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胡树基
新桂阳9月18日讯(记者 许文)胡树基,号仲良,1914年出生于湖南省桂阳县光明乡潭烟村。其父胡履新是同盟会成员,民国初期曾任湖南省政府政务厅厅长。受父亲影响,胡树基从小接受新式教育,树立了救国救民的志向。1936年,他和三位桂阳同乡一起考入黄埔军校第十三期,开始了他的传奇人生。
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胡树基结束了学习,被派往洞庭湖边管理军用粮库,后因工作出色,被选送至陆军大学参谋班深造。此时的胡树基虽然身处抗战后方,却时刻牵挂着前线战事,心怀民族危亡,听闻南京陷落时,他曾愤恨地对同僚说:“恨不能与南京共存亡!”
随着抗战形势越来越严峻,胡树基终于得到了上战场的机会,1939年他被分配到国37军,奔赴长沙参加战斗(史称长沙会战)。第一次长沙会战中,他所在的140师独立抗击日军一个师团,激战五日,以全师伤亡1631人的代价,击毙日军3000余人,为会战的胜利奠定了基础。此后,胡树基又随军参与多次战斗,在炮火的洗礼下,他得到了迅速成长。
△胡树基戎装照
1943年,因表现优异,胡树基被调往后方,参加中英联合干部勤务训练班的学习。在学习期间,胡树基受周恩来等优秀共产党人的感召,决定加入中国共产党,因为当时是特殊时期,所以没有留下任何相关证明。
学习结束后胡树基重返部队,升任国37军140师某团参谋。1944年8月,日军攻陷衡阳后,140师退守桂阳。当时他们十分疲惫,军纪涣散,给养不足。胡树基临危受命,号召民众和自卫大队一道抗日并协助筹集粮草。37军140师师长毛定松被桂阳群众的抗日热情所感动,决定死守日军从常宁进入桂阳的必经之路:白阜岭。
1944年12月24日,日军从常宁出发,进犯白阜岭。在持续四昼夜的战斗中,抗日军民居凭借着天险,居高临下,对日军予以迎头痛击。从此,日军龟缩在常宁县城,再也不敢进犯桂阳。期间胡树基曾组织潭烟村及周边父老协助部队运送伤员,战斗结束后又把为国殉难的同胞葬在白阜岭上。
△胡树基(第三排右一)与同学合影
抗战胜利后,胡树基任国55军181师543团团长。1948年,在国共内战淮海战役鸡公店一战中,胡树基努力说服了军中的死战分子,率部投诚。投诚之后,胡树基本来可以公开自己共产党员的身份,得到不错的待遇和地位,但他却选择了回乡务农,对于这个选择,他曾对妻子说:“都在一起打过日本人,于心不忍。”
回乡没多久,胡树基被国民党军队强行征召至南京,继续参加国共内战。他对国民党这种不顾人民死活、负隅顽抗的行为深恶痛绝,开始了短暂的“潜伏”生涯。在此期间,他多次向国民党官兵宣传共产党政策和思想,俨然成为了一名“红色特工”,为渡江战役和解放南京作出了贡献。
解放战争胜利后,胡树基曾在南京工作。1957年,渴望落叶归根的胡树基带着一家人回到家乡潭烟务农为生。
△胡树基夫妇合影
1967年8月15日,潭烟村一些失去理智的村民以“革命”的名义,对他们眼中所谓的“国民党反动派”胡树基夫妇进行长时间的殴打。第二天凌晨五点,县里连夜派来救他们的工作人员刚刚赶到,胡树基夫妇已因重伤去世。潭烟人失去了他们本该最引以为傲的英雄。
英雄虽逝,精神不死。为纪念白阜岭之战,刻在流渡峰上的“砥柱中流”四个大字,就是对胡树基这一生最好的评价。
(根据胡树基侄子胡松孙、孙子胡茂才口述整理)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