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首页 > 口述回忆 > 回忆先辈 > 内容正文

记抗战时期的张治中:“和平将军”冲到抗日最前线
来源:参考消息网2015年 作者:张素久   2017-10-18 10:39:21

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期间,张治中(左)在掩体内指挥作战。(资料图片)

  《参考消息》报道(作者张素久)1924年任黄埔军校学生总队长、军官团团长。1926年参加北伐,1928年后任国民政府中央军校教育长、国民政府第5军军长、第四路军总指挥、第9集团军总司令,参加中日淞沪会战。1937年11月,任湖南省主席。

  抗日战争胜利前后,任国民党西北行营主任兼新疆省主席,其间营救了被盛世才囚禁于新疆的一批共产党员并帮助他们回到延安。1945年8月27日,张治中代表国民党当局去延安迎接毛泽东到重庆谈判,张治中作为国民党谈判首席代表,为《重庆谈判纪要》的签署作出了贡献。1949年6月,张治中发表了《对时局的声明》,宣布脱离国民党阵营,投向人民阵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西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等职。

  我的父亲张治中将军是真正的爱国者。在国难当头、民族危亡的时候,他主动请缨,冲到了抗战的最前线。两次淞沪抗战是中国抗日战争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硬仗。在这两次重大战役中,父亲都是指挥者。除此之外,他还积极促进两党团结抗战,对维护和巩固统一战线作出了贡献。

  “一·二八”首战淞沪,决心以身报国

  1932年1月,日本侵略者进攻上海,在上海卫戍的第19路军奋起反抗。这是中国正规军首次与日本侵略者进行的战斗。当时中国军队散布各地,父亲看到19路军孤军奋战,深为忧虑,他主动向蒋介石请缨:“我们中央部队必须参加淞沪战斗才好,如果现在没有别的人可以去,我愿意去。”蒋介石说:“很好。”并马上让何应钦调动散驻在京沪杭的第87师、第88师、中央教导团,合编为第5军,任命父亲为第5军军长兼第87师师长。

  就在大战前夕的2月15日深夜,父亲起身打开窗户,面向故乡写下一封遗书,誓言以身报国。他在遗书中写道:“正是国家民族存亡之秋,治中身为军人,理应身赴疆场荷戈奋战,保卫我神圣领土,但求马革裹尸,不愿忍辱偷生……”

  2月16日,父亲率部进入上海前沿,归第19路军统一指挥,并担任左翼总指挥。20日,日军发动总攻,庙行战役打响。日军飞机成群结队在我方阵地及后方到处投掷炸弹,更以重炮及舰炮向吴淞、庙行一带阵地集中射击,日军步兵则在飞机炮火掩护下攻击前进。19路军与第5军并肩作战,密切配合,利用长江三角洲水网地带和工事顽强抗击,并组织战斗力强的部队夹击突入江湾、庙行结合部的日军阵地。

  21日,夜幕降下后,父亲命令88师预备队528团、工兵营等部队向日方前沿阵地袭击,日军打了两天,十分疲惫,又没有防备,损失惨重。恼羞成怒的日军总指挥植田谦吉调集第9师团和第24混成旅约2万人,于22日凌晨1时向庙行反扑,战况空前激烈。由于中国守军88师官兵早有准备,日军的反扑受到挫折。于是从凌晨3时起,敌集中优势炮火对庙行各线阵地猛烈轰击,企图摧毁我军工事和有生力量。

  紧急关头,父亲率教导总队赶到88师部坐镇指挥,命令88师预备队向敌突入区实施反击,87师一部分向庙行增援,87师另一部分渡河袭击敌之侧背。19路军总指挥部也从左、右、正面向日军展开反击。战至22日下午,三支援军不断向日军进逼,逐步形成从三个方面包围进犯庙行之敌的战局,迫使日军停止进攻。傍晚,我军向日军展开全线反击,日军节节败退。至晚10时,日军大部向淞沪以东溃退,残军被87师消灭。

  庙行一役,中国军队歼灭日军3000余人,将日军第9师团和久留米混成旅团的精锐歼灭殆尽,史称“庙行大捷”。蒋介石在发给父亲的电报中说:“自经22日庙行镇一役,我国军声誉在国际上顿增十倍。连日各国舆论莫不称颂我军精勇无敌,而倭寇军誉则一落千丈也。”中外报纸,也一致认为此役是沪战中国军战绩的最高峰。

  5月5日上海签订停战协定后,第5军复原,父亲回南京复命,何应钦希望他留任军职,父亲不同意。摆脱军职,回避“剿共”,从事教育是他的夙愿,经他一再要求,终于获准回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继续担任教育长。

  在留园设绝密机构,筹备对日作战

  淞沪停战协定签字之后,日本侵略中国之心不死,仍到处挑衅。父亲对蒋介石不断进言建议,他根据上海几乎无防可言的严峻现实,建议蒋介石组织一支部队,一旦中日战争爆发,就能够以优势兵力快速突击上海。蒋介石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听取了各种意见和建议。

  1936年2月,南京国民政府为了准备对日作战,划全国为几个国防区,父亲兼任京沪区的军事负责长官。因为中国的战备工作是在极其机密的情况下进行的,为了掩护工作进行,父亲从中央军校选调一批干部设置机密的高级教官室,这个高级教官室名义上是教育作业休息的地方,实际上是个司令部。父亲对工作人员下了命令:对外绝不许泄露工作的机密。父亲后来回忆说:“没有一个外人知道,这个小小的地方,竟是孕育伟大的揭开全面抗日战争序幕的司令台。”

  高级教官室后来搬到苏州留园,对外称之为“中央军校野营办事处”。在留园,父亲组织一批高级参谋人员做秘密准备和部署。一方面,父亲派人在淞沪线、苏福线、锡澄线一带实地侦察、测量,绘制地图,制定初步的作战方案,并构筑小炮、机关枪据点工事。在上海,为了防止构筑工事被发现,不得不通过各种伪装手段来进行。另一方面,父亲又组织人员搜集军事、社会科学的学术资料,研究国内外军事、政治、社会、外交、文化等各方面的情形,作出报告或建议,为战争做战略准备。

  父亲经过各方面的调研,认为淞沪再次开战势在必行,而此次作战一定要“先发制敌”才有胜算的可能。他说,“这一次在淞沪对日抗战,一定要争先一招”,“先下手为强”。根据“一·二八”抗战失败的经历,和当时南京方面准备空泛、互相推诿的情况,他痛切地向政府陈词:在事变之初,必先以充分兵力进驻淞沪,向敌猛攻,予以重创,取攻势防御。

  这个“中央军校野营办事处”,一直到“八一三”事变前夕,外界都没有人知道它究竟是做什么的,日方更是始终不知。

  “八一三”再战淞沪,指挥杀敌40天

  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爆发,正在青岛养病的父亲不顾医生的劝阻,于次日立即返回南京,接受京沪警备司令官的职务。

  8月11日,日军第三舰队驶集黄浦江、长江下游以及浏河以下各港,登陆开战已是箭在弦上。当天夜里父亲统率军队从苏州、无锡一带出动,向上海挺进,第二天早上就抵达上海。上海居民清早从梦中醒来,看见遍地是中国军队,都问:从哪里来,为什么这么神速?这是因为我方事先控制了火车、汽车,所以一夜之间便占领了上海预定阵地。父亲部署部队就绪,急请南京下令开始攻击,想以一个扫荡的态势,趁敌人措手不及的时候,一举将敌人主力击溃,占领上海全境。然而英美为了自己的利益,反对在上海开战,建议中国将上海改为不设防城市、自由港口。南京政府犹豫不决一拖再拖,致使日军的增援和补给到位。

  8月13日,日军向上海大举进攻,以租界和黄浦江中的军舰为作战基地,炮击闸北一带,中国军民奋起反击,“八一三”淞沪会战就此开始。

  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以京沪警备部队改编为第9集团军,父亲任总司令,辖3个师1个旅及上海警察总队、江苏保安团等部,担负反击虹口及杨树浦之敌任务;苏浙边区部队改编为第8集团军,张发奎任总司令,守备杭州湾北岸,并扫荡浦东之敌。8月14日,日军开始总攻,空军也到上海协同作战,15日,日本正式组织上海派遣军,以松井石根大将为司令官,率领两个师团的兵力开往上海,进一步扩大对中国的侵略战争。父亲决心扩大战果,对日本侵略军发起全线进攻,出动空军轰炸虹口日军司令部,双方展开激烈战斗。

  中国军队英勇作战,使日军迟迟不能取得进展,因而会战规模不断升级,日军不断从国内及华北、台湾抽调大量部队增援,进行登陆作战。日本海空军大量参战,参战日军总计达到30余万人。

  与此相应,中国在日益增强的敌人面前,也不断投入增援力量,从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地抽调部队参战,并不断调整军事部署。中国海空军力量也参加战斗。中国先后共投入了70余万兵力。中国军队与日军反复较量、殊死搏斗,历经3个月,粉碎了敌人3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

  淞沪会战打响后,从8月13日到9月23日的40天中,父亲无日无夜地指挥作战,四处奔波,得不到休息,身心俱疲,以至于到了步履维艰的地步,加上战局不利受到蒋介石指责等原因,父亲精神苦闷,决心辞职。当时战斗并未结束,父亲带着困乏的身体和落寞的心情,含泪离开战场,回到家乡短期休养。

  以民族大义为重,维护国共团结

  20世纪20年代,父亲在任职黄埔期间,结识了时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周恩来等许多共产党人,并与他们成为朋友。抗战期间,父亲主张国共团结,一致抗日,并为维护统一战线付出了很多努力。亲历这一段历史的前辈童小鹏,曾撰文讲述父亲在这方面的事迹和贡献。

  据他介绍,1936年12月西安事变发生,蒋介石被扣后,何应钦等以“讨逆”为名,乘机掌握军权,组织陆、空军事力量分三路向西安进攻,并要父亲为其中一路的指挥官。父亲当即表示反对,主张用政治解决,对中共代表周恩来等一致决定放蒋介石回南京的决策表示赞赏。

  1938年底,中共代表周恩来到达重庆,父亲也于次年2月到重庆,在蒋介石的侍从室担任要职。从此,他们之间公与私的来往都比较多,在黄埔时期结下的友谊更深了。

  抗战到了相持阶段以后,国民党不断制造反共事件,1941年的“皖南事变”更是使两党关系濒于破裂。父亲认为这些都不利于团结抗战,他虽不赞成,但也无能为力,只有向蒋介石上万言书,陈明利害,表明观点。但是在他职权之内的事,他对国共合作事业都是尽力而为。父亲1940年接任军委会政治部部长后,毅然把蒋介石在“剿共”时创办的《扫荡报》改名为《和平日报》,并加强了宣传团结抗战的内容。他对以郭沫若为厅长、容纳了许多进步文化人士和部分共产党员的第三厅,采取维护态度。

  抗战期间,父亲还曾作为国民党的代表之一,多次与共产党进行谈判,虽然他站在国民党的立场上,但他在谈判中的态度是诚恳、坦白、友好的,并且站在国家民族的立场上,想方设法争取解决一些问题,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国共抗日统一战线的稳定性。

  今年是抗战胜利70年,父亲张治中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挺身而出,率领抗日民众,共赴国难,成为一位英勇的抗日英雄,后来在身临内战的时刻,他又主张避免战争,倡议用和平的手段,实现国家的和平统一。对本民族同胞,他没放过一枪一弹,成为令人敬佩的“和平将军”。回忆父亲的戎马生涯,我不由得想起武侯祠那副著名的楹联:“能攻心则反侧自消,自古知兵非好战。”父亲知兵、带兵、用兵,但又反战而不好战。所以毛泽东曾语重心长地对他说:“你是一个真正希望和平的人。”

  【人物小传】

  张治中(1890~1969),安徽巢县(今巢湖市居巢区)人。黄埔系骨干将领,原国民党陆军二级上将。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领导人之一。

  【作者简介】

  张素久,1935年生于南京,张治中的小女儿。1952年考入清华大学建筑系。1954年毕业后分配到天津大学土建系任教。1981年赴美深造。她是美国南加州著名爱国侨领,参与组织、领导了南加州侨界的各项重大社会活动,同时也是一位卓有成就的教育家和事业家。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