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祖父陈怀珍,字蕴瑜,贵州省平坝县天龙镇人,生于1900年。祖父出身于耕读之家,以优异的成绩考入贵州陆军讲武学堂第二期。“五四运动”后,作为贵州新式军校招收的第一批军事骨干,祖父被分到黔军第二十五军任排长。
1921年5月,为响应孙中山先生讨伐陆荣廷的号召,黔军一部在谷正伦带领下进入广西,祖父在谷正伦部下任连长。6月30日,黔军攻克柳州,收编敌军2000余人。此次战斗中祖父立下首功,被晋升为营长、团副。12月,祖父随同谷正伦前往桂林,荣幸地谒见了孙中山先生。
后祖父步入政坛,到1935年,已经在贵州六县担任过八任县长。在职期间,他有“古廉吏风”,“赈济灾民”,兴办教育,为民众干了不少好事。1935年5月,国民政府在威宁整编黔军,祖父遂应邀出任第一〇二师六〇七团团长。
1937年7月,抗战爆发,祖父奉命率部奔赴上海。部队刚一下火车,就遭到敌机的轰炸和扫射,团里战士虽然没有和敌机交过手,但由于祖父事先进行了对抗敌机轰炸的演习,结果部队没有一个战士受伤。祖父到达上海莘庄后,奉命驻防在苏州河南岸。刚一进入防区,日军一个大队就乘坐装甲汽艇和橡皮艇20多艘,在飞机和炮火的配合下强渡苏州河,眼见敌先头部队登陆成功,已经接近我方阵地,祖父马上亲自带领部队予以阻击。激战一个小时后,敌兵纷纷后退,夺船逃生,被我军击毙在水中的不计其数。战斗结束后,十七军胡宗南立刻致电一〇二师,赞扬该师部队“奋勇克敌,显树战功”,并赞扬“六〇七团居首功”,祖父及其六〇七团也受到师部嘉奖。
在战火纷飞的淞沪抗战的战壕里,祖父给尚年幼的父亲写下了遗书,其内容如下:
国家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如今日寇欺侮我中华,正值国难当头,民族危亡之时,上阵杀敌,是我军人应尽的天职。我部奉命开赴前线抗日,此去不成功便成仁,成仁取义,为我之夙愿。若有不幸,叔父即你父,你们千万要听叔父的话,努力读书,为计希望。
此后一段时间,祖父率六〇七团一直扼守苏州河畔蟠龙附近防地。日军多次利用其空中优势,以飞机、炮兵支援步兵乘坐汽艇发动攻击。而祖父指挥六〇七团充分发挥贵州山地军人灵活机动、吃苦耐战、能打硬仗的特点,与日军殊死鏖战,寸土必争,击沉日军汽艇一艘,另一艘日艇被击中起火爆炸。此后近一月的阻击战中,祖父始终战斗在阵地上,让日军无法前进半步。
1937年12月上旬,祖父所在的一〇二师奉命扼守浦口、浦镇瓜埠的防线,协同友军保卫南京。12月9日,祖父率团到达浦口布防,阻截日军沿浦口线北上。在日军陆空联合猛攻下,阵地屡遭轰炸,祖父始终率部队坚守阵地,巩固了浦口防务,为掩护友军安全北撤,坚持数日,击溃敌装甲兵快速部队以及冲入太湖的敌海军陆战队一部。到14日晚,在完成掩护任务后,祖父率部开赴陕西宝鸡整训。
在陕西的整训中,一〇二师编入国民革命军第八军,祖父改任一〇二师三〇四团上校团长。整补完毕后,一〇二师先开赴大荔构筑黄河河套御敌的正面阵地,后随即又调往潼关风陵渡黄河河防。经过三个月的淞沪会战和南京保卫战,祖父早年精心训练的战士已伤亡过半,团里一半是刚刚补充的新兵,防守在日军日夜轰炸的要塞上。祖父日夜都在阵地上精心布防、督导检查,不敢放松丝毫警惕。祖父向全团多次强调,万不可有任何差池,每日巡防训话时都会向战士们重复这样一句话:“要像钉子一样钉在潼关上。”
1938年5月,随着徐州会战形势的危急,参加会战的各路大军计60万人有被日军包围的危险。一〇二师接到火速驰援徐州的命令。仓促交防以后,祖父率部乘陇海铁路火车星夜驰往徐州。他马不停蹄地赶到战场后立即上阵,于5月16日挫敌于回龙集,5月17日截寇于黄口,又在5月20日将日军阻击在牛蹄圏,先于日军抢占了战略要地韩道口。在苇楼铁路附近,祖父率部与日军精锐师团血战数日,击毁敌人坦克5辆,同时缴获敌装甲汽车30多辆及大量战利品,俘虏驾驶员数人。在敌我力量对比悬殊的情况下取得了相当战绩,获得国民政府第五战区长官李宗仁及第八军军部的嘉奖。
日军三次增援,向祖父的阵地苇楼进攻。祖父亲赴前线,指挥官兵奋勇杀敌,浴血奋战。三〇四团官兵在缺第二营的情况下,全体官兵以一当十,与敌人白刃格斗,终于将敌人击退。在祖父率部与敌激战两昼夜后,仍然得不到任何增援。相反,日军攻势更加猛烈,结果我官兵伤亡过半,直到弹尽粮绝的地步。在最后一次清点人数时,祖父发现尚能开枪的士兵已经不满200人。祖父把战士们召集在一起,对大家说:“事急矣,愿与诸君同死,固然等死耳!突围杀敌尚可生乎?望诸君共勉!若能相持至次日晨,则吾形势可变。殊死战,今日之势,终不会诸君独死,瑜独生。”大家都抱着必死的信念,倒也没有什么可怕的。到了夜间,祖父下令战士们分为东西两队向外突围。但由于敌人封锁严密,两部均和敌人遭遇。祖父率部死战,不幸中弹阵亡,时年38岁,但全团仍然有70多人冲出了包围圈。
祖父殉国后,当时国民政府中央军事委员会感念其忠勇明令褒扬,授予抗日烈士称号,追赠为陆军少将,并批准在烈士的家乡天龙镇修建“衣冠冢”、“陈烈士祠”、“陈烈士纪念塔”以纪念。祠堂匾额由当时的国民政府主席林森题写:“卫国完忠”四字,门联由蒋介石亲自题写,上联是“裹革痛无尸,一夕苇楼埋碧血”,下联是“报功原有典,千秋青史表丹心”。国民政府冯玉祥、孙科、何应钦、陈诚、白崇禧、居正、张群、陈立夫、陈果夫、薛岳等军政要员42人亲笔题赠挽联、悼词。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