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活动开始前,志愿者们在南京培训
几十年前的你是否会想到,几十年后的某天:夏日炎炎,空调调到刚刚好的温度,木椅背靠墙壁。关在窗外的阳光,锁不住的蝉鸣,你在几个后生的面前,缓缓回忆起那个满是硝烟的抗战十四年——时间可能在那里打了一个盹,然后历史的步子就迈得沉重了起来。
志愿者们在同吴成爷爷交流
2017年暑期,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省文明办、省委网信办、省民政厅、团省委联合组织开展了大学生志愿者“寻访千名抗战老战士”活动。无锡市的寻访活动由江南大学“爱在无锡,情暖老兵”社会实践团队组织进行,来自我校11个不同学院的26名志愿者们在南京师范大学抗战研究中心王志龙教授和我校历史学博士后陈明副教授的指导下,用22天的时间,寻访了45位抗战老战士,志愿者们逐一记录、拍摄、整理了他们的抗战经历。随着实践活动的进行,一个民族的荣辱与血泪,一群人的韧性与不羁,从历史的硝烟战场里匍匐趋近。八十年前,正处青春年华的抗战老兵们在国家危难之时,辞别家人,奔赴前线,为国为民抛头颅,洒热血。
王锡瑾爷爷和志愿者讨论抗战话题
凤甲寅爷爷,1936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第15军团75师,1937年随军改编至国民革命军第115师344旅688团1营,参加过平型关大战等战斗。“当时我们四个小伙伴一起去参加红军,只有我留到了最后,别的人都回家去了。”爷爷说话时声音很大,身子骨很硬朗。
志愿者们同老红军风甲寅爷爷合影
凤甲寅爷爷获得的自由勋章、解放勋章和红星奖章
98岁的施光华爷爷是开国大校,1938年加入中共上海情报机构,后跟随何克希将军来到江南抗日义勇军。爷爷告诉我们,当时流传着这样的一句顺口溜“睡的没脚床,喝的青菜汤,生的革命虫,长的癞疥疮。”然而即使是青菜汤,汤里却没有油水,连盐都很少,当年的新四军战士们,就是在这样的艰苦条件下,赢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
志愿者同抗战老战士施光华、黎文夫妇合影
樊辉爷爷年幼时便成了孤儿,那时候在他的家乡,夺走人们生命的,更多的是饥荒。因为觉得参军可以填饱肚子,爷爷在1943年的秋天参加了八路军决死7团。在部队里,老兵带着新兵,战友们亲如兄弟,爷爷也亲眼所见百姓对国军和八路军的不同态度,之后就再也不想离开部队,视部队为自己的家。
樊辉爷爷讲述抗战经历
朱长春爷爷年幼痛失双亲,随后被养父母收留。小时候的他,跟着养父来到东北,在化工厂做苦力时被中共地下人员带走,从此进入了部队参加抗战。那时候的他,也不过是位十五岁的少年,却担起了通讯员的重任,在各个连之间传递信息,跟着部队跑遍了东北三省。
志愿者们同朱长长春爷爷合影
穆天爱奶奶,1942年毕业于重庆南开中学,同年考入复旦大学农学院。1944年响应国家“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的号召而弃笔从戎,参加了青年远征军教导团。“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皆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抗战中,有千千万万位和穆奶奶一样的女战士,她们或提枪上战场,或救护伤病员,或做后勤保障,她们,撑起了中国抗战的半边天。
抗战老兵穆天爱奶奶
目前,无锡市仅有一百余位在世的抗战老战士,然而这一数字仍在逐渐减少。他们的平均年龄超过92岁,其中的一部分老兵,特别是原国民党部队抗战老兵,生活依旧很困难,需要我们去关心和关爱。
刘一举爷爷带上抗战胜利纪念章
请大家记住这些抗战老兵们的名字,八十年前,日寇侵略我中华大地,在国家和民族最危难的时刻,是他们,挺身而出。
百岁抗战老兵王积潼爷爷
抗战老兵杨振行爷爷讲述当年参军原因
原八路军、新四军部队抗战老兵:孙文任、郝建军、冯祖诞、张德勤、蒋春欣、施光华、杨廷驹、徐增先、吴凯、苏克、吴成、许映泉、荣风光、赵友金、杨吉祥、樊辉、刘一举、王德、郑敏、杨振行、晁尚志、张文治、焦庭振、孔宪敏、凤甲寅、王锡瑾、王积潼、包布成、章进、钱耀德、马瑞琴、钱子良、范农先、朱长春、白光、邵杰、凌峰、赵和金、刘西乾、张衡、马进、钱定军、薛新祥……
南师大王志龙教授指导寻访活动
原国民党部队抗战老兵:施金林、穆天爱、仰书鼎、古绍祖、栾德群、唐泽其、黄治华、徐锡南、杨维新、陆岂吝、章所敬、堵宗明、钱鑑民、卫功文、许文雅、吴卓先……
致敬抗战老兵,致敬民族英雄!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