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首页 > 抗战研究 > 抗战大事记 > 山东抗战大事记 > 内容正文

抗日战争时期大事记(1937年7月至1945年8月)津浦路东部分
来源:雨中漫步   2017-10-16 15:10:48

  1937年

  7月上旬 鲁北党组织积极宣传发动抗日救亡运动 “七七”事变后,乐陵、宁津、庆去等县党组织,积极响应中共中央的号召,用“有人出人,有粮出粮,有枪出枪”的口号,发动群众抗日,向当地的联庄会和豪门富户征集枪支,筹建抗日武装。一些早期的共产党员,利用赶集发表演说,散发传单,并邀请开明士绅商谈组织抗日救国会事宜。各县还相继建立了抗敌后会。

  8月上旬 华北民众抗日救国总会成立 在津南工委的组织领导下,“华北民众抗日救国总会”在河北盐山县旧县镇成立,由名望较高的李连家高小校长周砚波任会长,傅炳翰任秘书长。救国会下设政治委员会、军事委员会、粮秣委员会、后方家属优抚委员会。周砚波兼政治委员长,邢仁甫任军事委员长,曹培刚、张耀曾分别在粮秣委员会和后方家属优抚委员会办理公务。此后,津南、鲁北各县相继建立了救国会分会,如宁津为十七分会,庆云为十三分会等。抗日救国会的领导成员大多数是共产党员,其宗旨是联合各界爱国人士,共同抗日。

  8月 鲁北党员参加乡农学校 鲁北地区的一些共产党员,按照党的指示,参加国民党山东省政府开办的乡农学校(每期百人,自带枪支,宗旨是保卫家乡),并分别掌握了商河龙桑寺、阳信流坡坞等多处乡农学校的武装。后来,他们又分散到农村宣传抗日,组织抗日自卫团。

  8月 中共商河县委在龙桑寺成立 丁润生任书记,李逸民等为委员。

  8月 临邑建立“民先”队 刘刚平任大队长

  9月 省委派赵明新回鲁北开展工作 为了开展鲁北的抗日斗争,中共山东省委派赵明新回鲁北,任特委委员兼宣传部长。他在商河、临邑、惠民几处乡农学校恢复和建立党组织,发动抗日救亡斗争。10月上旬,日军进犯商河、阳信等地,赵明新带领200多名乡农学校学员及群众,破坏阳信县小姚家段公路、桥梁,阻止日军,后被日军冲散。

  10月 中共鲁北特委成立 根据斗争形势的需要,中共中央北方局决定,将河北省委领导的津南工委所属津浦路东党的工作交给山东省委领导。于是,山东省委派于文彬任鲁北特委书记,到鲁北组建特委。他与津南工委负责路东工作的马振华取得联系,建立了鲁北特委(一说冀鲁边工委),马振华任组织部长,赵明新任宣传部长(未到职),王俊峰为委员,邸玉栋为特派员。鲁北特委的建立,统一了津南、鲁北党的领导。

  10月 日军入侵鲁北 日军于3日占领德州后,一路沿津浦铁路南下,相继侵占平原、禹城、齐河;另一路由沧州顺公路向南进犯,先后占领庆云、乐陵、陵县、商河、临邑等县,各县国民党县长均携带款物仓皇南逃。日军每到一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给当地人民群众造成了极大的灾难。上旬,日军飞机轰炸庆云县城,炸死群众10余人。入侵陵县的日军,在城东小高家村,遇到中国军队抵抗受挫后,进行疯狂报复,残杀小高家、凤凰店、李胡村群众300多人,烧毁民房1200多间。日军飞机在商河城西关投下两枚炸弹,炸死赶集群众10余人,炸伤20余人。

  10月 冀鲁边区组建华北民众抗日救国军 津南、鲁北党组织响应北方局发出的“每一个优秀的共产党员,应该脱下长衫到游击队去”的号召,深入发动群众,组建抗日武装,开展游击战争。宁津县委和乐陵县委率先行动,分别组建百余人的武装。随后,盐山、庆云等县委也组织起抗日武装。下旬,鲁北特委在省委派来的红军干部周凯东(黄耀轩)、郭盛云的帮助下,把乐陵、庆云、无棣、盐山等县的抗日武装集结于盐山县旧县镇,组成“华北民众抗日救国军”,崔吉章任总指挥,周砚波兼政治部长,杨铮侯任参谋长,受救国会军事委员长统辖。周围一些民团,也加入救国军行列,救国军很快发展到千余人。由于队伍成份复杂,党直接领导的只有300多人。

  10月 乐陵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 日军侵入乐陵县城后,即南下阳信、惠民,没有留兵驻守。救国军一部由盐山旧县镇出发,占领乐陵县城,建立了乐陵县抗日民主政府,救国军总部委任周砚波为县长。

  11月7日 山东省委向中央报告鲁北形势和任务 省委在报告中指出:河北盐山、宁津、庆云及惠民一带的乐陵、无棣、沾化、阳信、临邑、德县、商河、德平等县,处在战争混乱状况。日伪军已占领陵县、盐山、宁津,每县约有一二百人,土匪也趁机而起。我们工作的情况是:(一)在盐山、庆云、宁津一带,依据9月布置的游击队大体已实现,现在特委领导之下已组织4个支队,共有队员400余人,枪支300余支,成份大部分为农民,其他为知识分子;(二)在乐陵、阳信、商河之乡农学校,已被我们掌握四五处,总计已组织的壮丁有一千四五百人,抢支相等;(三)政训处计有党员10余人,民先60余人,北平学生200人,分散10县;(四)群众抗战情绪甚高;(五)党组织有了发展。对今后工作,省委要求:鲁北要以:“一切工作围绕在游击战争周围”,“独立的发动与准备及合法利用的发动与准备领导游击战争,与巩固几个中心游击队,广泛地推动游击队,为目前特委的紧急任务”;群众工作“应赶忙成立战事组织,扩大宣传工作、出版物”;党的工作,“党员的发展在加紧,县委的领导将随游击队,此外,另建小的工委”。

  11月13日 济阳惨案 日军机械化部队由惠民向济南逼进,国民党韩复榘部守城御敌失利,弃城溃退济南。傍晚,日军占领济阳县城后,用机枪扫射杀害未及撤离的守城军民2000余人。自次日起,日军屠城7天,又杀城内居民400多人,奸污妇女百余人,烧房550多间。29日,日军还在该县韩家、吕家河涯等村残杀群众百余人,烧房400多间,抢掠牲口2000头。

  12月 华北民众抗日救国军改为三十一支队 鲁北特委在盐山城南杨家小营村召开救国军总部扩大会议。为取得合法地位,根据邢仁甫的建议,会议决定取消“华北民众抗日救国军”称号,接受救国军参谋王昭明通过关系从国民党CC系头子康泽那里领来的“国民革命别动总队第三十一游击支队”(简称三十一支队)番号和委任状,由邢仁甫任支队司令,王昭明为副司令。支队以下编为一、二、三路和特务团。为加强党对部队的领导,各路设政治主任,大队、中队、小队配政工干部,政治主任和政工干部均由共产党员担任。第一路指挥刘子芳,副指挥郭盛云,政治主任周玉峰;第二路指挥李子英,副指挥兼政治副主任姜清海,政治主任李文广;第三路指挥杜步舟,副指挥周凯东,政治主任关星甫、副主任张墨仙;特务团团长邢仁甫(兼),副团长路牟班(后为团长),政治主任马振华。

  1938年

  2月中旬 冀鲁边区三十一支队在庆云北部召开会议 会议主要是讨论如何“乘胜前进,扩大战果,集中兵力,消灭土顽和暗地勾结日伪的投降派”等问题。会后即挥师东征庆云、无棣等地。

  2月 冀鲁边区要求河北省委派干部支援 因山东省委自济南南移,鲁北特委与省委失去联系,马振华派政治交通李广文通过原津南特委的关系,找到河北省委负责人姚依林。李广大向姚依林汇报了冀鲁边区的情况,要求派干部支援边区的抗日斗争。4月,河北省委派杨靖远、李启华、史甄、赵焕文、吕器(又名杨希玲)到冀鲁边区工作。杨靖远任三十一支队副司令,李启华任三十一支队政治部副主任(主要负责地方党的工作),史甄负责政权建设,赵焕文先留部队做政治工作,后来,到鲁北做统战工作,吕器任政治部宣传股文化干事。

  3月 于文彬逝世 中共鲁北特委书记于文彬,在盐山城因他人手枪走火误伤头部,送往该县崔口医院,抢救无效,不幸逝世。鲁北特委和三十一支队司令部,在庆云县板打营村举行了追悼大会。特委工作由马振华负责。

  4月6日 三十一支队攻克庆云县城 3日晚部队从南皮县董村出发,5日晨包围庆云县城。6日凌晨2时,与城内内线接上关系,在40余名起义伪军的接应下,很快攻克了县城,俘伪军200多人,缴枪300多支。随后,成立了庆云县抗日民主政府,傅炳翰任县长。

  5月初,刘景良偷袭庆云 国民党山东省第五专署专员刘景良部200余人,偷袭庆云县城,企图制造磨擦,挑起事端。杨靖远率三十一支队一部,将其击退。

  5月上旬 鲁北特委向冀鲁豫省委和一二九师求援 由于边区形势严峻,鲁北特委派李广文、冯景恩到河北省南宫县向冀鲁豫省委和一二九师首长要求支援。冀鲁豫省委和一二九师当即决定派部队支援边区的抗日游击战争。

  5月中旬 刘景良部进犯乐陵 国民党山东省第五专署专员刘景良,以执行国民党山东省主席沈鸿烈“恢复山东行政统一”的指示为名,带领顽军丁廷杰旅包围了乐陵县城。邢仁甫率三十一支队一、二路和特务团坚守。刘久攻不下,加之其后方沾化局势不稳,遂与我军谈判,提出乐陵县长由他委派,邢仁甫表示同意,刘即撤兵而去。不久,经沈鸿烈批准,刘景良派牟宜之为乐陵县长。牟宜之有爱国思想,与我方积极合作。

  5月 冀鲁边区归属发生变化 由于山东省委南移和斗争形势的需要,中共北方局决定:冀鲁边区归北方局领导,暂由冀鲁豫省委代管;在军事上归一二九师指挥。并决定将曾国华率领的一一五师永兴支队(当时随一二九师活动)和孙继先率领的一二九师津浦支队,由冀南调往冀鲁边区,增援三十一支队。

  6月29日—-7月初 永兴支队和津浦支队东进 曾国华、孙继先分别率永兴支队和津浦支队从平原县姚屯村西越过津浦铁路东进。永兴支队途径陵县神头镇时,召集地方杂团首领开会,宣传共产党、八路军的抗日路线和政策,开展统战工作。陵县杂团于志良、德县杂团李玉双等部均有友好表示,德平曹振东部还与八路军建立了统战关系。

  7月8日 永兴、津浦支队与三十一支队会师,冀鲁边区军政委员会成立 八路军永兴支队、津浦支队抵达乐陵县城,与三十一支队胜利会师。冀鲁豫省委宣传部长马国瑞为省委驻边区代表,随军来边区指导工作。旋即在乐陵成立了冀鲁边区军政委员会,马国瑞任书记,曾国华、孙继先、李启华、李宽和、潘寿才、杨靖远、邢仁甫为委员。

  7月中旬 永兴支队和津浦支队三战三捷 永兴支队首战庆云西毛家集、黑牛王一带伪军,全歼刘彦臣部千余人;随之,与津浦支队配合,于庆云城南莲花池打垮了进犯庆云、东光、南皮的伪军牟金城2000余人;21日,又智取宁津县城,生俘伪县长张伯荣、伪大队长张立志、伪公安局长战子久及伪军500余人,获战马50匹、枪支弹药一批。

  7月中旬 三十一支队整编为冀鲁边支队 冀鲁边区军政委员会在乐陵城内福兴顺商号楼上,召开三十一支队各部负责人会议,对部队进行整编。根据上级指示,决定取消“国民革命军别总队第三十一游击支队”番号,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冀鲁边游击支队”(后改称平津支队),由邢仁甫任支队司令员,冯鼎平任副司令员,杨铮候任参谋长,崔岳南任政治部主任。支队下辖3个营和1个特务连。一营营长刘子芳,教导员李逸民;二营营长李子英,教导员姜清海;三营营长杜步舟,教导员关星甫;特务连连长路牟班。原三十一支队副司令员王昭明,不愿接受改编,自带300余人用旧番号单独活动,人称“小三十一支队”。不久,王昭明率部叛逃,被永兴支队消灭于乐陵县纪王桥。整编中,抽出一批干部到地方建党、建政,使一些县委、县政府得到充实、加强。如派丁润生任庆云县委书记,周砚波任庆云县长,张墨仙任乐陵县委书记。同时,撤销乐陵中心县委。在此期间,为了广泛动员、组织群众抗日和除奸反特,各县还相继建立了战地动员委员会及青年、妇女、文化等抗日群众团体。

  7月 鲁北民团组成“抗日同盟军”,共产党与其结成统一战线 德平、德县及吴桥县的徐仲阳、曹振东、李玉双、张国基等地方民团,在德县义渡口组成“抗日同盟军”,徐仲阳任司令员,曹振东任副司令员,李玉双任参谋长,宋达民任政治部主任。为了联合该部共同抗日,冀鲁边区军政委员会派赵焕文任该部政治部副主任。后来一一五师肖华率部到达冀鲁边区后,又派杨忠任八路军驻该部代表。同盟军政治部中的进步青年王哲、武联鹏等在党的领导下,组织“民先”,积极开展抗日救亡活动。后因内部矛盾,同盟军解体,其所属各部有的投靠国民党,有的投靠日军。杨忠、赵焕之奉命撤出。

  8月2日 宁津抗日铁血团改编为八路军 津浦支队和永兴支队攻克宁津县城后,该县国民党员张富忱(1942年7月参加共产党)组织的“抗日铁血团”,自愿接受八路军改编为津浦支队教导大队,张富忱任大队长,潘寿才任教导员。后随支队转战鲁西和冀鲁豫边区。

  8月 宁津县抗日政府成立 李玉祯任县长。同时,柴胡店、大柳、小店、相衙镇等区也陆续建立了基层抗日政权。抗日政府建立后,实行雇工增资、减租减息政策,开展了锄奸反特和反资敌斗争。

  9月下旬 肖华率部到达冀鲁边区 八路军一一五师政治部副主任兼三四三旅政委肖华,奉八路军总部命令,率旅机关及直属队百余人东进冀鲁边区,于27日抵达乐陵县城。随肖华到达边区的领导干部有符竹庭、邓克明、周贯五、王叙坤、王辉球、刘贤权、杨忠等。肖华到达后,随即整编部队,正式组成“八路军东进抗日挺进纵队”(简称“挺纵”),肖华任司令员兼政委,符竹庭任政治部主任,邓克明任参谋长。将津浦支队编为四支队,孙继先任支队长,潘寿才任政委;永兴支队编为五支队,曾国华任支队长,王叙坤任政委,张庆余任政治处主任;平津支队编为六支队,邢仁甫任支队长,周贯五任政委,王辉球任政治处主任,程正杰任参谋长。同时,还调整了军政委员会,肖华任书记,符竹庭、马国瑞、杨靖远、李宽和、邢仁甫为委员。

  9月 中共冀鲁边区特委成立 经中共北方局批准,中共冀鲁边区特委在乐陵成立,李启华任书记,周东光任组织部长,李广文任宣传部长,马振华任民运部长,张博(张岫石)任秘书长,马英奇任巡视员。特委隶属北方局领导,因北方局直接领导有困难。暂由冀鲁豫省委代管。省委派马国瑞为常驻冀鲁边区的代表,指导特委工作。特委机关驻乐陵县城西关,对外称“编辑部”。同时,还建立了津南专署。因冀鲁边区级政权尚未建立,故属冀南行署领导,其序列为冀南第六专署,杨靖远任专员。专署辖宁津、乐陵、庆云、无棣、沧县、东光、盐山、南皮8县。

  10月上旬 “挺纵”创办军政学校 为了培训干部,八路军东进抗日挺进纵队在三十一支队训练队的基础上,在乐陵县城创办了“八路军东进抗日挺进纵队军政学校”(后改为教导营)。符竹庭兼校长,曾庆洪任副校长,朱子伟任教务主任。学员主要是边区各县的爱国青年知识分子和部队、地方干部,另外还有民团中的进步军人。军政学校共办了5期,每期学习时间为3个月,第一期即培训学员400多人。学习的主要内容有党的建设、军队政治工作、军事知识、民运工作、统一战线等。学员学习结业后,大多数被派到部队和地方工作。

  10月下旬 杨靖远牺牲 在与盘踞盐山县四区大赵村的反动地主武装孙仲文部的战斗中,冀南六专署专员杨靖远壮烈牺牲。几天后,符竹庭指挥“挺纵”一部将孙仲文部歼灭。在为杨靖远举行追悼会时,肖华亲笔写了“抗战方兴竟在盐山留遗恨,建国未区空对鬲水吊英魂”的挽联。杨靖远牺牲后,由邢仁甫兼六专署专员。

  10月27日 肖华到军政干校作题为《放弃武汉后的形势与当前的任务》的报告 报告指出武汉失陷后,冀鲁边区的形势将急剧恶化,日军将回师“扫荡“。全区党、政、军、民,要紧急动员起来,筹集物资,空舍清野,在困难情况下坚持游击战争,打退敌人的进攻,保卫和巩固边区根据地。

  10月21日 “挺纵”四支队调离冀鲁边区 孙继先奉命率领四支队离开冀鲁边区,增援鲁西北。

  10月下旬 杨靖远牺牲 在与盘踞盐山县四区大赵村的反动地主武装孙仲文部的战斗中,冀南六专署专员杨靖远壮烈牺牲。几天后,符竹庭指挥“挺纵”一部将孙仲文部歼灭。在为杨靖远举行追悼会时,肖华亲笔写下了“抗战方兴竟在盐山留遗恨,建国未艾空对鬲水悼英魂”的挽联。杨靖远牺牲后,由邢仁甫兼任六专署专员。

  10月 沈鸿烈与鹿钟麟密谋组织“冀鲁联防” 正当冀鲁边区抗日根据地力量迅速发展壮大之际,国民党山东省主席沈鸿烈与河北省主席鹿钟麟,在南宫密谋组织所谓“冀鲁联防”,妄图将共产党、八路军挤出冀鲁边区。为此沈鸿烈亲临陵县、临邑,搜罗地方实力派,委任李玉双为德县县长,于作舟为陵县县长,于志良为团长,曹振东为山东保安五旅副旅长(当地群众称其为“曹五旅”)。

  10月 沈鸿烈挟持牟宜之 为了实施反共的“冀鲁联防”破坏国共联合抗日,沈鸿烈函令国民党乐陵县长牟宜之“务必统一军令、政令于国民政府”,“务必使共产党、八路军无法存身”。牟宜之系国民党中的进步人士,出任乐陵县长,与共产党、八路军团结抗日,反对国民党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错误政策,因而对沈鸿烈的命令不予理睬。沈电令牟回省府述职,又遭牟拒绝。沈遂带武装人员亲赴乐陵,欲强行挟持牟离乐。据此,冀鲁边区军政委员会派符竹庭、李启华等出面干预,与沈鸿烈谈判。沈恼羞成怒,命其部属将牟宜之架上汽车,妄图强行带走。当车队行到乐陵城南关时,被我发动的万余群众包围。群众高呼“挽留牟县长”、“坚持抗战,反对磨擦”等口号,阻止其行进。最后迫使沈鸿烈留下牟宜之,狼狈逃出乐陵。为保持乐陵县抗日政府的性质,争取与沈鸿烈合作抗日,经谈判,由牟宜之推荐,冀鲁边区军政委员会指派原县政府秘书王亦山出任乐陵县长。

  10月 一二九师首长对冀鲁边区工作作重要指示 肖华在军政委员会扩大会议上,传达了一二九师首长的指示:冀鲁边区是一个重要的战略地区,因一一五师领导机关尚未进驻山东,边区暂由一二九师领导。冀南区党委代北方局领导冀鲁边区特委,将来交山东分局领导,并将建立冀鲁边区党委。目前重要的是打通鲁西北,建立与冀南的交通联系。工作的重点是开辟鲁北。根据这一指示和边区的形势,军政委员会决定向津浦路东的陵县、平原、禹城一带发展,建立我军的游击区。

  10月 《烽火报》创刊 为宣传抗日形势,鼓舞干部、群众斗志,冀鲁边区特委决定创办《烽火报》,傅国光(后张镛)任总编。1941年冬,《烽火报》改为《冀鲁日报》。

  12月 高树勋部进入宁、乐边区 国民党石友三之十军团所属暂编第一军军长高树勋率部北移,中旬进入宁津、乐陵边界地区。高军来此旨在挑起磨擦,排挤八路军。对此,“挺纵”采取了以下对策:(一)主动欢迎高部北上抗日;(二)对高部中反共分子挑起的各种磨擦,本着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予以回击;(三)各级武装和政权机构都要严阵以待,以防万一。高军初到时,肖华派邢仁甫以津南专署专员名义在乐陵西关召开欢迎大会。尔后,肖华、符竹庭又到高部作报告,宣讲抗日形势和共产党的统战政策,对该部影响很大。但是,高部政训处长、CC系分子马皋如,为配合“冀鲁联防”反共,却以第一军名义在宁津、庆云建立县政府(群众称其为“二政权”),并在宁津县组织“河北保安第二总队”,与抗日政权和武装对立。宁津“二政权”县长刘松岭、“二总队”大队长王淮川,派高树勋部大队副梁连城化装进入宁津城内,策动我县大队三连连长刘明福叛变做内应,于25日夜袭县城。抗日政府县长李毓祯听到枪声越墙脱险,县政府秘书盖津元及保店区委书记刘保章被捕。这伙暴徒还打死打伤县政府工作人员和战士10余人,拉走不明真相的县大队战士60余人,抢去大抢50余支,并砸开监狱,放走在押犯人。“挺纵”某部九连闻讯前来救应,夺回县城。

  1939年

  1月下旬 五支队全歼河北保安第二总队 “挺纵”五支队一部袭击驻守在宁(津)、吴(桥)边境刘曹庄、李家桥之“河北保安第二总队”,击伤其大队长王淮川,俘获袭击宁津县政府的主犯梁连城、高华胜和叛徒刘明福,救出县政府秘书盖津元等。随后,在乐陵县城西关召开群众大会,揭露国民党顽固派投降日寇制造分裂、破坏抗日的阴谋,号召群众团结在抗日政府周围,不给“二政权”交粮纳税。当场,将梁连城、高华胜、刘明福处死。

  1月下旬 日军“扫荡”冀鲁边区 驻沧州、德州、济南的日伪军两万多人同时分路出动,合围“扫荡”冀鲁边区。其中,一部向乐陵、庆云、盐山一带合击,相继占领各个县城。为避敌锋芒,边区领导机关和驻军撤离乐陵县城。部队化整为零,与敌人迂回周旋。肖华、邓克明带五支队1个营活动于乐陵北和东光、南皮一带;曾国华带五支队一部活动于临邑、陵县一带;周贯五带六支队活动于乐陵、盐山一带。同时,边区军民开展了破路斗争,将所有的大路改造为交通沟,既便于我军隐蔽活动,又可掩护群众,伏击敌人。对此,日军十分害怕,每“扫荡”一次,必令百姓填沟,而我抗日军民则大受其益。

  1月 七县工委成立 中共鲁北7月(临邑、济阳、商河、齐河、德平、平原、禹城)工委在临邑糖坊成立,马冲任书记,张继孟任组织部长,张树铭任宣传部长,宋光臣任民运部长,尚精诚、李向贤为委员。3月,七月工委改为临邑工委。

  3月11日 五支队消灭“于团”,改编“十八团” 陵县民团头子于志良勾结日军,进攻陵县地方联合自卫武装“十八团”(由该县东部赵屯、三回河、张庙、盛家等18个村发起的,后发展到40多个村),在这一带烧、杀、抢、掠。曾国华率五支队五团两个营,消灭“于团”,为民除害,活捉于志良以下200多人。于志良被俘后自杀未遂,后被处决。“十八团”接受八路军改编,仍用原番号。五支队派梁国栋任团长,杨秀章任政委,刘德胜为特派员,原“十八团”副团长王茹玉仍为副团长,并抽调一批连、排干部充任中队长和指导员。附近一些小民团受其影响也纷纷接受改编,该团扩大到5个中队。改编后的十八团,成为共产党领导下的一支地方武装。

  3月 六支队七团增援泰西 “挺总”六支队政委周贯五,七团团长李子英、政委崔岳南奉命率七团3000人,在五支队掩护下,由冀鲁边区开往泰西,增援那里的抗日力量。

  4月1日 大宗家战斗 “挺纵”五支队机关及所属五团(缺二营)1700余人,在支队长曾国华、政委王叙坤带领下,进驻陵县大宗家、前后侯家一带进行短期休整,被日军侦知。日军驻德州旅团长安田大佐调集德州、济南、沧州、商河、平原、禹城、临邑、济阳、宁津、吴桥、盐山、东光等地快速部队2000多人,星夜奔袭我军。双方激战1天,日军伤亡500余人,敌酋安田大佐被击毙。五支队五团政委曾庆洪、政治处主任朱挺先、特派员谢家树以下400多名指战员英勇牺牲。部队突围后,转移到宁津县柴胡店一带。

  4月 国民党顽固派在宁津制造磨擦 本年春,冀鲁边区粮荒严重。马皋如操纵下的国民党“二政权”,四处要粮派款与我军制造磨擦。宁津“二政权”县长刘松龄高树勋部1个排到该县二区抢粮催款,逼死了抗日区长李务训、三区区长王希恩等,6名抗日人员被活埋。宁津县抗日政府对国民党顽固派反共、限共政策进行坚决抵制,发动群众不向“二政权”交粮,挫败了马皋如的反共阴谋。

  5月 津南、鲁北分置 冀南区党委派驻冀鲁边区代表马国瑞赴延安,李启华代理其职务。为了巩固津南,开辟鲁北,冀鲁边区特委将边区划为津南、鲁北两个地区,建立了两个地委。津南辖现沧州东南各县及宁、乐、庆等县;鲁北包括黄河以北,津浦路以东各县。李启华(后马振华)任津南地委书记,李广文任组织部长,杜子孚任宣传部长,马振华兼任民运部长,邢仁甫任统战部长;周东光(后李广文)任鲁北地委书记,马英奇(后阎宜生)任组织部长,关锋(原名周玉锋)任宣传部长。

  7月11日 肖华派部队援救高树勋部 高树勋军部驻乐陵城西宁家寨,千余日伪军将其包围。高树勋先向邻近国民党张国基、曹振东部求援,张、曹坐视不救,只好求救于八路军。此时,肖华率五支队一部防宁津龙潭村一带,闻讯后立即派部队于深夜赶到宁家寨,与高部内外夹击,迫敌人于翌日拂晓撤围。此举使高树勋深受教育,遂与我方订立了“互通情报、互保伤兵、配合作战”的联合抗日协定。8月,高树勋撤离冀鲁边区,过津浦路到鲁西。我党派入该军的秘密政工人员李恒泉、李向平、林恒非、贺靖、于立平、姚守诚亦撤出,充实到边区党政机关。

  9月 肖华率部队转移鲁西 4日,八路军总部指示一一五师:肖华所部驻区粮食困难,敌人封锁严密,应即转入鲁西。下旬,肖华、邓克明率“纵队”机关及主力一部向鲁西转移,由符竹庭接任冀鲁边区军政委员会书记。之后,又有6批部队从冀鲁边区调往鲁西、鲁南。这样,从津浦支队开始,冀鲁边区的部队共分8批,总计1.5万人先后调出。正如肖华所说,这一战略措施,极大地加强了八路军在鲁西和鲁南的战斗力量,使这两个地区成为一一五师的两拳头。这是冀鲁边区军民对开辟鲁西北平原和鲁南山区抗日根据地的有力支持和贡献。当时,主力部队转移后,冀鲁边区只剩下两个营、两个县支队和1个警卫连的兵力。

  10月上旬 周贯五返回冀鲁边区 奉一一五师命令,周贯五从鲁南返回冀鲁边,领导边区军民坚持斗争。

  11月 中共陵县县委、陵县战地动委会同时成立 孙晓峰任县委书记,王其元任动委会主任。

  1940年

  1月 中共平禹县工委和县政府建立 王希平任工委书记,邓林华任组织部长,段尔禄任宣传部长;王天冲任县长。

  2月8日 五支队和商河支队伏击日军 “挺纵”五支队五团二营和商河支队,在沿济(阳)惠(民)公路两侧的济阳县陈、罗二庄,伏击日军渡边中佐及敌大部,烧毁汽车1辆。次日,我军撤至惠民县沙窝、翟家村休整。10日凌晨,商(河)济(阳)日伪军3000多余人,分乘近100辆卡车,在坦克的配合下,将五支队二营五、七连包围。激战一天,我军夜间突围。是役,毙伤日伪军100多人,我军伤亡60余人。

  3月底 符竹庭率部向鲁西转移 日军4000余人对冀鲁边区进行疯狂“扫荡”,加之边区粮荒日趋严重,符竹庭奉一一五师命令,率“挺纵”司令部直属队和商河支队一、三大队转移到鲁西。符竹庭转移时,邢仁甫也带着专署机关部分人员撤离(后机关人员大部回来,邢留鲁西)。

  3月底 冀鲁边区军政委员会召开党政军联席会议 符竹庭转移和邢仁甫撤离后,周贯五任边区政委员书记兼六专署专员。周贯五遂在东光县主持召开党政军主要领导干部联席会议,传达山东分局和一一五师“克服一切困难,坚持冀鲁边斗争”的指示,并对坚持边区抗日斗争,提出了四点意见:(一)巩固以宁津、乐陵为中心的抗日根据地,并逐步向外围发展,深入到敌后去;(二)加强县大队和区中队的建设,发展武装,扩大队伍;(三)加强党群组织的建设,广泛发动群众;(四)搞好统战工作。总的中号是:恢复元气,振兴边区。

  3月 鲁北支队正式组成 冀鲁边区军政委员会决定,由“挺纵”留下的部队和陵县地方武装共400多人组成鲁北支队,杨忠任司令员兼政委,龙书金任副司令员,张庆余任政治处主任。4月,支队扩编到3个营。各营领导干部分别为:一营营长赖金池,教导员李明生;二营营长张宝珊,教导员梁国栋;三营营长王光乎(后李明生),教导员陈文惠。翌年2月,该支队改编为教导六旅十七团。

  3月 鲁北行政委员会成立 为了巩固和扩大鲁北抗日根据地,冀鲁边区军政委员决定建立鲁北行政委员会,石景芳(后朱林森)任主任,王亦山任副主任。

  5月 鲁北发生“肃托”错误 在“肃托”中,陵县抗日政府秘书孔莫以“托派”罪名被秘密杀害。同期,宁津、临邑等县也以“托派”罪名处死了6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遵照中央指示,给这些同志平了反,并追认为革命烈士)。

  9月12日 马振华、张维明牺牲 津南地委书记马振华、宁津县委书记张维明,在宁津县庄召开区干部会议,被宁津城里和柴胡店、黑魏、大柳等5个据点400多日伪军包围,与会者13人除二区区委书记李茂林、农救会主任陈丙森脱险外,马振华、张维明等均在突围中壮烈牺牲。15日,冀鲁边区军政委员会和宁津县委召开追悼大会,李启华、周贯五参加大会并讲了话,沉痛悼念了马振华、张维明等烈士。

  9月 鲁北地委分为二、三地委 为便于领导,冀鲁边区特委将鲁北地委分为二、三两个地委;同时,相应地建立冀南七、八两个专署。杜子孚任二地委书记,李萍(原名于梅先)任组织部长,李援任组织部副部长,关锋任宣传部长;孙子权任七专署专员。辖平原、禹城(铁路以东)、齐河(铁路以北)、德县、陵县、临邑、德平、济阳8县。李广文任三地委书记,阎世凤(阎宜生、李敬先)任组织部长,孙清野代理宣传部长;朱林森任八专署专员。辖商河、阳信、庆云、无棣、沾化、盐山、新海7县。原津南地委和专署改为一地委、六专署,辖宁津、乐陵、南皮、吴桥、东光、沧州县、靖远7县。

  10月下旬 平、禹分置 为了适应新的斗争形势,二地委和七专署决定,平、禹两县分开,建立平原、禹城两个县工委和县政府。王希平任平原县工委书记,王其元任县长;邓林华任禹城县工委书记,王忠民任县长。

  10月 徽王庄战斗 杨忠率鲁北支队二营与日军在德县徽王庄激战一天,毙敌20余名,活捉日军小岛。经教育,小岛转变了立场,后来担任日本反战同盟冀鲁边支部的支部长。

  11月12月 歼灭顽军张国基部 驻吴桥的国民党冀察战区第二路军张国基部,趁“挺纵”主力转移之机,不断向我挑衅。周贯五、陈德、杨忠、龙书金率六支队、鲁北支队、津南支队和运河支队,包围了盘踞在牟家巷、徐连九、北彭庄一带的“二路军”,经过3天战斗,打死打伤该部800余人,生俘张国基以下千余人,缴获大批武器弹药。12月4日,在宁、乐边界的曹寨村召开欢庆胜利大会,处决了张国基。

  1941年

  1月初 北方局巡视团到冀鲁边区视察 北方局派出由张晔、郝炬(何郝炬)、曹戎、李炎组成的巡视团抵达冀鲁边区。巡视团在乐陵朱家寨召开县、营以上党、政、军干部会议,传达了北方局的各项指示:建设“三三制”政权,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发动群众进行“二五”减租、分半减息;”纠正“左”的锄奸政策,争取伪军反正;普遍建立民兵;开展边沿区工作,采取敌进我进的政策等。巡视团还向北方局汇报了冀鲁边区形势,要求派干部加强边区的领导,并建议将冀鲁边区移交山东分局领导。后来,巡视团成员全部留在边区工作。

  1月27日 日伪军合围鲁北支队 平、禹、临、陵日伪军7000余人,在两架飞机的配合下,合围驻在平原马腰务一带由杨忠、龙书金率领的鲁北支队及县、区抗日武装,激战一个多小时后,我军向东转移。

  1月 山东分局、一一五师指示开辟鲁北新区 冀鲁边区确定,集中边区主力,从正面向商河、惠民一带挺进,发动群众,开辟游击区,控制黄河北岸,然后向阳信、无棣、沾化发展,与清河区打通联系。

  2月17日—19日冀鲁边区部队南下受阻 六支队政委陈德奉命率部南下,打通与清河联系,进入德平孔家镇、徐家一带,遭敌3000多步兵和300多骑兵的包围,苦战小时,于19日突围。第一次南下受阻。

  2月 中共冀鲁边区党委成立 北方局决定建立冀鲁边区党委,书记暂缺,张晔任组织部长,李启华任宣传部长,并主持区党委工作。区党委领导原由冀南区党委代管的一、二、三地委,原冀南六、七、八专署改称冀鲁边一、二、三专署。

  2月 边区军政委员会调整 调整后的边区军政委员会,由周贯五任书记,委员有李启华、张晔、杨忠等。至7月,各分区军政委员会相继建立,书记由军分区司令员或政委担任,委员有地委、专署、军分区的领导干部。

  2月 冀鲁边区部队改编为教导六旅 奉一一五师命令,冀鲁边区部队改编为一一五师教导六旅,邢仁甫任旅长,周贯五任政委,杨忠任政治部主任。开始旅辖十六(以六支队为基础组建)、十七(由鲁北支队改编)两个团,杨承德任十六团团长,陈德任政委;龙书金任十七团团长,李恒泉任政治处主任,政委暂缺。翌年2月,以运河支队为基础,又组建了十八团,杨柳新任团长,杨爱华任政委。

  3月3日 冀鲁边区部队南下打通与清河区联系再次受阻 周贯五带领十六团两个营、十七团及特务营,再度南下,继续完成打通与清河区联系的任务。部队进驻商河南部,即徒骇河北岸的贾桥、乐安等十几个村时,日军由济南、惠民、德州、商河等地调集约两万余人阻击。我军在小张家至兴隆镇一线抢占有利地形。痛击各路来敌,边打边撤。经过1天激战。毙伤日军300多人,我方亦有一定损失。天黑前撤离徒骇河畔。

  3月上旬 冀鲁边军区成立 山东分局、一一五师决定成立冀鲁边军区,由教导六旅旅长邢仁甫兼军区司令员。政委周贯五兼军区政委,政治部主任杨忠兼军区政治部主任。因邢仁甫正在山东分局党校学习,司令员由周贯五代理。

  3月 日军推行“治安强化运动” 日军为全力对付抗日军民,巩固其占领区的统治,自21日起,开始推行第一次“治安强化运动”。到1942年10月,先后共推行了5次。其主要措施是:强化乡、村自卫力量,建立反共自卫团和保甲制;清查户口,颁发“良民证”;扩大伪军,实施军事、政治、经济、特务结合的“总力战”;实行以封锁沟、公路网、据点、炮楼相结合的“囚笼政策”、“铁壁合围”等,对抗日根据地进行分割、包围、清剿,妄图消灭抗日武装,摧毁抗日政权。日军的这些措施,虽然给冀鲁边区的抗日斗争造成了极大困难,但是边区党政军团结一致,改变斗争方式,克服困难,顽强战斗,打破了敌人的“囚笼”、封锁和分割、包围,使其“治安强化运动”破产。

  4月 边区形势有所缓和 我主力部队转移后,日军主力亦调到冀中、冀南进行“扫荡”,从而减累了冀鲁边区的军事压力。我抗日武装趁机发展起来。杨承德率十六团三营,在济阳、商河一带活动,打击日伪军,开辟新的根据地,不断扩大抗日武装,人民群众的抗战情绪日益高涨。

  6月 冀鲁边区各军分区成立 遵照山东分局和一一五师指示,冀鲁边军区第一、二、三军分区成立。石景芳任一分区司令员,傅继泽任副司令员,张博任政治部主任,杨大生任参谋主任,架治明任后勤主任;徐尚武任二分区司令员,郝炬任政委,靳兴候任参谋主任,孙长江任政治部副主任(无正职);杨铮侯任三分区司令员,冯鼎平任副司令员(未到职,下半年李永安任副司令员),辛易之任政治部主任。

  6月 宁津分置 为便于领导,冀鲁边区一地委和专署决定一南北公路为界,将宁津划为两个县,公路以西为宁津县,关器任县委书记,李光远任县长;为纪念马振华烈士,公路以东建县定名为振华县,时进任县委书记,张少通任县长。

  7月 黄骅、曾旭清到冀鲁边区工作 一一五师任命黄骅为教导六旅副旅长兼冀鲁边军区副司令员。同黄骅一起来边区的曾旭清,任十七团政委。

  7月 二地委开展敌后工作 冀鲁边二地委派出一批干部到敌占区活动。其主要任务是:动员参军;配合游击队组织群众挖交通沟,开展游击战争;对着据点、岗楼向日伪军喊话,宣传抗日,瓦解敌军;对伪乡公所人员训话,讲明党的政策,进行“人在曹营心在汉”的教育;做好统战工作,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共同抗日;组织群众破坏敌人军事设施,割电线,锯电线杆,切断敌人的通讯联络。

  7月 冀鲁边区与清河区联络沟通,王壮基牺牲 冀鲁边区集中主要力量战胜艰难险阻,打通与清河区联系,并设法建立与清河区的通讯联络。边区领导将致清河区党委的信,由二地委派商河县地下的党员、小学教员王壮基送交清河军区杨国夫司令员。一个月后,又派王将密码送到清河区。王在返回途中,落入刘景良部手中,敌人严刑逼供,他守口如瓶,英勇就义。

  7月 二地委开辟齐河新区 为坚决执行“敌进我进”方针,扩大根据地,冀鲁边区二地委决定开辟齐河、济阳新区。地委组织部长李萍带领干部崔凤山、郑春太随分区部队到达临邑县四区南部,以此为落脚点,向齐河北部发展。不久,建立了齐河县抗日政府和县大队,李聚五任县长兼县大队长。

  7月 一、二地委书记易人 冀鲁边区党委调二地委书记杜子孚到一地委任书记,二地委书记由北方局巡视团成员郝炬接任。

  9月4日 夹河镇战斗,杨忠牺牲 教导六旅派杨忠、龙书金、曾旭清率十七团第三次南下打通与清河区的联系。部队进入惠民大湾一带,杨忠、龙书金驻夹河镇,中午时分被日军包围。杨、龙向陈牛庄突围,欲与曾旭清率领的三营会合。到达陈牛庄时,曾旭清已率部转移,杨、龙陷入重围,在突围战斗中,杨忠与政治部总支部书记陈天冲、敌工科长杜木、反战同盟徐文进(朝鲜籍)成员等中弹牺牲。

  9月7日 吴匡五牺牲 陵县抗日政府县长吴匡五,在陵县苏庙子(今属临邑)战斗中负重伤,转到平原县姜家牺牲。

  9月22日 冀鲁边区与清河区连成一片 冀鲁边区部队第四次南下,与清河区部队联合作战。山纵三旅集中5个营的兵力,北渡黄河,出其不意,包围了义和庄、罗家镇的顽军,歼灭其1个团和1个营。残敌怆惶逃入沾化县境内,与顽军吴德胜部会合。与此同时,教导六旅十六团在杨承德、陈德率领下进入无棣小山一带,攻下大魏庄后,渡桃儿河向南推进,包围了驻老鸹嘴之顽军张子良部,歼敌1个营,活捉1名敌团长,冀鲁边区十六团与清河部队胜利会师。至此,冀鲁边区与清河区两个抗日根据地连成一片,实现了一一五师和山东分局的战略意图。

  11月 二地委设临北工委和临北办事处 李明华任临北工委书记,戴豪庭任临北办事处主任。

  冬 冀鲁边区《烽火报》社迁往宁津县王德普村 报社29多人和几台机器全部在该村地道里,坚持工作一年多。由于村党支部积极配合,群众掩护,保证了报社正常工作。为此,一分区授予王德普村“红色堡垒”村的光荣称号。

  冬 郑万刚起义 经过我党半年多的耐心教育,齐河县张保屯、宣章屯顽军郑万刚、郑德轩父子率500多人起义,改编为黄河支队,李聚五任支队长,梁国栋任政委,郑万刚任副支队长,郑德轩任参谋长。郑万刚的起义,改变了齐河北部敌我力量,对开辟齐河新区起了很大促进作用。

  1942年

  1月 冀鲁边区转移工作重点 为贯彻党中央“积蓄力量,恢复元气,加强团结,巩固内部,对敌伪斗争以政治攻势为主,以游击战争为辅,对国民党以疏通团结为主,以防止反共为辅”的方针,冀鲁边区各地、县委(工委)转移工作重点,补充了地方武装力量,加强了敌军政治攻势,向日伪岗楼、据点喊话,给伪军记“黑红点”,进行分化瓦解工作,收到很好的效果。

  2月 十七团攻打赵芙亭顽军 国民党山东保安七旅旅长赵芙亭部盘踞济阳三区,搜捕、残害我军侦察员和地方干部,袭击县、区抗日政府。八路军教导六旅十七团政委曾旭清派李聚五去与赵谈判,赵芙亭非但不听劝告,反而将李聚五驱回,并杀害我3名侦察员,反动气焰十分嚣张。于是,曾旭清指挥十七团两个营和齐河县大队,于旧历年三十晚上,在前、后张家村围攻赵旅,毙伤其150多人,俘虏200多人。赵芙亭带残部逃到济阳、齐河边境继续作恶。5月,我军出奇制胜,在大、小岱家村将赵残部全歼,赵芙亭被击毙。

  4月 教导六旅十七团改为3个地区队 为适应对敌斗争形势,十七团一营两个连与齐河县大队合并为一地区队,赖金池任队长,郝景川任政委,活动于齐河、济阳一带;二营两个连与德、陵县大队合并为二地区队,张宝珊任队长,赵淳任政委,活动区域为德县、陵县;三营两个连与平禹县大队合并为三地区队,李明生任队长,陈文惠任政委,主要活动在平原、禹城地区。另外,从各营抽出1个连组成基干营,由高子桂任教导员。各队(营)均辖3个连,共有兵力千余人。

  4月 邢仁甫回冀鲁边区 山东分局和一一五师派邢仁甫返回冀鲁边区任教导六旅旅长兼冀鲁边军区司令员。同时,派陆成道任军参谋主任,王文模任军区勤部政委。

  春 二地委运粮救灾 由于连年大旱,鲁北赤地千里,又加日寇残酷推行“三光”政策,群众生活十分困难,卖儿鬻女,逃荒要饭者甚多。据此,二地委积极组织救灾。一方面发动群众向当地地主借粮,一方面调集车辆,在部队的掩护下,穿越商临公路和封锁沟,从齐河、济阳向灾区陵县、德县运粮100万斤,救济受灾群众,渡过难关。群众深受感动,把送来的粮食当作“救命粮”,进一步密切到党群、军民关系,增强了抗战必胜的信心。

  6月9日 日军“扫荡”冀鲁边区 日伪军继冀中“五一大扫荡”之后,又纠集两万余人“扫荡”冀鲁边区。敌人所到之处,大肆杀害抗日军民,奸淫妇女,焚毁村庄,实行“三光”政策。同时,敌伪军围绕县界或主要公路两侧挖筑壕沟,增设据点。至8月中旬,据点增至456个,平均8个村1个,封锁沟达1140公里。鉴于形势严峻,山东分局和一一五师指示:分散坚持,提高警惕。冀鲁边区党委和军区也要求各地力避损失,精简机构,分散干部,组织小股武装,进行穿插活动。

  6月 二地委举行扩大会议 针对敌人“六九大扫荡”的严重局势,二地委召开县委书记参加的地委扩大会议。冀鲁边区副司令员黄骅参加了会议。这次会议分析了反“扫荡”斗争的形势,总结了经验教训,研究了今后工作方针。会议还着重解决了地方干部与部队干部的团结问题,加强了军政团结,提高了部队的战斗力,为夺取反“扫荡”斗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7月26日 刘少奇对冀鲁边区作重要指示 刘少奇在一一五师师部(驻山东临沭县朱樊时),由肖华联同,接见了正在山东分局党校学习的教导六旅十六团政委陈德和副团长杜步舟,听取了他们关于冀鲁边区情况的汇报,对如何坚持边区抗战作了重要指示。刘少奇指出:冀鲁边区战略地位很重要,是我们将来反攻的前哨阵地,一定要想尽一切办法坚持阵地,坚持斗争。斗争形式要随着形势的变化而变化。根据边区形势,主力部队可以抽出三分之一、三分之二,到情况较好的清河根据地整训。这样,既可以保存力量,避免不必要的伤亡,又可使留下的部队缩小目标,便于活动。留下的部队可以换成便衣,化为小分队进行分散隐蔽的游击战。要大力发展政治攻势,争取瓦解敌军。刘少奇还强调指出:只要坚持抗战,就一定能扭转形势,取得最后的胜利。山东分局和一一五师及时向冀鲁边区党委、军区传达了刘少奇的指示。经研究决定,从边区主力部队抽出两个营组成独立团,到清河垦区整训,剩下的部队化整为零,分散隐蔽活动,在原地坚持斗争。斗争实践证明,刘少奇的指示是完全正确的。

  8月 区党委确定边区战略方针 冀鲁边区党委在盐山,新海交界处驻地邢家王文村召开扩大会议,分析日伪大“扫荡”后的边区形势,研究制定坚持边区抗战的方针。王卓如在讲话中指出:边区抗日根据地已变成马蹄形斑点根据地,但不能认为已变成游击区和敌占区。我们党政军机关始终存在,没有退出,群众的心是向着我们的。区党委确定,在新的形势下采取如下斗争方式:(一)部队以连、排以至班组为单位,分散隐蔽,改穿便衣,机关跟随部队行动。(二)普遍进行形势教育,建立“两面”村政权,选派党员担任保长、村长、联络员,一面应付敌人,一面搜集情报。(三)地、县建立敌工工作部,通过各种关系开展对日伪军工作,在政治瓦解的同时,坚决镇压死心踏地的汉奸顽固派。(四)各县建立公安科、除奸保卫小组,打击日伪特务的活动。(五)继续开展挖地道、挖抗日沟和打狗运动,以便我军活动。边区各级党组织认真贯彻区党委的战略方针,及时改变斗争策略,依靠群众,共渡难关,坚持不懈地同敌人进行斗争。

  8月 区党委机关报《烽火报》改为《冀鲁日报》 该报由区党委宣传部副部长于寄愚兼社长,戴夫任总编辑,张镛任副编辑。

  9月 二地委建立群团组织 为了更好地组织、动员广大群众,粉碎敌人的“蚕食”进攻,广泛开展抗日斗争和各项工作,地委决定组建各救会和农、青、妇等群众团体。邱岩桂(女)任各救会主任兼妇救会主任,杨瑞林任农救会主任,金韶华任青救会主任,李玉池任回救会主任。

  12月 二地委实行党的一元化领导 冀鲁边区二地委在齐河县卞桥召开各县县委书记、县长会议,传达贯彻中央《关于统一抗日根据地党的领导及调整各组织间关系的决定》。根据中央决定和区党委的指示,将主力部队与地方党政军民的力量统一起来,十七团与二分区合并,实行一元化领导。十七团政委曾旭清任地委书记兼分区政委,十七团团长龙书金任分区司令员,原二分区司令员徐尚武改任副司令员,原地委书记兼分区政委郝炬改任地委分区副政委,地委委员还有李萍、关锋、孙子权等。从此,地委成为二分区最高领导机关,统一领导全区党政军民,广泛深入地开展抗日斗争和各项工作。

  12月 二地委派工作组到济阳开辟新区 为发展济阳县的党组织,开辟新区工作,地委派魏景山、刘照明、齐龙潭、王玉光、李月金等组成工作组,到济阳二区、五区一带,广泛发动群众,积极发展党员,组织武装力量,为济阳县党组织的建立打下基础。

  12月 二地委在吕家崖、盛家建立交通站 地委交通科在济阳县四区吕家崖、盛家建立交通三总站,刘志民任站长。主要任务是护送领导干部,传送秘密文件。

  1943年

  1月13日 二分区部队消灭伪军“铁三营” 临邑县伪军中队长刘长阵带领所谓“铁三营”200余人,到该县大杨一带抢粮,被三地区队队长李明生率领的区队和二分区八大队包围并予以全歼,刘长阵被活捉,后处决。在战斗中,李明生壮烈牺牲。

  1月中旬——下旬 日军“扫荡”二分区 日军为了控制津浦铁路及其东侧地区,调集济南、德州、惠民等地日伪军“扫荡”二分区。敌军发动的3次进攻均被我粉碎,我军也遭到一定损失。17日,日伪军8000多人,采用“拉网”和“铁壁合围”战术 ,袭击以平原县八区张士府为中心的根据地。二分区三地区队和分区独立营各两个连,平原、禹城县大队和大部分区队,平原、禹城两县党政干部及当地群众数千人,陷敌重围。分区部队与县、区武装英勇反击,创敌一路,掩护干部、群众突围,三地区队副队长任金贵、副教导员于殿珠,禹城县大队教导员李品三、大队长段尔达等300余名干部、战士壮烈牺牲。23日,敌人又以临邑夏口为中心,对禹城、临邑、济阳交界地带抗日军民进行大规模“合围”。地委、专署、军分区机关及部队千余人,集中火力猛攻敌之一路,趁敌措手不及突围。25日,我机关、部队转移到临邑王家楼村时,日伪军万余人再次乘汽车前来袭击。我军在龙书金、曾旭清指挥下,苦战4小时,掩护领导机关转移,分区副司令员徐尚武和50名勇士歼敌250余人后为国献身。后来当地群众把烈士遗体合葬在一起,建了“五十烈士墓”。

  2月3日 铁营洼反合围战斗 驻济南、天津、惠民、沧州、德州等地的日伪军两万余人,对冀鲁边三分区根据地——乐陵铁营大洼进行大“扫荡”。我三分区副司令员李永安率领的三分区直属五小队等约400人,被敌人重重包围。经过一天激战,因敌我力量相差悬殊,除王志诚率领部分人员突围外,三地委秘书张墨仙等人被俘,李永安、武大风、石月亭(阳信县副县长)、陈文秀、李清寿、罗伯森(又名姚恩清,三专署民政科长)等近300名干部、战士壮烈牺牲,敌人也被打死不少。

  2月11日 三汾水反“扫荡”战斗 庆云、乐陵、阳信、盐山等地日伪军千余人,到三分区党政军机关活动地区庆云县汾水王、汾水杨、汾水马一带“扫荡”。在反“扫荡”战斗中,三地委副书记张岫石、三分区副司令员杨承德、三分区电台台长张连仲壮烈牺牲,三地委组织部长李援落入敌手。不久,黄荣海调任三分区副司令员,李雪炎调任三分区副政委。

  2月14日 大桑树激战 天津、德州、沧州日伪军万余人,对以乐陵大桑树为中心的抗日根据地进行“合围”、“拉网”式的“扫荡”。当时,在这里活动的有一分区及靖远、乐陵两县部分武装。分区部队全体指战员向敌阵猛冲,杀伤大量敌人,但终因寡不敌众,除少数突围外,大部英勇牺牲。

  3月 日伪军对冀鲁边区实行严密封锁 日伪军强拉10万民夫,逼迫他们在冀鲁边区平原挖掘修筑纵横交错的封锁沟和公路网,并在封锁沟和公路网之间构筑岗楼、据点,妄图割断我抗日军民之间的联系。据不完全统计,整个冀鲁边区有封锁沟2800华里,占山东省的30%;公路8000华里,占山东省的31%;岗楼、据点840座,把根据地分割为点滴斑蹄形状,使我军机动性大减,斗争环境极端恶劣。鉴于此,山东分局指示:各级领导机关再缩减,抽出一些干部学习,留下坚持斗争的干部经常分散活动,每人带游击小组,以隐蔽的形式支持群众,打击特务;着重在敌区活动,减少境内小的游击区活动,并在群众条件好的村庄挖掘地洞、地道;各级会议日期一般不超过两天,平常定期接头,数小时即解决问题。

  3月 二地委组织工作队到济阳开展反封锁斗争 王家楼战斗后,日伪进一步推行“囚笼政策”,加紧对抗日基础较好的济阳四区进行“蚕食”、封锁,在济阳、临邑边界的夏口、洪庙、蒯家、温桥,直到刘家营,深挖封锁沟,增设岗楼、据点,企图分割、限制抗日武装的活动。为打破敌人的封锁,二地委抽调一批有斗争经验的军政干部组成工作队,到济阳三区建立基点村,深入发动群众,发展人民武装,开展反封锁斗争。二区和五区区委建立后,进一步加强了反封锁斗争的领导。

  4月10日 余致远自尽殉国 日军以万人兵力,对鬲津河以南进行“扫荡”。乐陵县长余致远带县大队和县府干部共200余人,从茨头堡转移到邢官庄时被日伪军包围。。余致远为掩护机关和部队突围,与一个通讯员被包围在一座房子里,战斗到只剩下1颗子弹时,他咬破获手指,用鲜血在墙壁上写下“生前不能孝父母,死后鲜血为国流,嘱我抗日众同志,踏我血迹报国仇”,自尽殉国。

  4月 杨洪恩壮烈牺牲 冀鲁边二专署秘书主任杨洪恩,到临邑县五区检查工作,途中被日军逮捕,敌人软硬兼施,要他供认共产党员和抗日干部,他坚贞不屈,被日军的狼狗活活咬死,表现出一个共产党员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春 二分区发动群众挖交通沟和地道 面对日伪军的“扫荡”、封锁,二分区在各小块根据地发动群众改造地形,挖交通沟、地道,尤以陵县四、五区的一些村庄较好。这些交通沟、地道,在反“扫荡”斗争中发挥了很大作用。日伪来“扫荡”时,我抗日军民就进入交通沟和地道与之周旋,避免了不少损失,保存了力量,有力地打击了敌人。

  5月 乐陵县开展反封锁斗争 从日伪军对冀鲁边区进行大规模的“扫荡”、“蚕食”以来,处于边区中心区域的乐陵、庆云、宁津等县,完全被敌人封锁。为打破这种困难局面,各县县委、县政府广泛发动群众,采取军事斗争与政治斗争相结合的方法,开展反封锁斗争。其主要措施是:教育群众欺骗敌人,修路少去人或磨洋工,挖沟上窄下宽,一踩就塌;在半路上“劫”民夫或“打散”民夫;白天修路挖沟,晚上破路填沟。同时,大力瓦解伪军,凡能争取过来的尽量争取,使之为我工作,或成为我所掌握的武装力量,对死心塌地的汉奸坚决镇压。

  6月30日—7月15日 邢仁甫谋杀黄骅,投敌叛变 教导六旅副旅长兼冀鲁边军区副司令员黄骅,于6月30日上午在三分区的新海县(现河北省黄骅县)大赵村召开边区侦察通讯会议。参加会议的有参谋主任陆成道,政治部锄奸科长陈云彪,司令部二股副股长崔光华、五股股长池田、行政管理股副股长解玉山(下午禾出席会议),一分区作战参谋董兴根,二分区侦察参谋刘金才,三分区侦察参谋迟麟兆和侦通站长齐耀庭等。教导六旅旅长兼冀鲁边军区司令员邢仁甫,资产阶级世界观未得到改造,个人主义膨胀,以至发展为个人野心家,对党不满。他经过长期密谋策划,指使军区司令部手枪队队长冯冠奎带领10多名手枪队队员,于30日下午黄昏闯入会场,将黄骅、陆成道等5人杀害,齐耀庭、池田、刘金才、迟麟兆等4人被打伤。接着,邢仁甫又策动军区独立团团长冯鼎平拉独立团叛变,遭到团里多数干部的抵制,使其阴谋败露。7月15日,区党委决定在新海县毕王文村以开会为名,派部队逮捕邢仁甫,但执行任务的部队中有人违纪鸣枪,使邢仁甫逃脱。以后,邢仁甫先后到天津、洛阳投降了日军,被委任为“六县剿共司令”;日本投降后又投靠国民党,任天津军统站一级少校组长,河北三专署专员兼保安司令。1949年天津解放时,邢仁甫被抓获,1950年10月押赴盐山县城处决。

  7月 太平镇伏击战 日军从天津调齐燮元伪治安军十四团三营500余人,到济阳县太平镇安设据点。冀鲁边二军分区司令员龙书金、副司令员赖金池,率分区独立营与济阳县大队共1500余人,在济阳县太平镇与罗家码头之间大路两侧设下埋伏,毙其营长孙继元以下20余人,生俘400余人,缴机枪13挺、步枪300支和33车弹药物资。

  9月14日 二分区反“蚕食”斗争战果辉煌 龙书金带领二分区主力部队,在当地500多名手执铁锨、红缨枪群众的配合下,进行了一次大破袭,一夜之内,几乎破坏了所有的公路,拔除了临邑至盘河60余里之间的岗楼10多个。从上月中旬以来,在一个月的反“蚕食”斗争中,攻克敌碉堡、岗楼30多座,打破了被敌人分割、封锁的不利局面。

  11月23日 一、二地委要求各级干部学习整风文件 根据上级指示和《大众日报》社论《备战中要贯彻整风学习》的精神,冀鲁边一、二地委向各县委发出指示:组织县、区干部认真学习中央规定的《整顿党的作风》、《反对党八股》、《反对自由主义》等整风文件。之后,各县先后开展了整风学习。在学习中,大家认真阅读文件,座谈讨论,检查思想和工作。通过整风学习,进一步加强了部队与地方、本地干部与外地干部之间的团结,改进了思想作风,坚定了革命立场。

  12月 冀鲁边区党委召开扩大会议 会议在老鸹嘴召开。二地委参加会议的有郝炬、孙子权、龙书金及分区副政委李恒泉。会上,传达了山东分局2年工作总结,以整风精神总结了冀鲁边区工作的经验教训,揭露了邢仁甫叛变的罪行,研究了与清河区合并等事宜。

  1944年

  1月 冀鲁边区与清河区合并为渤海区 为适应新的斗争形势需要,经北方局批准,山东分局和山东军区决定:清河与冀鲁边区两区党委、军区合并,成立渤海区党委、渤海军区、渤海行署。景晓村任区党委书记、兼军区政委,王卓如任副书记兼组织部长,陈放任宣传部长;杨国夫任军区司令员,龙书金任副司令员,袁也烈任参谋长,周贯五任政治部主任;刘其人任行署主任兼军区副政委,李人凤任行署副主任。区党委、军区、行署区分别辖6个地委、军分区和专署。原冀鲁边所辖各县划为渤海区一、二、三地委,军分区、专署也称渤海一、二、三军分区、专署。一地委书记兼一军分区政委陈德,专署专员王亦山,军分区司令员傅继泽、副司令员仉鸿印、副政委康伯明,辖乐陵、吴桥、东光、南皮、沧县、靖远、振华等县;二地委书记兼二军分区政委曾旭清,副书记兼军分区副政委郝炬,专署专员孙子权,军分区司令员龙书金(兼)、副司令员赖金池、副政委李恒泉,辖德县、德平、禹城、临邑、齐河、商惠、杨忠、匡五等县;三地委书记兼三军分区政委李广文,专署专员王道和,军分区司令员刘贤权、副司令员黄荣海、副政委李雪炎,辖庆云、无棣、阳信、惠民、盐山、新海等县。

  1月 撤消齐济县、分建齐临、济阳县 根据斗争形势的变化,为便于领导和活动,二地委决定撤消齐济县,齐河(路北)和临邑合并为齐临县,王希平任县委书记,李聚五任县长;建立济阳县,李萍兼县委书记,张振国任副书记,王其元任县长兼线大队长。

  2月 渤海区党委、军区召开高干会议 区党委、军区召集地委书记、军分区司令员以上干部会议,分析了形势,总结了经验教训,确定了“坚持斗争,坚持阵地,掌握有利时机,改善阵地,积极扩大解放区,打通各军分区联系”的斗争任务,研究了政策与策略,并提出了以下具体意见:一、坚持以游击战争为主,但不放弃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和对敌人兵力薄弱的据点的阵地攻坚战;有计划地在一定地区消灭和驱逐敌伪军,扩大根据地,积蓄力量,准备反攻。二、开展拥军爱民、拥军优属活动,发动群众参军,整编和扩大县、区武装,发展民兵。三、加强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和部队的思想政治工作。四、加强对敌军的政治攻势,瓦解伪军。五、加强整风学习,提高广大党员和干部的革命事业心,增强党性,加强团结。

  3月 二地委召开整风会议 地委和专署、军分区负责同志及各县县委书记参加了会议。主要内容是贯彻渤海区高干会议精神,并着重解决以下几个问题:一、因1943年划县时地委内部引起的矛盾;二、减租减息工作;三、开辟德平的工作;四、布置迎接大反攻。

  5月5日 渤海区开展整风学习和审干工作 渤海区党委、军区、行署机关,继续深入开展整风学习和审干工作。区党委以举办党校和召开整风学习会等形式,分期分批集中县以上领导干部进行整风学习和审干工作。随后,全区整风学习陆续展开。

  6月上旬 鲁北军民发起夏季攻势 渤海一、二、三军分区抗日军民,对盘踞在各县的日伪军展开夏季攻势,迫其逐步收缩。7日,李聚五率齐临大队包围表白寺伪据点,通过政治喊话,宣传政策,正取90名伪军反正。

  8月1日 振华县军民开展大破袭 从开始夏委攻势以来,振华县大队奇袭了大曹庄、詹庄、蒋家岗楼,连克小店、道口、孟集等据点,共歼日伪军400多人。县委动员全县人民,一夜之间将敌人的封锁沟、公路、电线全部、毁坏,将所有伪乡、保长全部“抓起来”(系命令他们躲避几天),将全县的“良民证”、“户口册”一律烧毁,将敌人的伪组织全部打烂。留在县境内的伪军,犹如惊弓之鸟,惶惶不可终日。

  9月13日 临邑县城解放 渤海二分区部队攻克临邑县城,歼敌大部,并拔除城南巩家日伪据点,全歼守敌1各营。在此次战斗中,二分区副政委李恒泉为国捐躯。辛国治继任分区副政委。

  9月18日 乐陵解放 一分区部队在乐陵县、区武装的配合下,先后拔除乐陵县境内的日伪据点,迫使驻县城之敌撤走,乐陵县全境解放。撤出乐陵县城的近千名伪军,在警备队长何书茂的带领下,向惠民逃窜,途中被商河独立营追至阳信县南部样湖村全歼。

  10月 二分区积及开展统战和瓦解伪军工作 二分区认真坚持统一战线政策,积极开展团结友军和瓦解伪军工作,取得显著效果。对上层人士、社会名流,由分区领导人曾旭清、龙书金出面和他们谈心,晓以民族大义;对于伪军用记“黑红点”的方法建立《善恶录》,争取好的,打击坏的;争取和改造了大多数伪村长。由于采取上述措施,从1943年下半年以来,全区共瓦解伪军600多人,在陵、临、平、禹等县结合部的大部敌人据点里,都有了我们的关系。他们在为我传送情报、掩护干部、购买弹药方面,以及在后来拔除敌人岗楼时,都起了积极作用。

  11月 二分区群众运动蓬勃发展 由于拔掉敌人一批岗楼、据点,全区军民情绪更加高昂。有些村庄掀起了雇工增资、减租减息、反贪污、向大户借粮和参军拥军等群众运动,广泛开展了“共产党领导我们打天下”、“农救会领导我们翻了身”等内容的宣传教育活动,对提高群众的思想觉悟和政治热情起了很大作用。

  下半年 二地委部署减租减息工作 根据上级指示,地委部署4个月内完成减租减息任务,树立基本群众的优势。此后,各县进一步开展减租减息,斗争抗拒减租减息有民愤的恶霸地主和不法富农。振华等县还普遍发动群众,开展了反奸诉苦运动。

  1945年

  1月 二地委召开城市工作会议 为了传达贯彻渤海城市工作会议精神,二地委在陵县盐场村,由组织部长李萍主持召开城市工作会议。会上,李萍传达了渤海区城市工作会议精神,研究了贯彻意见。会议决定:建立济南、德州两个工委和济南(第一)武工队、德州(第二)武工队、禹城(第三)武工队。其任务是:开展城市秘密工作,购买武器、药品,发动群众破坏铁路等。

  3月15日 日伪军袭击济阳和三边县抗日武装 伪济阳县大队300余人,配合从济南出动的日军,袭击济阳和三边县抗日武装。在济阳县五区坡杨家村,济阳县大队机枪班为掩护大队突围,李克明等18名战士壮烈牺牲。济商惠三边县在惠民李毛村亦遭敌人袭击,三边县委书记丁润生、县大队副队长陈立民和一连长季学文英勇献身,指导员李文俊负重伤,不久也为国捐躯。县大队共伤亡60余人,损失机枪2挺、长短枪60余支。

  春 各县动员青年参军 振华县武装由500人扩大为1000人,并两次升级到主力部队。德县在新安街搭台唱戏,欢送新兵入伍。庆云、乐陵等县也掀起动员参军高潮。

  5月 济南工委建立 为加强对济南市的地下工作,渤海区党委决定建立济南工委,调一地委书记彭瑞林任工委书记,李萍任组织部长,李玉农任宣传部长。

  7月—8月 渤海军区发起夏季攻势 在此次攻势中,二分区部队在地方武装配合下,于7月23日攻克德平县城,8月9日解放陵县。三分区部队于7月30日收复庆云县城。振华县、区武装集中兵力,分路包围、攻克敌人的据点、岗楼,毙、伤、俘敌200多人。除县城外,全县122处据点、岗楼,均被攻克。

  8月上旬 二分区部队向外围发展 二分区部队在齐河境内打下了几个据点后,进攻到济南城下,占领了黄河大桥下的鹊山一带,并在这里建立了马牙区、清宁区。接着,又包围和消灭了经常活动在齐济一带的汉奸聂宜增部,聂以下300多人被击毙。

  8月上旬 二分区组建黄河大队 渤海二分区为了向黄河沿岸发展,根据上级指示,建立了“黄河大队”由彭瑞林兼任政委,路有水任副大队长,该大队后归济南工委领导。

  8月15日 日本投降,抗日战争胜利 日本天皇裕仁宣布日军无条件投降;9月2日,日本政府正式签署投降书,抗日战争胜利。喜讯传来,全区军民欢欣鼓舞,热烈庆祝,并决心乘胜前进,夺取更大的胜利。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