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老战士口述调查研习营学习记
笔者手引: 有人说;爱上一座城,是因为城中住着某个喜欢的人,其实不然,爱上一座城,也许是为城里的一道生动风景,一段悲沧的历史故事。有时候不需要任何理由,无关风月,只是莫名的爱了!这就是南京。
习练营的成员们的集体合影
第一天
六月初很荣幸受邀参加由南京师范大学抗日战争研究中心,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联合主办的抗日老战士口述调查研习营的学习。带着同事们的祝福和厚望,动车载着我飞奔向南京,车窗外的风景无暇顾及,车内我们相约了两个不同地方来,同一个目的去的学员,大家虽然陌生但很快就像老熟人一样,在谈笑中,车子不知不觉很快就到了南京。晚上十一点的南京南站,来来往往的人络绎不绝,灯火辉煌中等来了接我的朋友,朋友是国军第五军一位抗日将领的后代,(他家的客厅有他父亲年轻时威武英俊的大幅戎装照)下榻朋友家和朋友两口子聊天到很晚还意犹未尽,为了第二天的行程我们还是散了,躺在床上,外面风声雨声不断,呜呜的风声一阵高过一阵,让神经质的我感觉是防空警报的声音,迷糊中恍惚又回到了那个充满血腥和杀气的1937年12月13日悲情的南京城。悲哀的我一夜无眠。
第二天
一夜无眠的我第二天起得很早,朋友很热情的安排好行程,上午去中山陵及周边风景区转转,下午去师大报导,和朋友吃过南京的特色早餐,我拖着沉重的步子机械般的跟着他上车下车,第一站,美龄宫,我一下来了精神,具有最美“项链”之称的美龄宫传说1929年6月1日,宋美龄随蒋介石参加孙中山的奉安大典。路过小红山,见林海浩瀚,环境清幽,就向蒋介石要求在这里建造官邸。蒋介石欣然同意。不过,宋美龄选址小红山或许与紧邻旁边的国民革命军遗族学校有关,有该校毕业生回忆,蒋夫人对这所收留国民革命烈士子女的学校极为关心,亲自担任校长。为了便于照顾遗族学校的孩子们,她将官邸选在学校隔壁的小红山。空中俯视,依山势修造的建筑整体设计,犹如一串镶有绿宝石挂坠的珍珠项链,两边通往美龄宫主楼、长满了法国梧桐的环形路是“项链”,大门口是“项链”的连接处,深绿色的琉璃瓦犹如项链的宝石挂坠。,看墙上宋美龄的照片绰约风姿,想象着当年小楼主人的志同道合,相濡以沫的奢华生活,世事无常,70年人生一个花甲,现已物是人非、人去楼空,历史沧桑之感尽在不言之中: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走进高大的陵园牌坊,踏上长长的石级,国父中山先生的博爱精神立马在我心中浮现,这位推翻清朝专制帝制、建立共和政体的先驱让中华民族结束了千年的封建统治,时间证明孙中山及一切革命者们憧憬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美好前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正在变为现实。孙先生有遗嘱:“吾死之后,可葬于紫金山麓,因南京为临时政府所在地,所以不忘辛亥革命也”遵照孙中山遗愿,灵枢暂厝于北平香山碧云寺内,在南京钟山修建陵墓,1929年的6月1日那天孙中山先生的灵柩由北平运抵南京举行隆重的奉安大典,巧的是时隔87年的6月3日我们去拜祭了他,是时间的巧合还是冥冥中的指引,“一生就是屹立的一座中山陵,我有幸登上你生命的终点”。这是怎样的心情才发出这样的豪言壮语!
午饭由朋友安排在一家酒店就餐,到场的都是一些国军抗日将领的后代还有两位参加这次学习的外地学员,共同的话题让大家走到一起,在轻松的气氛中用完餐后,下午继续我们的行程,不过队伍增加了两位新成员我的两个学友。
坐车来到位于南京市玄武区长江路292号的南京总统府大门前一座钢筋混凝土结构的西方古典门廊式建筑耸立在眼前上面“总统府”三字刚劲醒目,高高的旗杆光秃秃的挺立着。之前我只是在书本上看过的代表南京国民政府标志性的建筑,现在真实的站在它的脚下,不禁让我浮想联翩:1937年12月南京沦陷,日军在大门前举行了入城式,并在门侧悬挂第十六师团部木牌。继而为“中华民国维新政府”及汪伪政府监察院等机构的大门。1946年国民政府还都南京后,仍为国民政府大门。1948年5月“行宪国大”召开,主席改称“总统”,即将“国民政府”换嵌总统府三字。直至1949年4月23日解放军将红旗插上总统府的门楼。走进府内一阵凉风夹着历史的霉味迎面袭来,时间的轮回让我走进了那波澜壮阔,风云变幻的朝代,明朝的风云、天国的风雨,民国的往事者都在这栋府里留下了深深的印痕,浸染着一种难以言表的历史意味,总让人们在她的历史传承和文化积淀中细细品味出她撼动人心的魅力。在府里的陈列室的第四部分《国共合作 顺应潮流》的大型壁画上学友易姐找到了相似她爷爷当年的形象,我也找到了轮回前的我。回过神来我们已走出了大门。
第三天
南京师范大学一所具有百年历史的大学,能在此学习使我无比的荣幸,下午4点报完到安顿好之后,好想去校区逛逛但又怕迷路了,好在上课地点选在经历百年沧桑的德风楼(100号楼)二楼的报告厅,坐在古色古香的大厅里听课,用的是多媒体的教学,古今结合那种感觉很好,静静地坐着听课,中午的阳光从花窗外斜射进大厅,岁月静好,慢慢的我只看见讲台上的老师嘴在一张一合,耳朵听不到他在说什么,时间恍惚又回到了1937年12月13日南京沦陷前。
课堂场景
(魏特琳日记提供)“轰隆——!”招待会刚刚开始十来分钟,突然一声震耳欲聋的巨响,将所有在场的人从座位上震了起来。
“炸弹!炸弹马上要轰到我们头上啦!快散吧!”有人大喊起来。
拉贝对他的国际委员会成员们说:“估计明天开始不会再有这样的会了。”
魏特琳从会场回到自己的家,发现窗台上的一盆花也被爆炸的震波震落了。在看望新进来的难民时,她听到的都是哭哭啼啼的悲惨经历。一个妇女说,她是有事到南京来的,结果她12岁的女儿进不了城,现在她自己又出不了城。“我女儿就在光华门那边,那里打得死去活来,我女儿真出事了!可怜可怜我吧,你们能不能帮我找找女儿呀!”那妇女坐在地上痛哭流涕,但似乎谁也帮不了她。
魏特琳心酸得不知如何是好。
另一位来自三汊河的妇女,则发疯似的说要找她母亲。魏特琳问她母亲到底到哪儿去了,那妇女自己也说不清,只说是刚刚在校门口走失的。魏特琳与程瑞芳商议了一下,估计会不会在附近的圣经师资培训学校那边。“走吧,我带你去那边找找。”魏特琳便拉着那妇女快步来到圣经师资培训学校。结果还真找到那人的母亲,母女俩见了面抱在一起就大哭。
魏特琳一了解,圣经师资培训学校已经接待了1500多个难民。魏特琳一想,估计明天她的学校也会有难民潮涌进来。这可怎么办?她和吴贻芳院长最初计划安置的最大限度是1000来名难民,现在才不到两天时间呀!想到这儿,魏特琳飞步就往回走……她想着明天,明天会是个什么样呢?
明天,明天是12月10日。1937年12月10日的南京城,显然已经在日军重兵的包围之中。这座古老的皇城此刻已经完全陷入敌我双方的重炮密弹和硝烟弥漫的激战之中。大街上已经看不到人,偶尔见到的一定是流浪的难民,他们不是被炮弹或子弹打死,就是抱头在寻找避难的场所……
“快进来!进吧!”魏特琳的金陵女子文理学院大门前与后院门口,都挤满了难民。很快,旧的教师宿舍住满了人,中央楼也开始进人。用三头六臂来形容现在的魏特琳似乎很贴切。为了做好接待难民的工作,在她带领下,学校已经把所有的宿舍和科学楼、艺术楼、中央楼等可能腾出的房子全部搬空。校门口的小草坪上,魏特琳举着小旗,正在指导她的“引导员”如何接待和安排即至的难民。魏特琳显然是有所感思。这位深深爱着中国、视中国为自己第二故乡的美国传教士,她在为中国的苦难和不幸落泪、哀叹。
13日,是日军占领南京的第一天。这一天在南京城内的中国人几乎都是呆怵的,他们不知道举着屠刀进城的日本人会如何处置他们,城内有个“安全区”, “安全区”总比自家要保险些吧!大家都这么想,于是不管是百姓,还是原先的守城军,他们或拖家带口,或弃枪改装,纷纷逃进安全区……包括魏特琳她们的金陵女子学校。这里便成了生命的孤岛。12月14日,南京城内的日本兵到处在抓人杀人,主要是针对那些没有逃出城的放下了武器并躲藏在各处的中国守城军人。大街上已经到处血流成河,而日军制定的“扫荡”计划才刚刚开始,且直指拉贝领导的“安全区”内……
大概日本兵也知道,金陵女子文理学院里的“花姑娘”最多、最漂亮,因此他们想尽办法、以各种方式进来找“花姑娘”,这让魏特琳忙得不可开交。学校连她只有3个外国女人,日本人除了她们3个外国女的,任何人都别想拦住他们。有一次程瑞芳想挡住一队日本人拖走一名妇女,结果日本兵立即用刺刀顶着她的胸部说:“你的敢挡,将你一起的带走!”
“这是美国学校!你们不能如此无理!”只有魏特琳出现时,日本兵才不敢为所欲为。
“不能让日本兵如此无法无天!”18日,魏特琳带着秘书一起跑到日本使馆,向日方外交官提交了日本兵在校园内所犯的暴行记录,并要求日本使馆出面制止日军的劣迹。
魏特琳的一身正气,令日本外交官田中先生也大为感慨道:“使中国人免遭彻底毁灭的唯一原因,就是南京有为数不多的十几位外国人啊!”
逃难的妇女和姑娘仍如潮水般地涌进金陵女子文理学院……压在魏特琳和她团队肩上的担子重如泰山。难民们已经不再把金陵女子文理学院当作一个简单的避难场所了,而是唯一能保护她们贞操与生命的圣地!女人伟大。女人不易。天下的女人都有一颗同情的爱心。当她们看到野兽向自己的姐妹施暴时,她们绝对是站在同一战壕的,即使不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女人。
日军进城以来,天天都在烧杀抢奸,尤其是一周以后,日军官兵主要犯罪集中在“找花姑娘”过程中的奸杀上。而金陵女子文理学院作为保护妇女和孩子的主要“安全区”点,因此在一周之后仍有大量妇女拖儿带女地涌进这个校区。原本只准备接待200~1000名难民的校园,此刻的难民人数已达万人之上,几乎可以站立的地方都被人占满了,草坪上、道路上……凡是脚能踩着的地方,全被难民挤占了。
英雄的草坪
“一场暴风雪,到现在雪还没有融化,而此前的几个星期一直温暖如春。紫罗兰和三色紫罗兰正在开花,春梅也含苞欲放。由于天气骤变,今年可能结不了果实。这种天气更令人放心不下因物价飞涨而买不起生活必需品的穷人。一想到这些穷人将来怎么生活就使人忧心忡忡。然而从另一种意义上说,这也是件好事,因为即使是那些社会地位最低下、最没有文化的人,也看清了‘东亚新秩序’的真实含义。”
这一段话是魏特琳于1940年3月2日写的日记,这已经是日军占领南京三年多后的时间,她的话,让我们再次见证了日军统治下的南京人民是生活在何等的水深火热之中!而在这三年多的艰难岁月里,魏特琳用她一个女人的纤弱身躯,为数以万计的中国妇女和孩子做了无数令人难以想象的事……
四栋百年老楼成“口”字型地围着一个大的草坪,这里曾经作为避难所保护了成千上万的妇女儿童和一些老弱的难民,老楼和草坪可以作证他们曾默默承受着中国人的悲惨和苦难,见证日本法西斯在中国的暴行和罪恶,岁月沧桑,斗转星移,和平年代的我们今天在此相聚来共同探讨那段历史,记录那段历史这是有它的意义的,在这英雄的草坪里拍完集体照以做纪念。
在金陵女大魏特琳的雕像前鞠躬
第四天
下午我们从南师大将课堂转移到坐落在南京市雨花台区安德门大街48号的: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内,馆长吴先斌先生是我们这次学习班的承办人之一,吴先生是位热心公益热爱和平的爱心人士,这馆是他一人建起来的, “不仅是记忆,更是思索。”这是他建博物馆的初衷,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要记住那段历史,记住过去的教训,以作后来的借鉴。
走进博物馆庄严肃穆的大门顶上长长的红色条幅“欢迎志愿者回家”的几个字让我们感动,在大门口左侧的一个镶着头盔雕塑旁,大家争相着拍照,很邪门的是师兄帮我拍的这照片上很明显有一束光线从我的前上方斜着穿过头盔照下来,而我看到学姐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拍的就根本没有光线,这很难解释!
很有特色的两张照片对比(上图为笔者,下图为学姐)
博物馆面积大约2000多平方米,在一幢4层楼内,核心区域是三楼的陈列馆,展厅迎门镌刻了巨幅《义勇军进行曲》词谱,侧面悬挂72张1937年的那场大屠杀幸存者照片,整个展馆布局简朴、凝重,震撼人心。陈列馆的右侧,分别陈列了“1937南京记忆”、“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抗战风云”、“抗战文献”、“抗战徽章”等文物。
馆内珍藏文物3700余件,包括300余张侵华日军的作战地图,记录南京大屠杀的历史照片、实物,各种抗战勋章,以及终生致力于南京大屠杀研究的华裔女作家、历史学家张纯如采访幸存者的影像资料和书籍等珍贵历史文物。四楼作为资料室,陈列着有关抗日战争的书籍4万余册。
经过一下午紧张的学习和讨论,我们这几天的课程全部学完了。
第五天
自由活动的第五天,在南师大吃过早餐,我们各自干自己的事情,有广西的学友去看望广西籍在南京的抗战老兵,我们也去了第二历史档案馆查阅资料,但我很想去南京大屠杀纪念馆,有朋友说那地方看了心里不好受,最好不要去。终于来到秦淮河探望了才女名妓李香君,去乌衣巷拜访了才子宰相王导和谢安,最后来到了江南贡院观看了那时的学子们的科举考试就和现在的高考一样(第二天就是高考)。
如果说,中山陵,总统府,南师大以及抗战博物馆的故事留给我的印象是外来入侵者的杀戮并充满着血腥味让人堵心,那么去香艳的秦淮河,她能给你一个心灵的安歇处,给你一个温柔妩媚的南京城!
(注:本文由湘北关爱抗战老兵之友志愿者李艳萍授权抗日战争纪念网独家刊登,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