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首页 > 口述回忆 > 回忆先辈 > 内容正文

追寻黄克诚战斗足迹:番号不断在变 战斗力不变
来源:参考消息网2015年 作者:黄晴   2017-10-17 15:09:53

1941年,黄克诚在苏北。(资料图片)

  《参考消息》报道(作者为黄晴)父亲黄克诚在抗战时期的经历大体分为两个阶段:前一阶段,即1937年“七七”事变后至1941年皖南事变前,他归属八路军序列。后一阶段,即1941年至抗战胜利,他归属新四军序列。

  针对坏苗头,建议恢复政委制度

  在前一阶段,父亲最初担任八路军政治部组织部长。红军在改编为八路军之初,受时势和新体制所限,一度取消了政治委员建制,只建政训处,政治机关的功能也大为削弱。部队中旧军队习气有所抬头:军阀主义开始滋长,“副官吃香”,称兄道弟的江湖义气流行,出现了侵犯群众利益,个别干部“跑路”的问题。

  受政治部主任任弼时委派,父亲去前线115师调研。在115师进行了广泛的接触和调查,并向师首长汇报后,又回八路军政治部向任弼时主任汇报,并受命起草了报告,以朱德、彭德怀、任弼时名义上报党中央。其后,中央电令八路军总部,批准在全军开展反军阀主义的斗争,下令恢复我军原有的政治委员和政治机关制度。有论者认为,政治委员和政治机关制度的恢复,对继承和发扬我军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保持人民军队的本色,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1937年底,父亲受命担任八路军115师344旅政委。344旅是一支老红军部队,前身是红15军团,由大别山走出来的红25军和陕北红26军组成。旅长徐海东,是一位身经百战的老红军。在整个抗战时期,黄克诚都与这支部队生死与共,结下深厚情谊。

  344旅在抗战初期主要是在太行山一带对日作战并建立根据地,经历了温汤之战、晋东南粉碎日军“九路围攻”作战,町店之战,战斗打得相当惨烈。父亲1966年曾回到太行山战场旧地,写下如下字句:“今日重履胜地,往事仍新鲜。篪亭弹痕累累,张店血花飞溅,英雄战町店。”八路军与日军对抗,基本格局是以弱旅抗强敌,军力、火力的差距异常悬殊。在作战实践中,父亲日益体会到坚持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的必要性。战争中两军对抗,关键是以己之长,克敌之短,善于寻找有利的作战环境和把握合适的战机,把敌人引入自己的作战样式中,而不是陷入到敌人的作战样式中去。总的来说,八路军和日军打正规战、阵地战、消耗战,是叫花子和龙王比宝,是不合适的。从红军到八路军,一直是处于弱旅抗强敌的战争态势之中,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也一直是人民军队克敌制胜的法宝之一。

  支援黄桥决战,实现苏北会师

  从1938年至1940年,父亲所在部队的建制和番号变化较多,作战和活动的区域也较大。1938年下半年,344旅开辟了位于晋东南和豫北的太南区根据地。

  1939年初,父亲向八路军总部建议,将344旅分为两摊,他和旅长杨得志,一人留守旅部,一人去平汉路东开辟新区。后总部决定,杨得志东进开辟新区。1940年2月,344旅奉命扩编为八路军第二纵队,左权、杨得志先后任司令员,父亲任政委。是年4月,父亲奉命离开太行山前往冀鲁豫,相机前出陇海路南,配合彭雪枫部行动。在东进南下的路上,父亲及纵队机关和直属队在冀南永年县辛寨突遇日军袭击,敌人久攻不下,竞施放了毒气,父亲和多人均中毒昏倒,但部队仍坚持打退了日军进攻。

  二纵主力到达冀鲁豫地区后,与杨得志汇合,统一整编为八路军第二纵队兼冀鲁豫军区,杨得志任司令员,父亲任政委。1940年5、6月间,二纵粉碎了日军2万余人的大“扫荡”,拥有8个抗日民主县政权的冀鲁豫抗日根据地得以巩固,行政、财政体系初步建立。

  是年6月,父亲率二纵部分主力南下,与彭明治的苏鲁豫支队和彭雪枫的新四军6支队会合,合编为第四纵队。但到了7月,按照中央命令,父亲在给彭雪枫留下部分主力部队后,又率部南下皖东北,与刘少奇会面并讨论后,决定将淮河以北、津浦路以东的我军各部队统一整编为八路军第5纵队,父亲任司令员兼政委。在反法西斯战争的初期,“第5纵队”一词被西班牙内战时的佛朗哥用过,成了贬义词。记得母亲对这个名称就很有意见,说:“叫什么不好,叫第5纵队。”8月,5纵东进开辟苏北的淮海、盐阜地区。国民党江苏省主席兼苏皖战区副总司令韩德勤是知名的反共顽固派,韩拥兵苏北,不思抗日,积极反共,千方百计要消灭新四军,被称为“磨擦专家”。

  10月,按照中央“韩不攻陈,黄不攻韩,韩若攻陈,黄必攻韩”的要求,父亲率部支援陈毅部的黄桥决战,大败韩德勤,并实现了八路军和新四军的苏北会师。

  从1940年2月至10月,父亲率部从晋东南南下,途经冀、豫、鲁、皖,到达苏北,历时8个多月,行程4000多公里。一路应战日军袭击阻截,进行反“扫荡”作战,部队番号、任务不断变化,组成分分合合,但均坚决执行中央命令,能迅即整合,部队保持了有效的战斗力。

  经营苏北,根除百年匪患海患

  1941年初皖南事变后,5纵进入新四军序列,编为新四军第三师。父亲任师长,同时兼任苏北地区的军政负责人。从1940年9月到达苏北,到抗战胜利后离开苏北,父亲在苏北战斗、工作、生活了5年。他能在一段较长的时间内,在一个地区进行根据地的建设,进行对日作战,较为自主地解决各种问题,克服各种困难。晚年,他仍对这段生活十分怀念。

  苏北地区历史上有两大患,一为匪患,一为海患。匪患历史悠久,明末即有记载。加之地处沿海,海盗亦很猖獗。三师从1941年上半年大力剿匪,百年匪患,一朝廓清,打破了当地“捉不完的虱子,剿不完的匪”的神话。

  三师进入苏北时,遇上海啸成灾、难民遍野的情形。父亲经多方研讨,决定以发公债、以工代赈的方式修海堤,阜宁县长宋乃德主其事。宋乃德是山西人,有蹲着捧碗吃饭的习惯。有当地士绅见了,挖苦说:“望之不似人君。”但宋乃德受任以后,亲力亲为,吃住在大堤工地,和广大民工栉风沐雨,在部队支援下,克服了暴雨溃堤之险,以不足两个月的时间建成大堤。两个百年大患一除,共产党就在苏北人心中站住了脚。

  苏北根据地的统战工作、文化工作和财经工作也较为有声有色。苏北有名望的士绅韩紫石、庞友兰、杨芷江等均积极参政议政,参与抗日活动。上海和江南的许多文化名人也来到苏北,如邹韬奋、阿英、范长江、孙冶方、薛暮桥、贺绿汀等。邹韬奋到苏北后感触良多,他病重时曾表示:“已下决心写一本关于苏北的书”,“因为新中国的雏形在苏北、在陕北和其他一切根据地里形成了”。

  在家中极少提及“打仗”故事

  1942年底至1943年冬是苏北抗战斗争最艰苦的时期。1942年11月,日军17师团一部及伪军对淮海区进行分进合击。在地委书记金明和军分区司令员刘震指挥下,与敌周旋,拔敌据点,至1943年,淮海区根据地基本恢复到“扫荡”前态势,粉碎了日军这次“扫荡”。

  1943年春,日军对苏北盐阜区进行大“扫荡”,兵力之多、手段之毒、历时之久,是空前的。在副师长张爱萍指挥下,避其锋芒,采取内线与外线、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战法,袭敌、疲敌、阻敌。待敌军相对分散,进行分区扫荡时,我则相对集中作战,三师部队先后进行了单家港之战、陈集之战、八滩之战等战斗,歼敌1800余人,并争取了部分伪军反正。

  1944年,苏北我军开始了局部反攻,是年4月,发动了高沟、扬口战役,拔除敌伪据点14处。5月至10月,发动滨海地区攻势,攻克产盐重地陈家港及顺昌等据点,解放了日军掠夺盐、棉的基地,将淮海区之敌分割在几个孤立区域内。

  1945年,三师先后发动阜宁战役,解放阜宁县城。发起两淮战役,解放淮阴、淮安县城。

  新四军第三师指战员在苏北的5年抗战中,涌现了一大批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和事迹。其中,最壮烈的是刘老庄之战。三师7旅19团2营4连82名指战员在刘老庄阻击1600余日军,竞日苦战,在毙伤敌近400人后,弹尽毁枪,全部殉国。朱老总将此役誉为“我军指战员的英雄主义的最高典范”。参战日军也对我军的牺牲精神“深致敬佩”。此后,7旅重建“刘老庄连”,其建制延续至今。7旅是我军一支极具优良传统的部队,其前身可追溯至我党领导的第一支武装,孙中山的铁甲卫队和“铁军”叶挺独立团、朱毛红军的老28团、31团、黄公略的红三军。朱老总曾对陈老总开玩笑说:“我把八路军的老祖宗都送给你了。”

  在淮安茭陵大胡庄战斗中,三师8旅24团2连82人与8倍之敌奋战竟日,全部壮烈牺牲。在解放淮阴的战斗中,出现了以身躯堵敌机枪孔的战斗英雄徐佳标。三师师参谋长彭雄、第8旅旅长田守尧等在赴延安途中,在连云港小沙东海上遇敌艇袭击,以木船、短枪、手榴弹与敌拼杀,壮烈牺牲。先烈们的精神将永垂千古。

  父亲在一篇回忆苏北抗战的文章中写道:新四军第三师自开辟苏北抗日根据地至抗战胜利的5年中,共作战4700余次,歼敌伪顽6万余人,自身伤亡1万余人,部队由2万余人发展到7万余人,建立并巩固了4.2万多平方公里和800多万人口的解放区。

  以上所述,大体勾勒了父亲黄克诚在抗日战争中的足迹。能大体说清这一抗战足迹,也是多拜党史研究工作者所赐,于我个人来说,却是“纸上得来”。

  在家庭中个人直接接触层面上说,父亲“打仗”的故事极少,只在日常交谈中偶有即兴式的提及。在个人印象中,似乎只有两处:一次是他的人生初次战争体验:在北伐战争中,他所在部队在湖北向北挺进,途经刚刚发生过战斗的汀泗桥、贺胜桥一带,在路两边的水田中,尚有不少战死者的遗体,在酷热和水泡的作用下,肿胀得异常巨大,让人震骇。他对战争的严酷性有了深刻体悟。另有一次,我谈到在山西浑源上恒山的经过,父亲说,在抗战初期,他曾率部队在浑源驻扎过一个时期,当地有的妇女很“勇敢”,主动和战士搭话,还有人交上了朋友,搞得他很紧张。毕竟,一支在敌后严酷作战环境中的军队,不能有太多牵牵绊绊的麻烦。后来一有命令,他赶快带兵撤离,像是打了败仗似的。

  在中国的近现代史上,抗日战争具有重大的意义。这是一次伟大的民族意识觉醒,也是一次伟大的社会动员和社会重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和新四军,在敌后创建了各个抗日根据地,抗击了日军的多数兵力,粉碎了日本侵略和控制中国的图谋,完成了中国最基层的社会动员和社会重建,创造了新中国的现代国家雏形。

  【人物小传】

  黄克诚(1902~1986),湖南永兴人。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过北伐战争和湘南起义。曾任红一方面军政治部组织部长、红一军团政治委员和红军总政治部组织部部长。

  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八路军总政治部组织部部长,115师344旅政治委员。1940年后,任八路军第二纵队政治委员兼冀鲁豫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和军政委员会书记。第四纵队政治委员,第五纵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1941年后,任新四军三师师长兼政治委员,苏北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中共苏北区委书记。

  抗日战争胜利后,任西满军区副政治委员、司令员,中共西满分局副书记、代书记。1947年8月任东北民主联军副司令员兼后勤司令员、政治委员。1949年1月任天津市军管会主任,中共天津市委书记。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

  【作者简介】

  黄晴,黄克诚之子,1948年生,人民日报社原国际部主任。当过知青和中学老师,大学毕业后进入人民日报社工作,1985年至1986年在日本任驻外记者,90年代后又先后在德国和美国当记者。

黄晴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