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首页 > 口述回忆 > 回忆先辈 > 内容正文

缅怀黔西抗战老兵曾庆龙
来源:老兵回家Story 作者:蒋小华   2022-06-11 15:45:37

  2012年3月3日,来自安顺、清镇、贵阳、毕节等省内各地方的志愿者们,在贵阳集中,一起到黔西县白泥乡新街村,去探访新发现的老兵曾庆龙。

△曾庆龙

  一

  曾庆龙老兵虽已去世多年,但第一次去看老兵的情景,依然深深烙印在我脑海。

  2012年初春,冬天寒冷尚未退去,每个人身上,都穿得厚厚的羽绒服,依然寒风刺骨。

  他的第一句话,让我们感到吃惊。我们对他说,“您是抗日英雄,我们来看您。”

  “我不是,我没有打过日本人。”老人马上很率真地回答道。由于此前,我们曾了解过他的情况。李建华深知老兵的心结,对曾老说“你守仓库,也是为国家做贡献,也是抗日。”

  我们拿出了抗日英雄年画册给老人看,又送一幅“抗日英雄,中华脊梁”锦旗给曾老,曾老才慢慢讲出了自己的故事。

  很长一段时间内,他从未承认自己抗日。他害怕那个年代,说起当年的事情,老人身子还微微颤抖。

  曾庆龙,生于1930年,上过私塾,读过《四书》《五经》。曾老对我们说,那时候抽壮丁去当兵,他家有四弟兄,大哥也被抽丁。

  1943年夏天,他是在学校里念书,抽丁的人就来了。

  一起被抽丁的人,编成一个队三个连,黔西一个连,织金一个连,纳雍一个连,都是乡里乡亲。

  先在织金集中,然后送往安顺,最后被送到云南。那时,远征军和驻印军正在准备反攻。

  送到云南之后,在呈贡学习和训练半年后,被编入军政部监护总队第3中队,分到大板桥守库房。总队长叫沈英,是个山东人,上校。中队长姓罗,班长也姓罗,班长是中队长的侄儿。库房有专门的库员,曾庆龙负责守门。

  当时,第一总库设在昆明。一年多后,又在沾益设第二库,曾庆龙被调往曲靖沾益,看守驼峰航线运送的物资。

  后来,因为水土不服,生病严重,又昆明23兵站医院,住院治疗。住了一段时间。

  “在医院,我遇到我一个家门老辈子,他是江西人,叫曾俊杰,是荣誉第二师的长官,他来医院看望伤兵。他见我年纪小,又是家门,对我十分照顾。”说到这,曾老依然满是感激。

  很多事情,年代和年龄的原因,曾老当兵的记忆有些残缺,一时想不起太多。

  “1947年押运武器回贵阳,离家不远,想回家看看,到了贵阳,我就请假回家,到家后,家人就不准我回去了。”

  自此,曾老就结束了他的军旅生涯。

  二

  曾老家住在黔西县白泥乡新街村。从街边走到他们家,车子不能开到家门口,甚至连摩托车也不可能到达,稍重的物资,只能用马驮。

  全是乡间田坎路,小路很窄,加之下雨,崎岖路途满是泥泞,几乎是一步一滑,我们甚至无法想象,一个耄耋老人,如何在这里生活。

  探访老兵,我们去了许多次山村,但大家几乎都没走过这样的烂路了,在行走的过程中必须小心翼翼,谨防滑倒或踩到庄稼。

  路上遇到村长,村长说:“他家在坡脚下,路不好走。我还不晓得他以前当过兵,他家两个儿子都不太‘管事’,有点弱智。去年就打算拨危房改造款给他们家了,但他们家没有人可以撑起来做,小儿子都四十好几了,家都没有成,村里有粮食补助时,都会考虑他们家。”

  村长指着一块田告诉我们,“这块地是他们家的,你们看地质多好嘛,就是不种东西,可惜咯。老的年纪大种不到,小的不会种,经常到别人家要白菜吃。”

  我们来到了曾老的家门口,虽说已经做好了心理准备,但是看到眼前的景象,还是被吓了一跳。

  走了一段泥泞的小路,以为会见到“曙光”,没有料到的是,曾老家门口的路况,还不如先前走的乡间土路。

  曾老家门口全是泥巴,但不是黄色泥土,是“脏兮兮”那种灰色的稀泥坑坑,高低不平,简直没法下脚。

△曾庆龙站在家门口

  一幢破旧的土屋,钉在小山坡脚下。我抬起头时,正好看见曾老,步履蹒跚的从土屋里走出来,曾老穿着很单薄,脚上的解放鞋,带着厚厚稀泥,还开了个口。这样寒冷的天气,还穿这样的鞋。

  走进屋内,景象再次让我震惊了,一间破旧不堪的土屋,几乎没有光线。

  唯一的光,来自敞开的大门以及墙上的“窗户”,这个“窗户”很特别,在墙上挖出一个三角形的洞,冷风吹进来,连个挡风的报纸也没有。

  屋子的面积很小,用竹子隔成两层,下层住人,上层摆放几样农家物品,摇摇欲坠。

  竹子隔层,早已经失去原有的色彩,被熏得漆黑。

  屋内一样像样的家具也没有,所以看了之后,我过目不忘。一个铁炉子,因为没有煤,多年没有用过。还有两张床,是几块板搭的,看不清是被子还是乱七八糟的编织带堆在上面。

  一个很旧的柜子。一个灯泡,但如果说不开灯,甚至找不到灯泡吊在哪里。

  一个土灶、一个木楼梯、几张木凳子放在坑坑洼洼的地上。

  在屋里抬头往上看,我看见有光线洒落进来,这意味着屋顶是漏水的。下雨的时候,还得找东西把漏水接起,好多东西都被泡坏了。

  屋子里除了稍微干燥一点外,和外面的泥潭,没有多大差别,地下都快长草了。

  看到这里,当时我的眼睛已被泪水模糊。

  三

  曾老1966年搬来后,就一直住在这里。

  他告诉我们:“本来我家住在街上的,有一天我在清蒲塘,抽水抗旱,有人说我家着火了,等我赶到的时候,家里面所有东西都烧了。我参军的资料,也烧没了。”

  后来,曾老就用自己的空闲时间,盖了这间土墙房,一住就是近50年。

△曾庆龙和老伴雷玉芬

  在和曾老聊天的过程中,老伴雷玉芬奶奶一直蜷缩在“窗户”下面。

  土灶里没有生火,我问为什么不烤火,奶奶说,柴不够烧就熄了,每天都省点烧,我不冷的,你看我衣服嘛,我穿的是我儿媳的衣服,只是脚有点冷。

  每天,吃了饭就得把火熄灭,要下一顿饭才生火,因为没有钱买煤,能找来的柴火也不多。

  我看到雷奶奶身体在微微发抖,很少抬起头,看上去很冷也很难受,嘴里时不时发出痛苦的呻吟声。

  后来我才知道,她腿不好,走不了路,有时气管炎犯了,去找医生,医生不敢看,因为没钱。

  曾老家不只是居住环境很不好,平时的生活也让人感到很心酸。老人每年50元的医保都交不起。喝脏水、住冷屋。

  因为条件很差,曾老家没有钱安装水管到家,一家人的饮用水,要到离家300米的一个废弃的水塘挑水。

  为此我们还专门去看了看水池,其实只是一个露天的死水塘。

  当地人告诉我们,里面的就是雨水,多年下来,积成了臭水塘。水塘里长满了青苔,还有很多垃圾,水质很脏。

  四

  曾老家的生活的情况,艰难得超乎想象。直到2011年,才开始享有额数不大的低保,每月85元,生活上经常都靠别人接济。

  志愿者当场就自发为两位老人捐款。

  志愿者把慰问金、慰问礼品以及现场捐助的钱送到曾老手中,叮嘱曾老一定要好好照顾自己,想吃什么就买什么,不要舍不得。

  志愿者把锦旗送给曾老时,曾老当场为大家读出锦旗上的文字:“抗日英雄中华脊梁,功昭日月国人敬仰。”

  当时,现场响起来了阵阵掌声。

△曾庆龙看着的挂历上的老照片

  除了锦旗,志愿者还带去了一份特殊的礼物,一本印有“国家记忆”照片的挂历。

  曾老叫人把他的眼镜拿来,他细细翻看着挂历上的图片,一直都舍不得放手。

  虽然当兵记忆不多,但是看到挂历上有一位士兵的服装时,他指着图片说:“我们当时,穿的就是这种黄色的衣服。”

  曾老带的一副眼镜,是他60岁时买的,用了20多年,已经锈迹斑斑,透过镜片根本就看不到字。

  我暗自心想,我要常常来看望曾老,给老人重新买一副新眼镜。此后,我前前后后来了六次。

  活动结束后,我们和曾老合影留念。

  要走之前,我发现这么冷的天,曾老竟然没有穿袜子,就弯下身掀开曾老的裤脚。

  我才发现曾老不仅没有穿袜子,裤子也很薄,脚肿得很大,在大冬天穿着开了口的解放鞋。

△曾庆龙的脚已经有些肿大

  我看到曾老的裤子、鞋子,都裹着稀泥。这样的情景,让我心痛不已,在场很多人都说不出话来。

  我说,幸好我买了袜子来。本来,我打算帮曾老把新袜子穿上,但是天色已晚,我就嘱咐曾老的儿子,一会你烧热水,帮老人洗个脚,帮他把袜子穿上。

  离开时,我回首看到,雷奶奶背后那扇“窗户”,心里真的不是滋味。

  五

  在和曾老聊天的过程中,老人一直说他没有打过日本人,只是被抓丁。大哥也同时被抓走的,多么质朴的老人。

  曾老虽没有上过战场,但他被抓丁时,才13岁,还是一个孩子。

△志愿者团队和曾庆龙

  曾老一生吃的苦,遭受的冤屈,他从没有抱怨过。

  每次去看曾老,都发现他的身体状况越来越差,记忆力越来越不好了,耳朵也越来越背。生活被贫困所困扰。

  全靠李建华的那句话,打开了他埋藏几十年的心事。

  我们离开时,看着老人慈祥的面孔,我们想一定让曾老,老有所依。

  周末,我们开始募款给曾老买煤。用基金会,全国爱心人士募来的钱给老人买煤。

  后来,我们连续三年冬天都给曾老送去温暖。添置床上用品被子、棉絮、衣服。

  三年来,老人的生活虽然得到一些改善,但很遗憾的是,老人临终之前,还没有解决老人的用水和住房问题。

  曾老你没有离开我们。你虽然是一名普通的士兵,但是你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化身。老兵不死,只是慢慢凋零。

  我们永远会怀念您,曾庆龙老兵。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