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必蕃是嘉禾籍著名抗日将领,1938年5月14日在山东菏泽抗日前线以身殉国。李必蕃牺牲后,中共中央和八路军总部派代表参加在武汉举行的追悼会,新华日报社赠送了“民族之光”的金字牌匾;蒋介石为李必蕃题写了“成仁取义”四个字。
携笔从戎
李必蕃,字子祺,1892年6月30日出生在嘉禾县珠泉镇珠水村。李必蕃出身书香门弟,父亲李先畴为清末拔贡,历任湖南澧县县长,宝庆检察厅六品检察官。李必蕃有兄弟四人,他在家中排行老大。
李必蕃自幼体格健壮,聪颖好学,有过目不忘的本领,尤其擅长书法。他从小就接受良好的传统教育,熟读《四书》、《诗经》,琴棋书画样样精通。李必蕃15岁时考入长沙陆军学校,后进入武昌陆军中学学习。1918年下半年,李必蕃考入保定军校一期工兵科,毕业后到部队,从此开始了漫长的军旅生涯。
1926年,李必蕃任国民革命军第8军16团团长。不久,他应同族同学李云杰的邀请,前往郴州李云杰部任营长,随后参加北伐战争,转战湘鄂等地。在此后的几年间,李必蕃多次奉命作战。1934年秋,李云杰在贵州病死后,李必蕃被任命为23师师长,并率部转至河南休整。西安事变后,开赴陕西驻地备战。
抗战成仁
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当时,李必蕃任第一战区第一集团军(总司令宋哲元)第67军(军长吴克仁)第23师师长,率部由陕西临潼出师抗日。9月,开赴德州,参加沧州会战,阻击日军沿津浦路南进,以少胜多击溃日军。
沧州会战结束后,李必蕃奉命驻守河南汤阴。李必蕃英勇善战,多次阻止日军南侵中原立功。蒋介石及第一战区司令长官程潜等对23师进行嘉奖,程潜还发了一笔优厚的奖金给23师。李必蕃为表达全师官兵爱国抗日的情怀,将全部奖金捐赠给《大公报》,作为报社抗日宣传经费。
1938年1月,山东日军增兵分三路南侵,其右路由济宁窥探商丘、柳河,企图切断陇海交通。2月,李必蕃率部驻防山东西南定陶,后又率部驻防郓城、菏泽,修筑工事,防范日军从南部入侵。当时,李必蕃部兵力远远不够,但他再三告诫全师官兵,必须以一当十,以忠报国,誓死保卫渮泽。
1938年5月初,日寇调集精锐军团,准备进犯黄河沿岸防线,李必蕃屡次向上级请求增兵,上级不但未调一兵一卒增援,反而将23师一批营、团官兵调往武昌集训。5月9日,日军向金乡、鱼台、郓城等县移动,黄河南岸防线侧翼开始受到威胁。5月11日,郓城失守。李必蕃心急如焚,严令68旅誓死夺回郓城,但终因敌强我寡,力量悬殊未能奏效,他于是将67、68两旅分置荷泽左右死守待援。5月13日凌晨,日军发起对荷泽的强攻,日军14师团于濮县强渡黄河,攻陷荷泽西北的董口,企图一举突破荷泽正面防线。李必蕃虽率领全师官兵浴血奋战,但因兵力薄弱,黄河防线终被突破。
1938年5月14日,战斗已经持续了五天五夜,李必蕃率部在荷泽城郊与蜂拥而入的日寇展开了肉搏,双方伤亡惨重。第67旅旅长李严武临阵脱逃,一口气跑了20余华里。第68旅旅长李岳霖同样畏敌,致使菏泽防务崩溃。李必蕃身边仅有一个连及随从副官,参谋长黄启东愤而跳城自杀。团长刘冠雄亦在战斗中牺牲。李必蕃率余部奋勇冲杀,突出重围。战斗中,李必蕃腹部中弹,傍晚退到距菏泽城10余里一个叫曲兴集的小村庄休息,他深感自己用人不当,致郓城、菏泽失守,决心以死报国。李必蕃掏出军用地图,在空白处写下激愤的21字:“误国之罪,一死犹轻;愿我同胞,努力杀贼!李必蕃遗言。”然后,静躺在木板上,扣动扳机,自杀殉国。
名垂青史
李必蕃牺牲后,遗体由部下李熙顺、李必隆抢运至开封就殓,公祭三天,程潜主祭,然后由其弟扶灵柩南归。
对李必蕃的牺牲,全国各大报刊及时作了报道。湖北、湖南各界分别于武汉、长沙、岳阳、嘉禾等地召开了追悼会,其中以5月29日在武汉召开的追悼会最为隆重。当时,中共中央和八路军总部代表吴玉章、罗炳辉和武汉200多个团体的1000多名群众参加了追悼会,邵力子主祭,郭沫若亲致悼词。
在长沙,李必蕃的灵堂设在鱼塘街消防队内,蒋介石亲自题写“成仁取义”四字,并送来了“转战徐淮,早识精英能报国;风雨同舟,眷怀节烈倍含悲”的挽联。省主席张治中亲自到灵堂祭奠,并送挽联:“百战立奇勋,恸报国捐躯,血溅沙场千古碧;三湘多壮士,看复仇雪耻,剑挂扶桑万丈虹。”公祭之后,湖南省政府准备将李必蕃葬于岳麓山。但李必蕃的父亲认为应当落叶归根,遂将李必蕃的灵柩运回,安葬嘉禾。不久,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追晋李必蕃为陆军中将。《新华日报》详细报道了李必蕃的殉国经过,赞扬他的爱国精神,并赠送了“民族之光”的金字大匾。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