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首页 > 纪念场馆和文物 > 抗战纪念场馆和遗址 > 广东抗战纪念场馆和遗址 > 内容正文

新一军公墓:在老照片中回眸墓园原貌
来源:鷹崵 存浩馆   2020-05-06 16:50:14

  广州是抗战胜利后光复的大都会之一。各军为崇德报功,先后在广州东郊建设阵亡将士纪念建筑。这些纪念建筑沿先烈路、广汕路一线分布,分别为二望岗五十四军公墓、麻鹰岗粤桂海军抗战纪念碑、马头岗新一军公墓、牛眠岗第七战区抗战纪念碑,以及早年已建成的沙河顶十九路军坟场、云鹤岭空军坟场。

  这一系列的纪念建筑群跨越了“一·二八”淞沪抗战(1932)起到广州光复(1945)的十四年,成为这座城市一道独特的铁血景观。而新一军公墓,堪称是其中的巅峰之作。

  ▲在马头岗回望墓园的全景

  新一军是全副美式装备的精锐之师,荣膺印缅抗战、接收广州的功勋,其公墓规格自是不低。孙立人曾三度乘飞机勘察,最终择定沙河附近、白云山麓作为墓园基址:“其地前带沙河,后依云山,东北为第一师阵亡将士墓园,十九路军沪战殉国官兵公墓在其南,其西则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及朱执信廖仲恺诸先生之兆在焉,诸烈士得与革命先辈比冢长眠,忠骨名由,而垂不朽矣。”

  新一军公墓的设计者为过元熙,墓园建有门坊、玉带桥、纪功亭、纪念塔等主要建筑物,规模至为宏大,堪称糅合中西建筑神髓的典范。

  ▲墓园门坊新旧对比,原为孙立人题“顶天立地”、“英魂长存”,后改蒋介石题“顶天立地”、“震古铄今”

  新一军公墓的门坊,为简洁的方柱式营门设计,左右方柱上方为题字,其内侧为两座新一军士兵浮雕。由较早期的墓门照片可见,方柱上的题字原本是孙立人所题“顶天立地”、“英魂长存”,在墓园落成之前才被更换为蒋介石的“顶天立地”、“震古铄今”篆书题字。

  在马头岗回望,能更清楚地看到墓园的布局。

  墓园原为白云山南坡的荒丘,经新一军动用日俘平整土坡,使之成为一片空旷的平地。当时,墓园的门坊、纪功亭和纪念塔均在同一水平面的中轴线上,纪念塔后便是马头岗。白云山的溪水注入水渠环带墓园,其上建有三座玉带桥。纪功亭位于玉带桥之后,悬挂着蒋介石所题“勋留炎徼”和孙立人所题“浩气长存”的牌匾。

  ▲墓园内的玉带桥、纪功亭旧貌。向南远眺,可望见沙河镇以及十九路军坟场、朱执信墓园

  墓园的东侧是墓地,西侧为葫芦塘和园林。早年,围绕墓园内有一座还是两座纪念亭曾有过争论,根据左右对称的建筑美学,一般认为墓园中轴线上已有一座纪功亭,便不可能再有第二座。然而从高清的墓园全景照片来看,墓园东侧墓地的边缘确实还有一座略小的亭子,这也许是一座安放墓志铭的纪念亭。

  纪念塔为四柱构造,象征着新一军“义勇忠诚”的军训,塔身立于一巨型十字基座上,与墓园门坊两边门柱上的“义勇”、“忠诚”四字遥遥相对。巧妙的是,从纪念塔内部向上仰望,四条巨柱构成一个铁十字勋章的轮廓,可见设计者融汇中西,赋予了纪念塔双关的纪念意涵。

  ▲四柱纪念塔正面原貌,以及新一军军徽造型的铜鹰

  纪念塔正面的青石碑上有一座约2.4米宽、高3米的振翅铜鹰,以印缅战场发射后所留的1600多斤炮弹壳铸造而成。青石碑上大书“陆军新编第一军印缅阵亡将士纪念塔”十六字,落款为孙立人。纪念塔的塔脚镶嵌着多块方形石碑,似应为阵亡将士的芳名录。

  墓园设计布局简洁典雅,却不失历史的厚重感。孙立人所撰写的挽联,或许正是当年墓园的真实写照——

  “立马望南方,故垒迷离,每怀野火残烽,战血长随伊水碧;提师归故国,疮痍满目,忍看孤儿寡妇,忧思独共白云深。”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