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首页 > 口述回忆 > 回忆先辈 > 内容正文

曾德平忆父亲曾生抗战:转战东江 扬威南粤
来源:参考消息网2015年 作者:曾德平   2017-10-20 11:00:11

1944年,曾生(左二)与被营救的美军飞行员克尔(左一)在深圳坪山合影。(资料图片)

  参考消息网报道 曾德平8月6日在《参考消息》撰文追忆父亲曾生的抗战经历。全文如下:

  1938年10月12日,日军从大亚湾登陆,入侵华南。中共中央致电广东省委和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指示在东江敌占区后方开辟游击区。

  隔日,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主任、中共广东省委委员廖承志召集中共香港市委书记吴有恒以及我的父亲、时任中共香港海员工作委员会书记曾生开会,共商如何到东江去组织抗日武装,开展敌后抗日游击战争。父亲表示,自己是东江地区客家人,语言通、地形熟、人际关系多,有群众基础,回去开展斗争最为有利。

  廖承志同意了父亲的请求,确定他率领一支骨干队伍回东江去组建抗日武装,并要求香港市委派得力的党员一同前往。吴有恒表示把市委组织部长周伯明、香港区委书记谢鹤筹两位得力的干部调出来,做父亲的助手。周伯明曾经在张学良的东北军学兵队当过二等兵,西安事变后升任指导员,后又到延安抗大学习;谢鹤筹是参加过左右江起义并担任龙州起义军赤卫部长的老红军。他们在当时的干部中算是有一定军事知识的人才。

  为筹备游击队经费变卖家产

  不久,父亲、周伯明和谢鹤筹带领一支由共产党员、进步工人、海员和学生60多人组成的骨干队伍,从香港分批回到父亲的家乡惠阳坪山。随后,香港市委又组织了一批60多人的骨干,组成惠阳青年回乡救亡团,由刘宣率领,回到坪山与父亲会合。在此基础上成立了中共惠宝工作委员会,父亲为书记。此时的主要工作是抓组织建设和扩大武装斗争,在地方党组织的协助下,动员一批青年参加武装队伍,解决了部分枪支和经费,还得到华侨和港澳同胞在人力、物力上的大力支持。

  1938年12月2日,在惠阳淡水地区正式成立了惠(阳)宝(安)人民抗日游击总队,父亲任总队长,周伯明任政委,郑晋任副总队长,全队共100多人。在此前后,中共东莞中心县委地下党组织也在广九路路西组织了东莞壮丁常备队和抗日模范壮丁队等游击武装,并于次年春编为“东宝惠边人民抗日游击大队”(王作尧任大队长)。这两支队伍时称“曾、王两部”,归中共东南特委和东江军委会领导和指挥。当时正值国共合作期间,为了发展抗日统一战线,争取华侨和港澳同胞发动群众,廖承志和东南特委指示,争取国民党给予合法番号,建立武装。经过努力,在保持独立的原则下,曾、王两部取得了国民党的合法番号。

  一介书生,既没当过兵,又没打过仗,一下子在敌伪和国民党顽固派的夹缝里组织人民抗日武装,开展敌后抗日游击战争,谈何容易。父亲就有这股勇气。他本着对党的忠诚,拥有将日寇赶出中国的坚定信念,在实践中发挥出惊人的才干。

  当时,国民党虽然给了曾部番号,但不发给粮饷和武器。部队的生活及补给相当困难,为了解决游击队经费来源的难题,父亲动员祖母把家中赖以谋生的、祖父做海员时留下的十多亩地先后卖掉,以解决部队生活的燃眉之急。祖母问父亲,田地卖掉了,今后怎么生活?父亲告诉祖母,没有国哪有家,只有把日本仔赶出中国,我们才能过安稳日子。祖母觉得是这个道理,义无反顾地支持了儿子的行动。

  大岭山打游击灭日军威风

  1940年,东江游击队确定了在惠东宝敌后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根据地的方针。遵照党中央的指示,决定部队抛弃国民党原先给的新编大队的番号,曾、王两部番号改为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三大队、第五大队,父亲任第三大队大队长,到东莞县大岭山地区活动。

  刚到大岭山区时,第三大队只有70多人,后来在当地动员了几十名青年参加部队,香港又来了几十名工人与学生,这样就有了100多人。凭借这100多人加一挺重机枪和两挺轻机枪,曾部在大岭山区这片方圆13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开展敌后抗日游击战争。

  在敌我力量悬殊的情况下,父亲坚决发动群众进行人民战争。到1941年上半年,部队已壮大到300多人,加上8个乡脱产的抗日自卫队500多人,大岭山的抗日武装总数已达800多人,有了一定的规模和声势。

  1940年11月初,桥头的日军出动一个加强中队和一个炮兵分队共200多人,进犯我大岭山地区。敌人以十多人先行,作为“征发队”,于拂晓时闯入大迳村。当时有两个农民跑来向我驻黄潭部队报告,说有十来个日本鬼子在大迳村抢东西,请求派人去将他们消灭。部队马上派短枪队出击。当短枪队进到距黄潭村500来米的大迳村口,就遭到敌人猛烈扫射,才发觉敌人很多。在大队领导的指挥下,我部利用有利地形,给敌人重大杀伤后,即交替掩护撤退。敌我激战达4小时,日军伤亡了30多人。这次战斗由于一开始不明敌人真实情况,仓促出击,以致牺牲了几位同志,付出了较大的代价,但在政治上却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是我军东移后回到东宝敌后抗击日寇的第一仗,狠狠打击了日寇不可一世的疯狂嚣张气焰,当地老百姓纷纷赞扬。

  1941年6月10日,驻东莞日军400多人、伪军200多人,在日军大队长长濑率领下,分两路合击位于东莞东南部的第三大队所在地大岭山百花洞。第三大队得知日军行动后,在父亲的率领下,预先占领百花洞周围制高点,利用有利地形,居高临下,与日军展开激战。战斗持续两天,共毙伤敌五六十人,敌大队长长濑被击毙。缴获长短枪、弹药辎重一批,毙伤敌战马多匹。这一仗狠狠地打击了敌人,使之威风扫地,也大大增长了我抗日军民的士气。

  秘密营救大批在港文化名人

  1941年12月7日,太平洋战争爆发。8日,日军兵分两路越过深圳河,突破英军防线,先后于12日和25日攻下九龙和香港岛。

  林平与父亲、王作尧等领导研究后向廖承志汇报情况,立即派部队进入港九地区,开展敌后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根据地。

  当时,大批文化人士滞留在香港来不及撤走。而日军占领香港后,立即封锁香港岛至九龙的交通线,并全市大搜查,逮捕抗日爱国人士,情况紧急。根据中共中央南方局书记周恩来的指示,在中共南方工委副书记张文彬、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主任廖承志、粤南省委书记梁广等人的布置下,东江抗日游击队林平、父亲、王作尧及香港地下党组织周密安排,悄悄地将大批文化人士营救出港,混过了日军的检查,安全来到东江游击区。据统计,经过约半年时间,先后营救出文化界知名人士、爱国民主人士何香凝、柳亚子、邹韬奋、茅盾、胡绳、夏衍、陈汝棠等,包括他们的家属和部下近800人。同时被东江纵队帮助脱险的,还有国民党军政官员及其家属,如国民党驻香港代表海军少将陈策、国民党第七战区司令长官余汉谋的夫人上官德贤、南京市长马超俊的夫人等,均被成功转移到大后方各地。这一场成功的秘密大营救,得到党中央的好评。

  在这次秘密大营救中,父亲在龙华游击队总部白石龙村热情接待文化人士,庆贺他们胜利归来。文化人士对我游击队大加赞扬和感谢。临转移内地前,邹韬奋为父亲及东江游击队写了“保卫祖国,为民先锋”的条幅,并在一旁题曰:“曾生大队长,以文士奋起,领导爱国青年组成游击队,保卫祖国,驻军东江。韬从文化游击队自港转移阵地,承蒙卫护,不胜感奋,敬书此奉赠,藉表谢忱。韬奋一九四二年一月廿日于白石龙。”

  在抗日战争中,东江纵队坚决履行与盟军共同对日作战的义务,展开营救盟军人员和国际友人的工作。据不完全统计,先后营救出国际友人100多人,营救出10多名被日军击落的美国飞行员,经港九大队陆续送到东纵司令部。父亲均同他们谈话,其中有克尔和勒夫哥中尉。被救的伊根中尉还把他的手枪和佩刀送给父亲留念,以感谢港九大队的营救。

  对英官兵和美国飞行员的营救,提高了盟国对“东纵”作用的认识。1944年10月初,美军派出陆空作战技术研究处欧戴义少校来到东江纵队。见到父亲之后,欧戴义拿出了一封陈纳德将军的感谢信,信中对游击队员营救克尔中尉的行为表示了感谢,并正式要求与东江纵队合作,建立联络站和电台,收集日军情报和气象资料等。

  东江纵队经中共中央同意,设置联络处作为特别情报工作部门,与美国的情报组合作。为避免引起敌伪军注意,欧戴义的观察组在东纵内部被称作“安全保密组”,隐藏在罗浮山北侧的地下党员家中,通过架设的秘密电台,建立起南中国游击区与美国第14航空队和太平洋舰队司令部之间的空中通道。

  在差不多11个月的时间中,东江纵队提供了很多非常有价值的情报给第14航空队和在华美军司令部,得到蒙巴顿、陈纳德将军的感谢赞扬。对此,一位美军将领惊叹:这里(东江游击区)堪称“盟军在东南中国最重要之情报站”。

  严词拒绝国民党高官厚禄

  1943年,抗日战争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广东人民抗日游击总队在斗争中不断壮大,游击根据地也得到了全面恢复和发展。在此形势下,党中央指示成立“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并向全国全世界发表了成立宣言,公开宣布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1943年12月2日,东江纵队在土洋村正式宣告成立。父亲任司令员,林平任政委,王作尧任副司令员兼参谋长,杨康华任政治部主任。

  东江纵队成立后,在东江地区四处出击打击敌人。父亲还把独立中队扩建成护航大队,在大亚湾、大鹏湾海域及香港沿海地区破坏日军海上运输线及消灭海匪等,开展海上游击战。

  抗日战争将近胜利时,国民党广东当局派骆凤翔(原国民党第四战区第三游击纵队司令)带信见父亲,要父亲把“东纵”这支游击队带到广州,接受国民党的改编,并许诺给父亲高官厚禄,但遭到父亲拒绝。父亲说:“5年前,你有枪有人有地盘,是国民党的纵队司令。为了抗日,我在你那里当个大队长,你限定只能有两个中队还要饷械自筹。自1940年3月离开你们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决抗日,保护群众,我们的队伍不断发展壮大,还有很大的根据地,现在我当纵队司令了,人民群众支持我们;而你在国民党的领导下,贪污腐化,包私走私,发国难财,消极抗战,积极反共,走到今天却变成了无兵司令,光棍一条。你看是共产党领导我们好,还是国民党领导我们好?”这番严词令来者羞惭万分,无地自容。

  八年全面抗战中,东江纵队远离党中央和八路军、新四军主力,孤悬敌后,在日伪军和国民党顽军的夹击下,坚决执行党中央指示,高举抗日旗帜,转战东江两岸,深入港九敌后,挺进粤北山区,在华南开展艰苦卓绝的抗日斗争,英勇打击敌人,接连收复失地,歼敌9000余人,部队发展到1.1万多人,武装民兵1.2万,威震南粤。

  1945年,朱德总司令在中共七大军事报告《论解放区战场》中,将东江纵队、琼崖纵队与八路军、新四军并称为“中国抗战的中流砥柱”。

  【人物小传】

  曾生(1910—1995),原名曾振声,广东惠阳(今深圳坪山)人。1934年参加革命,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抗日战争时期,先后任中共香港海员工委书记,中共惠宝工委书记,惠宝人民抗日游击总队总队长,广东人民抗日游击总队副总队长、总队长,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司令员等职。

  新中国成立后曾任南海舰队第一副司令员,广东省副省长兼广州市市长,交通部部长、国务院顾问等职。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作者简历】

  曾德平,男,1944年11月出生,当过战士、工人,曾任广东珠江船务有限公司总船长、副总经理等职。2006年退休。广州市东江纵队研究会会长。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