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保信,1926年出生,河南孟津县人。1942年初被抽丁,经乡公所直接送到洛阳的师管区,分到第一战区第四纵队司令部,在陕县、灵宝一带守河防;半年后司令部通信排当通信兵,负责架设纵队司令部到支队之间的电线,用的是西门子的电话机,两台总机。1942年河南灾荒时,曾在观音堂车站亲眼目睹灾民扒火车去往陕西、路边饿死难民无数。1944年洛阳沦陷,部队撤到...
来源:抗日战争纪念网
2020-11-03 10:11
2020年10月30日,《为抗战老兵记录历史》项目组志愿者一行前往山西运城市永济市土桥村,采访94岁抗战老兵裴合玉。
来源:抗日战争纪念网
2020-10-31 09:10
杨西川,陕西蒲城人,1933年出生,10岁入伍。因二哥在第22军第86师当少校电台台长,接到第86师,编入童子军队。经过一年学习后下放到第86师第257团2营3连2排当上士班长,管15个人。1945年3月,该团的渡过黄河进入山西柳林镇作战,俘获几十名鬼子,押送至西安,其中一人毕业于早稻田大学,特转送重庆。后二哥觉得太危险,将其调至自己管理的电台,入警卫排...
来源:抗日战争纪念网
2020-10-30 08:10
赫留存,陕西蒲城县人,1927年出生,1941年加入第八战区挺进第一纵队营部通信班通信兵,1942年至抗战胜利一直在山西黄河滩一带驻防打游击。攻打临汾县城时腿部负伤,1946年撤回陕西休整时请假回乡务农。1951年报名参加志愿军入朝,1956年从朝鲜复员回家,支援地方建设。
来源:抗日战争纪念网
2020-10-29 08:10
张秀山,陕西渭南市蒲城县椿林镇人,1928年1月生,1942年参军,第38军35师104团文书,驻防黄河边,曾在河南与日军激战。
来源:抗日战争纪念网
2020-10-28 08:10
贾凤祥,1928年生,中共党员,家住斗门街道张旺渠村八组,曾参加过抗日战争、抗美援朝战争,荣立过三等功一次、二等功一次。
来源:抗日战争纪念网
2020-10-27 09:10
张文杰,1926年生,汉族,陕西省周至县马召镇人。1944年参军,从驼峰航线去印度,在印度接受训练,第二年五月回到昆明,后入缅甸,克复八莫,歼敌南坎,炮兵勇士,扬威外域。1949年在连云港起义,加入人民解放军伞兵师,后转入河南开封,1954年光荣复员回家耕地,还保留有伞兵训练记录本一个。脚趾有伤,对日寇的仇恨刻骨铭心。老人晚年幸福,贤妻作伴,为...
来源:抗日战争纪念网
2020-10-26 14:10
李汉勋,1927年11月26日生,陕西西安人。中国历史上第一批伞兵,1944年10月初中毕业后被动员参加青年远征军,从西安乘C-47运输机前往云南沾益后到曲靖大营房,编入207师621团,四个月后被遴选去“鸿翔部队”。作为抗战老兵,李汉勋并没有“历经百战”,他是中国历史上首支空降部队的伞兵,从军1年,日本即宣告战败投降。“我参军时,伞兵这种数量少、高度...
来源:抗日战争纪念网
2020-10-25 14:10
陈学龙,男,1928年出生,陕西城固县人。少年时入编到90军53师159团,因为年龄小,被编至学兵队训练4年。1945年,随部在河南西峡与日作战。日降后赴洛阳,在一次行军中脱离部队,回家务农至今。张锡光,男,1928年出生,陕西城固县人。1944年响应政府号召,自愿参军。从西安坐飞机到昆明编入青年军207师621团1营1连。1945年元月参加国民党青年军207师621团...
来源:抗日战争纪念网
2020-10-23 15:10
邓成贵,1925年1月5日生,陕西南郑县人。在1939年入伍,隶属于国民革命军90军28师。由于年龄小,被编入83团担架队,负责向前线运送弹药补给以及将伤员从前线转移到后方的任务。在咸阳训练了一阵后部队开到合阳县,在那里训练了两年,1941年初参加豫南会战,该部负责阻击日军。1944年,参加豫西鄂北会战,在南阳,西峡口、大红林等地与日军展开激烈战斗,部...
来源:抗日战争纪念网
2020-10-22 14:10
抗战老兵闫长生,陕西洋县人,1927年出生。1943春编入90军53师157团特务排,师长严明,驻地在澄城县一带,主要任务是黄河防务。1945年调河南西峡口和日本人打的最后一战。1948年3月所部在瓦子街战役中被全歼,闫老被俘加入解放军第1军第3师第7团,后随部在西宁等地清剿马家军残部。1949年加入解放军3师7团。1952年底编入志愿军1师炮兵团入朝作战。1956年复员。
来源:抗日战争纪念网
2020-10-21 09:10
张广义,1920年12月出生,1942年10月在临潼参军。1943年调至灞桥区火车站交通队守护铁路。同年4月调至凤县双什镇铺守护公路。1944年到河南回郭镇瓦窑沟,在38军当通讯兵,军长张耀明,随部与日寇多次激战,抗战胜利后返乡。
来源:抗日战争纪念网
2020-10-20 11:10
杨继俊,男,1929年阴历2月生。现居陕西省临潼区斜口街道。小时候家庭中农,有三四十亩地。兄妹六人,我是老二。七八岁时入斜口小学读书,校长叫刘亚在,主任叫刘少堂。在这没读过老书,如《三字经》、《百家姓》之类的。那时,国民党摊派、抓壮丁。我曾被抓了两次,我不愿意,家里就卖了不少粮食和油来雇人当兵。大哥在临潼中学读书,响应政府号召,参加...
来源:抗日战争纪念网
2020-10-19 09:10
1926年11月5日出生在河南省扶沟县白潭镇西冯村。家里有一棵巨大的白杨树,据说三人合围搂不住,所以村民都把我们家叫大杨树家。家有良田二十四亩,在村子里算是首富。爷爷名叫冯正,一生刚正,德备乡里。按当时的制度,家里有三条枪,家中有太奶奶,爷爷,奶奶去世的早,爷爷又娶了如奶奶。两个姑姑,一个二叔。在父亲十三岁的时候,爷爷给父亲娶了一位二...
来源:抗日战争纪念网
2020-10-19 08:10
2020年10月15日,《抗战老兵记录历史》项目组一行,驱车前往西安城西,采访96岁的第三军第七师抗战老兵段少云。
来源:抗日战争纪念网
2020-10-18 09:10
姚志平,1925年生,高陵县通远镇李观苏村人。1941年在黄河岸边陕西大庆关,加入国民革命军第十六军预备第一师第一团二营五连。“一人200发子弹,一把步枪,2个手榴弹。1、4、7班是机枪班,258班是掷弹筒,369班是步枪班。白拉利机枪要背,一梭20子弹。捷克机枪可以提,一梭20子弹。转盘机枪,一梭48子弹。步枪一梭5子弹。”老人回忆当时装备,都记得清清楚...
来源:抗日战争纪念网
2020-10-16 09:10
1937年抗战爆发后举家逃难至汉口,住在江苏同乡会办的难民收容所。后在贵州上了同仁第三中学,然后上了南迁的浙江大学学习机械。1944年,大学毕业就响应政府号召去参军做了翻译。昆明报到后进入训练班,学习西方礼仪以及军队基本知识。同班同学50多个,两个月后分派完。当时班里的同学有三个去向,一个是空军;一个是美国开设的军官训练班;一个是远征军。老...
来源:抗日战争纪念网
2020-10-15 15:10
抗日战争是中华崛起、民族复兴的光辉转折点,在当今不断变化的国际政治格局中,重温这段历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用口述历史的方式将这段历史以鲜活的实例资料保留下来,让中华儿女牢记中华民族抵御侵略、奋勇抗争的历史,以及中国人民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作出的巨大牺牲和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能够增强民族凝聚力,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随着...
来源:抗日战争纪念网 文/孙洪艳 图/易红太
2017-12-15 09:12
抗日战争是中华崛起、民族复兴的光辉转折点,在当今不断变化的国际政治格局中,重温这段历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用口述历史的方式将这段历史以鲜活的实例资料保留下来,让中华儿女牢记中华民族抵御侵略、奋勇抗争的历史,以及中国人民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作出的巨大牺牲和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能够增强民族凝聚力,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随着...
来源:抗日战争纪念网 文/孙洪艳 图/易红太 刘晓明
2017-12-14 09:12
抗日战争是中华崛起、民族复兴的光辉转折点,在当今不断变化的国际政治格局中,重温这段历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用口述历史的方式将这段历史以鲜活的实例资料保留下来,让中华儿女牢记中华民族抵御侵略、奋勇抗争的历史,以及中国人民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作出的巨大牺牲和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能够增强民族凝聚力,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随着...
来源:抗日战争纪念网 文/孙洪艳 图/易红太
2017-12-13 08:12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