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过禅城区龙津村牌坊,矗立正中央的廖锦涛烈士铜像映入眼帘。后方两株木棉树高高耸立,枝干似铁,一如烈士的铮铮铁骨。
廖锦涛,1914出生于南海县南庄龙津乡海边村(今属禅城区)。1936年到澳门工作后,廖锦涛参与组织抗日救亡活动,并加入中国共产党。此后,在他的推动下,澳门和中山县抗日救亡运动蓬勃开展。1938年,他任中共澳门工委书记,组织带领澳门四界救灾会回国服务团赴广东前线,支援抗日救亡运动。1941年,廖锦涛在政治逆流中被捕不幸遇害,年仅27岁。
组织策划澳门抗日救亡活动
廖锦涛年幼丧父,少年时期辗转来到广州入读中学,此后进入广州大学政治经济学系学习。大学期间,他积极参加进步团体活动,埋下了革命的种子。1936年,经亲友介绍,廖锦涛到澳门岐关车路公司成为一名办事员。
彼时,抗日救亡运动席卷全国各地,大大激发了港澳同胞的爱国热情。廖锦涛一到澳门,就以车路公司为阵地,团结部分职工和知识青年,建立读书小组,组织文化界救国会,成立中国青年救护团、“前锋剧社”等进步组织,以公开和半公开的形式进行抗日救亡宣传活动。他经常利用假期,与剧社中的爱国青年一道,到邻近的中山县各乡村演出话剧、演唱救亡歌曲等。
廖锦涛故居大厅内陈列着廖锦涛烈士半身雕像。
由于表现积极,1937年春,廖锦涛被吸收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担任中共澳门特别支部组织委员,中共澳门工委组织委员、工委书记。
“七七事变”爆发后,澳门各种爱国团体纷纷成立。1937年8月,澳门最大的抗日救亡团体“澳门四界救灾会”成立,廖锦涛当选为理事会理事兼宣传部副主任。“四界救灾会”团结了大批爱国青年,开展筹募、慰劳、宣传等活动。在筹募活动中,“四界救灾会”发动面之广、筹募成绩之巨大,前所未有,因此深受澳门各界人士信赖。这些活动中,廖锦涛是主要的策划组织者之一。他还经常率领宣传队,到中山县湾仔乡等地慰劳抗日驻军,或上演抗日救亡的街头剧,深受军队和乡民的欢迎。
带领服务团大力支前抗战
1938年10月,广州沦陷,华南抗战局势空前严峻。遵照东南特委指示,澳门四界救灾会组成回国服务团,发动和组织爱国青年回内地参加抗日工作。廖锦涛任团长,先后组织11个队(其中8个由他本人率领)、共160多人回国,足迹遍及广东省的西江、东江、北江和珠江三角洲等地。
在廖锦涛的影响和带动下,他的大妹廖明、小妹廖坚参加服务团奔赴抗日前线。他的妻子麦苇将出生仅3个月的女儿托付给母亲后,亦参加服务团与丈夫并肩作战。同年11月、12月,廖锦涛先后率服务团第一、二队奔赴高明、开平和鹤山等县开展抗日救亡工作。在他的带领下,队员们克服艰难险阻,在当地大力宣传抗日,极大调动起民众的抗日热情。
1939年春,廖锦涛率领回国服务团第一、二队进入国民党第十二集团军政治工作总队,从事军队的政治思想工作。同年7月,廖锦涛受上级指派返回澳门,组建服务团第六、七队,参加驻扎粤北的十二集团军政工总队。廖锦涛先后担任训练班中共地下工作委员会书记、政工总队部总支书记。至1939年底,服务团一、二、六、七队共发动1000多名农民青年参加从属第十二集团军的志愿兵团,成为当地抗击日军的基干力量。在1939年冬至1940年夏的粤北会战期间,服务团发动民众组织向导队、运输队、破路队等,有力地支持了军队的战斗。
1940年3月,廖锦涛又一次回澳门和香港,一方面动员进步青年回内地为抗战服务,另一方面向港澳各界开展募捐活动,同时筹组港澳侨胞粤北慰问团。廖锦涛的奔走和努力得到各界热烈响应,参加慰问团的团体很快达到30多个,带来了平版印刷机、药品、蚊帐等大批物资,为抗日发挥了积极作用。
在政治逆流中不屈抗争
1941年初,国民党顽固派在全国掀起第二次反共高潮。面对反共逆流,廖锦涛镇定自若,及时制定各种应变措施,通知党内同志做好隐蔽,使政工队内的党组织免遭破坏,同时恪守“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的方针,沉着冷静地带领队员继续工作,决心奋战到底。
1941年6月,廖锦涛以政工总队部少校组员身份视察部队政治工作时突遭逮捕,并被押至宪兵营秘密审讯。面对压迫,廖锦涛慷慨陈词,据理驳斥。数日后,廖锦涛遭迫害致死。
廖锦涛遇害的噩耗传出后,政工队员都感到极大震惊和无比愤慨,在海外华侨、港澳同胞中亦引起一片哗然,部分香港报刊撰文报道廖锦涛牺牲的经过,表示痛惜和哀悼。其中署名李源的文章《哀亡友锦涛》,表达了港澳同胞对廖锦涛遇害的无比悲愤和沉痛悼念之情。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