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在纪念这一重要历史之际,回顾家乡文水这段波澜壮阔的战斗历程,对于我们凝聚民族复兴的奋进力量,传承伟大抗日斗争精神,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以后,日本侵略者的魔爪伸向我国华北,全民族抗战爆发。在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历史时刻,中国共产党担当大义,领导全国人民开展了这场艰苦卓绝的伟大斗争。根据党中央关于建立以山西敌后山区为中心的抗日根据地的部署,利用当时与阎锡山的统战关系,八路军和党的各级组织开辟了以山西太行、太岳、吕梁为中心的各个根据地。地处太原盆地和吕梁山脉结合处的山西文水,成为晋西北(后划属晋西、晋绥)抗日斗争的战略要地。在这块英雄的土地上,党领导人民展开了这场气壮山河的奋斗历史。
在抗日战争中,文水军民用血肉之躯铸就了不朽的时代丰碑,赢得了“山西中路抗日模范县”称号。成为晋西北、晋绥革命根据地的前沿阵地;成为阻止敌寇西进的战略屏障和坚强防线;成为连通党中央所在地延安与华中、太行、太岳各抗日根据地的“钢铁走廊”;成为晋绥八分区粮食、物资、兵员的重要筹集输送地;成为孕育、培养刘胡兰精神的摇篮。文水境内的抗日斗争突出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始终不渝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在斗争中党的组织和党员队伍不断发展壮大
早在1936年2月,中国工农红军受党中央、毛泽东派遣,东渡黄河,开赴山西。同年由徐海东、程子华率领的东征红军十五军团进入文水境内。红军先后路径全县32个村。一路播撒革命火种,秘密知会文水党的地下组织,并在县城附近召开一次地下党员会议。
1937年“七七事变”后第3天,实际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山西牺牲救国同盟会派许铁民、谷济世(又名谷铁流,中共党员)以牺盟文水县特派员身份到当地开展工作。牺盟分会以城内文庙为驻地,开展抗日救国宣传,发展城乡会员,联络中共党员,举办抗日游击队干部训练班。经战动总会程子华指导并派遣红军干部参加,1937年9月,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晋中平川第一支抗日武装“文水牺盟会抗日游击队”正式组建。曾在文水担任教师的中共党员李生华、李虎臣等带头参加游击队,并动员多名学生参加游击队。同年10月程子华路经文水,对文水游击队党的工作、干部配备作了具体安排。当即派谭公强等4名红军干部参加文水游击队,并明确谭公强为游击队党的负责人,全面领导部队工作。之后,太原地下党分两批把杨文安等10余位中共党员输送到文水游击队,确保了党对这支队伍的领导。在抗日斗争中,文水牺盟游击队经历了内部整编和战火考验,成为坚持山西敌后抗日斗争的生力军。
1938年2月15日,日军侵占文水县城,文水人民陷入水深火热之中。同年4月,文水抗日民主政府在交城山米家庄成立。中共党员、省牺盟总会执行委员、工卫纵队第四大队政治指导员顾永田担任文水县抗日民主政府县长。县政府秘书彭敏任政府特别支部书记。杜秀唐任政府机关党支部书记。县抗日民主政府颁布新政,坚决执行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实行减租减息,合理负担;改革水利规章;成立流动教育机构,统一发行课本;严禁买卖毒品,保护人民健康。民主政府新政的贯彻实施,赢得了民心,唤醒了百姓,鼓舞了民众的抗日士气。
1938年4、5月间,中共晋西北省委派遣王邦秀、陈郁发等到八专署开辟党的工作。八路军120师独立一支队抽调几名连排干部组成工作团,随同陈郁发来到文水。该工作团在县政府党支部和县牺盟分会的协助下,以文水三区信贤、保贤庄为中心,开展农村建党工作。1938年8月,中共文水县委在信贤村秘密成立。陈郁发任县委书记,王金荣任副书记兼组织部长,李大忠任宣传部长。同时,在二、三、四区建立中共区委。党的活动以隐蔽形式展开。至此,党在文水县的地方组织得到恢复和重建。
县委建立后,在动员组织军民打击日本侵略者的斗争中,发展党的基层组织,壮大党员队伍。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到1940年5月,全县7个行政区都成立区委,在14个村建立党支部,在100多个村发展党员,全县党员总数达到144名,平均每万人中有党员8人。在对日战斗中,共产党员发挥了英勇奋斗、不怕牺牲的先锋作用。1940年10月9日,中共晋西区党委机关报《抗战日报》载文,长篇报道文水的抗日斗争,赞誉该县为“山西中路的模范县”。
二、审时度势开展根据地政权建设、抗日群众组织建设,广泛动员民众投身抗日斗争
1938年4月,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后,利用国共合作的背景,通过向阎锡山政权推荐,由其任命县长的“合法”身份,大张旗鼓地颁布新政,通过减租减息、制定实施新水规、发行地方流通券等卓有成效的行动,把中国共产党的主张贯穿于民众中,为在这块土地上进行抗日斗争的广泛民族动员,唤起大众,赢得民心,打开了全新的局面。
期间,县政府派出工作团分赴全县4个区对旧政权进行改造,建立区村抗日民主政权。经过深入细致的工作,各区、村相继建立民主政权;工救会、农救会、青救会、妇救会等群众性抗日组织先后成立;全县17万民众积极响应县政府的号召,纷纷投身抗战、支前行列。下列数据可以体现人民群众支前参战的热情:
1938年为了保证部队兵员输送和物资供给,仅战动总会三支队在文水扩兵1000多人。全县在不到一个月时间内为部队征集军鞋3000双,袜子4000双。
1939年仅暂一师36团,在文水扩兵1500余人。这一年秋季,仅半个月时间,汾河沿岸30多个村庄送往根据地的粮食就达30多万斤。
1940年文水群众向根据地提供粮食68.9万斤,布匹1283匹,军鞋16520双。
在抗日民主政府中,顾永田的名字是一面旗帜,是鼓舞人心的号角。他与文水军民同生死、共患难,堪称表率和榜样。在全县抗日斗争蓬勃发展之际,阎锡山限共反共的嘴脸日益暴露。1939年3月,在陕西召开“秋林会议”期间,阎锡山趁机免去顾永田文水县长职务,并派来反动分子薛国俊企图接任县长。为此,文水党的组织动员全县人民开展了“挽留顾县长运动”,并组织“请愿代表团”多次向上请愿。在社会力量的压力下,反动县长被轰走,阎锡山只好准予顾永田留任县长。经过斗争,文水的政权继续掌握在党领导下的抗日民众手中。
1941年1月,日伪侵占了全县平川村镇,并连续施行5次“强化治安运动”,县区政权转入隐蔽,镇村政权遭到严重破坏。在平川沦陷,边山被蚕食,山区不断遭到扫荡的严酷环境下,县委、县政府、县区村干部隐蔽在群众中,顽强不屈地坚持斗争。他们组织武装工作队,深入敌占区针对性地开展工作。把许多被日伪把持的村公所,改造成为表面上给敌人“维持”,实际为抗日办事的“两面”政权。期间,我主力部队不断下山围剿和袭扰敌据点,地下工作人员潜入敌营有针对性地秘密惩治汉奸叛徒,震慑敌伪势力,维护了我方“两面”政权的艰难运转,保证了根据地粮食、物资的筹集供应。由此可以讲,即使在抗日斗争最艰难的时期,文水的政权依然掌握在我党手里。
三、武装建设贯穿始终,浴血战斗愈挫愈勇
抗战期间,文水境内是典型的游击区和“拉据”地区。为了遏制敌对势力,县牺盟游击队、八路军120师、战动总会下属支队、县游击大队、乡村民兵武装等协同配合,不间断地开展武装斗争,在很大程度上震慑和击溃了敌军,提振和鼓舞了民心。
在文水这块土地上,从1937年9月牺盟会文水抗日游击队成立,到1945年9月贺龙指挥攻克文水城,武装力量由小到大,人民军队愈挫愈勇。
1937年底,文水牺盟游击队改称文水县抗日游击大队,随后改编为战动总会游击第三支队。1938年1月在晋中平川活动的游击一支队、二支队、三支队、五支队合编为战动总会晋西游击第一路纵队。文水游击队改称第一路纵队三支队。队伍驰骋晋中平川,开展游击战争。
1938年4月,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后,首先抓武装建设,组建县游击支队。在县政府“布告”中,动员号召全县人民“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指引下,组成人民抗日武装,同仇敌忾,共赴国难,保卫家乡,血战日寇”。1939年11月,县游击支队700余人,整编为工卫纵队22团第三营,整编后仍在文水、交城一带活动。
1940年7月,根据平川斗争日趋恶化的形势,晋西区党委和八地委作出关于组建县大队和区基干队的指示,县委、县政府成立“文水县游击二大队”,大队下辖两个中队共200余人。之后,各区组建了基干队。大部分村庄也建立群众武装,有的叫民兵队,有的叫保家队。
抗日战争后期,文水境内活跃着两支以文水子弟为兵员基础的地方武装。一支是从转战冀中后,于1943年调回晋绥八分区,由警一团改名的一支队。一支是于1944年底由汾阳游击一大队,文水游击二大队与文水二区,七区基干队合编的新六支队。这两支部队分别是解放战争时期的文交支队和吕梁军区独立十二团的前身。抗日战争中,他们在文水境内先后参加歼灭日伪突击队、西社据点夺粮、云周村袭击日伪、攻克文水城等重要战斗。
经过浴血奋战的锤炼,以文水子弟兵为基础的地方游击队,先后整编或编入山西新军暂一师36团、工卫旅22团、八路军120师、吕梁第八军分区50团和吕梁军区12团。
纵观文水抗日斗争,境内战火连绵,战斗持续不断。其中有影响的战役如:
西城伏击战。1937年12月23日,战动总会第二支队与祁县日军巡路队50余人在西城村发生激战,毙伤日军20多人。这次战斗是地方游击武装在文水境内首次对日作战,虽然战斗规模不大,但它打击了日寇在文水境内长驱直入的骄横气焰,鼓舞了人民群众的抗战信心。
马村伏击战。1938年8月2日,驻扎在文水境内的战动总会游击一支队获悉日军从太汾公路由汾阳入文水境内情报后,负责支队工作的周平副支队长主持召开队部会议,决定在公路沿线的马村附近部署兵力,打一场伏击战。战斗从当日夜晚开始,一直到次日凌晨结束。这次战斗是一场击敌不备,克敌致胜的近战、夜战,共歼灭日军61名,缴获当时很紧缺的枪支弹药。在战斗中连长呉克宽等13名同志英勇牺牲。
北胡家堡战斗。1939年春,日军向晋东南根据地大扫荡。我工卫旅、八路军120师、县大队等近2000余人的武装力量,在北胡家堡一带联合作战,牵制日伪兵力。随之日军调集周边9个县5000余兵力对我军展开大规模围剿。这次战斗我方由工卫旅参谋长张英指挥,从4月26日开始,一直持续一天多时间。战场以北胡家堡为中心,南北长20华里,东西长16华里,涉及20多个村庄,展开了敌我双方围剿与反围剿的激烈战斗。这是抗战以来晋中平川一次规模空前的大会战。由于敌众我寡,且武器装备落后,战斗异常惨烈。在与敌周旋中,我军顽强拼搏,机智穿插,终于艰难突围。这次战斗,敌人死伤2000多人,我军伤亡680多人。
马西夺炮战斗。1940年8月,我工卫旅22团执行“百团大战”任务,驻扎在文水康家堡一带。9月2日黎明,扎在汾阳仁岩的日伪军在上贤梁架起山炮袭击我驻地。上午10时许,我侦察人员得悉敌伪部队在马西村休息,团领导决定以最快速度对敌奇袭。战斗在马西村打响,敌人两次反扑被我军击溃。半小时后战斗结束。22团夺得敌人山炮一门,受到新军总指挥部通令嘉奖。在祝捷大会上,新军总部政委罗贵波赞誉“22团2连开创了晋西北新军缴获日军大炮的光辉战例”。
贺龙指挥收复文水城。1945年8月下旬,入侵文水七年零六个月的日军以失败而逃离。但盘踞文水的伪军据不投降,继续负隅顽抗。8月底,担任陕甘宁晋绥五省联防军司令员的贺龙奉毛主席、朱总司令命令,率晋绥军区主力部队东渡黄河,向日伪占据的县城展开攻击。8月31日,遵照贺龙司令员“风雨无阻”“坚决拿下文水城”的命令,各攻城部队在大雨滂沱中进入阵地。9月1日凌晨,攻城战斗打响。独一旅714团从县城西北攻击,二团从城西攻击,延安炮校10队配属旅部指挥,八分区一支队、六支队、二支队分别从城东、城南、城北主攻。当日下午19时徐,各部队攻入城内与敌人展开巷战,除少数顽敌被围歼外,其余全部缴械投降。至此,收复文水城战斗胜利结束。这次战斗击毙伪军150余人,击伤400多人,生俘600余人。战斗中,我第八军分区副参谋长吕怀忠等40余名指战员光荣牺牲。9月4日《抗战日报》以“我军攻占文水”为标题,报道文水解放的消息。
四、坚持“抗战教育”的方针政策,把教育作为抗日宣传、唤起民众、开启民智、教化民心的最广泛的社会动员
在抗日斗争中,文水党政组织注重把抗战教育抓在手上,利用教育阵地进行抗日宣传,进而展开较大范围的民族、民众动员。 1938年4月,以顾永田为县长的抗日民主政府发布第一道布告,通令禁止私设学校,私聘教师,私授课程进行奴化教育。同时成立政府流动教育团,宣布有关教师任免和教育事宜由流动教育团负责。首任教育团团长由共产党员李生华担任,成员多为秘密党员。同年8月,抗日民主政府在交城山东社镇首次集训教师,包括爱国知识分子等80余人参加,县长顾永田作了团结抗日的动员讲话,李生华组织学习《抗日救国十大纲领》,会议确定实行抗日教育的方针政策,组建本县“教师抗日救国会”。
为了开展广泛的民族动员,顾永田县长亲自带队,深入平川村庄巡视,到乡村学校进行宣传发动。1939年春,文水二区经抗日民主政府批准,统一将全区小学更名为民族革命小学。同年5月,在北辛店村建立10村联办的民族革命高级小学。教师由教育科抽调,教材由教育科供给,经费由10村分摊。
1939年春,流动教育团改称教育科。1939年至1940年间,教育科曾几次从妇救会、青救会等抗日群团组织中选拔部分青年参加教育工作,充实教师队伍。同时采取以区集训,以组学习的方式,加强教师政治与业务进修。1939年冬至1940年间,全县各小学班容量都有增加。期间,大部分教材由当地党政组织与教师编写,有的还翻印边区读本,诸如《抗日三字经》《抗日读本》等。同时,抗日歌曲也在学校普遍传唱。
1941年至1943年间。日军实行“治安强化”,疯狂进行“清乡”“扫荡”,抗日教育由明转暗,乡村学校转为“两面学校”。期间,教师学生因地制宜变换斗争方式,采取青纱帐教学、分散小组教学、应付日伪教学等手段,坚持抗日教育。确保了教育大权掌握在民主政府手中。1941年秋天,抗日民主政府在三道川下社村第二次集训教师,全县青壮年教师100多人参加。主要解决形势恶化后教育工作的方针政策与斗争策略。会议因日军扫荡提前结束。在环境恶劣,斗争残酷的形势下,全县抗日教育工作付出了惨重代价。其中韩大林、冯玉书等20多位教师被日伪抓捕杀害。
到1944年全县乡村教育有了逐步好转。同年秋,在我抗日工作比较活跃的石侯镇又办起高级小学,为革命斗争输送了不少人才。至1945年夏,除边山小村外,全县各村都有初小一所,在校生达到近两万人,占到学龄儿童的一半以上。1945年9月1日,在贺龙司令员的指挥下,文水县城获得第一次解放,文水中学,城内一高、女高100多名学生随军上山,成为贺龙中学的基础学员。
总之,抗战教育工作在全县取得重要成果,在较大范围内激发了民众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情感,为抗日斗争培育和造就了大批适用人才。
五、建立秘密交通线,确保过往人员和重要物资安全通行
1942年1月12日,中央书记处发出《关于建立各根据地秘密交通的指示》。晋绥八分区根据文水地理环境和群众基础,以西部大陵山出口到东部汾河渡口,开辟3条地下交通线。大致为康家堡经苏家堡至徐家镇,靛头村经南峪口至西社镇,后周家山经沟口村至石侯镇。为了确保交通线上的过往安全,文水党的地方组织和当地军民周密部署,精心组织,合理调整,机智应对,在日伪封锁、查剿等恶劣条件下,安全护送军政首长和重要物资适时通行。由此,文水境内地下交通线被誉为晋绥八分区的“钢铁走廊”。
在这条“钢铁走廊”,上至中央领导、党的七大代表,八路军首长,下至各根据地工作人员,通过秘密联络、隐蔽化装、分散行进、迂回穿梭等智慧与方式,一次次龙潭化险,一次次虎穴排难,在这块土地上留下值得追亿的足迹。
1941年2月10日前后,驻文水边山的决死二纵队四团,由团长王何全率该团一营,护送八路军前方总部野战政治部副主任陆定一一行,由武乡县贾峪村出发回延安。途径文水平川南贤村,穿越边山靛头村,沿山路进入交城山区,结束文水之行。
1942年11月下旬,时任新四军政委和华中局书记的刘少奇一行,从华中回延安。经太岳区沁源后,由平介县委书记成克陪同,平介地下交通队秘密护送,经文水徐家镇渡口,迂回平介县仁庄,经文水苏家堡,越过太汾公路封锁线,翻越上贤梁,穿过神堂村、牛家垣村,在康家堡歇脚后进入交西山区。
1943年9月,时任八路军副总指挥、北方局代理书记的彭德怀,与八路军129师师长刘伯承一行40余人,从太行山经晋绥到延安。这次护送任务由太行二分区交通队与晋绥八分区交通队共同承担。队伍穿越晋中平原,在文水西社镇连夜西渡汾河。在当时仅有一条小木船摆渡。加之渡口附近敌军巡查频繁,晚上碉堡里探照灯不断扫视的险恶条件下,护送领导当即决定让首长和身边少数同志乘船,其余人员全部牵马渡水过河。为了防止陷进河水淤泥,当地村干部从老乡家里借来一些棉被,让渡河人员踩棉被过河。在当时多数百姓人均不到一张棉被的条件下,他们甘愿舍其家财援助子弟兵,令彭、刘首长和随行人员十分感动。这样,近百人队伍神不知鬼不觉,很快渡过汾河。之后,在清源境内越过封锁线,到达八分区兵站,结束艰难的敌占区之行。
1944年2月,新四军代军长陈毅一行,在晋绥八分区武装交通队护送下,经文水赴延安参加党的七大。陈毅一行由淮南黄花塘新四军军部出发,到达八路军总部左权麻田,而后从太行山穿越晋中平原。在文水西社镇汾河东岸与前来护送的八分区交通队接头。当晚,队伍从西社渡口的汾河冰面过河,穿行汾河西岸进入云周西村。该村党支部书记陈德照接洽后,安排可靠住处歇脚,并派党员与基本群众在村周围警戒。外出侦察队员很快报回情况,县城和云周西附近日军一齐出动,目标明显是突袭云周西村。为此交通队决定化整为零,立即行动。并安排陈毅化装成得了霍乱病的老人,由云周西村党支部书记佯作病人的儿子,“父子”二人坐马车前去求医。交通队员分散前后掩护。一行人员通过太汾公路,途径清徐高白镇和交城义望村敌据点之间,迂回向交城山石沙庄兵站前进。陈毅望着远去的碉堡,诙谐地说:“老子陈毅今天就从你眼皮子底下通过!”
六、建立遍布城乡的地下情报网,坚持镇压与宽大相结合,开展锄奸、告戒、策反工作
在抗日斗争中,文水隐蔽战线功不可没。期间,有上级组织派遣到当地的机构,有文水地方党政组织建立在基层的机构,还有在斗争实践中逐步形成的机构。其中具有影响力的机构及其工作有:
工卫纵队晋中办事处。1938年4月工卫纵队晋中办事处筹建于门世村。第二年5月搬往云周西村。该办事处在云周西村建立通讯处,特约开栅镇弓儒、樊家庄村樊占魁、孝子渠村左二把的徒弟为秘密通讯员。1938年8、9月间。办事处根据收集到的情报,掌握了祁县敌花纱织布厂的情况,通过里应外合,周密组织,由工卫纵队联合云周西附近村的抗日群体,成功夜袭敌织布厂,缴获大量布匹。
晋绥八分区文水敌工站。该站于1941年9月1日建立。刘芳为敌工站站长,人员来自八分区党、政、军三个方面及文水县委秦汉三、县公安局侦察股长李珠。敌工站受八地委和文水县委双重领导。敌工站驻地在云周西村。首先以下曲、信贤、西社三个敌伪据点为工作重点。1942年春,敌工站派人打入信贤据点,积极做该据点情报组组长岳德胜的工作。通过岳德胜搞到不少重要情报,之后,又策动岳德胜投诚。受岳德胜的影响,下曲伪军班子胡受恩于1944年冬率全班起义。1945年春进信贤据点镇压伪区长白瑞棠,枪毙叛徒赵运通的锄奸行动,都有岳德胜参加。1943年秋,六支队通过西社据点伪中队长吕子卿绘图,摸到该据点人员、武器、电台情况,一举拿下西社据点。1943年冬,刘芳亲自带队,率基干队任沛润(二木虎)等3人,在夜深人静时,摸进石永镇日军碉堡一侧的三合院上房内,将投敌叛变的大汉奸韩仰高押至村口就地惩处。1944年春节前县政府决定武装攻克下曲敌伪据点。通过敌工站据点内线人员摸清情况后,里应外合攻克下曲据点。
晋绥八分区敌工科文水地下交通站。1942年冬,晋绥八分区敌工科文水地下交通站在西城村成立。该交通站争取了县日伪司令部翻译蔚子祥。该被争取后,利用机会释放我多名被捕人员,并为我交通站部分人员发了“通译联络通行证”。这样就形成一条护送外来干部,获取敌伪动态的地下情报网。
晋绥八分区“西药部”武装工作队。1941年2月,担任决死二纵队粮秣员的王智组织一支20多人,精明强干的武装工作队,取名“西药部”,深入文水平川开展对敌斗争。这支队伍全部隐蔽真实姓名,人员分别以西药名和数码相称。在平川斗争形势极其恶劣的环境中,该武装工作队先后完成筹集军需、收集情报、解救同志、惩处日伪的秘密行动。1944年8月王智接受八分区专员康世恩交给的特殊任务,就地惩处开栅镇地痞恶棍、日伪警备队中队长“三不楞”弓海咏。经过多方侦察,巧施计谋,于次年3月由王智带领的“西药部”武工队将这个十恶不赦的大汉奸弓海咏抓获,押往开栅镇枪决。
六支队文水城区地下情报网。1943年春,文水边山前庄村共产党员赵有智接受武工队长刘彩交待的任务,进县城搞情报工作。赵有智通过城内日伪突击队小队长韩志禄的关系,在日伪内部形成5人秘密情报网。这个情报网不仅及时送出许多情报,而且还想方设法运出根据地急需的子弹、药品、煤油等重要物资。
七、千余志士为民族大义和人民革命前仆后继、血洒疆场,刘胡兰精神在抗日斗争孕育成长
在文水抗日斗争史上,千余名有名或无名志士把青春与热血播撒在这块英雄的土地上。他们中有从异地他乡转战文水的英勇将士,也有在乡梓故里成长起来的的优秀儿女。他们用鲜血和生命书写了抵御敌寇入侵,捍卫中华民族的英雄史诗,竖立了光照日月、名垂千古的精神丰碑。我们可以从几位名载史册,烙记民心的英烈事迹中,体会文水抗日斗争的惨烈与震撼。
顾永田,中共党员,江苏铜山人。1938年4月至1940年1月,任文水抗日民主政府县长。1940年2月调任晋绥八分区专员。为了粉碎日伪“扫荡”,他率兵转战交城山一带。同年2月11日,在田家沟伏击敌人时,因寡不敌众,突围中壮烈牺牲。2014年民政部授予顾永田第一批“全国著名抗战英烈”荣誉称号。
红军干部刘森堂、谭公强、周平,分别为江西吉安、湖南茶陵、江西永新人。三人均为中共党员,都是历经长征的营级干部。其中周平还是飞夺泸定桥的勇士。为了打败日本侵略者,他们受组织派遣,到文水游击队及改编后的游击三支队担任队长。与当地军民一道英勇奋战,驰骋疆场,把青春和热血洒在汾河两岸。在1938年9月召开的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三人都被列为大会宣布、全党哀悼的90位著名抗战英烈。2015年,民政部授予周平第二批“全国著名抗战英烈”荣誉称号。
吕怀忠,中共党员,山西原平人。在1945年9月1日由晋绥军区司令员贺龙领导的收复文水县城的战斗中,在前沿阵地指挥作战的晋绥第八军分区副参谋长吕怀忠壮烈牺牲。2011年4月,在太原解放62周年之际,吕怀忠被授予“为太原解放和建设作出突出贡献的百位模范共产党员”荣誉称号。2015年,民政部授予吕怀忠第二批“全国著名抗战英烈”荣誉称号。
李袖清,爱国志士,晋绥边区参议员,文水东城人。大学毕业后,李袖清早年曾在晋南棉业所从事科技工作。日军大举侵华后使他科学救国的理想破灭,毅然辞职回乡。日军侵占文水后,曾用高薪聘他出任伪县长,被李袖清严词拒绝。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后,他接受聘用,出任县政府水利局长,并舍其家财支持抗日。1943年由于汉奸出卖,李袖清被捕。在狱中,敌人严刑拷打,软硬兼施,但丝毫未能动摇他坚决抗日的决心。1944年1月,李袖清惨遭杀害。殉难时他高呼“中华民族解放万岁!”“打倒日本法西斯!”同年7月7日,在晋绥边区各界纪念抗战七周年大会上,李袖清等19名殉国烈士受到大会高度赞扬。
韩大林,文水石永镇人。早年在太原第一师范上学时接受进步思想教育。1924年与武和轩等三名学生代表赴广州参加孙中山领导的第一次国民党代表大会。1937年“七七事变”后,在家乡参加县抗日民主政府教育工作,在苏家堡学校任校长。1942年冬,日军第五次“强化治安”,韩大林与担任村妇救会秘书的妻子武善卿被捕入日军县城司令部。其妻子经村长出面予以保释。对韩大林则软硬兼施,企图用法西斯手段征服这位爱国志士,均遭到韩大林的严词批驳与揭露。理屈词穷的日军把他嘴上扎下窟窿,上了锁子,将这位坚贞不屈的爱国志士折磨致死。
李重英,中共党员,文水南明阳村人。1935年11岁的重英上城内女子高小,受到李虎臣等地下党员和进步老师的熏陶。1939年秋,李重英在三道川程家庄参加由县委民运部长刘斌主持举办的为时两个月的干部训练班。结业后,在苏家堡村以小学教员身份从事抗日活动。1940年与地下党员刘斌结为连理。同年调任文水一区妇救会秘书,并加入中国共产党。1941年,李重英调交西县六区担任妇救会秘书。1942年2月,当得知日军要突袭30里外桃沟正在开会的区干部时,李重英不顾即将临产的身孕和个人安危,冒着纷飞的大雪和凌冽的寒风,踏着已被冰雪封堵的山路,向正在开会的桃沟报信。当她翻山越岭,艰难赶到会场,报告敌人袭击的消息后,会场被日军包围。突围中重英受伤被捕。面对敌人的审讯,她慷慨激昂地回答:“共产党员不懂投降二字,只有抗战到底!”“我中华四万万同胞不可侮,最后的胜利是我们的!”。凶残的日军用刺刀将重英刺死,又惨无人道地剖开她的下腹,将腹中孕儿挑出,抛向荒野。李重英牺牲时年仅18岁。
张兆祥,中共党员,文水旧城庄人。他15岁入太原平民中学。毕业后在本县桥头、南安、云周西等村任小学教师。抗战开始后参加牺盟会工作,不久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后,先后任一区、二区区长。1942年9月,张兆祥装扮医生在平川活动,因汉奸告密被日伪抓捕。敌人严刑拷打,百般折磨,未能动摇他的坚强意志。在狱中张兆祥秘密做通看守工作,先后五次给党组织写信,表达誓死不投降的决心。在最后一封信中写道:“肉渣和血斑溅遍我的全身,但我不知道什么是痛苦、畏惧、犹豫和妥协,我活要活得排场,死也要死得排场!”。1942年11月,张兆祥被日军杀害于县城东门外。在绑赴刑场的大街上,他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誓死不投降!”。
上列九位仅仅是文水诸多英烈感人事迹的一个简要写照。抗日斗争的胜利,正是无数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伟大的抗战精神,再一次竖起了中华民族不朽的丰碑。以文水女儿刘胡兰名字命名,被毛泽东主席高度赞誉,载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刘胡兰精神,正是在抗日斗争中孕育培养的。1932年出生的刘胡兰,她的成长岁月,正是抗日烽火熊熊燃烧的年代。在家乡的抗日斗争中,革命先辈信念坚定、敢于斗争、坚贞不屈、不怕牺牲的品格,对刘胡兰的感染是极大的精神滋养。抗日县长顾永田,抗日女英烈李重英等,在年幼的刘胡兰心中早已成为敬仰的偶像和榜样。正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开展的抗日斗争,以至延续随后的人民革命和解放斗争,造就了“生的伟大,死的光荣”的英雄少年刘胡兰,让刘胡兰精神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让我们铭记抗战历史,传承抗战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再铸辉煌!
刘五一收集整理 2025年5月
(本文参阅县史志办有关资料)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