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军大学,曾是民国时期唯一一所最高级别的军事学府,也是当时高级军事指挥人员与高级幕僚人才的摇篮。其前身是创立于1906年的保定陆军军官学校,1912年迁址北京后定名为陆军大学,主要负责培养团以上指挥军官和师以上司令部参谋军官,重点培养学员的联合与合同作战能力、运用军事策略能力和战略能力,它的存在对于中国近代军事教育乃至中国近代军事史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928年,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了全国,蒋介石对这所最高军事学府高度重视,亲任陆军大学校长21年,几乎占了陆军大学全部44年历史的一半。当时国民党军队中有一条规定:陆军大学毕业的,才能任军参谋长。正因为蒋介石和军中普遍重视,众多国民党军官都将“穿黄马褂(黄埔军校出身)、戴绿帽子(陆军大学深造,不仅因为谐音也因为其学员的领章是绿色的)”作为莫大的荣耀和奋斗的目标。受条件限制,陆军大学的毕业生数量并不多。据有关资料记述,陆军大学在大陆44年间前后办过正则班(即正规班23期)、将官讲习班(5期)、本校参谋补习班(3期)、函授处(2期),抗战后分设西南(桂林)、西北(西安)参谋补习班(共7期)、甲级将官班(2期)、乙级将官班(4期)和研究院、外文班等,总共培养了毕业学员8500余名,其中获得正式学历并领到所谓陆大学员“三件宝”——毕业文凭、同学录和毕业证章的,不到3300人。供需矛盾如此突出,怎么解决?陆军大学特别班由此诞生。
冯玉祥的“痛史”促成了它的诞生
特别班的成立,是冯玉祥与蒋介石第二次合作期间,担任国民党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时促成的。冯玉祥主张开办特别班,缘于陆军大学给他留下的一段“不堪回首”的记忆。冯是行伍出身,没有读过多少书,靠着打仗不怕死的拼劲,辛亥革命前已积功升到营长。当时恰逢老陆军大学招生,此时深感文化的重要性,已经开始喜爱读书学习的冯玉祥请求保送入校深造。怎知上级不仅不批准,还在全师讲话时奚落了他:“冯玉祥‘白脖子’(为中国北方方言,指在某些方面不懂装懂,被内行看穿的人,多为贬义,具有讽刺意味。上级这是笑话冯玉祥一个大老粗还想装文化人),还想考陆大。”心高气盛的冯玉祥听了这话在心里暗暗发誓:“老子将来办个陆大。”对于自己的这段“痛史”,冯并不避讳,在多个场合讲过,陆军大学的校刊《陆大月刊》也曾经登载过他的类似言论。
1926年,冯玉祥到苏联访问期间参观了军事学院(那时都习惯称陆军大学),了解到该院分设有高级系及基本系。之所以置高级系,是因为入该系学习的军官的军衔、年龄条件均高,不能入基本系学习,但又未受过并确实需要接受高等军事教育。这是十月革命以后根据苏联红军指挥员的具体情况所采取的措施,它也很适合中国当时军队的情况。冯玉祥在国民政府中取得发言权后,便建议在陆军大学开办特别班,遴选受过初级军校教育以及行伍出身作战经验丰富而又具有一定文化水平,但军衔、年龄均已超过陆军大学正规班次招生标准者,入校学习。
冯玉祥的想法恰巧迎合了蒋介石的需要。南京国民政府接管陆军大学后,适值蒋介石整军开始,为网罗更多的军事人才为己所用,蒋介石对该校非常重视。因为多年来通过黄埔军校培养嫡系学生亲信让其尝到了极大甜头,所以他希望通过陆军大学笼络人心并培养更多的嫡系高级军官,但是对于陆军大学小而精、宁缺毋滥的招生方式一直没有什么好的解决办法。冯玉祥则给他提供了一个简单直接的“扩招”途径。于是,蒋介石决定于1928年开始在陆军大学创设特别班,主要招收军队里国内外军官学校毕业或兵科专门学校毕业的中校以上、中将以下,年龄在45岁以内的优秀军官(也有资料称“历经革命战役、卓著勋劳”的现任团长及以上编余军官,年龄可以为40岁以内)。这些军官须经过师、省、中央三级的严格考试,选拔入校后学习3年毕业,合格者除选拔十分之一的人留校充研究员(即留校任教)外,其余一律升级分配任用。自从开设了特别班,陆军大学原有的班次改称为正则班,陆军大学中只有这两种班次算是正牌毕业生。
1934年2月,国民党参谋本部呈准颁布《陆军大学附设特别班章程》,以文件形式正式明确规定陆军大学附设特别班,每期限额60至100人,学制3年,当年9月特别班第2期入学,1937年6月特别班第2期毕业,共计133人,这也是特别班正规化的开始。特别班的开设,是陆军大学教育制度上的一个重大变革,它使许多按原来的军事教育模式不能接受高等军事教育的部队中高级指挥人员有了深造的机会,也有利于先进的军事学术在军队中的传播。
校方的“严苛”使它身价倍涨
作为当时中国唯一一所最高军事学府,陆军大学颇为自重身份,招收学生条件严苛,入校考试非常困难,被称为“铁门槛”。1927年以前,在校学生数量很少,有时甚至一期毕业才招收另一期入学,以至于在校生只有一期,偌大学校内只有一个班学员。特别班既然称为“特别”,自然有些例外,如其第1期学员是保送入学,这是针对北伐胜利后部队缩编的实际,对可资深造的部分高级军官一种临时保留措施。根据总名额,各部队自行选拔保送。但到特2期时就改变为考试招生,须经过资格审查及口试、笔试,只是对西北四省(陕、甘、宁、青)每省可免试二名入校学习,主要是照顾西北文化落后之故。但是有趣的是,这期免考入学的蒲城人刘宗宽,毕业考试竟拿了个“状元”。从1936年招考特3期开始,西北四省免考名额也被取消了。
对于特别班学员的报考资格,陆军大学卡得很严格,特别是1942年招考特7期开始,甚至可称为苛刻:一是必须为陆军大学承认的军事学校毕业、还须受过一年半以上的养成教育(黄埔军校被高看一眼,其4期以前毕业生可以例外,但同时也规定政治科出身的不能考),如文凭遗失,须由两名中校级别以上的同学开出书面证明,但校长不能作证明人。二是必须是军龄9年半以上的中校至少将现职军官,且须持有蒋介石颁发的正式任职命令,各地方派系部队里自行任命来路不正的军官被直接拒之门外。三是必须担任过部队主官,即排、连、营、团、师长等职,但师以下部队参谋人员可视同主官,师的上校参谋长或上校参谋主任可以等同团、中校参谋等同副团长。四是必须任现职2年以上(事实上参谋人员想入特别班非常难)。相关资格审查,先由保送单位审核,继由初试委员会审查,录取后还须由复试委员会最终审查,始能参加复试。
入学考试更是非常严格。因为报考特别班者均为中高级军官,且绝大多数为上校军衔以上,所以几乎人人都与高层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意图在入学考试时走后门、求帮助、搞题目,甚至试图买通口试官者自然大有人在。为此,陆军大学对入学考试时可能产生的种种舞弊行为做预测,力争将一切歪门邪道阻绝。从上述资格审查已可窥见其严格。初试是各战区组织,不再赘述。这里主要介绍一下复试时口试和笔试的严格程度。复试口试时,专门由9位中将组成口试委员会,考场为半圆形,主任委员居中,两旁各为4位口试官,所以被戏称为“九堂会审”。主试官不问具体问题,通常是先端详考生一番,然后从他桌上笔筒内随机抽出一签,签上写的是考生应到某口试官面前应试;每位口试官桌上也各有两个签筒,一个里面是写着题目的纸条,另一个里面是下一位口试官的姓名,题目和下一位考官都由随机抽签产生;当考生应试时,其他考官均集中精力聆听,各自独立打分,最后取平均分;一位考官试毕,又抽签去另一口试官前应试。每一个考生一般要经过二至三位考官口试,快的约十分钟,慢的约一刻钟。面对这种考试,饶是身经百战或是指挥过千军万马的将军,也难免一身大汗。考生突然面对如此之多将官而手足无措甚至发挥失常的现象时有发生。笔试更是夸张,考生每次进入考场后总要等待一二十分钟或更长时间,才能拿到题目(考试时间由发题目时才开始计算)。原因是主管官员每次都要临时把考的某一教程书籍在出试题的考官面前随意翻到某页,请其就此面内容出一道题;再翻到某页又出一道题,然后直接油印送到考场。此举是为了严防泄漏题目,但时间仓促大多题目不可能经过严密构思,也很难综合条文拟出有学术性较强的题目来测验考生的水平,严则严了,往往测验不出考生真正的学术素养,难免有些矫枉过正。笔试完毕,约一周至十天开始发榜,不算初试,复试的淘汰率还往往超过50%。此外,特别班还实施严格的全程淘汰制度,所以能毕业还真不容易。
学员们的“异彩”更让它引人注目
陆军大学的毕业生,在彼时国民党军队中已有“天之骄子”之誉,所以陆军大学的流行谚语中,就有“金学员、银教官、破破烂烂是职员”之说,可见其学员身份之显贵。而特别班又是陆军大学学员中的特别者,其中自然不缺乏各路“神仙”,在此列举其中数位代表。
第1期学员中有卫立煌、黄维等名号响当当的人物。第2期有王铁汉,时任东北军王以哲第7旅620团团长的他因为在“九一八”敢于抗命率部抵抗,被史学界称为“打响抗日第一枪的人”。第3期除了因为冯玉祥带着一大批小弟旁听而将星闪耀之外,还有一个在淮海战役中阵亡的兵团司令黄百韬,他虽然是杂牌出身,打起仗来凶狠顽强,所部被称为国民党“杂牌军中的王牌”。第4期中有名学员叫刘元瑄,1949年12月9日随川军首脑、叔父刘文辉在四川雅安起义,算起来他可是同“四川王”刘湘同族同辈。第5期毕业的柴意新是著名抗日将领,也是国民党军在惨烈的常德保卫战中牺牲的唯一将军团长,被誉为“虎贲”英雄,并被国民政府追授为陆军中将。第6期毕业的刘戡中将是黄埔军校1期毕业的,也因作战勇猛受到蒋介石重视。第6期中还有个低调谦冲的学员王世和,他曾与蒋介石出生入死20年之久,是蒋的第一任侍卫长,也是蒋之表侄,其祖父与蒋介石母亲王采玉系堂姐弟关系。第7期毕业的贾亦斌因才华出众,深受蒋经国赏识,结业后被授少将军衔,1949年4月,他成功策划蒋经国嫡系部队——国民党预干总队起义,震惊了国民党朝野。第7期中还出了个大人物,就是天津警备司令陈长捷。国民党陆军总司令部徐州司令部第3兵团司令官欧震,是第8期也是最后一期特别班学员。
此外,陆军大学特别班第3期还出了一个传奇将军韩练成,他被冯玉祥誉为“在北伐时与我共过患难”;又因解救蒋介石于危难重围之中,而被蒋“特许黄埔军校3期毕业,列入学藉”,不入学而享受黄埔学生待遇,被戏称“赏穿黄马褂”,后来在国民党军中叙级升为中将;周恩来说他是“没有办理入党手续的共产党员”,朱德称赞他“为党、为革命立了大功、立了奇功”,毛泽东也当面对他说:“蒋委员长身边有你们这些人,我这个小小的指挥部,不仅指挥解放军,也调动得了国民党的百万大军呐!”1948年,韩练成脱离国民党部队,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在1955年授衔时又名列解放军中将之列。当然,特别班为中国共产党和解放军培养的人才还有不少,如1948年11月同张克侠一起率领国民党第77军和第59军共两万余人在贾汪、台儿庄驻地起义,为淮海战役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的何基沣,以及曾任蒋介石侍从室少将高参,其实早在1938年就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典型的“潜伏高手”段伯宇等。
1949年,陆军大学的大部分教职学员随教育长徐培根迁往台湾,后改为三军大学。其余一部由研究院主任杭鸿志带回重庆,并于重庆解放时起义,将留在重庆的一切设备及人员完整地交给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绝大部分教职学员在西南军事大学高研班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改造,调至南京军事学院工作,成为人民军队最高军事学府的成员,开始了自己的崭新人生,为提高解放军指挥员的综合素质作出了贡献。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