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首页 > 抗战研究 > 抗战大事记 > 广东抗战大事记 > 内容正文

东莞14年抗战史 东莞人民举起华南敌后抗战旗帜
来源:东莞时间网   2017-10-18 15:49:29

  在东莞,虎门要塞沦陷,企石沦陷,出口贸易中断,工商业凋零,日军发动大小“扫荡”、“清乡”先后达数十次之多,其中在华南最大一次万人“扫荡”就 发生在这里……整个东莞笼罩在一片恐怖气息之中,全市伤亡人数至少36651人,全境人口由88.19万锐减至16万人,荒地达到23.2万亩,整个城市 处处残垣断壁,街道上随处可见裹着血肉的瓦砾,原本繁华的岭南古城市了死寂沉沉的废墟。

  回望这段苦难,我们不能忘记,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史册上,也记载着东莞人民的光辉篇章;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丰碑上,铭刻着东莞人民的不 朽功勋。东莞人民在抗日战争中,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和牺牲,仅是被省民政部门授予“革命烈士”称号的就有400多名,抗日先烈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不朽的民族 之魂。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回首这一人类的空前浩劫,回望正义力量终得伸张,太多的血泪回忆与历史警示,值得人们永久珍藏:

  70年前的战火硝烟虽早已散去,但东莞人民英勇抗战创造的光荣历史永不磨灭。

  70年前救亡图存的历史任务虽已完成,但东莞人民浴血奋战铸就的伟大抗战精神依然存在。

  70年前当和平无比可贵到来之时,但东莞人民也从历史中汲取着不断前行的力量,向所有不幸在战争中罹难的人们献上庄重的祭奠,为鲜血铸就的胜利立下铮铮誓言:绝不让历史悲剧重演,让和平的阳光洒满人间。

  我们铭记这段历史,不仅是为了不能忘却的纪念,更是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了人类永久的和平和发展!

  日军入侵华南

  东莞人民举起华南敌后抗战旗帜

  只有经过岁月的冲刷,历史才会显露最真实的底色。70年光阴流转,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硝烟早已散去,但其正义战胜邪恶、光明战胜黑暗的历史法则愈加彰显。

  东莞,以不畏强暴、绝不屈服的气节,担当起华南敌后抗战的重大责任。

  时间回到1938年10月12 日这一天。日本南支派遣军从广东惠阳大亚湾登陆,开始了对华南的全面入侵。仅10多天时间,就攻占了华南最大城市广州及周边各县和东江下游地区。

  就在日军登陆大亚湾的第二天,中共中央电示广东省委和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要在东江日占区后方开拓游击区”。在日军登陆华南的第三天,中共东莞中 心县委在东莞就组建了一支由共产党直接领导的人民抗日武装,并率领这支抗日武装和发动其他民众武装,迅速开展敌后抗战。可以说,东莞敌后抗战是华南敌后抗 战的开端。

  《东莞抗日实录》记载着这段历史:1938年10月19日,石龙沦陷,县城危在旦夕。中共东莞中心县委迅速派出模范队以及另一支掌握的抗日武装东莞 壮丁常备队(简称常备队),开赴东江南岸的榴花、峡口、西湖、京山一带防守,反复打退了日军的渡河进攻。11月13日,这两支抗日武装挑选40人渡过江 北,与石碣刘屋村自卫队一起,在刘屋村与日军展开激战,打退了敌人,但牺牲22人,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华南人民武装对日军较早的有组织的抵抗。

  11月20日,日军占领莞城,东莞全面沦陷。模范队和常备队一部转移到大岭山地区开展敌后抗日游击活动。1939年1月,模范队一部和东宝惠边人民 抗日游击队,以及各区地方党动员来的武装人员,共200多人,集中东莞清溪苦草洞整训,统一整编为东(莞)宝(安)惠(阳)边人民抗日游击大队。中共东宝 县委领导这支抗日游击队,在东宝惠边敌后开展独立自主的抗日游击战争。东宝惠边人民抗日游击队在游击战争中不断发展壮大,后来成为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 纵队的前身之一。

  从1938年10月12日这一天起,东莞正式进入“二战时间”。其后7年,东莞全境推动敌后抗日游击战争,与全国人民一道赢得了最后的胜利。而伟大 的胜利,饱含巨大的牺牲,更铸就不屈的信念。《广东年鉴》、《广东省政概况》如是记载着抗战前的“东莞模样”:20世纪30年代初的东莞,是一个土地肥 沃、物产丰富的大县。

  然而,由于日本帝国主义入侵,这场浩劫使东莞短短几年间人口大幅锐减、农业直线下降、工商凋零,人民生活极度贫困。

  ——1934年东莞人口有88.19万人,1943年全域人口仅为16万人,比1934年的88.19万减少了81.9%;

  ——1935年东莞稻谷产量533.17万担,1941年预算稻谷产量354万担,比1935年减产179.17万担;

  ——1937年东莞炮竹和烟花在国际市场上久负盛名,1938年10月日军侵占东莞后,东莞炮竹生产全面停顿,炮竹烟花业务完全中断。

  从历史档案、报刊资料以及东莞32个镇街开展社会调查而综合统计得出的数据:1937年至1945年抗日战争期间,东莞市人口伤亡总数至少36651人,被毁房间上万间。

  在抗战历史的大浪淘沙中,东莞放射出愈加夺目的光辉。她的坚守,捍卫了尊严;她的信念,熔炼成一笔精神财富;她的贡献,改变了很多同胞的命运。

  抗日根据地

  大岭山创建东江地区最早根据地

  风起云涌的时代变迁,折射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昭示着一个永不过时的朴素道理:伟大的胜利,必须蕴有深刻的智慧。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指出:“没有根据地,游击战争是不可能生存和发展的。”

  东莞进行的敌后抗日游击战争,就是以根据地作为依托。据记载,至日本投降前夕,东莞形成了以路西(广九铁路以西地区)、路东(广九铁路以东地区)、水乡(高埗、中堂一带)三大块抗日根据地,统称东莞抗日根据地(1945年起称为东莞解放区)。

  其中,大岭山抗日根据地是东莞最早的抗日根据地,也是东江地区最早建立的抗日根据地之一。

  《东莞抗日实录》记载,1940年10月,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三大队奉命从布吉乡挺进东莞大岭山地区,开辟大岭山抗日根据地。经过半年多的艰苦斗 争,大岭山抗日根据地初步建立了起来,面积达130多平方公里,人口10多万。“大岭山抗日根据地的创立,为东莞乃至东江地区敌后游击战争的发展打下了基 础。在敌后抗日游击战争中,东莞抗日根据地不断得到巩固和发展。”书中如是评价大岭山抗日根据地创立的意义。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时间到了1944年7月。抗日民主政权东宝行政督导处的成立,标志着路西抗日根据地的正式形成。其中在东莞的辖区有六个,即东莞新一区、新二区、新 三区、新四区、新五区和梅长塘区。1945年4月,抗日民主政权路东行政委员会成立,标志着路东抗日根据地的正式形成。1944年9月至1945年1月, 东江纵队先后派出第一支队三龙大队和猛豹大队,开辟了东莞水乡抗日游击基地。东莞抗日根据地成为东江抗日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东江抗日根据地被中共中 央列为全国十九块大的抗日根据地(解放区)之一。

  伟大的胜利,凝聚同仇敌忾的力量,见证守望相助的情谊。在抗战最为艰苦的时刻,东莞抗日根据地成为东江纵队坚持敌后抗战的重要阵地和坚强后盾。根据地人民大力支持、积极配合部队作战。他们为部队送粮食,送情报,站岗放哨,运送弹药,缝补衣服,救护伤员,带路送信等。

  于苦难中表现出的英雄气概,东莞人民面对绝境的顽强意志,心怀天下的责任担当,威慑了敌人更震撼了世界。

  在抗战精神的感召下,众多东莞人纷纷投身抗战洪流。史料中这样记载,根据地内成立了普通民兵和武装民兵,成为东江纵队作战的有力助手。东莞抗日根据 地为东江纵队提供了大量兵源和干部。根据地的人民群众,踊跃送子弟参军参战。东莞人担任东江纵队大队级以上领导职务的有30多人,其中担任支队(团)以上 领导职务的就有14人,占纵队总数的24%,最高领导职务为王作尧,任东江纵队副司令员兼参谋长。

  东莞抗日根据地为东江纵队提供了必要的经济和给养。在开展东江纵队成立一周年纪念活动时,东莞抗日根据地群众送来大批慰劳物资,其中现金和储券共17万多元,枪支弹药一批。

  在中国抗日战争高高飘扬的胜利旗帜上,浸染着东莞人民的宝贵鲜血;在这样一种舍生忘死的精神面前,日本帝国主义的失败命运早已注定。

  敌后战场

  支持配合中国战场、太平洋战场

  朱德曾以中国解放区抗日军总司令名义,于8月15日致电在南京的日本“中国派遣军”总司令冈村宁次,命令他及其所属一切部队,停止一切军事行动,听 候八路军、新四军及华南抗日纵队的命令,向人民军队投降(被国民党军队包围的日军除外)。其中明确指出:“在广东的日军,应由你指定在广州的代表,至华南 抗日纵队东莞地区,接受曾生将军的命令。”这是东莞敌后抗战在华南以致全国抗战中的重要历史地位的“历史证据”。

  在这场正义战胜邪恶、光明战胜黑暗、进步战胜反动的伟大胜利的抗日战争和反法西斯战争中,东莞作为华南敌后战场的“枢纽”,在中国共产党创建和领导下,1943年12月成立的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成为华南敌后抗战的中流砥柱。

  当时华南敌后战场态势是,东莞处于广州和香港之间,广九铁路横贯其中。日军占领广州、香港后,把广九铁路和这两座大城市作为交通运输大动脉和中转 站,以此支撑在中国大陆和太平洋战场的作战。因此,敌我双方都对东莞这块战略要地进行争夺。东江纵队在东莞开辟的敌后战场,成为东江乃至华南敌后战场的重 要组成部分。许多重要战斗,成为华南敌后战场的著名战斗。史料真实地记录了那段历史,再现了那段烽火岁月。

  据记载,被日本《读卖新闻》称为日军进军华南以来“首次遭遇真正对手”的黄潭战斗、日军自认“进军华南以来最丢脸的一仗”的百花洞战斗、粉碎日军占 领华南以来最大的一次万人“扫荡”、致使日军大队长败归后剖腹自杀的梅塘反击战、破坏广九铁路交通的破袭战、开辟水乡根据地的冼沙袭击战和高埗攻坚战、对 日军最后一战的莞太线迫降战等等。抗战期间,延安《解放日报》曾多次以显著版面,报道东江纵队在东莞敌后战场进行的重要战斗和取得的战绩。

  东莞敌后抗战,严重威胁日军的广九铁路交通运输线和广州、香港两个中转站。1943年秋,盟军加强了太平洋战场的对日攻势。日军为挽救太平洋战争的失败,决定以中国大陆作为垂死挣扎的基地,急需打通平汉、粤汉和广九铁路,以巩固香港、广州两个中转站。

  为保障广九铁路沿线的安全,日伪军于11月11日出动9000多人,号称万人,向大岭山抗日根据地实行万人“扫荡”,但以失败告终。东江纵队在广九 铁路沿线频频出击敌人,卡断日军的铁路交通运输线,使日军“全线通车”计划始终未能实现,因而扰乱了日军战略部署,牵制了日军战略行动,配合和支持了全国 抗日战场、南洋人民的抗日民族解放战争以及盟军在南太平洋的对日作战。

  东莞敌后抗战,受到中共中央的重视和肯定。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共中央迅速作出受降部署,把中国解放区划分为华北、华东、华中和华南四个受降区,安排八路军、新四军和华南抗日纵队受降。

  在抗战最为艰苦的时刻,东莞抗日根据地成为东江纵队坚持敌后抗战的重要阵地和坚强后盾。根据地人民大力支持、积极配合部队作战。他们为部队送粮食,送情报,站岗放哨,运送弹药,缝补衣服,救护伤员,带路送信等。

  于苦难中表现出的英雄气概,东莞人民面对绝境的顽强意志,心怀天下的责任担当,威慑了敌人更震撼了世界。

  肆

  最可爱的人

  从东莞出去

  的抗战仁人志士

  历史可以被尘封,但绝不能被忘记。在这段历史中,光荣与屈辱交织、辉煌与苦难辉映,东莞人在世界反法西斯斗争中所留下的这浓重一笔,记载的不仅仅是一场场冰冷的战役,背后也是东莞出去的仁人志士们一段段可歌可泣的回忆,值得东莞人民无限自豪。

  东莞籍的国民党军队官兵,在抗日战争的正面战场上浴血奋战。

  1932年1月28日,中国军队第十九路军总指挥蒋光鼐,与军长蔡廷锴(罗定人),发动了震惊中外的淞沪抗战。他们指挥第十九路军将士浴血奋战一个多月,毙伤日军1万多人,迫使日军四次增兵,四易其帅,打破了日本速战速决的计划和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成为全国抗战的前奏。

  蒋光鼐和蔡廷锴由此成为闻名中外的抗日名将。当时十九路军中有不少东莞籍官兵,他们在淞沪抗战中表现十分英勇,为家乡人民增了光。第九战区长官司令 部机要室少将主任林绍棠,参加了抗击日军的三次长沙会战。第十二集团军副司令徐景唐、张达,参与指挥粤北会战,重挫了侵粤日军,牵制了日军北上。日军投降 后,徐景唐和张达奉命到汕头主持第七战区的受降。

  在国民政府各部门、各团体任职的许多东莞籍人士,积极做好所担负的抗日工作。全面抗战爆发后,历任国民政府外交部部长、国防最高委员会秘书长和行政 院代理院长的王宠惠,为中国抗战外交作出了贡献。1943年11 月,王宠惠作为蒋介石的随行人员,参加中、美、英三国首脑在埃及开罗举行的会议,商讨联 合对日作战计划和击败日本后如何处理日本等问题。王宠惠参与了《开罗宣言》的起草。在草拟和讨论过程中,王宠惠据理力争,维护中国国家主权,使《开罗宣 言》明确宣布日本攫夺之中国领土如东北、台湾与澎湖列岛,自应归还中国。

  1945年4月25日至26日,联合国制宪会议在美国旧金山举行。王宠惠作为中国代表团成员,出席了这次会议,参与制定联合国宪章,主持宪章条文的中文本最后的审核和文字润色,并作为中国签字代表之一,在联合国宪章上签字。

  东莞一批爱国青年学生和知识分子,奔赴延安投身抗日斗争。他们历尽千难万险,来到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在抗日军政大学、陕北公学、马列学院、 中央党校等革命学校学习,毕业后,或留在延安工作,或被分配到全国各地,从事抗日斗争。这些知识分子中,有莫富图(丁农)、袁鉴文、谢阳光、赵学、蔡子 培、祁和(祁瑞和)、陈和兴、杨建培、田心、何城、徐希、任泊生、王匡、李任之等。据不完全统计,从1937年到1938年,东莞先后有20多名青年学生 和知识分子奔赴延安学习,大多成为抗日战争的骨干和共产党的优秀干部。

  东莞抗战涌现不少“抗日家庭”

  伍

  东莞抗战故事

  看奉献:

  一家15口投身抗日队伍

  东莞人民在抗日战争中,表现出同仇敌忾、奉献一切的爱国热忱。在民族危难、家园沦陷的时刻,东莞人民奋起抵抗外来侵略者,涌现了不少“抗日家庭”。

  厚街“小坞园”王氏家族先后有王琪、王作尧、王启光、王章、王步尧、王侬、王兰、王焕尧、王珍等15人投身抗日斗争,“小坞园”也成为中共地下党组织和抗日游击队的活动据点。

  厚街菊塘坊王氏(庆记)家族先后有王晓、王磊、王永祥、黄高阳、陈铭炎等26人参加抗日战争,其中5人壮烈牺牲;1998年重阳节,香港特别行政区 政府隆重举行仪式,将东江纵队港九独立大队115名抗日烈士名册安放在纪念花园的纪念龛内,名册中列有这个家族的王月娥及其母亲黄娥妈两人的英名。

  看意志:

  许多女青年参加游击队

  东莞人民在抗日战争中,表现出英勇顽强、不屈不挠的民族意志。在东莞抗日战场上,有一批“娘子军”和“小鬼兵”,他们虽然身份特殊,但作战同样勇敢,成为东莞抗战史的一个个闪光点。

  巾帼不让须眉,东莞许多爱国女青年参加了抗日游击队。

  东莞抗日模范壮丁队女战士陈文慧,请缨参加东江抗战史上著名的榴花阻击战,成为东莞第一位上阵杀敌的抗日女战士。东莞有许多少年参加了东江纵队,被编入“小鬼班”,成为抗战小英雄。

  东江纵队独立第三中队的黄友“小鬼班”,在东莞凤岗老虎山顽强阻击近100倍之多的日军,全班壮烈牺牲。

  延安《解放日报》曾以《东江纵队五少年以一当百光荣殉国》为题,报道了他们的英勇战斗事迹。

  看团结:

  港女教师送七子回莞抗日

  东莞人民在抗日战争中,表现出团结一心、共赴国难的真诚觉悟。在东莞人民抗日队伍中,有许多是海外华侨和港澳同胞。东江华侨回乡服务团东宝队有六七 十人,回到东莞、宝安两县广九铁路沿线地区开展抗日斗争。东莞籍的侨胞卢克敏、黄锡良分别从吉隆坡和香港回来参加抗战,成为东江纵队支队和大队级干部。

  泰国华侨钟若潮、张兴、杨仰仁,马来亚华侨叶凤生、颜金榜、刘荫、陈现、黄志强等,先后在东莞敌后战场壮烈牺牲。

  香港女教师李淑桓,先后送七个子女参加八路军和东江游击队,她本人也参加了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实现了“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抗日人人有责”的誓言,被誉为“东江游击队之母”。她一家有四人在抗战中先后牺牲,其中一个儿子以及她本人牺牲在东莞大地上。

  看气节:

  血战3天300多人壮烈殉难

  东莞人民在抗日战争中,表现出视死如归、杀身成仁的民族气节。在怀德乡和良横乡发生的抗击日军的血战,惊天地,泣鬼神。东莞民众抗日自卫团第一集训 大队以及怀德和周边各乡的自卫队,在怀德乡与装备优势的日军血战3天,300多人壮烈殉难。良横乡联防自卫队在抗击来犯日军时,立下“人在阵地在,人亡阵 地亡”的誓言。

  当日军攻入村庄,他们与敌人展开肉搏战。钟振堆被砍断左臂,继续坚持搏斗,后又被砍断右臂,在双臂尽失的情况下,以身躯与敌人同归于尽。良横乡保卫 战,有54位村民为国捐躯,被当时的广东省政府赞誉为“奋勇抗敌”、“忠勇可嘉”。共产党员李一之就义前,视死如归,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最后被日 军割断舌头,连捅十七刀,壮烈牺牲。

  民兵中队长李成章在战斗中被俘,受尽酷刑,坚强不屈,最后被日军绑在马后,驱马飞奔,活活拖死。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