前的职位并不高,但他在皖南人民的心里却是一位英雄。早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刘奎就跟随毛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员在井冈山地区开展反围剿斗争。1930年初攻打吉安县城时,他担任主攻队队长,面对敌人十分坚固的工事和几道铁丝网的阻碍,他果断采用火牛阵(在牛尾巴上扎上棉花浇上汽油,然后点上火),让惊恐的牛群...
来源:《大江南北》
2017-12-29 11:12
我第一次见到白求恩同志是在1938年秋天。那时,我任三五九旅卫生部司药长,部队驻山西灵邱下石樊村。因为当时缺医少药,我也做一些医疗工作。当我们听说由诺尔曼·白求恩大夫率领的医疗队要来到我们卫生部指导工作时,非常高兴。为欢迎这位国际医疗专家,我们特意给他准备了鸡、肉和菜,也为他准备了休息的住所。记得那一天,白求恩同志从几十里路外的旅后...
来源:《大江南北》
2017-12-29 10:12
吕惠生,1902年出生于安徽省无为县,家境贫寒,得亲属资助,先后就读于安庆农业中学和北京农业大学。1925年他大学毕业时,正值第一次国共两党合作。大革命的浪潮使他认识到要想国家富强,必须打倒帝国主义和军阀,打倒贪官污吏土豪劣绅,人民当家作主。他在北京参加了国民党,是国民党内的左派。1926年冬他回到无为县,和进步人士胡竺冰、朱子帆、金稚石、...
来源:《大江南北》
2017-12-29 10:12
1943年春,日寇向苏中四分区进行清剿。为粉碎敌人的清剿计划,牵制敌人的兵力,新四军一师三旅七团转移到二分区兴化境内活动。当年我在兴化县任三区区长兼区队长。5月6日,县政府召开区委书记会议,我和区委书记李健参加了会议。会议结束后,县委书记张雷平叫我俩留下。第二天,我和李健跟他一起去七团参加会议。七团团长严昌荣,政委彭德清,参谋长俞炳辉...
来源:《大江南北》
2017-12-29 10:12
投入抗日救亡运动我出生在香港一个辛亥革命军人家庭。父亲陈军衡是广东兴宁县人,早年参加同盟会,曾赴日本士官学校学习,回国后参加过黄花岗起义等重要革命活动。母亲刘瑞云出生于檀香山华侨商人家,在香港加入了中华革命党。我十岁那年,父亲抛下妻子和女儿,扬长而去。我和母亲过着饥寒交迫,靠借、讨、求过日子。十五岁时为了家人生活,我进了中华书局...
来源:《大江南北》
2017-12-29 10:12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