诞生于1937年9月的“文水牺盟会抗日游击队”,是山西晋中平川第一支抗日游击队。它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开展敌后游击战争的坚强武装力量;是我党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推动下,坚持独立自主方针,所建立的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抗日队伍。
1937年七七事变后,山西牺牲救国同盟会派许铁民、谷济世(又名谷铁流,中共党员)以牺盟文水县分会特派员身份到当地开展工作。许、谷二人在事变后第三天来到文水,以城内文庙为分会驻地,整顿健全牺盟组织,发展城乡会员,开展了广泛的抗日救国宣传。
是年8月,牺盟分会在文庙内举办了80余人参加的“文水县牺盟会抗日游击队干部训练班”。当时训练班既没有武器,又没有经费,阎锡山政权的县政府根本不予支持。为了集中训练,许铁民、谷济世和部分参加训练的小学教师主动捐出工资,尽力维持生活费用。在抗日救国思想的激励和中共文水地下党的支持下,训练班虽然条件艰苦,但学员们情绪高涨,学习认真。在文水有一定威望的秘密党员李生华、赵唐封等都参加游击队训练班。文水教育界知名人士武有成,带头送在县立第一高小读书的女儿武俊玲跟随班主任李虎臣参加训练班。
为了得到上级的支持帮助,许铁民到太原向主持牺盟会工作的薄一波同志汇报了训练班情况。薄一波高兴地说:“你们行动很快,干得不错,可以给你们一些枪。”并让许铁民去找牺盟会常委牛荫冠领抢。牛荫冠同志当即批给文水游击队步枪50支,冲锋枪5支,盒子枪2支,子弹6200发。随后许铁民到战地总动员委员会(简称战动总会,实际由共产党领导)找该会人民武装部长程子华汇报情况。在许铁民的要求下,程子华派红军干部游好扬作军事教官,帮助带好文水游击队这支新型队伍。
当训练班学员扛起枪支,开展正规训练时,阎政权的县政府再不敢小觑,不仅批拨了训练班供给和经费,还让县商会给训练班做了200套军装。由此,游击训练班处境改观,声名大振。文水中学、县立一高、县立女高、模范小学的爱国师生成家范、陈黎、李黎、向润英、李洁秋、李桂英、宋富兰、张凤莲、樊明定、马莲珍、樊彩香等,都报名参加了训练班。短短一个月就发展队员300多人。1937年9月,在训练班的基础上,正式组建“文水牺盟会抗日游击队”。游好扬任大队长,许铁民任政治主任。游击大队下设3个中队,中共党员谷济世、李虎臣、李生华分别担任中队长。这支游击队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晋中平川第一支县级抗日武装。
在游击队初创过程中,文水县牺盟会骨干会员(其中有中共党员)和进步教师发挥了积极的带动作用。在文水三区榆林村任教的李生华,是文水早期牺盟会员。牺盟特派员许铁民到文水后,最早结识李生华,并派他到太原参加牺盟会第一次代表大会。会上李生华亲耳聆听了中共代表周恩来的动员讲话,更加鼓舞了他投身抗日的决心。为了招募游击队员,李生华深入他教书熟悉的三区动员群众,使该区的青年农民和学生成为早期游击队的基础力量。县女子高小教师李虎臣依靠自己的影响力,动员亲属和学生参加游击队。他将自己仅有的女儿送到农村寄养,带着妻子和一批学生参加游击队。在李虎臣的带领下,县立第一高小和女子高小40多名青年学生参加游击队,对队伍的扩展和巩固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牺盟特派员许铁民,专程到北武涝村与爱国志士成笃斋交流思想,激发他参加牺盟会,参与文水游击队组建。成笃斋利用过去教书时的声望和亲戚朋友关系,在文水马西一带动员当地10多名青年参加游击队,并筹得枪支、弹药和生活物资,支持游击队发展。之后,他还以游击队工作员身份负责平川兵力动员,扩兵筹粮,为组建骑兵队伍购买马匹等,为游击队筹建付出了大量心血。
是年10月,程子华同志路经文水,当晚在县文庙召开抗日动员大会,并对文水游击队党的工作,干部配备作了具体安排。当即派谭公强、王燕士、张宏图、林平参加文水游击队,并明确谭公强为游击队党的负责人,全面领导部队工作。之后,太原地下党(秘密山西省委)有计划有组织地把一批中共党员输送到文水游击队。由地下党员杨文安参加并负责,分两批将阎锡山军官教导团李伐东、谢津梁、张中如、索国仁、李克林、史曼生、邢昆山、李伴黎、张帆、邢奋、吕纪文等派到文水。他们名义上以合法身份到文水各区担任区长、大队长职务,实际任务是迅速发动群众,参加抗日游击队。这些人多是中共党员,受过军事训练,会带兵打仗,他们的到来,给初生的游击队增添了骨干力量,确保了党对这支队伍的领导。由此进一步动员文水各区青年农民和青年学生充实了游击队。
文水牺盟游击队成立不久,省城太原与文水县城相继沦陷。在艰苦卓绝的抗日斗争中,这支队伍经历了内部整编和战火考验,逐步成长为坚持山西敌后抗日斗争的生力军。
1937年11月8日,太原失守后日军10多架飞机轰炸文水城。文水游击队撤至边山王家庄。随之撤出的阎政权县长李石安,打着抗日的招牌,将其带出的县政府、公安局人员与游击队合编,改称“文水县抗日游击大队”。从统一战线大局出发,决定由李石安任大队长,红军干部游好扬和杨文安任副大队长,许铁民任政治主任,谭公强以政治处秘书身份领导全盘工作。合编后根据省战动总会指示,由二道川向离石转移。
途经离石严村时,游击队增至500多人,基本达到每人一支枪。至此,李石安分裂队伍,独掌大权的野心暴露。他企图把游击队带往晋南向阎锡山邀功领赏。关键时刻,游击队中共产党员挺身而出,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挫败李石安的分裂阴谋,按预定目标把队伍开到离石马茂庄,与战动总会会合。在马茂庄,由程子华主持召开了游击队全体干部大会,揭露了李石安的分裂罪行。战动总会主任续范亭下令撤掉李石安的大队长职务,让其立即离队。会后文水抗日游击大队改编为山西战动总会游击第三支队。红军干部刘森堂任支队长,杨文安任副支队长,许铁民任政治主任,陆秀轩任副主任。下辖3个大队和特务队,共700余人。为开展群众性敌后游击战争,游击队于11月下旬开回文水。
1938年元旦,在晋中平川活动的战动总会游击一支队、二支队、三支队、五支队,在文水县孝义镇会师。按省战动总会决定合编为“战动总会晋西游击第一路纵队”。纵队以下5个支队番号不变,增加侦察、挺进、警卫、通讯等9个直属分队,共3000多人。其中三支队(原文水游击大队)武器装备最好,红军干部最多,中共党员最多。红军干部刘森堂、杨文安分别任正副支队长,许铁民(已加入中国共产党)、陆秀轩分别任政治部正副主任。当日召开了由全体队员参加的纵队成立大会。红军29军军长谢嵩任纵队司令员(谢后因车祸牺牲,程子华兼任司令员),谭公强任政治部主任,强渡大渡河勇士周平任参谋长。
会后各支队开赴抗日前线,转战太汾公路沿线及晋中平川敌后战场。在将近一年时间内,经历大小战斗150余次,毙伤敌伪2000余人。其中三支队(原文水游击大队)以文水、汾阳为重点,驰骋晋中平川,开展游击战争。仅一年时间在文水扩充兵员1000多名,作战20多次。先后经历大村、上贤、沟口、武午、马村等重要战斗,给侵占文水的日军以沉重打击,大大鼓舞全县人民的抗日士气,为文水赢得“山西中路抗日模范县”作出突出贡献。
在与日本侵略者的浴血奋战中,游击大队也付出了极大的牺牲,其中几位久经沙场的优秀将士倒在了血泊中。1938年1月23日,支队长刘森堂率队赴清源县源后岭伏击日军后,当晚在源后岭宿营时遭敌重兵包围。战斗中刘森堂身负重伤,在返回文水的路上以身殉职。1938年3月初,谭公强率部队在交城县夏家营伏击日军战斗中不幸中弹牺牲。1938年9月12日,周平率队在太谷县北洸村伏击日军后,遭冷抢袭击。因流血过多,光荣献身。
新中国建立后,首任山西省委书记程子华同志回顾这段历史时,曾经感慨地讲到,太原失守后,为了阻止日寇进军陕北,破坏敌军交通线,我们从太原到离石组织起五、六个游击队,还有120师组织的十几个。其中战斗比较多,打得激烈的是文水游击队。这支队伍打仗多,牺牲也大。队伍中红军干部、主要领导谭公强、刘森堂、周平等同志先后壮烈牺牲。我们不会忘记这段历史,要永远铭记他们的历史功绩。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