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联大校门从左至右:张伯苓、梅贻琦、蒋梦麟西南联大师生欢送从军抗日同学西南联大校舍在简陋图书馆里刻苦学习的联大学子1944年联大文学院部分教授合影闻一多给学生演讲一二·一四烈士公祭典礼现存云南师大校内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本报记者 张晨引言:教育史上的奇迹一块普通的石碑,静静立于校园一隅。石碑正面,记下一所仅仅8年的大学的历史...
来源:中国青年网 中国教育报
2018-03-21 09:03
本报讯(记者 毛庆 通讯员 胡卓然) 2017年06月07日是东南大学115周年校庆日,下个月7日是全民族抗战爆发80周年纪念日。1937年全民族抗战开始后,东大四牌楼校区设立过整个抗战期间中国最大的伤兵医院,即当时被誉为伤兵医院之冠的首都医院。市方志办多方搜集史料文献记录,首次还原了这段南京抗战史上的难忘一幕。七七事变后不久,多地抗战伤兵转运会集...
来源:南京日报社数字报刊_南报网2017年06月07日A02版 记者:毛庆 胡卓然
2018-03-20 14:03
1946年3月2日,是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决定在原址立碑纪念的日子。虽然当日距今日已有59年之久,但是西南联合大学那段在战火中光辉的岁月和西南联大人顽强的奋斗不息的精神仍然为我们所怀念、所敬仰。原址立"三绝碑"纪念珍贵往昔抗日战争胜利结束,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三校开始准备北上复员。为了纪念西南联大这一中国乃至世界教育史上的壮举,学校决定在原址留碑...
来源:新浪教育
2018-03-20 10:03
文 邢公畹 陈珍24把金箱钥匙回忆起1937年7月南开大学受到日军炮火轰击,不得不全体撤离,当时的南开大学秘书长黄钰生说:(当时)我这个秘书长,带着南开的全部家当,24把金箱钥匙,无可奈何地逃离八里台,一直逃到了昆明!七七事变后,驻平津的中国军队撤出,日军更加肆无忌惮。盘踞在离南开大学不远的日军兵不时骚扰居民,并向过往的南大师生耀武扬威。一...
来源:南开大学新闻网 人民政协报 作者:邢公畹陈珍
2018-03-20 10:03
长沙临时大学迁往昆明示意图(最上线路为徒步行进线路,中间线路为乘车线路,最下线路为出海线路)1938年4月28日湘黔滇旅行团到达昆明1938年2月湘黔滇旅行团辅导委员会全体合影(居中站者为黄钰生,蹲者为闻一多)张锡祜(南开老校长张伯苓四子)由江西吉安飞赴南京对日作战时失事殉职,图为他在战机前留影西南联大培训出来的翻译官乘飞机赴缅印抗战前线长沙临时...
来源:南开大学校史网 《天津日报》 记者:佟迎宾 徐丽 胡萌伟
2018-03-20 10:03
抗日战争时期,众多政府机构、文化机构、工厂企业、各类院校都进行过战略转移,堪称波澜壮阔的大迁移。为保护百万国宝,古物南迁和古物西迁,跋山涉水万余公里,辗转于10余个省,前后历时15年。其中,第一批西迁的80箱故宫文物,就曾暂居湖南大学图书馆,并在此停留近半年。故宫文物离开长沙不到一周,湖南大学图书馆即被日军飞机炸为平地。与此同时,北京...
来源:湖南政协新闻网 记者:寻晓燕
2018-03-20 10:03
战火中的西南联大作为中国高校史上的一个特殊存在,为延续中国的文化命脉做出了不朽的贡献,也在时代背景下见证了知识分子对于国家和民族做出的选择。西迁昆明1938年4月,由清华、北大、南开三所院校组成的长沙临时大学走到了继续西迁的最后一程。为了躲避战火,挽救教育,国民政府决定内迁各校,三所高校的学生定于1937年10月赴长沙报到,但仅仅一个学期...
来源:参考网 三联生活周刊2017年48期 作者:吴丽玮
2018-03-20 10:03
西南联大文学系师生合影20世纪中国史上的八年全面抗战,中国的大学教育并没有因为战争的摧残而中断。在那战火硝烟的动荡年代,各大学或被占领、或被破坏,甚或泯灭于战火中,学生与教授们忍饥耐寒、颠沛流离,可是民族精神仍然兴旺,士气亦因敌人的炮火而变得更加刚毅。1935年12月9日,在一年即将结束的时候,处在危机四伏漩涡里的北平燃烧起来了。自从8年...
来源:中国网-文化中国 北方新报
2018-03-20 10:03
黄禹康1937年七七事变后,北大、清华、南开三所国内名牌大学南迁到古城长沙,联合组成长沙临时大学,简称长沙临大,是为西南联大的前身。长沙临大校址——湖南圣经学院1937年七七事变后,在日本鬼子铁蹄的践踏下,中华大地硝烟弥漫,满目苍痍。根据国民政府指令,北大、清华、南开三所国内名牌大学不得不南迁到古城长沙。当时的校总部就设在长沙市韭菜园圣...
来源:湖南省人民政府参事室 作者:黄禹康
2018-03-20 10:03
沈阳刚解放时的东大图书馆说起沈城的近现代化,不能不提到张氏父子,掌握东北军政大权后,他们在沈阳兴实业、办教育,不少当年他们创办的学校直到现在还在泽被后人,比如东北大学、比如同泽中学。先说东北大学。中国东北自古多武少文,1921年初,奉天教育厅长谢荫昌向时任东三省巡阅使张作霖建议:欲使东北富强,不受外人侵略,必须兴办大学教育,培养各方...
来源:人民网 沈阳晚报
2018-03-20 09:03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之后,日军侵占沈阳,位于沈阳的东北大学全校师生被迫踏上流亡之路。他们一路求学,一路斗争,成为我国第一所流亡大学。29号,为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东北大学举行了一场特殊的活动,师生们通过自编自导的节目,讲述了东北大学不屈不挠的抗战史。成立于1923年4月的东北大学,到九一八事变前夕,已经成为全国知名的高校之一。东北大学...
来源:东北大学新闻网
2018-03-20 09:03
抗战时东北大学曾被迫屡次搬迁有着近百年历史的东北大学,在民国时期 (曾称国立东北大学)就是著名的高等学府,然而,九·一八事变后,时局动荡,东北大学颠沛流离,几度迁校,院系也多有变革。据省图特藏部副主任娄明辉介绍,九·一八事变爆发后,日军占领沈阳,1937年1月东北大学被迫迁到开封,同年5月改为国立东北大学,同年6月又迁至西安。 1938年春...
来源:新浪辽宁 辽沈晚报 作者:李爽
2018-03-20 09:03
首发式现场图中新网北京电(上官云)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学者陈平原新书《抗战烽火中的中国大学》在北京举办首发式。陈平原透露,这本书原本预计收录五六篇文章,但最终删掉一部分,留下来的文章内容比较连贯,并且对问题的分析也很明确,有助读者阅读时思路通畅。《抗战烽火中的中国大学》一书,借助对档案、报道、日记、诗词、著作等不同史料的仔细辨析...
来源:凤凰网资讯 中国新闻网 作者:上官云
2018-03-20 09:03
人民网广州电(陈育柱)广东省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举行期间,倪根金等8名委员联名提出提案,建议保护抗战时期中山大学、私立岭南大学等广东高校办学旧址。该提案由倪根金、刘纪显、黄扬华、朱颖恒、冯元、杜建强、李薇、林秋城等8名委员联名提出。他们介绍,抗日战争期间,为躲避日军的进攻,当时广东几所著名的大学克服种种困难,迅速内迁。如国立中山大学19...
来源:凤凰网资讯 人民网 作者:陈育柱
2018-03-20 09:03
9月22日,九龙坡区黄桷坪,四川美术学院内的国立交通大学旧址现状。重庆晨报记者 甘侠义 摄在四川美术学院黄桷坪校区,盘根错节的黄葛树下,有一座竹篾夹墙的黑瓦小平房,在秋雨中静静矗立。往来的学生们脚步匆匆,极少有人会关注这个平常领取画板的老房子。更少有人知道,这栋看起来已经过时的瓦房,曾是抗战时期西迁重庆的国立交通大学所在地。昨天,...
来源:凤凰网资讯 重庆晨报 作者:甘侠义
2018-03-20 09:03
在重庆大学2015级本科生开学典礼上,校长周绪红深情讲述了几个重大人的抗战故事。第一个是重庆大学创始人刘湘的抗战故事。刘湘是民国时期川军统帅、四川省主席,作为重庆大学主要创始人,于1929年至1935年出任第一任校长。卢沟桥事变后,刘湘在国民政府国防会议上慷慨陈词近两小时,主张全国总动员,与日本拼死一决,并主动请缨出川对日作战。身边人劝多病...
来源:凤凰网资讯 光明日报 作者:张国圣 徐方正
2018-03-20 09:03
编者按:最近,《四川师大报》开设了图说师大专栏,该栏是以图为线串起四川师大60余年沿革的历史,以期读者通过这些图片了解学校历史,珍惜学校发展取得的成就,激发爱校荣校之热情,凝聚改革发展之动力。该栏目的推出由学校档案馆与校报编辑室共同推出。现将该栏目文章转载于此。国立东北大学三台校址平面图东北大学校舍、图书馆臧启芳校长题写的东北大学...
来源:四川师范大学新闻网 《四川师大报》第558期(总第558期) 作者:档案馆
2018-03-20 09:03
抗战时期中山大学在韶关办学1938年10月,日本侵略者由大亚湾登陆进犯广东,10月21日广州沦陷。侵略者兵临城下之际,中山大学紧急撤离,西迁至云南澄江。1940年8月,在代理校长许崇清带领下,中山大学又回迁至粤北重镇乐昌坪石。直到1944年底战火逼近,中山大学再次迁校,抗战期间中山大学在粤北一共度过了4年多的坎坷岁月。时光如同武江河水悠悠流过,河畔...
来源:中国新闻网 羊城晚报 作者:张文
2018-03-19 15:03
国立中山大学抗战时期抗日先锋队的合影(图片来自《巍巍中山——中山大学校史图集》。)国立中山大学抗战时期抗日先锋队的合影(图片来自《巍巍中山——中山大学校史图集》。)羊城晚报记者 王田歌夏日清晨,走在中山大学校园里,四处可见夹着书的年轻学生,他们中少有人知道,
来源:中山大学新闻网 羊城晚报2015-09-01第A06版 作者:王田歌
2018-03-19 14:03
中山大学抗战十四年,不少人都知道内迁云南的西南联大,但很少有人知道,广东的国立中山大学同样在1938年日军攻占广州前被迫迁校:一迁云南澄江,二迁粤北坪石,三迁广东仁化、梅县、连县等地,离乡背井整整7年。由于正值抗战时期,战火纷飞,学校又屡经迁徙,中山大学搬迁至坪石伊始可谓是困难重重,但学校还是克服艰难险阻,不断壮大。至1942年,中山大...
来源:凤凰网国学 光明网 作者:吴春燕
2018-03-19 14:03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