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胜利八十周年感赋》
中华儿女奋吴钩,收取夷吞五十州。
扫穴犁庭除暴恶,捐嫌携手泯恩仇。
长沙捷报同盟振,倭寇降幡霸梦休。
战败何曾鲸浪息,高悬警醒卫金瓯。
【注释】:谢雄宇,岳阳县大云山国家森林公园退休干部,湖湘文化和抗日战争史料研究学会研究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1、吴钩:是春秋时期流行的一种弯刀,它以青铜铸成,是冷兵器里的典范,充满传奇色彩,后又被历代文人写入诗篇,成为驰骋疆场,励志报国的精神象征。2、扫穴犁庭:扫荡其居处,犁平其庭院,比喻彻底摧毁敌方。出自《圣武记》。成语释义扫荡糠巴断其居处,犁平其庭院。比喻彻底摧毁敌方。3、捐嫌携手:(作者注释)特指中国共产党摒弃前嫌,推动形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国共两党及全国各党派、各阶层人民携手共同抗日。4、降幡:是投降的旗帜。5、金瓯:意思是金的盆盂;比喻疆土之完固,亦用以指国土;酒杯的美称。
【赏析】:《抗战胜利八十周年感赋》之诗,立意高远,情感深沉,结构严谨,完美体现了古典律诗“起、承、转、合”的结构艺术。下面从这四个方面进行赏析:
1、起句:开篇即点题,统领全篇。“中华儿女奋吴钩,收取夷吞五十州。”开门见山,气势磅礴:“中华儿女”点明主体,涵盖全国抗战军民。“奋吴钩”以古代名兵利器“吴钩”象征英勇抗战的决心和行动,意象雄壮,富有历史感和战斗气息。“收取夷吞五十州”直接点明抗战目标——收复被日寇(“夷”)侵占的大片国土(“五十州”,喻指众多沦陷区)。这一句高度概括了抗战的起因和全体中华儿女奋起抵抗的壮举。起句奠定了全诗慷慨激昂、不屈不挠的爱国基调。“奋”与“收取”两个动词充满力量感,展现了民族觉醒和抗争精神。紧扣题目,直接呼应“抗战胜利”的核心主题,点出胜利的核心要素——人民的英勇奋斗。
2、承句:“扫穴犁庭除暴恶,捐嫌携手泯恩仇。”承接上文,铺陈展开,深化战斗意志与团结精神:颔联紧承首联的“奋”与“收取”,进一步展开描述如何取得胜利。“扫穴犁庭”是极具冲击力的成语,形象描绘了彻底清除敌寇的决心和雷霆万钧的攻势。“除暴恶”则直接点明抗战的正义性质,日寇即是暴恶之源。此句强调了对敌斗争的坚决性和彻底性。“捐嫌携手泯恩仇”:此句是承的关键深化点。“捐嫌携手”特指中国共产党摒弃前嫌,推动形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国共两党及全国各党派、各阶层人民携手共同抗日。“泯恩仇”形象地表达了在民族存亡关头,国内各方力量放下历史恩怨,一致对外的伟大团结精神。这一句深刻揭示了抗战胜利至关重要的内部因素——全民族的空前团结。其颔联对仗工整:“扫穴犁庭”对“捐嫌携手”,“除暴恶”对“泯恩仇”,动作与目的相呼应,结构严谨,意义递进。
3、转句:“长沙捷报同盟振,倭寇降幡霸梦休。”转折宕开,升华意境,由内转外,由点及面:颈联是典型的“转”。它从前面描写国内军民奋战和内部团结,转向更广阔的视野——国际反法西斯同盟和战争胜利的最终结果。作者精选,长沙会战(三次大捷)这一国内正面战场的重大胜利作为典型战例。“捷报”象征中国战场的艰苦卓绝和重要贡献。“同盟振”则巧妙地将中国战场置于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大背景下。中国的胜利不仅属于自己,也极大地鼓舞了同盟国,振奋了全球反法西斯力量。此句体现了中国抗战的世界意义。“倭寇降幡霸梦休”:直接宣告最终胜利的结果。“降幡”指投降的白旗,“霸梦休”指日本军国主义称霸东亚乃至世界的迷梦彻底破灭。此句简洁有力,宣告了侵略者的彻底失败和正义的最终胜利。这一转,将诗歌的时空从国内拓展到国际,从战斗过程聚焦到胜利结果,意境更为开阔宏大,情感达到高潮。
4、合句:“战败何曾鲸浪息,高悬警醒卫金瓯。”收束全篇,点明主旨,警醒反思,升华主题:尾联是全诗的“合”,是思想情感的最终归宿。它没有停留在胜利的欢庆上,而是深刻反思,点明写作“感赋”的核心目的——警示后人。以反问振聋发聩。“鲸浪”比喻日本军国主义等侵略势力的野心和威胁。此句尖锐指出:侵略者虽然战败了,但其阴魂或新的威胁并未真正平息或消失“高悬警醒卫金瓯”:因此,必须“高悬警醒”——时刻保持高度警惕,铭记历史教训。“卫金瓯”点明根本目的: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这一句将纪念胜利的意义升华到维护和平、保卫家国的现实责任和历史使命的高度,呼应了“八十周年感赋”的当下视角,赋予全诗深远的现实意义和强烈的时代感召力。余韵悠长“合”得有力而深沉,由历史到现实,由胜利到责任,发人深省,余味无穷。
这首七律严格遵循了律诗“起承转合”的结构法则:起句(首联):总起抗战壮举(奋起抗敌,收复失地)。承句(颔联):承战斗与团结,铺陈胜利之道(坚决斗争,捐弃前嫌共御外侮)。转句(颈联):转折到胜利结果及其世界意义(典型战役鼓舞同盟,日寇投降梦碎)。合句(尾联):收束于历史反思与时代警醒(警惕未息威胁,永葆警醒卫中华)。全诗结构清晰,层层递进,由激昂的战斗到深沉的思考,由具体的历史事件到宏大的时代主题,完美地表达了对抗战胜利八十周年的纪念、对英烈的缅怀、对民族精神的颂扬,以及对和平与未来的深刻警示,是一首思想性与艺术性俱佳的佳作。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