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爆发,日军大举进犯广东、广西境内,原在广东燕塘、德庆等地办学,后迁广西宜山的黄埔军校四分校,于1939年底1940年初,不得不再次迁址,到贵州黔南地区办学,校本部设在独山县城北的铜鼓井,各总队部分别在三都、平塘,独山基长等地办学。
由于抗战期间物资缺乏,军校粮食供给紧张,加上当时贵州山区交通不便,从1940年起,军校就布置学生到附近各地运粮。当时,军校运粮缺乏运输工具,同学们就别出心裁,将自己的军裤脱下,用裤腿装上大米再打好结便扛在肩上,成了当时十分特别且适用的运粮工具。每次同学们愉快接受任务,个个精神抖擞,热情满怀做好准备,积极整队出发。在满载负重的归途中,一路总是笑语盈盈,显得格外轻松,没有一个人掉队落伍、喊苦叫累。因此,在抗战的那段烽火岁月,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出现一支身着军装、肩扛裤腿米袋的特别运粮队伍,脚穿草鞋或赤足行进在黔南的大山之间。
为顺利完成运粮任务,1940年,就读四分校十七期24总队的杨瑞堂同学还写下了一首运粮诗,记述当时的运粮生活,并以此鼓舞同学们的运粮干劲。
该诗词内容记述了当时军校学生运粮的生动情景,也成为四分校在贵州期间办学的鲜活记忆。诗词如下:
寒来暑往,学子运粮。
运粮运粮,汗透衣裳。
不用挑抬,各自肩扛。
赤足草履,爬山越岗。
冲,冲过白蜡坡,要吃饭到甲老河。
黄埔健儿,个个都能耐苦,
勤研战术,为的消灭日寇。
扶桑不踏平,矢志不罢休。
征途不远,曙光就在前头!
注:白蜡坡、甲老河均为独山县内的地名。甲老河是位于独山与下司之间一条小街,当时有七八十户人家,每逢运粮,队伍的前站人员就在此造饭,供连队进餐休息。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