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为缅怀先烈、了解历史、讴歌英雄、激励奋进,日前,笔者怀着崇敬的心情前往景德镇市浮梁县,特地瞻仰了新四军瑶里改编纪念碑,用心了解了瓷都新四军瑶里改编、中共赣北特委、新四军驻景德镇办事处的抗日烽火。瞻仰和了解之后,深感这不仅是一段历史的记忆,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它无不提醒我们,要牢记历史、缅怀英烈、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与幸福生活,弘扬伟大的抗战精神,奋力把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不断推向前进,为把千年瓷都这张靓丽名片擦得更亮添砖加瓦。
[关键词] 党史军史;景德镇市;坚定抗日;永载史册
引言
为缅怀先烈、了解历史、讴歌英雄、激励奋进,日前,笔者怀着崇敬的心情前往景德镇市浮梁县,特地瞻仰了新四军瑶里改编纪念碑,用心了解了瓷都新四军瑶里改编、中共赣北特委、新四军驻景德镇办事处的抗日烽火。瞻仰和了解之后,深感这不仅是一段历史的记忆,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它无不提醒我们,要牢记历史、缅怀英烈、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与幸福生活,弘扬伟大的抗战精神,奋力把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不断推向前进,为把千年瓷都这张靓丽名片擦得更亮添砖加瓦。
图为瞻仰新四军瑶里改编纪念碑。
新四军瑶里改编
瑶里地处皖赣两省、四县(安徽祁门、休宁,江西婺源、浮梁)交界处。瑶里,古名“窑里”,因是景德镇陶瓷发祥地而得名,远在唐代中叶,这里就有生产陶瓷的手工作坊。20世纪初,窑里改名为瑶里。新四军瑶里改编纪念碑,位于瑶里古镇的中心,是最大的一处广场,也是游客必经的广场。纪念碑背靠象山,徽派建筑环绕其间,气势恢宏,威震四方。瑶里,是皖浙赣边游击区的核心区域。皖浙赣边红军游击队在这里坚持了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保存了革命力量。而新四军瑶里改编,既是抗日战争初期发生在皖浙赣边有较大政治影响的事件,也是我党在南方坚持抗日统一战线、积极组织领导抗战工作的成果。
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军蓄意制造了震惊世界的卢沟桥事变,悍然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共产党通电全国,号召中国人民团结一致,筑成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抵抗日寇的侵略。9月22日,国民党以发表《中共中央公布国共合作宣言》的形式,宣告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形成。9月29日,项英、陈毅以中共苏区中央分局名义发表《告南方游击队公开信》,在南昌设立南方红军游击队接洽处,召集红军游击队下山。陈毅以中共中央代表身份两次来到靠近鄣公山的景德镇瑶里,居住在“敬义堂”,领导红军改编。1938年1月,中共中央东南分局指示:红军游击队改编时机已经成熟,应尽快下山改编。从便于扩军训练、交通给养,能尽快开赴抗日前线考虑,陈毅经与国民党地方当局商洽,决定把靠近鄣公山的瑶里作为新四军改编地。红军游击队350余人从舍会山开到瑶里,驻扎在瑶河西岸的吴家祠堂、敬义堂、宏仁寺等处,准备接受改编。同年2月初,陈毅再次来到皖赣边区,抵达瑶里指导红军游击队的改编与整训。他在瑶里召开各级干部会议,传达党中央关于国共合作抗日的方针和关于南方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的决定,宣布江西抗日义勇军第二支队正式编入新四军序列。同年2月8日,各界群众抗日动员大会在瑶里程氏宗祠举行,一千余人与会。陈毅发表慷慨激昂的演讲,全面分析国内政治形势。时任国民党军第26师政治部主任的陈毅胞兄陈孟熙也受邀参加大会,兄弟二人用自身生动的事例说明“家人不和外人欺”,国共两党要殊途同归共同抗日,枪口一致对外的道理,号召每一个不甘当亡国奴的中国人,投身拯救祖国的战斗中。同年2月10日,集中在瑶里参加改编的全体红军战士,以及当地许多群众,在程氏宗祠召开抗战誓师大会。附近群众蜂拥而至,杀猪慰问,为子弟兵饯行。陈毅在瑶里敬义堂召开地方党组织和红军游击队干部会议,传达中央关于南方八省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的指示,江西省抗日义勇军第2支队改编为新四军第1支队第2团第3营。第3营由皖浙赣边熊刚率领的皖浙赣独立团余部30余人,阙怀仰率领的上浙皖独立营余部30余人,王丰庆、李步新、江天辉率领的皖赣边红军游击队40余人,柴荣生率领的红10军团(原红7军团)第19师余部60余人,田英率领的都鄱彭红军游击队150余人和湘南桂东红军游击队的组成。营长熊刚(后刘玉林),副营长刘玉林(后刘别生),全营300多人。2月10日,新四军第1支队第2团第3营从瑶里出发,开赴新四军集结地皖南歙县岩寺,奔赴大江南北抗日前线。2013年3月5日,新四军瑶里改编旧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共赣北特委
陈毅在指导新四军瑶里改编的同时,加强了赣浙皖边区共产党各级组织建设,实现了战略任务的转变。1938年2月,根据中共中央东南分局的决定,在景德镇秘密建立中共赣北特委,受中共皖浙赣省委领导,管辖景德镇、都昌、湖口、彭泽、婺源、德兴、乐平、浮梁和安徽的休宁、祁门等地,并下辖瑶里留守处和都昌留守处。中共赣北特委(地点在景德镇市区中渡口的朱氏上弄10号,朱辉任书记),统一领导赣北地区的党组织活动和抗日救亡工作。同年9月,中共景德镇市委秘密成立。并利用新四军驻景德镇办事处、留守处公开合法机构的身份,推动了以景德镇为核心、以瓷业工人为主体的赣浙皖边区抗日救亡运动的蓬勃发展,成为江西抗日救亡运动的中心之一。
为了实行党的发动全军、全民和全民族的“全面抗战”的方针,坚持党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赣北特委在内部规定了如下任务:1、恢复与建立和发展党的组织,积极吸收新党员,并进行党的建设工作:(1)保持党的组织秘密,迅速建立与发展党的秘密组织。(2)积极发展党的工作。在发展党的工作中,主要是恢复、建立与发展党的组织,大量地发展党员,发展党的组织的中心是着重恢复与建立瓷业工人中的党组织,同时积极恢复与建立休(宁)祁(门)浮(梁)乐(平)等地的党组织,发展党员是大量地吸收积极的工人、雇农入党;大胆地吸收农民、知识分子、青年学生、小学教师、下级官兵及妇女中的优秀分子入党;对过去失去了关系的组织、个人及个别出狱的同志,经过审查没有自首变节、并积极参与党的事业的,可恢复其党的关系。(3)进行党的建设。对新党员进行马列主义与党的建设教育,使他们了解党的指导思想与其他党派的理论思想的基本区别,加强党组织的活动。2、巩固与扩大统一战线,扩大群众运动。在扩大统一战线与群众运动中,必须:(1)加紧党的教育,使每个党员真实地了解到统一战线与群众工作的意义及其“武装保卫武汉,保卫江西,争取抗战最后胜利”的目的。(2)建立上下层统一战线的密切联系,加强下层统一战线,尽可能的利用一切中层分子及地方群众中较有威信的人,在坚持抗日救国纲领的原则下,建立各种抗日群众组织。(3)争取区乡保甲长。(4)站在统一战线的立场上,加强与友军的密切联系。(5)改善群众生活,减租减息,减轻人民负担,使群众自觉地参加一切抗战工作。(6)党必须发动群众,要求政府改善征兵办法。(7)移民要回来。(8)要保证农民已得到的土地利益。(9)派出党的干部,到国民党政府机关中去工作,担任一定的职务;在各机关内部组织党的支部,发展党员,并团结国民党政府机关中的先进分子在党的周围。3、恢复与建立革命武装部队:(1)在有党组织的地方,建立革命武装。(2)收编过去参加过游击战争的干部和能制造枪弹的技术人员。(3)建立与加强部队中的政治工作,提高他们对革命战争的认识。
新四军瑶里改编后,中共赣北特委遵照党中央关于“共产党员不应拒绝去参加国民党所包办的、有群众的抗敌后援会”“参加的目的是争取后援会的群众走上积极抗日道路,团结其中左倾的积极分子在自己的周围,并利用后援会的合法组织与其中的积极分子去开展群众的救亡运动”的指示,利用一切机会,派共产党员团结各阶层进步人士,开展有效的统战工作,推动皖赣边区抗日救亡运动有序发展。一是为了提高党员的思想政治素质,赣北特委秘密举办了几期党员骨干训练班,讲授党的宗旨、游击战争、统一战线以及抗战时期开展群众工作的方法。通过党的基本知识教育,这些党员骨干分赴边区各地开展工作。二是在新四军驻景德镇办事处协助下,各种抗日救亡团体纷纷成立。景德镇抗日救亡歌咏团、青年抗敌宣传团等组织,经常分批深入到街头、窑厂、坯房、农村,运用演讲、歌咏、话剧、标语、壁报等多种形式,向居民、工人、农民宣传抗日救亡道理,唤起民众的抗日救亡热情;“第五行政区战时服务团”和“浮梁县各界民众抗敌后援会”等团体,直接或间接协助有关部门广泛开展宣传号召、募款募物、筹办军需、鼓励从军、前线慰问、优待军属、慰劳伤兵、救济难民、出版专利、举办义演等活动,取得明显效果;在江西省青年抗日救国服务团第四大队秘密成立党支部,赴瑶里、臧湾、城区等地开展抗日宣传、开办工作训练班、培养积极分子;以江苏、浙江一带流亡到景德镇的难民儿童为骨干,组织战时孩子剧团,围绕抗战主题,编墙报、画漫画、表演戏剧,做大量的社会工作。三是培养抗日救亡工作的骨干,从组织上保证抗日救亡运动发展的需要。通过培养的积极分子,组织“七七”献金活动,3天时间内,仅在厂前、南昌会馆、福建会馆3处献金台就获献金近千元;举办游艺募捐,获得各机关、团体、同业公会和广大居民的赞助和认购,筹措到大量慰劳基金;倾情赈济难民,1939年春,成立难民大部队,下设老年中队、青年中队和妇女中队,做好安置难民住宿、发放救济款物,慰问难民和生产自救等工作,同时成立“难民商店”“难民茶社”“难民教养团”,深得难民好评;建立伤兵俱乐部,每周一至周六开展固定的活动,慰问伤兵、服务伤兵、鼓励伤兵康复后重返前线、再立新功,既为抗战前线补充了兵源,又稳定了当地社会秩序,推动了皖赣边区抗日救亡运动蓬勃地向前发展。四是动员广大妇女参加抗日救亡运动行列。在妇女指导处的带领下,各区镇(乡)成立妇女队,由各区镇(乡)长兼任队,先组织妇女代表培训学习,讲授政治、卫生、农村妇女工作等课程,再赴各地开展活动;举办妇女识字班。既教妇女识字,又利用识字班进行抗日宣传,发动妇女鼓励丈夫、儿子参军上前线杀敌,教育妇女剪发、放足,开展讲卫生移风易俗工作,降低婴儿死亡率;举办递步哨训练班。由于战争形势吃紧,县与区、区与乡之间公函、密件的传递非常紧急,而原来做递步哨工作的一些男青年先后应征入伍了,急需人员替补,妇女指导处与各区商量决定,挑选年轻力壮、没有家庭负担的妇女经过短期训练,接替这项工作,做到不管白天黑夜,随到随送;在瑶里试点开办小型纱厂,解决战时穿衣困难的问题,并且发动妇女缝制军鞋、慰问袋、寒衣,开展征募捐献工作,由于宣传工作到位,各界妇女都积极出钱出力,将征募来的现金、物品列表转交抗敌后援会,集中送到前线慰劳抗日将士。五是积极发动群众、支援抗战。通过基层党支部成员,利用同乡、同学、同事和亲友关系在景德镇地区组织抗日救亡团体,广泛开展抗日宣传,阐明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一致抗日的道理,动员进步青年和学生投身抗战洪流、奔赴抗日前线,先后动员100多人参加新四军部队。并在1938年八九月间两次组织党员和进步群众,严密护送新四军军长叶挺押运的汽车武器弹药安全过境景德镇,前往皖南新四军军部,为即将展开的对日作战提供了有力的军需保障。同时,组织力量,通过新四军军部将被国民党关押的原皖浙赣省委红军独立团团长熊刚和赣北特委组织部部长、祁浮婺中心县委书记江天辉保释出狱。但是,1941年1月皖南事变发生后,国民党顽固派发动的第二次反共高潮达到高峰。国民党浮梁地方当局在其辖区内加强特务统治,残酷镇压共产党和人民的抗日民主活动。鉴于景德镇形势日益恶化,1940年5月中共赣北特委机关被迫撤出景德镇。然而,中共赣北特委在中国共产党积极倡导的国共两党统一战线指导下进行的景德镇群众抗日救亡运动,有着不可磨灭的历史作用和政治影响。
新四军驻景德镇办事处
全国抗战开始后,活动于皖赣边区的红军游击队集中于瑶里,在陈毅主持下改编为新四军并开赴抗日前线。与此同时,1937年12月成立了“新四军驻景德镇办事处”,并下设了“新四军瑶里留守处”和“新四军瑶里留守处”。1937年12月,皖赣特委根据中央代表陈毅同志的指示,指派李步新到景德镇筹建新四军驻景德镇办事处工作,并任新四军驻景德镇办事处主任。办事处共有3人:主任、交通员、炊事员各一。最早设在景德镇莲花塘“大观茶园”的楼上(现前塘亭子附近,当时茶馆老板叫王仁元),门口挂有“新四军驻景德镇办事处” 的招牌。新四军驻景德镇办事处是国共合作初期赣东北新四军留守处的中心,所辖都昌、湖口、鄱阳、彭泽、景德镇等广大地区。后鉴于莲花塘比较偏僻,而办事处在当时又是一个合法公开的组织,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曾两度搬迁到人口较为稠密的地方,先是将办事处机关迁往人口稠密的后街(现在中华南路),后又迁至中渡口的朱氏上弄10号。与中共赣北特委同驻一处。新四军驻景德镇办事处,充分利用公开、合法的身份大力恢复和发展党组织,这些基层党组织成为推动皖赣边地区抗日救亡运动的骨干力量,使景德镇群众性的抗日救亡运动蓬勃发展,并成为江西抗日救亡运动的中心之一和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整体的重要一环。在支援抗战的同时,办事处坚持原则、合理斗争,揭露国民党强征民夫和保甲制度的罪行,对保甲长和流氓地痞的敲诈勒索、拉丁派夫等不法行为进行斗争。这些抗日救亡运动不仅进一步扩大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影响,提高了皖赣边区人民抗日救亡的政治觉悟和爱国热情,而且形成了一股团结抗敌的力量,在人力、物力、财力以及精神上极大地支援和鼓舞了前线将士的英勇抗战,为夺取全国抗战的胜利作出了积极贡献。
新四军驻景德镇办事处的公开任务:1、密切与南昌新四军驻赣办事处联系。2、密切与安徽岩寺的新四军军部联系,往军部运送枪支弹药,输送部队,接待军部同地方上的来往干部。3、做好统战工作。一面与国民党政府交涉新四军北上杭日后,新四军留守地方的事宜,如安置军人家属;抚恤革命烈士家属;交涉与保释在历次革命斗争中被国民党抓去现仍关在监狱里的革命干部和革命群众;一面团结国民党政府的一切进步力量,向他们宣传我党的抗日主张,启发与推动他们抗日的积极性。4、宣传、组织与发动群众,参加抗日战争。同时发动与组织群众,对国民党政府展开公开的、合法的争取政治、经济上的自由斗争。5、继续收编散布在各地的游击队员和伤病员。办事处在那白色恐怖的岁月里。利用公开的、合法的组织形式作掩护,积极开展党的秘密工作,巧妙地与国民党作不妥协的斗争,为唤起赣北地区广大人民,为夺取抗日数国的伟大胜利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第一、省城抗日救亡团体频频到景德镇活动。全民族抗战开始后,从南昌到景德镇开展活动的团体有:江西省青年抗日救国服务团第四大队、江西战地工作队第一大队、江西省乡村抗战巡回宣传工作团等。
第二、各种抗日救亡团体纷纷成立。以张三圭为队长的“景德镇青年抗日宣传队”和以严兴让为队长的“景德镇抗日救亡歌咏队”,是抗战初期在景德镇成立较早的两支抗日宣传队伍。在景德镇成立的“浮梁县各界民众抗敌后援会”,是浮梁县抗日救亡运动的中枢机构。分布在“后援会”各个部门的中共地下党员十分注意团结各种进步力量共同开展活动。“景德镇孩子剧团”也应运而生。中共景德镇地下党组织曾指派张三圭担任该团的指导员。1938年下半年,景德镇还成立了“第五行政区战时服务团”,其主要成员有社会各界热血青年和部分“民先队”队员以及中共地下党员。
第三、动员广大妇女参加抗日救亡行列。1938年秋,浮梁县妇女指导处在景德镇成立。工作范围包括宣传教育、生产自救、妇幼卫生、战时服务等项目。
第四、开办训练班,培养领导抗日救亡工作的骨干,从组织上保证抗日救亡运动发展的需要。在这个阶段中,中共景德镇地下党组织在景德镇城区发展党员近百名。
第五、把抗日救亡运动推向纵深发展。芦沟桥事变之后,景德镇先后公开成立的各种抗日救亡团体以高昂的爱国主义激情,运用各种各样的宣传形式,广泛动员城乡人民奋起抗日救亡。它在推动抗日群众运动中,发挥了战斗号角的作用。不仅是接洽与处理游击队改编事宜,营救被捕人员,最重要的是为新四军输送兵员和筹备军需物资等。据不完全统计,办事处通过艰苦努力深入人心的工作,先后为新四军输送了3批100多名兵员,2次将党组织交办的把武器和弹药,通过景德镇办事处及时安全地运送到了皖南新四军军部,为唤起民众争取抗日救国的胜利劳苦功高,永载史册。
(作者彭远汉系江西省景德镇市社科联常务理事、江西省景德镇市新四军研究会特聘研究员、抗日战争纪念网特约通讯员)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