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首页 > 纪念报道 > 通讯员之声 > 通讯员稿 > 内容正文

送别粟翼航老兵
来源:孟企平   2020-09-15 08:50:43

  “东边日头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9月10日长沙大雨,9月12日又是阵雨,偏偏9月11日多云无雨,老天是知道这一天是粟翼航老兵追悼会的日子,我们长沙关爱抗战老兵志愿服务队要前去送最后一程么?

  98岁的粟嗲嗲实在走得太突然。长沙的抗战老兵中他是身体最好的,不仅耳聪目明,记忆奇好,而且身手矫健,行动自如,兴致上来还不时打一路拳给我们看。6月17日我们刚为他庆贺98岁寿辰,他即席感言:长沙县现在只剩下我一个黄埔抗战老兵了,我要争取活到120岁。谁知8月23日在家不慎摔倒,股骨粗隆间骨折,先后在浏阳骨科医院和路口长沙县第一医院检查治疗手术。9月1日手术一个多小时顺利完成,术后第二天,我和燕归来赶去看他,他神志清醒,做完手术的右腿并不很痛,还可以活动。医生说住院10—12天就可以回家休养了,这让我们松了一口气。第三天有志愿者肖宪明特意熬了排骨汤送到医院给他滋补身体。第四天病情却急转直下,9月5日我在去南岳的途中先后接到他儿子和孙子的电话,因肺部发生感染和肾衰竭,情况很不好,粟嗲嗲尚清醒,要求回家。接回家后他似乎平稳些,喝了稀饭,上了两次厕所,咳出些痰便安然入睡。半夜刚过,0:12分忽然呼吸急促,痰涌堵塞,就此长眠不醒,与世长辞。


  听家属说,粟嗲嗲到最后时刻都是清楚的,他一定舍不得离开自己居住的百年土屋。房前有整齐码放的柴堆,屋后有亲手种植的蔬菜,窗下灯常亮,灶前火常明。他说过,自己在这里出生,在这里长大,在这里结婚,从这里投笔从戎,负伤后去黄埔军校学习,回乡后组织自卫队,抢日本兵的枪,发展壮大。晚年他守在这里独居,写他的《醒公思痛录》,哪里也不想去,哪怕是房子塌了一边,也不舍得搬去儿子家。




  虽然住得偏远,粟嗲嗲是我们走得最勤的老兵。听说去看望粟嗲嗲,每次都有很多志愿者报名,也总是在他家停留最久。粟嗲嗲喜欢志愿者去看望他,每次都会站在门口目送我们翻过山坳。我们接他到红星市场参加过欧派橱柜的抗战老兵慰问活动,到湘阴白骨塔祭奠他的营长曹克人烈士,到展览馆参观抗战胜利纪念展,到市图书馆出席《老兵》与读者见面会。我珍藏着他为《老兵》题写的书名,还有条幅“不信青春唤不回,岂容青史尽成灰,低徊海上成功宴,万里江山酒一杯”,为祭奠战友作的词“几多英烈,流尽沙场血。民族恨,情何切,青山埋白骨,丹心悬日月。千古怨,八年血肉终成雪,泪洒关山月。日寇灭,了却忠魂愿,焚告英灵帖”。




  粟嗲嗲的追悼会上,一位熟悉他的退休老师告诉我,他与粟嗲嗲是忘年交,最敬佩的就是粟嗲嗲,为抗战舍小家,流过血,负过伤,运动中受过冤屈,划为“21种人”,到大队猪场喂猪管制劳动20多年,但他无怨无悔,还劝导他退休后要静心多读点书。这也许正是他长寿的秘诀。是的,粟嗲嗲给我吟过这样两句诗:留得精神研浓墨,挥毫狂写夕阳诗。这是何等豁达豪迈的胸襟气概。





  我和粟嗲嗲也算得上是忘年交,好几次独自开车往返百里,去他的土屋闲聊,听他讲故事。隔上个把月不见,就会通个电话。他不稀罕贵重的礼物,却喜欢燕归来送他的老粗布棉被;他不喜欢牛奶水果,却笑纳我们带去的普通肉包,总不忘记回馈甘甜的南瓜、青翠的蔬菜。志愿者们把他家当做了饭香菜美的农家乐,土屋里总是洋溢着欢声笑语。


  粟嗲嗲去了,留下不尽的思念。

  2020.9.14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