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28日,雪峰山会战(湘西会战)学术座谈会在湖南洞口县闭幕。本次会议由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主办,洞口县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承办,湖南师范大学湖南抗日战争史研究中心、抗日战争纪念网、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抗日战争图书馆协办。参加本次会议的有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共计八十余人。
湘西会战也称雪峰山战役,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中的最后一次会战。侵华日军此战目的是争夺芷江空军基地,故又称“芷江作战”(日方称“芷江攻略战”,中方称“芷江保卫战”)。战争起于1945年4月9日,止于6月7日。在双方参战总兵力28万余人,战线长达200余公里。在王耀武指挥下,湘西会战取得了雪峰山大捷,歼敌3万余人。湘西会战最后一仗主战场为怀化溆浦县的龙潭镇、温水乡和邵阳市洞口县的高沙、江口、青岩、铁山一带。战役以日本军队战败而结束。
湘西会战挫败了日军企图占领中国芷江空军机场的阴谋,它是中国抗战从防御转入进攻的重大转折点。湘西会战的胜利张扬了中国的国威,标志着中国抗日正面战场由防御转入反攻阶段。但是,由于多种原因,湘西会战的研究成果寥寥,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和抗日战争纪念网在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抗日战争研究》编辑部和中共洞口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邀请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举办了这次会议。
本次座谈会开幕式由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党委书记孔春辉主持,洞口县委常委、县委办主任刘玮、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教授刘利民、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秘书长唐智轩分别致辞。
本次座谈会分三大板块:专家座谈、论文研讨和实地考察。专家座谈是这次会议的重点,参加座谈的专家学者就如何加强湘西会战研究提出了很多的建议,表示将带领和鼓励青年学者加强湘西抗战的研究,并就研究的方向和方法给出了建议,专家们还对洞口县如何利用抗战文化和地域文化的优势促进洞口的经济发展进行了讨论。会议期间,举行了四场专家座谈和四场论文研讨:
第一场座谈会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四川大学文科讲席教授汪朝光主持,曾业英、杜继东、孔春辉、卞修跃、张晶萍、叶铭分别发言;
第二场座谈会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抗日战争研究》主编杜继东主持,汪朝光、钟声、刘萍、 朱发建、尹红群、潘大礼分别发言;
第三场座谈会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刘萍主持,袁成毅、李学通、刘利民、陈默、向常水、吴宁、赵玉蕙分别发言;
第四场座谈会由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历史学系教授袁成毅主持,付海晏、郭辉、周游、秦勤、高翔、章景然、符静分别发言。
第一场论文研讨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李学通主持,傅伟男、张杰翔、张雯然、陈卓君、张羽丰、吴志文做论文报告,评议人为向常水、吴鹏程;
第二场论文研讨由华中师范大学近代史研究所教授、《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主编付海晏主持,高翔、杨清泉、何科、王若成、李春宏、章景然做论文报告,评议人为周游、邸宏霆;
第三场论文研讨由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院长徐良利主持,曾子恒、周兰蕙、禹逸凡、徐红、熊敏、 宋浩弘做论文报告,评议人为李华文、李桐;
第四场论文研讨由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傅新球主持,储欣予、侯有前、张祥梅、张茜平、赵玉蕙、张如意做论文报告,评议人为姚江鸿、李增增;
座谈会闭幕式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抗日战争研究》主编杜继东主持,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党委书记孔春辉致闭幕词,洞口县人大副主任戴伟建致辞,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郭辉做会议总结。
为提升洞口县抗战文化研究水平,洞口县人大副主任戴伟建在闭幕式上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抗日战争研究》主编杜继东领衔成立专家库。为支持洞口的抗战研究,湖南师范大学湖南抗日战争史研究中心在洞口设立湘西会战研究基地,举行了授牌仪式。湖南师范大学湖南抗日战争史研究中心2023年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抗日战争研究》编辑部、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发起成立。
座谈会
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党委书记孔春辉向洞口县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主任米智祥授牌。
到蔡锷公馆考察,曾业英老师向蔡锷公馆赠送书籍。
蔡锷公馆位于洞口县山门镇松坡街与转龙街交汇处,原为“武安宫”,始建于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1917年,山门人民将蔡锷少年时期曾随父母居住过的“武安宫”旧址改建命名为蔡锷公馆,以示永久纪念。该馆平面为长方形,前后三进,座东朝西,砖木结构,沿中轴线对称布局,依次为门楼、戏台、中殿、后殿,两侧为厢房。门楼与戏台合为第一进,正面门楼为西洋式建筑风格,四柱三门八窗,中央顶部呈A字造型,立雄鹰展翅,大门两旁倚柱节节向上,突出墙脊,形成高低错落的六个葫芦顶。戏台与门楼相背而建,重檐翘角、六角攒尖,瓷宝瓶收刹,台顶覆盆藻井,正面和两侧围台板浮雕古代戏剧人物故事。第二进为中殿,面阔五间,进深四间,明间减柱抬梁,大厅中央立有蔡锷铜像,两次间为穿斗式构架,两梢间为楼层结构,单檐硬山,前后出廊,两山为马头式封火墙。第三进为后殿,面阔五间,进深二间,明间减柱抬梁,前出廊,单檐硬山,两山为马头封火墙。明间大厅内设蔡锷生平事迹与文物展览。两侧厢房各面阔五间,进深一间,前出廊,单檐硬山,两山为马头封火墙。因其较高的历史文物价值,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参加考察的湖南师大专家团队在嗅枪队雕像前留影。
到桐山乡马颈骨阻击战战场遗址考察。
马颈骨歼灭战战场遗址群,位于桐山乡雪峰山腹地,山峦桑嶂,溪沟纵横,地势险峻,乡政府所在地马颈村,是山门通往溆浦龙潭的要冲。山上还有三处保存完好的战壕,其中马颈山段长约1000米,宽约0.8米,高0.7米。椒林村段2000米,宽约0.8米,高1米。望乡山段长约500米,宽约0.7米,高0.66米,高0.935米。1945年4月,雪峰山会战开始,日军分南、中、北三线进犯,其中日军北路大军从隆回直插洞口山门,企图经溆浦龙潭打通直攻芷江机场的要道。国民党当局审时度势,陆军总司令何应钦电令国军第18军收复山门。瑶汉群众不畏强暴,苦修“工事”,于马颈骨、椒林界、望乡山深挖战壕上百里,掩体上千个,相通相连,至今仍清晰可鉴。5月13日,中国民军完成了马颈骨及其周边的包围任务,敌109联队第二大队400余官兵在望乡山被歼;第一大队大队长自知突围无望,发出“玉碎”电报后,率300余官兵剖腹于椒林界效忠天皇;第三大队和133联队第二大队、独立炮兵第二联队、120联队骑兵等尽在马颈骨被包围。14日,大多被歼,上百名官兵被俘,清出敌尸1300多具,其中有109联队联队长泷寺保三郎。缴获甚巨(残部于18日在岩山被歼)。
到萧氏宗祠考察。
萧氏宗祠,又名兰陵会馆。位于洞口县洞口镇平溪江中伏龙洲上,始建于明正统年间(1436—1449年),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至嘉庆四年(1799年)复修。平面为长方形,沿中轴线对称布局,依次为牌门、戏楼、中堂、寝堂、凌云阁、聚义堂,两侧分别为钟鼓楼及厢房。总面阔46米,总进深78米,占地面积3588平方米。座北朝南,砖木结构。牌门为中西合璧形式,厢房前后出廊,与戏台、礼堂构成迂回曲折的走马楼。该祠柱大梁粗,其石刻、木雕、泥塑、彩绘内容丰富,工艺精湛,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科学和文化旅游价值。1935年12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军团长征至洞口时曾借此宿营,祠堂西侧围墙上至今留有“开展抗日反蒋的群众运动”、“红军为劳苦大众求解放”等宣传标语。2013年3月由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到江口陆军第七十四军阵亡将士纪念塔缅怀抗战英烈。
一九四五年四月,日寇侵犯江口,国军74军57师的一个团协同作战,抵抗日寇侵略,鏖战九昼夜,日军被击溃,我军阵亡300余人。当地群众为了纪念革命烈士,协助国军把烈士安葬在枞木坳山腰上,建塔立碑。国民党首脑蒋中正、何应钦、白崇禧、王耀武等分别题辞。该塔曾于1967年被毁,1985年秋,洞口县人民政府和江口镇政府拨款复修,塔正面隶书阴刻:“陆军第七十四军湘西会战阵亡将士纪念塔”,署名“蒋中正题”;另一块刻“浩气长存”,“民国三十四年九月三日,王耀武题”,嵌在塔座左侧面;塔座正面和右侧分别镌刻“永垂不朽”、“气壮山河”。塔为砖结构,高4.3米,底边长7.3米,基座为七级台阶,上为锥形四方体,总占地面积约七十平方米。2009年被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单位单位。2019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到江口中美空军联络官驻地旧址考察。
江口镇是最后一战的主战场, 湘西会战的胜利,得益于美国驻芷江空军的全力配合。当时,中国军队的每一个连队都配备了一名对空联络官,随时根据战况需要进行精确的空中打击。中美空军联络官驻地在畔上村的彭家院子。当时的前线总指挥、抗日名将王耀武曾亲临此地视察。中美空军联络官驻地旧址已确认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