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首页 > 抗战公益 > 志愿者在行动 > 云南志愿者在行动 > 内容正文

数据解读出的国殇墓园
来源:腾冲远征源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2018-11-25 08:12:57

  每年的清明节,志愿者杨卫祖和胡家兴都要来到滇西抗战纪念馆给游客作义务讲解,这样的日子,他们已经整整坚持了15年。像杨卫祖和胡家兴这样的志愿者很多,他们当中有学生、商人、公务员、教师、自由职业者,他们的行为被腾冲人称为“还愿”。

  1944年9月14日,中国远征军第二十集团军从日寇手中夺回了腾冲城。但是光复后的腾冲城已没有了一块完整的瓦片,每一片树叶上都有三个以上的弹孔。战前腾冲有26万人,战后仅剩14.5万人,有11.5万人在战争中死亡或失踪。其中,有3万多民夫和近2万远征军将士献出了他们宝贵的生命。

  时任云贵监察使的李根源先生当时向蒋介石汇报腾冲伤亡人数时,蒋介石听完后不无感慨地说:“腾冲的文化算是最高,因为人民早已把战争的意义认识清楚,对国家不惟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腾冲人还做到了有命的出命。”这可以说是腾冲老百姓支持抗战得到的最高评价。从那个时候开始,腾冲人便开始有了一个心愿,要建一个陵园,以纪念那些为国捐躯的英雄们。

  最早提出并督造国殇墓园的是腾冲民国元老,时任云贵监察使的李根源先生和时任国民革命军第二十集团军总司令的贺揆彰,两人一经提出,腾冲士绅百姓便积极响应,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

  1944年11月1日,李根源致电在重庆的远征军司令长官卫立煌称:理应丰碑伟冢以纪英烈,状形绘声传之史志,俾边人春秋祭享,永志不忘。其阵亡遗骸,拟请在腾龙两县境内,饬该两县官绅择适当宽敞风景地点先行收集礼葬。

  1944年11月16日,腾冲阵亡将士纪念建筑委员会在腾冲成立,会议推举霍揆彰为主任委员,李根源为副主任委员,集团军少将高参孙啸凤具体负责工程监修。协修的有县长刘楚湘、缮后委员会主任尹明德,以及士绅刘绍和、董友薰、董传仕、张鹏图、谢树楷等十余人。

  但是,面对百废待兴的腾冲,建设资金成了大问题。1945年1月2日,霍揆彰主持召开了专门会议,决定建筑基金由两大来源组成:一是分头向社会募捐;二是没收敌伪逆产和附敌人员罚金。决定出来后,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腾冲社会各界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富商以西董的董友薰、董传仕等带头捐款。

  时李根源先生在捐款大会上慷慨陈词:父母虽生其身,但不能保其死。腾冲土地之收复,人民生命之保存,此乃阵亡将士以热血之代价为吾人创造而成。则吾人为父母之孝子而外,亦当为克复腾冲阵亡将士而服丧。李国老慷慨激昂的演讲一结束,在短短的几天之内,建筑委员会即筹集资金7500万元,完全保证了工程的顺利进展。

  1944年11月25日,建筑委员会通过《腾越日报》向社会公开招标,最后由对抗日有着特殊情结的上海允利营造厂中标建设。允利营造是一家因为抗战而内迁的民族企业,为著名爱国民族实业家薛明剑创办。其曾参与组织申新抗日救国会和抗日义勇军,后又参与募捐钱物支援上海松沪抗战中的19路军将士而扬名。允利营造的家国情怀,使国殇墓园从设计到施工都得到了最好的保证。由此,再加上腾冲当地百姓的全力支持,国殇墓园便应势而生了。

  陵园占地88亩,位于腾冲县城西南隅来凤山北麓的小团坡上。据说,这块土地原为当地陈、王、李、金、普、丁、杨等姓的墓地,但是当这几姓人家听说政府决定征用这块土地建盖墓园后,便主动的捐了出来,没有要政府一分的补偿。这让当时的远征军将士们颇为感动。

  腾冲国殇墓园建设委员会在发出倡议后,共收到社会各界捐款7500万元,修造墓园用去了6000余万元,是当时所在建项目中唯一一个资金充足而有剩余的项目。

  在1945年7月7日国殇墓园落成的当天,李根源先生慷慨陈词:“这在民困国乏的时候真正显现了我们腾冲人的精神。但是,腾冲人的这点付出比之作战阵亡的烈士和负伤阵亡的战士,做得还远远不够,我们更应该视其为祖宗……父母虽生其身,但不能保其死。腾冲土地之收复,人民生命之保存,此乃阵亡将士以热血之代价为吾人创造而成。则吾人为父母之孝子外,亦当为克复腾冲阵亡将士而服丧。”

  在这次落成大会上,由由民国元老李根源先生提议,将每年的9月14日定为了腾冲人的重光节,每届此节,以菊花往献英烈,一直延续至今。在国殇墓园落成的前后5天内,县政府还批准了地方绅士提出的“倡办全腾水陆大会,超拨阵亡将士以祭英灵”的公呈。全县禁屠五日,城乡均斋戒素食,各汤馆不在售卖荤腥。以表虔诚而求合县平安。

  落成典礼由远征军第二十集团军参谋长刘召东主祭,地方各机关首长、军队各军师代表陪祭。何应钦、张治中、杜聿明、霍揆彰等国军高级将领均呈上了祭文。蒋介石送了“碧血千秋”挽词和亲书了“河岳英灵”匾,龙云、何应钦、于佑任、居正、孙科、陈诚、卫立煌、黄琪翔、霍揆彰、刘召东、周福臣、阙汉骞等送了挽联。

  落成后的国殇墓园由大门、甬道、忠烈祠、烈士墓群组成。后来又陆续增建了展览厅、十九名盟军纪念碑、中国远征军纪念广场、碑廊、报告厅等。

  墓园的主体建筑群坐落在同一条中轴线上,依次递进,逐层升高。墓园平面东北宽西南窄,呈钟形,后面小团坡的纪念塔是“钟钮”,大门位于钟口,寓意为“警钟长鸣”,警示后人,勿忘国耻,珍爱和平。

  七十多年过去了,和四周林立的高山相比,国殇墓园的这个群落显得高大雄伟,但它却以一种独立自持的精气神赢得了天南地北人们的无限敬仰和永恒的铭记。她是中国建立最早的抗日阵亡将士陵园,同时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国战区中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最具代表性的抗日烈士陵园。

  在这座陵园中的每一片树叶,每一块砖石,每一盆鲜花,每一级台阶都代表着一个腾冲人的特别心愿。可以说,人们每走一步,踏上的都是一种景仰虔诚之心。

  按照中国传统文化理念,墓园大门两边的影壁上彩绘着龙虎图案。《汉书·郊祀》歌载“灵之下,若风马,左苍龙,右白虎”,两瑞兽为左右护卫,这是严格遵循了古代左青龙右白虎的祭祀习俗。同时这也是按照古代兵书中“龙韬”和“虎略”列兵布阵中“前朱雀后玄武,左青龙右白虎。”的惯例。由此,大门的含义不言而意,既表达了人们对墓园中抗日英烈的敬仰,同时又暗喻了这里依然龙盘虎踞着成千上万的抗日将士,随时严阵以待保家卫国的精神。

  从大门进入墓园,一条105步的甬道经过14级台阶后抵达忠烈祠前的队列台。105步和14级台阶分别代表的是自1840年至1945年这105年间中国人走过的耻辱历程和自1931年至1945年中国人14年的抗日奋斗史。在这个有限距离的空间中,走出了一个无限距离的反思和纪念。让人们每一步都有所思,都有所想。

  队列台宽19米,长31米,场地上的石板用腾冲特有的火山石铺筑而成。石阶上的阶石已被人们踏磨得油光亮滑。那些生命力旺盛的苔藓也在经年累月的努力中用他们最为坚韧的力量把花环刻在了人力所不能及的地方。台中一松一杉是1945年7月7日国殇墓园落成时,李根源先生和时任县长刘楚湘率腾冲众乡老所植,喻抗日英灵万古长青,顶天立地。

  从队列台往上8级台阶就是“碧血千秋”祭台,每年的春秋大祭及各种纪念活动的主祭台就设在这堵镶嵌有蒋中正题、李根源书的“碧血千秋”石刻下的祭台上。祭台以四季不同花期的植物布置,实现了四季鲜花盛开的愿景,让整个纪念环境既庄严肃穆,又温馨燃情。

  从祭台往上左右各十级台阶,两组共20级,暗含忠烈祠内供奉的为中国远征军第二十集团军阵亡将士英灵之意。台阶上端平台为忠烈祠拜谒台。平台正面即为忠烈祠。

  忠烈祠,为仿清祠祀建筑,重檐歇山顶回廊式土木结构。廊沿上立有李根源《告滇西父老书》、张问德《答田岛书》等碑刻,两幅碑刻无论从哪方面来看,都是最能代表腾冲人精气神的两篇战斗檄文。

  《告滇西父老书》历数日本侵略者在滇西犯下的滔天罪行,并号召滇西父老团结一心,奋力抗敌:“我父老要抱定决心,驱逐敌人退出腾冲,退出龙陵,退出滇西国境以外,甚至退出缅甸……我父老必抱定更大牺牲的决心,始能保住滇西过去历史上的光荣,始能在云南抗战史中占最光辉的一页。”李根源《告滇西父老书》一经传播,如春雷巨响,极大地鼓舞了军民抗战的士气,整个滇西抗日声势风起云涌,出现了纷纷请缨杀敌慷慨悲壮的抗日行动。第二十集团军总司令卫立煌曾高度赞扬李根源“一纸告同胞书,足当十万大军!”; 另一封战斗檄文《答田岛书》写于1943年的9月12日,当时是滇西乃至全国抗日战争进行得最激烈和最艰苦的时候。这封信发表之后,《中央日报》《大公报》等各大报纸纷纷刊载,极大地鼓舞了云南民众与日寇抗战到底的决心与志气。张问德被誉为“全国五百个沦陷区县长之人杰楷模”和“富有正气的读书人”。

  “忠烈祠”匾为于右任题书,中堂正中墙面上镶嵌的是孙中山先生的遗像,上有“天下为公”横额,下面是《总理遗嘱》全文。立柱上有何应钦、卫立煌、周福臣、阙汉骞、顾保裕等高级将领所题的楹联。祠堂内的两面墙壁上镶嵌着96方阵亡将士名录碑和12块在墓园落成时于右任、孙科等党政要员和名人大家所敬题的挽诗悼词。

  忠烈祠是国殇墓园的主体建筑,也是祭奠、祀奉阵亡将士英灵的殿堂。每天前来凭吊、悼念的国内外华人华侨和爱好和平的人士络绎不绝。

  在忠烈祠的左山,立有盟军阵亡将士纪念碑。在反攻滇西的战役中,共牺牲了包括威廉•麦姆瑞少校在内的19名美国盟军官兵。2004年,按西方风格,腾冲在此重新修建了纪念碑。为此事,美国总统老布什专门写了一封感谢信,感谢腾冲人民记住了这群为谋求世界和平而牺牲的优秀美国军人。

  忠烈祠后面坡麓设半圆形月台,月台迎面嵌有原国民政府监察院院长于右任“天地正气”四个草书集字。月台正中有石阶直达坡顶。坡顶立有9.18米高的纪念塔,外形为方形柱式。塔身正面镌刻着第二十集团军总司令霍揆彰题书的“远征军第二十集团军克复腾冲阵亡将士纪念塔”20个大字。塔基正面刻有蒋中正题、李根源书的“民族英雄”四个大字。其余三面为腾冲抗战纪要铭文。

  纪念塔的外形是一把出鞘的长剑,这是一柄用民族精神铸成的利剑,它挑落了骄狂的太阳旗,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据统计,腾冲战役从1944年5月11日二十集团军强渡怒江至9月14日攻克腾冲城,历时127天,打响大小战役达40余次,毙敌7757人,第二十集团军共阵亡将士9000多人,最终收复腾冲,使腾冲城成为中国最早光复的县城。

  这就是安葬着中国远征军第二十集团军阵亡将士忠骸的小团坡墓冢群。整个小团坡呈辐射状分布着72行3346块墓碑,埋葬着9168名阵亡将士的骨灰。布局上呈现四大部分八个阵列的扇形,寓意为长眠在这里的英烈来自于祖国的四面八方。每一块墓碑上都刻有烈士的军衔和姓名,每一个阵列仿佛随时都在听候着国家的呼唤和人民的心声。这是一个英雄的群体、一座国魂铸造的丰碑!"

  在忠烈祠的右侧,伫立着二十集团军阵亡将校名录碑一座,镌刻着覃子斌、李颐等二十位校官以上军官的英名。这是一个个铁骨铮铮、血性飞扬的名字。将校碑西侧,树立的是腾冲籍抗日名将寸性奇将军墓。1941年5月,寸性奇师长指挥陆军第十二师官兵在山西中条山顽强抵抗日军进攻,打退了敌人无数次的疯狂进攻。后因弹尽粮绝,孤军无援,壮烈牺牲。1986年5月,寸性奇将军被追认为革命烈士。1989年,寸性奇将军遗骨迁葬国殇墓园。

  墓园的西北面是中国远征军纪念广场。巨大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缅印战区示意图”铜铸地景,清晰地勾勒出了远征军战区的活动脉络。广场两侧是六类二十个大小不等的立碑,以错落有致的方式组合成碑体,象征着当年中缅印战区抗战风云的起伏跌宕。 “中国远征军简介”“中国远征军三个时期战斗序列”“中国远征军十大主要战役”“中国远征军十三位殉国高级将领名录”“中国远征军部分阵亡将士名录”“中国远征军部分参战将士名录”,这些丰功伟绩和国魂英名与日月同辉、与山河同在。

  墓园西北角建有四合院式碑廊,收集有包括孙立人、郑洞国、廖耀湘、李根源、张问德等人的题字赠联手迹碑碣29方,这些碑刻以铿锵的力量宣泄出了一方方热血男儿的家国情怀。

  山之上,国有殇。李根源先生取自屈原《楚辞••国殇》篇名来命名的腾冲国殇墓园,不仅是边城腾冲人民和全国人民的精神圣地,也是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们铸造在心中的永远的丰碑。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