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首页 > 口述回忆 > 回忆先辈 > 内容正文

前辈的抗战之十:毁家纾难 以身许国
来源:永城历史网 作者:鲁伟漪   2017-07-11 14:43:10

毁家纾难 以身许国

——追怀我的父亲抗日英雄鲁雨亭

鲁 伟 漪

  【人物简介】

  鲁雨亭(1899.11.18—1940.4.1)河南永城县山城集人。先后毕业于河南法政学堂、河南宏威军士官学校。历任河南督军府掌旗官、建国豫军总部秘书、军法处长、武安县长、国民革命军第41军军长代表兼驻南京办事处主任、国民政府财政部咨议、河北省保安处秘书长、河南省永城县长、永城县人民抗日游击队大队长、新四军游击支队第一总队总队长等职。1939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0年4月1日在李黑楼与日寇战斗中,不幸壮烈殉国。

  陈毅军长、彭雪枫司令员、张震将军等都曾撰文,高度评价了他的精神和业绩。鲁雨亭与彭雪枫、杨靖宇、吉鸿昌等烈士一起,被誉为河南省十大烈士之一;2009年,被评为河南省为建立新中国做出突出贡献的60位英雄模范之一;2014年被列入民政部公布的第一批300名抗战著名英烈名录。

  2015年,国家举行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大会,我作为抗日英烈子女的代表,在大阅兵老兵第一方阵中接受习近平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检阅。这是党和国家及人民给予抗日英雄的极高荣誉。我知道,我代表的不仅仅是雨亭烈士的后代,也代表着家乡永城的党政军民对先烈的缅怀与崇敬。

  少怀壮志

  烈士爱国家、爱民族、爱人民的崇高精神境界,不是偶然的,是在长期磨练中形成的。

  父亲是河南永城山城集人,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家庭,他的祖父鲁懋功、父亲鲁紫铭均是晚清秀才。鲁雨亭,原名鲁鸿逵,字翼亭,梦大鹏覆体,改为鲁鹏,又梦大鹏一翅被伤,改为雨亭。他说,将来要“羽翼国家,雨露人民”,他的乳名“献”,意即长大为国做贡献。

  他自幼博览群书,注意从历代名人志士的精神、业绩中吸取营养,常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培养天地正义,效法古今伟人”(自拟)、“还我河山”等名言,写成条幅挂在室内,以激励自己,作为行动指南,立志“不愿做大官,只愿做大事”。他常和同学讲,“人生百年,如白驹过隙,要为国家做一番事业,留名青史。岂能安处家中,当阔少爷,做富家翁,而碌碌无所作为。”

  学生时代的鲁雨亭,对劳动人民缺衣少食、饥寒交迫、流离失所的境遇深表同情。他继承了“爱国爱民”的家训。烈士的父亲鲁紫铭老先生,在堂屋门楣上镌刻了“为国储才”4个大字,烈士也奋笔疾书“惠我贫邻”4个大字,并刻石碑竖在大门外碑楼上,立志“行己以正 激浊扬清”,竭力为民众办些事情,借以实践他“羽翼国家,雨露人民”的誓言。

  一位80多岁的老人曾深情地说:“鲁县长生的富人身,长的是穷人心啊!”

  无私无畏

  父亲早年投身建国豫军,驻防郏县,任军法处处长时,听说“当地县衙在处理民事诉讼方面贪赃枉法,颠倒黑白,老百姓叫苦连天”时,便气愤地告诉他的卫士祝协荣说:“快传达我的命令,凡有冤百姓,需打官司者,可直接到司法处来!”显现出一身凛然正气。有人劝说:“处长,军法处受理民间诉讼,超出尊职权限呀!”他说:“怕什么,本职难道能眼睁睁地看老百姓冤死吗?”结果老百姓纷纷到军法处告状,许多已被县衙错判的案件,均被一一翻了过来。于是秉公执法、清正廉明的“鲁青天”,在该县境内广为传颂。

  1925年,26岁的他被委任为武安县长,上任不久,他即把贪污、侵吞公款的前任县长投进监狱,依法惩处,县衙内外欢声雷动。短短数月内,他即在全省第一个将人民自治会、息讼会、监察委员会等组成。不久,因军阀压境,他被迫离职。临走时,百姓摆出香案达二里路,恋恋不舍,依依惜别,送号“铁面包公”。

  早在1915年,父亲在河南法政专门学校就读时,便参加了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企图强加于中国的“二十一条”的斗争。毕业后,他毅然投笔从戎,考入宏威军士官学校学习军事,为驱逐外国列强而做长期准备。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鲁雨亭看到国破家亡,迫在眉睫,而蒋介石不思救国,却高喊“攘外必先安内”,围剿苏区,挑起内战,满怀抗日救国之情的鲁雨亭,遂奋笔疾书呼吁“停止内战,共御外侮”。他奋笔写下《国难中敬告全国当局书》一文,于1931年10月12日载于天津《大公报》。文中写道:“战祸连绵,几无宁日,国家危急存亡的关头,应立息内战,止戈言和,牺牲成见,忍痛救国。”他无私无畏,冒死向当局进言。原本已远离政坛的他,为了抵御日寇的侵略,应邀出任国民革命军第41军驻南京军长代表兼驻京办事处主任,上任后,即积极推动军长孙殿英投入抗战,促成了孙殿英的赤峰抗战,获得全国民众的赞誉。

  1937年11月,他被任命为永城县长,把全部心血倾注于抗日救国的大业之中。为了支持“抗日救亡动员委员会”(由中共党员主导)举办“抗日救亡青训班”,他置河南省政府“动用修路砖渣款300元以上者,必经批准”的规定和个人安危于不顾,当机立断,强制挪用3000元,交给青训班使用。同时亲自写了报告,呈送省府“请予注销,静候处分”。青训班举办两期,学员600余人,为当时培养了一大批坚强的抗日领导骨干。而国民党顽固派却向省里告他“赤化永城”,省国民党部下令解散青训班。国民党商丘专员说,“鲁雨亭红半截了!” 鲁雨亭气愤的说:“我红半截干啥!我都红完不算了吗?”他顶着压力,毅然支持学生队到徐州向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请愿,还捐给请愿队伍大洋100元,并致李宗仁一封信。请愿得到李宗仁支持,并亲笔复信,赢得了胜利。

  铁骨柔肠

  青年时代,一次他自外地回来,在陇海铁路一个小火车站,发现一个六、七岁的小女孩,无依无靠,面黄肌瘦,便把她带回家收养起来,为她起名“梅花”,字“雪芳”,希望她将来像一朵腊梅一样不畏冰雪严寒,茁壮成长。梅花和我们子女同吃同住,直到长大成家。

  鲁雨亭是出名的孝子。他出外回到家,首先去看望老人;晚上睡觉时,先帮二老就寝后才离开。即便他当县长时,回到芒山老家,还是经常给母亲洗脚、剪脚指甲。

  鲁雨亭又是慈父,他非常疼爱儿女。他长年在外,难得回家,但只要回家,总是忙中抽闲,尽量领着孩子玩。到芒砀山找“石猴”,访“夫子避雨处”、“张飞寨”。有时孩子们围在身边听他讲“文天祥”、“岳飞”等民族英雄的故事,有时讲“头悬梁,锥刺股”等古人刻苦学习的故事。他还带着孩子们赛爬山、比游泳,还和穷苦乡邻的孩子一起在院内玩“老鹰抓小鸡”的游戏。一次,他带着孩子们在碱河沙滩上赛跑,孩子们兴高采烈的向前跑,他则假装跑不动,在后边捡孩子甩掉的鞋子,最后,抱了一堆鞋子笑呵呵地说:“我输了我输了”!这就是我们心怀慈爱、侠骨柔情的英雄父亲。

  参加抗日后,他和战士们建立了深情厚谊。86岁的徐树森老人,当年是鲁雨亭烈士的机要员时才17岁。他深情地回忆说:“我们是忘年交,有生死与共的战友情。在战争年代,长期睡草窝、躺湿地,我长了疥疮,身上、手指、脚趾都流浓血。当时鲁雨亭任新四军游击支队一总队长,看在眼里,疼在心里。他除为我找来医生洗熏打针外,看到我浓血沾在裤子上,让人为我用布做了十几条裤叉来回换。行军路上,让我趴在他的大红马上。到宿营地,亲自给我做面条。我手疼得无法拿筷子,他把面条压碎,一口一口的用勺子喂我。”

  当年的战士王秀生回忆说:“1938年冬的一个夜晚,茫茫大雪。在行军路上,走着走着我鞋掉了,鲁总队长说:我这有一双鞋,你先穿着。谁知天亮了,我看见他是穿着布袜子在雪地上行军!我又感动又心疼得哭个不停,他却说:哭啥!我这不是好好的吗?”

  在对日寇作战当中,他提出“抗日不扰民”。他爱人民,人民也和他心连心。1940年的大年初一,他带领队伍到蒋胡同村,有群众看见了他,说“鲁县长来了!”消息很快传开了,群众自发地挤满了院子,男女老少。有的挎着篮子,有的背着口袋,也有挑担子的,他们带来了鸡蛋、活鸡、猪肉、粉条、柿饼、红枣、年糕等,应有尽有,他出来一看,堆了一大堆东西。还有几个群众,跪在他面前要叩头,他急忙扶起大家说:“这可了不得!”他急忙叫村长来,让把东西都退回去。村长假意说:“这么多东西都不知是谁的,让我咋退!”正在这时,邻村的群众听说鲁县长来了,也推着小车送来了年货,眼看东西越堆越多,堆成了小山头了。见此情况,他跟村长说:给部队留一部分,其余都分给军烈属和群众,一家一份。又向同志们说:“咱赶快走,赶快走!”连夜又转到了磨山。同志们开玩笑说:“咱总队长让老百姓给撵跑了!”可见,他爱民,群众又是多么的爱他啊!

  吃苦耐劳

  为了抗日,他抛弃了高官,舍弃了富裕生活。他克服万难,变卖家产购置枪支弹药;从17人的游击队起家,发展到近3000人之众。

  他能吃大苦耐大劳。在他的战地日记里,记录着他的战斗生活。在最困难的日子里,部队几乎天天转移,昼伏夜出。见到他的亲友描述道:他穿着一件粗布棉袄,露着棉花,脚上穿着粗布鞋,还一样一只。在风雪的夜晚没有被子盖,和战士们一起同样钻草窝、睡湿地。全身长满了虱子,都用扫帚给他扫。有时一天也吃不上一顿饭……但他依然精神饱满,意志坚强。

  1939年,他很少给家里写信,即使写信,全是表达抗日决心。1940年2月2日,也就是牺牲前将近两个月给父母写的信,是他最后的绝笔:“儿以身许国20年,今又以身许党,责任愈大,负担越重,为国家为民族为主义矢志靡他,始终不渝,争取国家解放民族自由,竭儿一身所有,为抗战得到成功,乃是卫国为民实施主义之第一步。”“儿抱定牺牲决心,与敌周旋,即儿个人亦必只身杀敌,为国效死,况今有数千健儿,供儿驱策,恨不得杀尽倭寇飞渡东京,斩日皇头也。”“在国家未解放,民族未复兴,主义未彻底实现前,决不去见父母。”“ 母亲想儿,儿亦想父母,忠孝不两全。儿更认为尽孝方能尽忠,尽忠即是尽孝。”每读到这封信,不能不为他的浩大胸怀、英雄气概、深沉而又动人的感情潸然泪下……

  以身许党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在家教书育林的父亲应好友高树勋的邀请,出任河北省保安处秘书长,训练河北抗日健儿,组建8个民团。然而,当他请求率队投入华北抗日前线时,却被拒绝了,他的抗日热情再一次被浇了冷水。不得已,带着高树勋送给他的50支步枪,回到家乡永城。

  10月,大敌当前,他去南京想“找一个抗日的事干干”,在徐州恰遇机缘,被第五战区李宗仁先生和河南省政府共同委任为永城县长。一上任,他便在几位共产党员的协助下,雷厉风行地开办了两期抗日青年训练班,并向永城各个行政区派出工作团,广泛宣传和动员群众,组织民众自卫武装,在全县掀起了抗日救亡的高潮,为日后的抗战训练了大批干部,打下了重要的群众基础。

  1938年5月12日,担任永城县长的父亲率领县大队与进攻永城的日军血战竟日,但终因实力悬殊,永城于当日陷落。

  永城陷落之后,父亲与祖父争相留下抗日,最后,父亲写下“组民众 抗强敌 入共党 救国家”的誓言,与祖父泣别。

  这年9月4日,父亲谢绝了挚友池峰城将军请他留在身边任职的殷切建议,冒死秘密潜回永城,在芒砀山上,以17义士起家,比照共产党领导的萧县游击队,拉起了永城人民抗日游击队,番号为“湖西人民武装抗日义勇队第2总队第29大队”。游击队成立之后,通过夏邑太平集之役、孔庄之役、火神店夜袭、鱼山抗战、梁河洼摸敌等主要战斗,肃清土匪,消灭汉奸,队伍迅速发展,逐步形成了以芒砀山区、山城集为中心的永、夏、砀、萧四县方圆约200多华里的抗日游击根据地。

  1939年7月29日,父亲率领游击队配合八路军苏鲁豫支队一部,在僖山伏击、阻击进犯僖山的日军,毙伤日寇300余人,打了一个大胜仗。

  在永城陷落后到与新四军游击支队建立关系期间,父亲通过亲身经历对国民党和共产党的进行对比,使得他从从思想上逐步坚定了跟着共产党走,实现驱逐日寇、民族独立志向的决心。

  8月,父亲率部966人毅然加入新四军,任新四军游击支队第一总队总队长,并经中共中央和毛泽东主席亲自批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之后,他如虎添翼,在党的领导下,率领新四军一总队健儿,驰骋于豫皖苏边区,狠狠打击日寇,屡建奇功,成为豫皖苏边区一支新四军抗日劲旅。10月2日起,父亲即率领一总队开赴战场。部队多次进行近战、夜战,夜间行动频繁。他们偷袭日军运输据点砀山黄口、李庄火车站,切断敌人的供给线;歼灭袁楼汉奸武装王璞臣部70余人;夜袭日军大房庄据点,击毙日军横山少佐以下21人、伪军17人,烧死敌人洋马2匹,炸毁敌军火药库一座,弹药50箱,狠狠打击了日寇和汉奸的气焰,鼓舞了军民斗志。

  壮烈殉国

  1940年2月24日,一总队在磨山一带据险阻击从砀山、大房庄前来进犯的百余名日军,敌分乘7辆汽车、3辆坦克,企图对我一线部队进行突袭。一总队1团3营的勇士们与敌人激战9个小时,最终让敌人拖着被打坏的汽车和坦克,载上两汽车日军死尸落荒而逃。

  一次次的胜利,打得日寇损失惨重,驻永城的日军司令官叫嚷道:“若不打倒永城的鲁雨亭,则我们在苏豫边区就不能立足……不惜一切代价,也要将鲁雨亭总队一网打尽!”

  进入3月份,敌人分5路对我萧宿永地区实行空前的大扫荡。父亲按照支队的命令,“以其特有之豪迈的英雄气概,以其坚决而果断的行动”(彭雪枫语),指挥一总队同敌伪进行了大小20余次战斗。主要战斗有:3月16日,进袭驻萧县张寿楼之敌,予敌重创;3月19日,夜袭萧县高窑,毙敌30余;3月23日,伏击日军天皇御慰团,毙敌佐野联队长、北山大尉以下60余名,击毁敌汽车4辆;24日,迎击萧县李石林出扰之敌骑兵,毙敌60余;25日,与驻萧县王白楼之敌170人激战,毙敌20余名、马3匹;28日,进攻日军李石林据点,毙敌十余名;30日,与支队一部协同作战,毙日军160余名,击毁汽车4辆;31日,在永城阎井、蒋庄伏击日军车辆8辆,毙伤敌70名。

  这些战斗中,以23日对日军天皇御慰团的伏击战最为突出,影响最大,沉重打击了日寇的士气。日军在蒋庄召开了气氛低迷的追悼仪式,直接震动了日寇高层指挥机构,使敌人更加气急败坏,恼羞成怒。

  1940年4月1日晨,鬼子集中了3000多人的兵力,分4路向一总队疯狂进攻,部署其他部队分路突围后,父亲仅率领总队直属机关和教导队200余人,在李黑楼与敌人展开了殊死激战。张震将军后来说:“他本可以安全突围,但他临危不惧,舍己为人,首先安排其他首长和部队突围,他却留下坚守阵地,反复拚搏冲杀!”

  李黑楼战斗激烈悲壮,他的面部被炮弹打伤,鲜血染红了他的络腮胡子。两个老百姓冒死拿来衣服,跪求他撤出突围,而他坚决谢绝撤退。战斗直到傍晚,打退了敌人4次进攻,只剩下几十个同志了,而且一天滴水未进。黄昏后,鬼子丢下了300多具尸体,开始撤退。就在战斗即将结束,父亲和战友们梯次撤出战场之际,突然间一颗罪恶的流弹击中了他的头部,壮烈牺牲在李黑楼东门外的壕沟里!

  浩气长存

  父亲的牺牲,震惊了部队和豫皖苏边区大地。彭雪枫师长说:最大的不幸,最大的损失,最沉痛的日子,失去了亲密地战友!老百姓说“天塌下来了!”在他牺牲的第二天,在部队驻地夏邑县刘楼召开了第一次军民追悼会,台上台下哭成一片!从此,每年的4月1日,刘楼的百姓都不点火做饭,以示悼念他,直到抗战胜利。

  当远在重庆逃难的祖父鲁紫铭得知爱子牺牲的消息后,悲恸不已。他当即给彭雪枫同志写信道:“读手示不禁痛哭,不能不恸哭。父子之间,天性使然,情难自已也!悲恸之余,又多方引以自慰者尚有数点:儿为抗日死,死得其时,此其一;疆场战死,死得其地,此其二;今日入党抗日救国,为争取国家民族之自由与解放而不惜以身殉主义,此其三;我之所以教子者不过如是,儿志既遂,我愿亦偿,此其四……人生皆有死,只要死得其所,夫复何撼!”

  鲁雨亭烈士的一生,短暂而辉煌,他的生和死都是为着国家和民族的兴衰存亡。他的一生,是燃烧着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一生。正如彭雪枫将军所评价的,“他是一个只知有党不知有己,只知有国不知有家的真正地出色地民族的布尔什维克的英雄!”

  父亲殉国已经75周年了,永城和原豫皖苏边区的人民无时无刻不在怀念他纪念他。雨亭的后人为了继承烈士遗志、为家乡人民做一点实事,从2009年起创办了“雨亭行动”,每年从家乡雨亭中学和雨亭小学邀请十余位品学兼优的同学到北京、上海、深圳等地开展以“见识、体验、奉献、成长”为主题的公益活动,现已成功举办七届。

  (作者:鲁伟漪,鲁雨亭二女儿,中共党员,1931年出生。于1949年随开封女中流亡途中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转业后,曾先后任四川省夹江县委机关党委书记、河南省辉县妇联主任、副县长、人大副主任等职。)

  (北京新四军研究会四师分会孟秀玲组稿)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