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首页 > 口述回忆 > 回忆先辈 > 内容正文

开国少将王直:新四军塘马血战 带领机关一千多人安全转移
来源:人民网   2015-08-17 11:12:02

  

  王直长子王石炎讲述父亲的抗战故事。 邹家骅摄

  “父辈的旗帜—寻访福建抗战老兵”大型系列报道之一

  王直简介:1916年出生,福建上杭才溪乡人。1931年参加工农红军。1937年新四军组建后,历任新四军第二支队政治部宣传队队长、四团政治处组织股股长、第二支队政治部组织科科长、第六师十六旅政治部副主任兼组织科长、第六师十六旅四十七团政委等职。1941年冬天的塘马血战中,王直受命组织机关一千多人安全转移。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新中国成立后,任福州军区政治部副主任、福州军区副政委等职。2014年逝世。

  开国少将王直,声名远扬,八闽上下都敬仰。日前,在临近福建省军区的一小区,王直长子王石炎接受了人民网记者采访,讲述父亲的精彩抗战故事。

  王石炎身上透露出军人后代独有的那份豪气,说起父亲的抗战往事,可谓竹筒倒豆子——干脆利索。

  听着他的讲述,我们走进了70年前的那段峥嵘岁月。

  王直随二支队北上,经过培训后,分配到战斗部队,在四团政治处任职,在逼近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的江南茅山地区坚持抗战,克服重重困难,发展革命队伍,壮大力量。

  王石炎说,父亲在部队打的第一战是赤山战斗,伏击日军200多人的一个中队,歼敌100多人。此战打得很漂亮,还缴获一门被日军视为“神圣”的九二钢炮,粟裕司令员听说后,非常高兴。二支队首长廖海涛为庆祝这次胜利,还特地写了一首诗。

  此后,王直被派往十六旅四十七团担任团政委。当时的四十七团是“小团”,只有300多人,怎么发展,都扩大不了。王直到任后,调查研究,深入了解四十七团为什么“长不大”的深层原因,严抓纪律,整顿军务,扩充兵源,适时带领部队打击日伪军,鼓舞士气,提升战斗力,并且打了几场较大规模的战斗,战绩明显,四十七团这个“小团”终于上了一个大台阶,成为能接受重要任务的“主力团”。王石炎介绍说,这支部队后来发展成为北京卫戍区第三师。

  在王石炎的讲述中,塘马血战是父亲抗战故事中浓墨重彩的一笔。1941年冬天,日军步、骑、炮兵3000余人,分三路合围新四军第六师十六旅旅部和苏南党政机关驻地——江苏溧阳县塘马村。旅长罗忠毅、政委廖海涛带领200余人的警卫连阻击敌人,而安全转移机关及非战斗人员一千多人的任务就交给了时任十六旅政治部组织科长的王直。

  王直和王胜一起紧急动员,想尽办法,组织一千多人撤离敌人包围圈,转移到安全区域。此役,十六旅旅首长罗忠毅、廖海涛英勇牺牲。王石炎介绍说,塘马血战是新四军历史上惨烈的一次战斗,廖海涛也是福建籍新四军在抗日战场上牺牲的最高级别将领。王直完成旅首长交给的任务,成功带出一千多名干部,为巩固新四军江南根据地以及以后的抗战任务,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在王石炎的记忆中,父亲很少跟孩子讲这些抗战故事,但他的战友们来家里拜访,或到战友家里做客,聚在一块时,说的都是打战的事。耳濡目染,他们三兄弟对父亲的抗战往事打小就熟稔于心。

  王石炎说,父亲言传身教,对他们兄弟的成长经历影响至深。三兄弟不约而同都参了军,在部队度过青春岁月,锤炼自己。

  如今,王石炎退休,担任闽西老区建设促进会会长,为革命老区的建设发展奔走努力。这可以说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子承父业”、“发扬优良传统”吧。

  

  王直抗战时期的老照片。邹家骅 翻拍

  

  王直(中间)与战友们在一起。邹家骅 翻拍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