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着利落的板寸头,台湾总督桦山资纪大将对镇压行动没有立即奏效,皱了皱眉头。这位单眼皮小眼睛的日本藩士之子,浑身强烈的荣誉感,他体内流淌的是日本武士的血液。面对困难重重的军事行动,桦山资纪抿了抿那把明治维新时代就留起来的八字胡,胡子底下那两片厚唇使他看起来更为倔强实干。
他不经意微微扬了扬嘴角,即便状况百出,他对消灭反日势力的任务却信心十足,毕竟,帝国有强大的现代化军队……两百年前他的桦山先祖曾经亲率大军征服过琉球国。对他来说,中国,已经是强弩之末。眼前这些台湾杂牌军闹的骚乱,根本是乌合之众的反抗,帝国已经打败全世界最大的农业国,眼下这点游击骚动根本微不足道,摆平他们只是时间问题。
1897年,台湾各地民间的抗日声浪此起彼落,清国遗民对日本殖民统治者仍在进行顽强的游击抵抗。甲午战败割让台湾的决定,大清朝廷从来没有问过台湾人愿不愿意……对清国统治下的大部份台湾人来说,他们形同亡国了,大清国遗弃了他们,他们要独自去面对异族的统治,是福是祸都是未定数。部份不服输、不甘心、仍然有强烈民族意识的台湾人,在遗留的清廷官兵合力下,螳臂挡车似的以民间力量对抗愈来愈强大的日本帝国。尽管如此,大量日本移民已经一波波进入台湾。场喜兵卫就是众多移民台湾这块日本第一个殖民地的日本人之一。
这一年,年过半百的场喜兵卫带着一家老少乘船到了台湾,在淡水河口下了船。场喜兵卫是皇军眷属,不仅积极响应帝国到海外开垦的号召,也同时是最先分享帝国胜利果实的人。在日本帝国开始推行对外征战时,人们可以选择的路也不多,要么作一个轻生死的皇军战士,要么你就投入另一个支持帝国的领域。
刚登陆台北大稻埕码头,双脚实实踏上台北的土地,场喜兵卫一家人便被眼前的景色震慑住了:荒冢累累的坟地,人般高的芒草,在风中婆娑摆动地像大海的波浪一样。走了几步,场喜兵卫便发现处处是泽地,望前看去,一个光着身子的牧童骑在水牛身上,旁边有几只鹭鸶,细细的双脚插在水里一动不动。水池边不远有芭蕉树,叶片又绿又大,低垂着巨大的叶身。清风徐徐吹拂,场喜兵卫闻到空气中竹林的清新味道,他听到远处密林还有唧唧蝉声。这一切望上去就好像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的蛮荒地区一样。
场喜兵卫在日本的身份是“大工”,曾是一名经验丰富的建筑工人。他响应帝国的号召,来到台湾这片新征服的疆域寻找机会。他毕竟是平民百姓,台北城内最好的位置,短短两年内已被有权有势的日本人占领。场喜兵卫的年龄较大,做工比不上那些年轻力壮的人,只能将希望寄于下一代。女婿平松德松是很有能力,又肯吃苦耐劳的典型日本青年。平松德松决定站出来,带着家眷在台北最繁华的艋舺(今西门町附近)开设一间餐厅谋生,以家乡为名给这家餐厅取名“纪州庵”。
纪州在日本关西地区,平松德松是关西人,但纪州没有自己的料理代表,而且来台的关东人较多,于是纪州庵卖的是关东料理。平松德松为了缅怀自己的家乡,才给自己的店名取名纪州庵。
纪州庵极盛时期的样貌,这里提供各种文娱活动,是当时日本人的高级餐厅和社交场所。它的二楼背面就是河堤,可以看见新店溪。
纪州庵开店的位置,在日本总督府拆除的台北府城西门之外。那座西门原是重脊歇山重檐式的,外层是泥石,里头仍是木结构,完全体现当时中国流行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哲学。但碍了日本现代交通发展观,说拆就拆了,日本人要展现的是东方新的文艺复兴。纪州庵本店的周边,原本只是一片荒地。荒地上到处是坟墓,白天偶有小童到此牧牛。到了晚上伸手不见五指,乌鸦枝头哑哑叫,好不恐怖。
移民的速度很快,西门外这片荒地上的日本人愈来愈多。总督府立即在这块新开发地上,开马路,架电线杆,挖排水沟,一个现代菜市场也盖了起来。这个叫“公设西门町食料品小卖市场”的地方分成三个部份,层次非常分明。有八角楼,本楼,还有外铺。十字型的本楼有二层,一楼是砖造建筑,二楼是木构架建筑,顶上是黑瓦。在本楼里有69间铺子,有牛、猪、鸡、海鲜、蔬果等摊位,本楼的底端有一个八角楼,卖些洋杂货、文具、玩具,二楼则是游戏场。楼房里的市场,可以遮风避雨,摊位分门别类,清洗、进货、储存的位置都设计过,消费动线也很清楚。这是一种类似今天Shopping Mall概念的现代市场,但当年在汉人居住地区,市场可不是这样的。他们通常是露天的街市,摊贩席地或用扁担摆货,路上尘土飞扬,菜叶残渣随地丢弃,气味腥膻,毫无卫生可言。
日本总督府在原来台北府城墙位置兴建大马路之后,得到交通之便,场喜兵卫一家人开的日本料理店也跟着红红火火,每天门庭若市,生意兴旺。随着需求大增,纪州庵从日本内地引进陪酒的“酌妇”和“艺妓”,每到夜晚走进这家料理店,看上去俨然一幅日本浮世绘中的热闹景像。
1930年,就在纪州庵门庭若市生意火爆的时候,台北府城已名存实亡,此时清帝国已被推翻多年,中国已是民国的天下,而台北城内的大清帝国官府遗迹已被拆除殆尽,人们对清帝国的记忆也淡了。
台北府城西门外原本的荒地,在总督府行政区域规划下被命名为“西门町”,在不到30年的开发下,成了日本平民住宅的聚落,也因为是艋舺、三重、城中三个区块交通节点,商业应运而生,开了好多戏院、歌舞厅、游戏场、购物中心,一时繁华盛极,在1930年代已成为日本帝国发展大东亚共荣圈亚洲娱乐的重镇。
对平松德松来说,西门町已从异乡变故乡,然而,没有多久,日本军阀发动大东亚圣战,像所有的日本人一样,平松德松绝对想不到,在不到15年的时间内,自己会因为日本四处征战战败,最终被迫离开这块他们已经当成家的土地。
西门町从荒墓到繁荣,白云苍狗,人间一瞬。日本人只用了35年,就把一个荒凉的乱葬岗变成亚洲娱乐的样板。现在,这个日本血统的新市镇要再次变色。
西门红楼在日据时期俗称八角堂,现在已转型为文化创意中心。蔺桃/摄
作者简介:
谭端,1971年生于台湾,英国谢菲尔德大学(University of Sheffield)新闻硕士,流浪于两岸三地,身兼记者、文史工作者、纪录片工作者数个角色。
他曾拍摄过国共战争纪录片《最后岛屿》(获台湾金钟奖最佳文化教育类节目),写过一本口述历史书《烽火、离乱、老士官》,以及战争文学《跌入战争裂缝的人》(Readmoo电子书店),翻译过侦探小说《石猴子》、魔幻小说《王者之眼》。
目前,在台北市大稻埕保安街84号开了一家古货商行——杯杯杂货铺,是一家结合当地社区历史建设与二手杂货买卖的新型态企业。
注:本文由作者授权抗日战争纪念网发表,严禁转载。感谢台湾私人定制微信公众号的主人桃子的大力支持!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