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首页 > 口述回忆 > 回忆先辈 > 内容正文

冷云家乡重温“八女投江” 壮举抗联精神世代传承
来源:东北网    2017-10-29 14:41:02

  “烽火起三江,重走抗联路”系列报道之一

  冷云家乡重温“八女投江”壮举抗联精神世代传承

  抗日战争时期,以冷云为首的东北抗日联军八名女战士,在顽强抗击日寇的战斗中宁死不屈,投江殉国,故称“八女投江”。6月23日,东北网“重走抗联路”报道组来到冷云的故乡桦川县悦来镇,走访她的后代,重温英雄的青春岁月。

  进步教师走向革命道路

  悦来镇为桦川县政府所在地,有300多年历史。1915年,冷云出生在悦来镇一个码头工人家里。当时,桦川县还未建制,悦来镇归依兰县直管。

  据熟知冷云历史的白保民介绍,冷云上完小学后,家里拒绝让她继续读书,后来经姨夫赵敬夫(原名白长岭,系白保民养父)做冷云父母工作,她这才有机会去桦川女子师范读书(校址在佳木斯)。

  “在学校,冷云结识了地下党员唐瑶圊和进步教师张耕野,受他们的影响,冷云193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佳木斯从事秘密抗日活动。”白保民介绍说。

  1935年冷云毕业后,回到悦来镇南门里国民优级学校(现冷云小学)任教。一年后,她加入抗联5军任妇女团政治指导员。

  据冷云侄孙郑春生介绍,冷云当时是部队里文化最高的女性,负责向其他女战士传授文化知识。

  八女投江魂归乌斯浑河

  乌斯浑河系牡丹江的支流。据白保民讲,1938年夏天,日本关东军纠集伪蒙、伪满军在松花江下游展开了“三江大讨伐”,东北抗联第4、5军为摆脱困境决定西征,遭到日军多次围追堵截。10月,东北抗日联军第5军第1师的一支百余人的队伍被乌斯浑河挡住了去路,这其中就有冷云率领的妇女团八名女战士。

  10月10日拂晓,战斗打响,冷云带领妇女团为掩护大部队撤离,从背后袭击敌人,吸引日军火力,大部队成功突围。冷云等八名女战士誓死不屈,挽臂涉入了冰冷的乌斯浑河,集体沉江,壮烈殉国。八名女战士为中华民族的解放献出了她们年轻的生命,写下“八女投江”的壮丽篇章。

  八女投江牺牲时,她们中年龄最大的冷云23岁,最小的王惠民才13岁。时任东北抗联第2路军总指挥的周保中将军得知“八女投江”后,当即题写了“乌斯河畔牡丹江岸将来应有烈女标芳”。

  1986年9月7日,牡丹江市在乌斯浑河“八女投江”牺牲地举行国“八女投江纪念碑”奠基仪式,以此纪念缅怀英雄。2009年9月14日,八名女战士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之一。

  冷云小学传承冷云精神的基地

  冷云曾任教的南门里国民优级学校,在解放后改为桦川县第三小学。1986年,黑龙江省原省长陈雷到桦川视察工作时,亲自把第三小学命名为“冷云小学”。

  6月23日,东北网采访组走进冷云小学时看到,学校大厅墙壁上,悬挂着“八女投江”巨幅壁画;操场上,矗立着冷云的雕像。学校三楼的一间教室里,陈列着与冷云及八女投江有关的资料及介绍。冷云小学里,处处是英雄的足迹。

  6月24日,郑春生应邀来到冷云小学,为学生们讲述冷云的故事。他对记者说:“家里能出现一个民族英雄,感觉很骄傲、很自豪,冷云对我影响很大,她的精神勉励着我忠诚做人,我要把冷云的精神传递下去,影响更多的后人。”

  “学校所有文化,都围绕冷云设计,”冷云小学党支部书记张可多说,“我们把弘扬冷云精神作为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校园文化建设的切入点,形成烈士学校独有的特色和品牌。”

  采访结束,走出校园,校门上“国家首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铜质牌匾,在夕阳下熠熠生辉!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