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雄(1915—1943),原名彭文灿,江西省永新县人。抗战时期历任八路军一一五师独立旅副旅长、黄河支队司令员、新四军第三师参谋长。
彭雄少年时代曾当过学徒工,1929年参加红军,并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2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历任红军班、排、连、营长和团参谋长等职。1936年11月,任红军第一军团第四师参谋长。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红军第四师改编为八路军一一五师三四三旅六八六团,彭雄任团参谋长。9月,与团长李天佑、副团长杨勇一起率部参加平型关战役,出色地完成了主攻老爷庙的任务,与全师一起夺得平型关大捷。1938年9月,与团长杨勇一起率部在山西汾阳县至离石县的公路上伏击日军运输队,三战三捷,粉碎了日军东渡黄河进攻陕甘宁边区的企图,开辟了吕梁山抗日根据地。
1939年3月,陈光、罗荣桓率第一一五师主力进入山东,彭雄任独立团参谋长,与团长杨勇共同领导鲁西地区的抗日斗争。同年7月,成立第一一五师独立旅,彭雄任副旅长。1940年2月,独立旅的两个团与鲁西游击第八支队合编为黄河支队,彭雄任支队司令员,率部转战在苏鲁豫边区。当时,在山东费县、平邑一带流传着这样的民谣:“涝怕阴,旱怕晴,鬼子汉奸怕彭雄。听到彭雄来,鬼子汉奸跑掉鞋。听到彭雄到,鬼子汉奸不敢笑。”
1941年1月“皖南事变”后,彭雄调任新四军第三师参谋长,协助师长黄克诚指挥了苏北抗日根据地的反“扫荡”战斗。1941年9月,彭雄指挥第二十二团进行郑潭口战斗,采取两头夹攻、逐段攻击的办法,迅速攻克被日伪称为“模范工事”的涟水县东北郑潭口据点,全歼伪军600余人,使盐阜、淮海两个地区连成了一片,创造了苏北攻坚战的光辉范例。
1943年2月,彭雄与第八旅旅长田守尧等11名团以上干部奉命赴延安学习。3月16日,他们乘帆船从苏北盐河口出发,计划沿黄海绕过日军严密封锁的连云港,经山东去延安。17 日,在小沙东海面与日军巡逻艇遭遇。日军巡逻艇用机枪、步枪扫射,一再企图靠拢。彭雄指挥干部战士用驳壳枪、手榴弹英勇抗击,三次击退日军巡逻艇。在战斗中不幸中弹,壮烈牺牲。时年28 岁。
彭雄、田守尧牺牲的消息传到延安,《解放日报》发表了题为《新四军某师参谋长彭雄、旅长田守尧同志壮烈殉国》的报道。彭雄牺牲后,其遗体安葬在江苏省赣榆县抗日山烈士陵园。
2014 年8 月29 日,彭雄被列入民政部公布的第一批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刘卫华)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