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首页 > 纪念报道 > 通讯员之声 > 通讯员稿 > 内容正文

抗日救国的陶瓷实业家杜重远
来源:通讯员 彭远汉   2024-10-21 14:35:57

  杜重远(1897.4-1943.9),名乾学,革命烈士,政治活动家、陶瓷实业家、革新家。1911年考入沈阳省立师范附属中学。毕业时正值袁世凯称帝复辟,参加学生爱国运动,取任重道远之意,改名“重远”。“九一八”事变后积极投入抗日救亡运动,曾以记者身份在湘、鄂、川、赣、沪等地活动,鼓动民众抗日救国。1934年为江西陶业管理局(以下称为“陶业局”)局长,1939年任新疆学院院长。1944年遭军阀盛世才杀害。

▲图为革命烈士杜重远。

  杜重远立志实业救国

  1923年夏,杜重远由日本东京高等工业学校(专攻窑业)毕业回国,抱着“实业救国”的思想,倾尽全力发展我国的瓷业。他先在沈阳大东边门外小二台子创办了“肇新窑业公司”(以下称为“肇新”),以提倡国货,抵制日货为宗旨,首先开展机械制砖生产,将日本陶瓷挤出东北市场,杜重远成为新兴民族工业的佼佼者。此时的杜重远欣慰地说:“砖瓦虽小道,但我要替国家争回权利,自此略觉自慰”。1927年3月,他开始按瓷器生产要求扩建厂房和购置设备,先后兴建了能够容纳千人工作的厂房和宿舍,整个工程于1928年春大体竣工。经过多方努力和张学良的鼎力支持,扩建后的“肇新”,于1928年8月16日正式投产,1929年出品300余万件;1930年出品600余万件。“取原有之日货而代之,每年所挽回的利款可达一百万元以上”。“肇新”也于1929年10月改为股份有限公司,并获准免纳营业税5年。从此,“肇新”生产蒸蒸日上。

▲图为肇新窑业公司办公楼旧址。

  由于其产品既吸收了当代先进技术,又保持了中国陶瓷特色,因而深受瓷商和民众喜爱,被在上海举办的中华国货展销会上荣获“优良产品”。由于杜重远年轻有为,富于爱国思想,而且在创办窑业方面又显示了过人的才能,所以颇受当时倍遭日本欺压的奉天工商界的推崇,被推选为奉天总商会会长。后来还兼任了张学良的“司令长官公署”秘书,协助处理对日交涉事务。

  杜重远来赣看好瓷都

  鉴于杜重远留学归国后,在东北创办的“肇新”声名远播。时任江西省主席熊式辉邀其来江西,想借重他在国民党军界、政界和商界的关系与号召力,来江西主导改革瓷业、振兴瓷业,以便“在浔(九江)开一大规模之陶业工厂”。他受邀来到江西后,发现省政府内部对于本省的瓷业改革意见分歧严重。有人主张把瓷业中心从景德镇迁到交通更加便捷的九江,甚至有人建议迁到鄱阳。可他鉴于景德镇文化底蕴深厚,红色基因浓厚,在多方权衡之后,只同意在九江开办新瓷厂的建议,却反对放弃景德镇(坚决反对将制瓷中心从景德镇迁往九江)。他虽然同意在九江新办瓷厂,但不同意轻易抛弃景德镇不管。为了说服主迁九江的异议者,他从中华传统文化承继的角度分析:“景德镇乃我国第一产瓷名区,亦全世界瓷业之发源地,其景况之隆替,非特系民生之荣枯,抑且关于文化之兴衰。”

▲图为江西陶业管理局办公楼旧址。

  因此,他来到景德镇后,除在九江建了一座现代化的光大瓷厂外,重点在景德镇坐阵陶业局,当好局长,主导景德镇瓷业改革,对景德镇的旧式手工业加以管理和指导;同时呈请省政府同意创办了“景德镇陶业人员养成所”(以下称为“养成所”),宗旨是培养有文化科学知识的陶瓷人才,服务于景德镇现代瓷业发展。所址设在风景秀丽的莲花塘畔,招收名额80人,规定一年毕业,并在赣沪两处招考学生,于1934年春季开始授课。那时,他1934年2月10日在上海创办《新生周刊》,并亲任主编,且他自己提笔亲自为每期卷首“老实话”专栏撰稿。在这样一位爱国人士经营之下,养成所便成了培养抗日救国骨干和精通陶瓷人才的革命摇篮。直接培养出的抗日爱国青年,后来大多数参加了新四军,走上抗日最前线;精心培训出的精通陶瓷人才,都成了景德镇现代瓷业发展中的骨干力量。

  杜重远领导瓷都改良

  杜重远为了实业救国和抗日救亡,忙碌奔波于上海和景德镇之间,不辞辛劳从事陶瓷业的改良。他在景德镇前后工作三年,进行了一系列瓷业工业改革,效果显著,影响深远。他在深入调研科学论证的基础上,着重对景德镇陶瓷工业进行全面改良,并提出了综合改革措施。其中“设一陶政管理机关”,“择一精于陶业又热心工人福利者”,“隆其职位,大其事权”,再创景德镇瓷业辉煌,使“千年国粹不至于淹没沉沦”。从此,景德镇迎来了一个大好发展的契机。他在主导景德镇瓷业改革过程中,重点是破除不合时宜的行业陋规,促进了景德镇陶瓷工业的发展。如颁布《取消窑禁布告》,取缔了贯行几代人的“禁春窑”(每年春节后连续两个月不烧窑),强调春节后应抓紧生产,实行烧窑自由;取消窑工干活需向窑户“买位子”,实行窑户付给窑工工资制等。同时对陶瓷设备进行更新改造、加强陶瓷业工人的培训等等,详细绘制和抓紧实施近代民族工业蓝图。

▲图为景德镇御窑厂外景。

  陶业局按照杜重远局长的指示,一是开办工人训练所和露天讲演场。在徽州会馆小学、何家洼小学、福建会馆小学和湖口会馆小学开办工人训练所。以养成所的学生为教师,晚上上课,训练工人1600余人,大大提高了瓷业工人的文化知识和制瓷技能。同时,在御窑厂大门口搭台,每晚对民众讲演。演讲者为陶业局工作人员,内容有瓷业改革以及时事、社会等。二是限制窑身的尺寸。针对原来的窑身过长,容易发生倒窑事故,严格规定窑身长不得超过四丈七尺,最高点不得超过一丈六尺。一年内,按新规定挛窑30座。三是开办模范窑厂和模范瓷厂。为了起示范作用,以东门头的江家窑为模范窑厂;模范瓷厂除窑身按新规定外,对窑工实行工资制,每月按出品之等级发月工资等。正当杜重远踌躇满志时,他在上海创办的《新生周刊》发表了《闲话皇帝》的小品,日本报纸说其“侮辱天皇,妨碍邦交”。结果,被江苏高等法院判处一年零两个月的徒刑。他在狱中仍关心景德镇瓷业改良工作,不时发来电函,指示陶业局按原计划实施。出狱后的他立马回到江西忘我工作,在景德镇继续主导瓷业深化改革,直至“七七事变”后才依依不舍地离开了瓷都,远赴新疆继续革命,直至战斗到生命的最后一息。

  (作者彭远汉系江西省景德镇市社联常务理事、江西省景德镇市新四军研究会特聘研究员、抗日战争纪念网特约通讯员)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