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首页 > 黄埔军校 > 综合资料 > 内容正文

黄埔军校校史
来源:黄埔e家网   2019-03-21 09:08:35

  黄埔军校 (Whampoa Military Academy)即陆军军官学校,培养了许多在中日战争和国共内战中闻名的指挥官。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的一至六期,原址设于中国广东省广州市黄埔区长洲岛,军校在1924年由国民党成立,目的是为国民革命军训练军官,然后北伐统一中国。黄埔军校旧址于1988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正式列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23年9月,孙中山派蒋介石访问苏联,学习建军经验。1924年1月24日,孙中山命名成立的“陆军军官学校筹备委员会”,28日选定广州长洲岛上的原广东陆军学堂和广东海军学校的旧址上建立军校。5月,任蒋介石为校长,廖仲恺为国民党党代表。随後,任李济深、邓演达为教练部正、副主任,王柏龄、叶剑英为教授部正、副主任;戴季陶、周恩来为政治部正、副主任,何应钦为总教官。此外还有熊雄、恽代英、萧楚女、聂荣臻、张秋人等共产党人担任教官及各方面负责工作。

  6月16日,举行开学典礼,孙中山到会场给青年作了热情洋溢的讲话:“要从今天起,立一个志愿,一生一世,都不存在升官发财的心理,只知道做救国救民的事业。”孙中山的训词後来成为中华民国的国歌歌词。1925年2月,军校出师东征使用的校名为中国国民党党立陆军军官学校,以排斥共产党人在校内的地位。学校在当时集中了革命军中有才能的人。黄埔军校最初有许多从苏联来的教员,但在北伐期间蒋介石与中国共产党关系破裂,所以这些苏联教员离开了。

  1926年,根据国民政府中央军事委员会决定,将原陆军军官学校扩大改组,於同年3月正式命名成立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北伐军攻克武汉后,1926年10月27日,国民党中央先决定在两湖书院旧址设政治训练班,后改办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政治科,后将黄埔第五期政治科学员移往武昌就读。12月,又决定将黄埔五期炮兵、工兵科移来武昌就读,于1927年1月19日改名为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武汉分校。

  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开学盛况1927年,第一次国共合作分裂,于是在广州、武汉和南京分别出现了三所黄埔军校。在武汉,3月22日,以国民党中央的名义,决定将武汉分校扩大改组为(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开展讨蒋斗争。“七·一五”反共事变后,黄埔五期学员被迫毕业离校,军校整体改编为张发奎的军官教导团,成为南昌起义和广州起义主力,武汉军校便不复存在;在广州,原中央军事政治学校依然开办,1928年5月,由副校长李济深决定将学校改名国民革命军军官学校,学校只剩下718人坚持至毕业,其余散往武汉、南京等地,称黄埔六期生。1929年9月10日,校长蒋介石以国民政府名义,改称学校为国民革命军黄埔军官学校。第七期学生毕业後,1930年9月,学校被要求停办;在南京,1927年底,由蒋介石决定自行成立(南京)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宣誓反共。1928年3月,以中央军事委员会名义明令改名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于1937年8月迁至成都。在八年全面抗战中成了培养抗日官兵的大本营。各期毕业生都一律开赴抗日前线参战。抗战结束后,实行军校改制,于1946年元旦后改为陆军军官学校,校长蒋介石改任名誉校长,由关麟徵升任校长。

  1947年,孙立人在台湾奉命训练新军,决定在凤山成立陆军军官学校第四军官训练班,直属成都本校。1949年1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占领成都,学校停办,共办23期。蒋介石下令将台湾籍学生和国民党高官政要的子弟200馀人空运到台湾。1950年10月,学校在台湾高雄县凤山市以陆军军官学校的名称被重新建立,并续办第二十四期作为黄埔军校的继续。至2004年已办至七十三期。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