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首词曰:
暴敌横行山河碎,同仇敌忾报国仇。
八桂尚有英雄在,不灭倭冦誓不休。
血肉横飞战骨空,六万狼兵变孤忠。
家家瞬间飘魂幡,泣血悲怆祭鬼雄。
一首诗词,道出本章要点,八句诗曰,引出六万广西子弟抗战一段谜团来。
话说,如果我们不唤起抗战中这段英雄往事,只怕它会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中。淞沪会战背后的故事,应当被我们后人永远铭记。
回望历史,悲哉!壮哉!英雄的足迹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湮没,泣血的记忆也没有在历史的深处褪色。
上世纪末,在广西百色、河池、桂林、玉林、崇左、柳州、来宾、贺州等各地许多乡村中,老一辈人仍不时讲起在抗战中,当年许多村庄轰轰烈烈地送儿上抗日战场,本指望他们能熬过生死,不说出人头地衣锦还乡,也不奢求运限亨通,起码也能跳出农门吧。却不料战后不久,让人泣号连连的凶讯传来,一场淞沪会战,6万桂军大多战死。参战的八桂子弟几乎都为国捐躯,十室九户再无儿郎返回。
一场淞沪会战,日军共伤亡约4万人,有史料说中国军队伤亡约25万人,而《中国抗日战争史》一书则说是30余万人,或许是包括军民一起算的吧。现在的人不禁会问,为什么会有那么大差距的战损比呢?而且这伤亡的人里面,竟有5万余人是广西兵,占比近四分之一,这还不算许多在中央军里牺牲了的广西兵。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让我们一起来寻找它的缘由和谜底。
列位看官,容我先简单介绍背景资料。史料记载,这是中日双方规模最大、伤亡最惨烈的一场战役。这场战役完全不对称,日军的飞机、大炮一顿狂轰滥炸,完全是工业文明对农业文明的一次碾压式的摧毁。国军一个师上去打几个小时就没了,所以又有人把它称为玉碎式的搏命战役,很多国军的精英都被打没了。
当时国际九国公约会议召开在即,蒋介石希望得到国际联盟的调停。因此在会战中,蒋介石出现多处错误决策。该坚决进攻的时候突然叫停,该紧急撤退的时候,又突然让部队再坚持几天。这打打停停的优柔寡断,让国军遭受惨重的损失,最终使中国军队后继无力,最终阻挡不住日冦的铁蹄。
简单背景说过,再说正题。不得不说,广西人厉害,此次参战的桂军,是北伐后元气大伤的桂系。经李宗仁、白崇禧等人像团队般的齐心协力建设和治理,还通过办好民团来起死回生,短短几年又把广西建成全国模范省。有史料称抗战中,原本无战火的广西出兵100万人,按人口比例出兵广西居全国第一。据《广西通志·人口志》所载:当时广西实行每户三丁抽二,二丁抽一的办法抽征,对象从18岁征到45岁,即每15人当中就有1人当兵上了前线,许多家庭有的是五个孩子四个上战场,许多村庄男丁几乎都上了战场,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付出了巨大努力。参战人数之多,牺牲之惨烈,让人回眸起来感慨万端。
这里单表战前招来的六万广西兵,他们几乎个个都是一色的捷克式扁平钢盔、德式步枪、黄军装、着草鞋或光脚,很多都分配在由桂系7军、48军组成的21集团军。由于时间实在紧迫,许多新兵直到集结苏北,才有了几次实弹射击的训练机会。但他们中也有许多不是什么新兵蛋子,而是经过民团训练,可以直接上战场杀敌的狼兵。
战前,在桂军开赴上海前线前,白崇禧给官兵作一番声调铿锵的战前动员:“将士们,就算打到一个人,也要让小日本知道我们广西狼兵的厉害!”此举让6万桂军大受鼓舞,军威大振。
为参加淞沪会战,6万桂军走了近三个月才到上海,由这6万桂军(另一说是5.7万)组成了桂系21集团军,总司令是廖磊。他们刚赶到淞沪,不几日便马上投入与日军精锐的第三师团的对攻。在淞沪战场上,当军号吹响时,当祖国呼唤时,这些八桂将士视死如归、气壮山河,他们个个都不惧生死,拼命也要往死里打。誓言“不杀倭冦,绝不回乡”。
日军参战的都是顶级精英部队,战前有日本媒体曾器张地把我们广西兵看作是不堪一击的叫花子部队。说明当时桂军武器装备实在太差,加上人才缺乏,有战场经验的军官配备不足,后来补充来的很多都是凑数的军官,以至排兵布阵有不少问题,导致桂军战力减弱,很多将士不是在与敌搏杀中阵亡,而是连日军都未碰面就已被敌机炸倒而长眠!
面对日军的狂轰滥炸,桂军将士咬紧牙关死死守住阵地,没有哪个当孬种。呐喊阵阵、枪炮轰鸣,在短短三天的时间里,腥风血雨,六万人就打的只剩了两万多,伤亡达到四万。在悲壮的军号声中,上万桂军敢死队毅然冲在了最前面,为身后的友军筑起了一道血肉城墙。
虽然将士大量阵亡,战场上尸横遍野,但桂军将士仍一波一波冲锋,倒下了,爬起来,直到再也爬不动。就算损失惨重,桂军将士们也没有崩溃,四下血腥弥漫,将士们仍潮水般的冲锋不止!这种誓死报国的情怀,是八桂子弟与生俱来的性格。
战前白崇禧亲自定下规定:“凡带兵先走的军官一律枪毙。”其间廖磊司令曾为明军纪,在上海枪毙了一个带兵先走的旅长和一个不听调制的团长。最终六万桂军无一后退,没有出现逃兵,全部与日军正面血战到底。
为了保家卫国,人人心中坚硬,个个奋力杀寇,就算拼光老本也要在烂泥里滚一回。他们以劣势装备与敌浴血奋战,并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最终在敌军的毒气弹下才不得不让出阵地。最后,参战的172师的副师长夏国璋、510旅旅长庞汉祯、511旅旅长秦霖。1034团团长陈昭汉、1038团团长谢志恒、1044团团长韦健森、1052团团长褚兆月等全部阵亡。
但即便在这样惨烈的战斗中,面对日军天上有飞机轰炸,地上有坦克重炮毒气弹,处于绝对的弱势下的广西军除了有些迫击炮,轻重机枪手榴弹大刀刺刀外,就是血肉之躯了。哪怕阵地化为灰烬,军心仍坚如铁石,冲锋陷阵,不惧死亡,足以昭示八桂子弟的血性精神。
一个英国人以解禁档案及大量史实著的《中国,被遗忘的盟友》一书中,披露了其中许多细节。当时中国军队6个集团军70余万人参战,兵力数量上中国军队优于日军约二倍以上,但因战技术落后,及劣势武器等因素,实力差距明显,最终挡不住日寇的铁蹄。
书中描述中国军队不懂防空。日军先派空军侦查,然后在中国军营密集处扔下气球为讯,随即派飞机并配合炮兵集中轰炸。在立体化作战的日寇前面,中国军队不注意躲避敌机,以至许多士兵都是集中准备吃饭时被敌机投弹炸死。
更为悲催的是,当年强悍的桂军将士“血沃淞沪”, 一寸山河一寸血,他们与日军展开了惨烈的阵地争夺战。有史料说早上桂军8000人的一个部队开上去,到晚上撤下来的时候,可能不到2000人了,一天就有几千人伤亡。
桂军惨败的主因,书中略有分析:白崇禧对桂军实力比较自信,一开始就决定来个大规模反击。以连营为单位拼刺刀冲锋,这种打法打内战时可以,只要对方火力弱压不住,只要进入白刃战,这种战法桂军基本就能取胜。
但拿来对付日军,则行不通。桂军对日军特点了解不足,仍采用了错误的进攻方法。用惯常的中央突破法,挺着刺刀冲锋在前,个个不惧杀身成仁,唯恐落后,没有人弯腰,没有人匍匐前进。刺刀对着日军坦克和枪林弹雨,桂军经常是成片倒下。反冲锋这种打法受制于火力,在敌人的重炮和机枪面前丧失殆尽,根本无法形成突破。由于指挥上的失误和装备上的劣势,善战的桂军伤亡巨大。总司令廖磊察觉不对,想撤下来,但远在苏州不明就里的白崇禧仍下令冲锋。在敌人密集火网之下,桂军将士连续倒地,以至伤亡惨重。
书中除赞叹“淞沪会战”中桂军的团结和血性外,还婉惜地描述21集团军第174、第176师在炮兵火力支援下,向上海嘉定南部蕰藻浜的日军攻击,为击破突入蕰藻浜南岸的日军,骁勇的桂军士兵挺着刺刀向日军坦克进攻,三个小时就拼完一个师。
书读至此,禁不住让人掩卷长叹。
值得一提的是浙江吴兴的狙击战,参战的有2个师2万多人,他们不顾惨重牺牲,殊死拼杀,172师的指挥官副师长夏国璋(后追授陆军中将、革命烈士)是容县人,其属下1026团李本一团长也是容县老乡,因李本一参战时已接近尾声,又因守嘉兴时侥幸躲过一劫,后成钢七军军长,这是后话。
桂军在吴兴、长兴一线顽强将两倍于己的敌军阻击了整整十个日夜(包括撤退时间),为主力安全后撤赢得了宝贵时间。他们以血肉之躯,筑成壕堑,有死无退,阵地化为灰烬,军心仍坚如铁石。有死里逃生出来的老兵描述:在李家巷阵地,敌人有好几辆坦克攻入我方阵地,横冲直撞,频频开炮,情势极其危险。桂军百多名战士一下挺身上前,团团围住坦克,前赴后继地冒死爬上车身,将集束手榴弹塞进炮塔,当场炸翻了两辆。
据说狙击战打得危急时,夏国璋身先士卒,数次带领敢死队从敌人手里夺回阵地,后不幸被日机空袭击中,饮恨阵亡。最终参战的桂军近5000人均以极其惨烈的方式先后阵亡,那十个日夜的奋力阻击是怎样的惨烈,让今天的我们完全无法想象。
只可叹,八桂子弟的热血洒满吴兴。
直到前些年,仍有台湾来大陆访亲的若干国民党老兵,专程寻迹吴兴战场旧址,缅怀“夏副师长”。历史不会忘记他们,抗日英雄永远活在国人心中!
此后,残余的桂军,仍毅然选择三次断后,掩护淞沪大军转移。而且,阵地上哪怕弹尽粮绝,没有援兵仍战至一人,他们之中至死也没人叛变没人投降,死也要用血肉筑起一道钢铁城墙,打出了狼兵的血性,为抗战的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最后,六万广西子弟精锐尽失,就差没断血脉。据说,在苏州的白崇禧听到6万广西子弟兵大部覆没的消息,目瞪口呆,痛心疾首地哭了一天一夜,连日饮食不进。李宗仁听到消息也是泪流满面,连声哀道:“勇士死国!勇士死国!”
男儿立志出乡关,不远千里赴国难。六万广西子弟,他们第一次出远门就跨过万水千山,却最终没能淌过死亡的河流,有的刚刚进入战场,还没冲锋还没开枪就被无情的战火立马呑掉。没有人知道他们的名字,没有人知道他们的墓在哪里。
如今在广西容县石头镇石塘村建有抗日阵亡将士名录长廊,上面刻录着5693名烈士,他们是桂系173师、174师、176师、188师、189师等抗战英烈。
拼死御敌酬天地,白骨伤殇铸国魂。八桂子弟用他们的血肉之躯,谱写了一曲保家卫国的悲歌,让人不觉喟然长叹。
当初,他们参军北上打鬼子,其家属在村人面前尽显荣光和自傲。岂料淞沪会战打响后,其家属个个开始惶惶不可终日,祈望平安。不久恶讯传来,似一桶冰雪从天泼来,不少人放声大哭。有的一个村出去的男儿有几十个之多,最后的归宿却是连尸骨都没有了踪影。亲朋伤悼,雷动邻乡,于是便出现户户报丧,家家挂白绫飘魂幡的特殊景观。
据说当时场景悲怆得让人魂断,家家有位尸之痛,号泣之声比比皆是,哀曲震震,悲鸟惶惶。倾天的苦,悲戚泪流,甚作凄婉。呜呼!锣鼓铙钹之声响起,哀号绝唱,凄感之极,引魂幡一起,超度亡人,人人都将倭冦恨入骨髓。
此后许多家属都是百日不理发,三年不贴红纸联。只有清明烧一陌纸钱祭拜,只能空炉烧起香一柱,家属挥泪哭祭,一惟怨命,边烧纸钱边路哭,祈望亡人幽魂返家园。
如今,幸存的抗战老兵已经绝少了,我们绝不能忘记他们,图为抗战老兵李森(105)。
图为为国作出贡献、广西横县的邓标(102岁)他曾参加保林保卫战,后又参加抗美援朝回国务务农。
历史的长河仍哗哗地流淌,淞沪战场上那一件件遗物至今仍闪耀着血色光芒,静静地躺在淞沪抗战纪念馆里,诉说着那场会战中的人和事,诉说着他们敢于为国捐躯,悲壮冲锋时那感人的一幕。
硝烟散去,和平安宁,重读英雄故事,是为了铭记和警醒,更是为了前行,那段曾经血泪写就的过去,我们绝不应遗忘。
作者简介:吴华系广西戏剧家协会会员,南宁市作协会员。出书长篇报告文学《法官情缘》(合著),曾在《鸭绿江》《当代广西》《文史春秋》《广西日报》《广西法治日报》《南宁晚报》《散文诗刊》《北海日报》等刊物发表散文、诗歌、小小说等,曾两次获全国文学大赛金奖、第二届 “阅读新时代”主题征文大赛三等奖。全国诗歌大赛优秀奖、全国读书征文比赛奖等。有作品入选《2023年度全国文学精品选》。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