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首页 > 纪念场馆和文物 > 抗战纪念场馆和遗址 > 重庆抗战纪念场馆和遗址 > 内容正文

冯玉祥旧居抗倭楼
来源:九龙报社 作者:范坤民   2018-07-30 14:48:55

  自己出钱盖房子

  1938年底,冯玉祥随国民政府西迁重庆。迁来重庆后,冯玉祥一家先后换过六次住所。最初居住于两路口附近,后来房子被日军炸毁,就迁到了上清寺。冯玉祥不喜欢那里,他觉得鱼龙混杂,军统特务进进出出,很不自在。于是他就自己出钱在郊外歇台子的荒坡上盖了一栋两层小楼作为自己的居住地,为它取名为“抗倭楼”,还在抗倭楼一块石碑上题诗道:“盖房为何在坡头?怕占良田民人忧。此心又有谁知道,不知我心乐悠悠。”

  旧居为一栋砖木混合结构二层小楼,平面是“凸”字型,小青瓦覆顶,清水外墙,红色的窗框。沿着青石板石梯向下走,没几步就来到了旧居小楼前。小楼一共有三个门,中间一个大门,两边各一个侧门。据知情人介绍,从大门进去就是冯玉祥将军旧居当时的会客厅,会客厅的左边有一道门,里面就是冯玉祥将军当时的书房。右边有两个房间,一大一小,大房间在当时是餐厅,小房间是厨房。

  回到会客厅,顺着红色木质楼梯走到二楼。楼梯的左边有两间房,两个房间是相通的。据知情人介绍,当时冯玉祥将军应该就住在这两间房里。现在,这两间房里挂满了冯玉祥将军的生平简介,供大家怀念和铭记冯玉祥将军。

  住在“抗倭楼”诗画作品盛产

  冯玉祥生于1882年11月6日,字焕章,原名基善,原籍安徽省巢县(今安徽巢湖市),曾任国民党政府委员、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国民党中央常委,授陆军一级上将,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爱国将领。1933年5-8月,冯玉祥任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总司令,率领抗日军民对日作战,收复失地。1937年8-9月,冯玉祥分任第三、六战区司令长官,亲临战线组织淞沪抗日会战和京浦一线的对日作战,在撤迁武汉、重庆期间,又奉命视察国防工事、督练抗日队伍。他积极参加各种抗日活动,亲做抗日宣传。在渝居住期间,冯玉祥将军亲自奔走于四川山乡,募集黄金2.3万两支援抗日前线。

  冯玉祥一生创作有1400多首诗歌,其中大部分都是抗战期间在重庆创作的。

  在歇台子“抗倭楼”居住的一年多时间里,是冯玉祥诗画作品盛产的时期。当时“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战协会”就在观音岩,文艺界大家们纷纷聚集重庆,冯玉祥平易近人,热爱文艺是出了名的,所以茅盾、老舍、田汉、夏衍、曹禺、臧克家……这些抗战文人常常都是“抗倭楼”座上客。

  冯玉祥自称是“大兵诗人”,把自己的诗称作“丘八诗”。他说:“我是一介武夫,是个大兵,将兵字上下拆开,就是丘字和八字,所以我写的诗就叫丘八诗。”冯玉祥的诗真挚、朴实、通俗,自成一体,内容多反映民间疾苦和时事。周恩来曾评价说:“丘八诗体为先生作倡,兴会所至,嬉笑怒骂,都成文章。”冯玉祥经常请名家做客,修改、指点。郭沫若说冯玉祥的白话诗,真正实践了当时文艺界的目标——“文章入伍,文章下乡”。

  在歇台子,作为国民党一级陆军上将的冯玉祥,还有一个芝麻官职务———保长。当时的歇台子,住的多是高级军政长官,普通老百姓不敢担任保长,冯玉祥就毛遂自荐,当了保长。因为热心服务,他这个保长还很得当地人的好评。

  可惜的是,歇台子的“抗倭楼”在荒坡上,很容易成为日军空袭目标,冯玉祥一家不得不再次搬迁。最后才搬到歌乐山北麓的一所宅院里,也就是现在的冯玉祥旧居。

  曾经的“抗倭楼”现在还屹立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工程学院老校区内。在2000年9月7日,这里被重庆市人民政府公布为“重庆市文物保护单位”,并且命名为“冯玉祥旧居”,由后勤工程学院政治部干部处管理使用,每到一定时间就会对其进行修缮,现在看见的旧居基本上是原来的样貌,只是周边的环境变得繁华起来。现在,旧居的一楼变成了后勤工程学院的老干部活动中心,这里经常会组织唱红歌、演讲。周边的学校还会不定期组织学生来参观学习,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远远望去,“抗倭楼”在树林中若隐若现。随着岁月的流逝,也许这里很多事情都在人们的记忆中慢慢消失,但是这里依然散发着它独特的历史气息,不断感染着世人。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