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萧克(左)在延安向朱德汇报作战情况。(资料图片)
《参考消息》报道 (作者萧星华)我的父亲萧克一生久经沙场,指挥作战无数,但在生活中却很少给我讲述战争年代的事情。等我长大参加工作以后,通过阅读父亲的回忆录,才清楚父亲当年不朽的经历。今年是抗战胜利70周年,回顾父亲当年在民族危亡关头奋起抗战的故事,对今天的人们尊重历史、珍爱和平会有所启示。
“我们上前线是不会退回来的!”
1937年9月初,按照军委命令,我父亲改任120师副师长。这时,日军向华北战场大举增兵,华北战局危急。八路军不待改编就绪,就开始相继誓师出征。
9月3日晚,我父亲跟随周恩来副主席、彭德怀副总指挥及林彪、聂荣臻、徐向前等一行10多人,从西安乘坐专列前往太原前线。
当时,平津失陷,中共华北党组织动员了大批党员和爱国学生到山西参加抗战,山西的救亡运动更加高涨,一时成为华北抗战的中心。八路军过了黄河,要从太原上前线,老百姓对他们期望很高。
在太原期间,有一次举行万人抗战群众大会,周恩来让他出席,并代表八路军讲话。当介绍到八路军代表时,群众报以热烈的掌声。
父亲在讲话中说:“我们八路军正向前线开动,我们上前线是不会退回来的!”会场掌声齐鸣,欢声雷动。因为那时国民党军队先后从平、津、南口败退下来,他讲八路军是不会退回来的,群众怎么不激动呢!
给国民党军队讲游击战争
父亲在晋西北工作初期,除与当地党的领导同志多联系外,还与当地国民党长官交朋友,商谈国共关系和抗战大局。
国民党方面也邀我父亲去给干部讲游击战争。在讲演时,各界都有人来参加听讲。当时讲的题目是“抗日游击战争的几个问题”。我父亲用红军“分兵以发动群众,集中以应付敌人”和“十六字诀”等游击战争的经验,说明华北的抗日游击战争可以把敌人打败、困死。
父亲说:“只要截断日本侵略军的后勤供应,他们就没有办法。日本军队到中国来,对后勤的依赖更强,人吃罐头,马带草饼,只要我们持久地坚持游击战争,敌人就难以坚持下去。”
当时阎锡山的骑兵军驻在静乐一带,父亲注意团结他们,有时还主动帮助他们补充兵员。一次他去骑兵军,军长赵承绶集合军官让他讲话,这就给了父亲在他们军官中进行宣传的合法机会。父亲讲了要团结御侮,共同抗战,赵承绶自己也在听讲。还有一次,贺龙、南汉宸和我父亲一起到骑兵军军部,商请赵承绶出兵参战,并让他担任作战指挥,赵承绶谦辞说,还是由你们指挥,我们配合作战,赵承绶只能如此,因为北伐战争和红军战争有名的英雄贺龙就在他面前。
又如傅作义的部队,从抗战前线退下来后,减员不少,我父亲他们在临县动员了3500新兵都补充到傅作义的部队。
通过父亲和战友们的积极努力,到1937年底,晋西北根据地县以下的共产党组织都建立起来了,还普遍成立了工、农、青、妇、儿童等群众组织。部队也有很大的发展,120师由上前线时的3个团发展到6个团,由8000余人发展到2万多人;游击队和脱产民兵发展到1万多人。全师半年多的艰苦奋斗,为在晋西北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奠定了基础。
针对敌情灵活运用战术
1938年2月下旬,日军的黑田旅团,配属炮兵和骑兵、工兵,加上伪军共1万多人,向晋西北大举进攻。当时在晋西北地区的国民党军,一见敌人,就节节退避。这时,父亲的120师主力正在同蒲路北段进行破击战,配合国民党第二战区反攻太原、石家庄的行动。在敌人向根据地进攻的情况下,立即回师迎敌。
敌人来势很猛,连续占领晋西北根据地的7座县城,压迫部队西渡黄河。父亲他们采取诱敌深入的方针,在敌分散深入以后,集中兵力进行反击。于4月初将7座县城全部光复。
收复7座县城的胜利,是对建立不久的抗日根据地军民的一次大考验。父亲后来回忆说:“这次胜利,也是由于灵活地运用了集中兵力的原则和‘基本的是游击战,但不放松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的作战方针。”
战役过程中,父亲有时在师部,有时在前线指挥作战。在与日军的作战中,他还摸索出以打夜战来对付敌人强大火力的办法。如717团进攻三井之战,当时敌人是一个大队加炮兵中队及工兵,717团2500人,在三井附近待机。敌人是午后到的,父亲稳住不动,待午夜稍后才攻击,拂晓将敌全部击溃,歼敌俘敌约300人,717团也伤亡250人。如果不是夜战,伤亡会更大。
战后,我父亲曾写了一篇题为《我们在晋西北与敌人作战的经验》的文章。他在文章中分析了敌我双方的优缺点及敌人的战略、战术特点,总结了他们在晋西北抗战中正规战和游击战的部分经验。父亲在文章最后说:“不要将敌我双方战略、战术看作一成不变的模型,机械狭隘地运用我们的经验和原则,如果不随时察明敌人战略战术运用的变迁,都会在现代战争的进程中落伍的。要知道在这大规模的复杂的民族自卫战争中,无论敌我双方,都会在不断的残酷战争中,吸收世界各国进步的军事学术,都会在许多新的经验中展开着、补充着现成的原则,成就着新的原则。”
今天看来,这些从战火中总结出的军事观点,依然颇有价值。
组建挺进军,枪决高志远
1939年1月初,正值北国隆冬。父亲和程世才率领组建冀热察挺进军的近百名干部,从晋西北随120师师部东越同蒲路,前往晋察冀军区——河北省平山县蛟潭庄。
聂荣臻司令员根据中央决定召开会议,彭真、贺龙和我父亲,还有其他几位同志参加了,讨论党中央和中央军委关于成立冀热察挺进军的决定。
会后,父亲和程世才便出发去平西。路上父亲还写了一首诗:北渡拒马河,百花山在望。建立挺进军,深入敌心脏。放眼冀热察,前途不可量。军民同协力,胜过诸葛亮。抗战虽持久,笑我力正壮。这是他当时心情的真实写照。不论条件多么艰苦,他们对于冀热察地区的抗日斗争前途充满了信心。
1月下旬,父亲他们到达平西的三坡(现称野三坡),立即与宋时轮、邓华、马辉之、姚依林等商量着手组建挺进军的工作。2月7日,八路军冀热察挺进军正式成立。挺进军由我父亲任司令兼军政委员会书记,程世才任参谋长,伍晋南任政治部主任。
为了壮大声势,父亲一到平西,就根据党的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写了一首共有150句的六字韵文布告,其中有这样的句子:朱彭总副司令,下了一个命令。成立一路精兵,军名叫做挺进。旗号青天白日,宗旨救国救民。可恨日本鬼子,对我久有野心。逞强打我中华,烧杀掠抢奸淫。还有汉奸卖国,枉为黄帝子孙。穿戴中国衣服,屈膝侍奉日本。忘了中国龙脉,卖国卖祖卖宗。满腹狗肺狼心,不义不孝不忠。本军出师华北,转战冀热察晋。忠惯耿耿在心,杀敌决不后人。
这首韵文布告,用挺进军司令员和政治部主任名义发表,张贴在冀热察边及平津地区的村镇、街头。1988年,一位同志从北京历史博物馆找到了一份原件,并转送给我父亲。他看着这份近50年的发黄的纸张,吟诵这熟悉的韵文,冀热察挺进军的战斗历程,又一幕幕地浮现在了他的眼前。
冀热察挺进军编制序列直属八路军总部,由晋察冀军区代管。主力是宋时轮支队和邓华支队,另外还有来平西整训的冀东抗日联军,蓟县、遵化游击队等武装。
冀东抗日联军是冀东暴动时国共合作建立的抗日武装,干部成分比较复杂。其司令高志远是靠办民团起家的有武装的地主,冀东暴动失败后,高部与八路军宋、邓部队撤到平西整训,高志远对平西八路军的领导人心怀不满,想脱离挺进军,撤出平西。为达到目的,他正与日本人秘密谈判,阴谋叛变投敌。
我父亲一到平西,就接到在高部的地下党员陈飞的报告,他们密切注视事态发展。当时的军事形势很紧张,挺进军刚组建,如果高志远投敌阴谋得逞,对挺进军和京西抗战根据地都是严重的威胁。
所以,在掌握了证据之后,就把高志远逮捕,并召开公审大会,高志远供认不讳。审理完毕,根据当时国民党的法律以汉奸罪论处,执行了枪决。
“对冀东八路军要重新认识!”
1939年11月间,父亲在区党委和挺进军军政委员会联席会议上正式提出:“巩固平西抗日根据地,坚持冀东游击战争,开展平北新的游击根据地”。
首先是巩固平西。在这个口号下,父亲将平西境内的各种武装团结起来,并进行整编整训。1940年1月,父亲指挥主力部队出击宛平、房山地区的王平口、佛子庄、长沟峪、周口店一线,袭占了南窖等日伪军重要据点,破坏了从这里至北平的高线铁道,并派小部队活动于西山、妙峰山,给北平的日伪政权和张家口等地的敌人以极大震动。
1940年3月,中共北方局对冀东提出了“巩固地向前发展”的方针,到第二年初,冀东各小块根据地已发展到2700个村庄,人口120万。1941年5、6月间,在粉碎敌1个师团零两个旅团的大“扫荡”后,利用“青纱帐”期间,冀东抗日游击队又有了较大发展。
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后,日寇从冀东抽调兵力,执行其南进计划,同时,调大批伪满军和伪治安军进驻冀东,宣称要把冀东变为日本管辖的“模范区”,让“中国人执政”、“中国军队统治”。
根据这一情况和形势的需要,父亲决定将主力从热南回师,自11月中旬起进行了一个80天的“打治安军战役”,歼敌5个团,击溃两个团和1个集团军司令部,缴获了大批武器,冀东人民武装得到了大的补充,敌酋冈村宁次曾惊呼:“对冀东八路军要重新认识!”
战火纷飞中创作《浴血罗霄》
我1939年出生在河北的太行山里面。生下来不到20天,日军对晋察冀革命根据地发起疯狂的“大扫荡”,父亲和母亲商量后就把我送给阜平当地的老乡喂养。那时候条件特别艰苦,村里20个孩子活下来的加上我只有两个,老乡们几乎找不到吃的东西,连杨树叶、柳树叶都成了食物。我再一次见到父亲时已经长到三岁了,父亲从北面的冀热察根据地回到晋察冀根据地的时候,又把我找到了。
父亲对党的事业非常忠诚,也教育我们时刻要忠于党、忠于人民。
父亲戎马一生、素有儒将之称。他在抗战最困难的时候还写过一本书《浴血罗霄》,那都是在战火纷飞的情况下抽时间写的。那时候纸也很少,什么纸都有,利用晚上,敌人飞机来了到防空洞里抓紧时间写,断断续续写了很长时间。
在几十年艰苦的征战历程中,父亲从未停止过学习和笔耕,他对自己要求特别严,每天工作都到一两点,早上七点钟就起床了,他到七、八十岁每天都这样。
【人物小传】
萧克(1908—2008),湖南嘉禾人。1927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参加南昌起义。1929年参加湘南暴动,后上井冈山。1932年任红八军军长。1934年任红六军团军团长,参与创建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后率部长征。1936年任红二方面军副总指挥、红31军军长。
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八路军120师副师长。1939年任冀热察挺进军司令员、军政委员会书记。1942年后,任晋察冀军区副司令员,冀热辽军区司令员。抗日战争胜利后,曾任华北军区副司令员兼华北军政大学副校长。1949年5月任第四野战军兼中南军区第一参谋长。1950年任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军训部部长、党委书记。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作者简介】
萧星华,湖南嘉禾人,开国上将萧克之子。1939年出生于河北,1960年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后到湖南下放劳动,1972年到国家体委工作。1983年调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工作,1997年退休,少将军衔。现任中国书画艺术家协会名誉主席、中国艺术品评估委员会名誉主席。
萧星华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