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烽火家国,薪火相传
在中越边境流传一句民谣(用白话说):“刘义(指刘永福)打番鬼(法国侵略者),越打越好睇”。
2023年3月18日,在参加广西钦州市灵山县泗峡坳抗日烈士墓园举行祭拜活动,在祭拜活动中结识了巢威将军长孙巢文正先生。随着与巢文正的交往,了解将军更多的家事,如:巢威是如何娶了抗法、抗日名将刘永福的孙女;巢家是如何保护光绪年间育婴堂募捐的石碑及在巢府围墙外挖出一只石龟(现存于南宁市人民公园炮台)、巢威夫妇坐上飞往日本的飞机参加日本向同盟国投降签字仪式(刘美英未参加投降签字仪式)等等故事。
初秋的广西,青山绿水,瓜果飘香。一百年前的这个时节,这里却是战火纷飞、硝烟弥漫。在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烽火岁月里,巢威将军与刘永福将军,两位跨越时代的英雄,用热血与忠诚,分别在中越边关、台湾以及桂南、桂柳的战场上谱写了一曲家国接力、气贯长虹的壮歌。巢威将军,这位广西桂林走出的抗日名将,不仅是抗日战争中桂南会战、桂柳会战的功臣,更因娶了民族英雄刘永福的孙女而与前辈的抗日精神血脉相连。正如题目所言,“家国接力”,他们二人如同接力赛上的两棒,将抵御外侮的火种从十九世纪末的纸桥抗法(纸桥抗法是指1883年5月19日,中国黑旗军将士在越南河内市郊外的纸桥一带同法国侵略军进行的一次重要交锋。)、保台抗日,传递到二十世纪的昆仑关战役、桂林保卫战,最终汇聚成中华民族不屈抗争的史诗。展现这跨越半个世纪的英雄传承。
血脉相连:巢威将军与刘永福的家族情缘
巢威将军与刘永福,两位爱国将领之间有着不一般的渊源。巢威将军,1905年出生于广西桂林,祖籍安徽,自幼怀揣报国之志,先后两次进入黄埔军校南宁分校学习,分别是南宁分校第一期初级班学员和第四期高级班学员,从此开启了他的军旅生涯。
据巢威夫人刘美英回忆,她与巢威第一次见面是在钦州。当时22岁,眉清目秀,明眸善睐,亭亭玉立,落落大方。刘美英排行第七,因此称为七小姐,而当地更是把气质优雅、钦州第一美女称为“黑牡丹”。而刘美英的祖父就是大名鼎晚清名将刘永福。字渊亭,1837年生于广东钦州(现为广西钦州市),是近代史上赫赫有名的民族英雄,他领导的黑旗军在中法战争和抗日保台斗争中威震敌胆。两位英雄虽未直接同朝为将,却因家族联姻而将他们的精神血脉连接在一起。
刘永福的孙女嫁入巢家,不仅带来了一个家族的荣耀,更带来了先辈的爱国遗风。巢威将军在战场上冲锋陷阵时,或许会想起岳祖父刘永福当年在越南击毙法军司令李威利的壮举,想起刘永福在台湾彰化、嘉义抗击日军时“誓与台湾共存亡”的豪言。正是这种血脉相连的家国情怀,让巢威将军在抗日战争中格外勇猛,也格外坚定。他不仅继承了岳祖父的英名,更在桂南、桂柳的战场上书写了属于他自己的抗日传奇。正如题目所揭示的,这不仅是巢威将军个人的抗战故事,更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家国接力。
巢威团长为泗峡坳烈士题词
铁血桂南:巢威在桂南会战中的英勇
1939年11月15日,日寇在北部湾的企沙、龙门登陆,于11月24日攻占了南宁,进而又于12月4日占据了昆仑关,不但威胁了柳州、桂林,也威胁了西南各省,其企图是截断我国西南通往越南的国际交通线,威胁越滇铁路,威慑云、贵、川,给重庆以致命的打击。为了夺回这条南国通途,确保西南安全,蒋介石不惜血本,调遣其嫡系部队杜聿明的第五军入桂作战,与日寇争夺昆仑关。作为西南行营主任的白崇禧,为了确保广西的安全,亲赴宾阳指挥作战。1939年12月18日,昆仑关战役的战幕正式揭开。
1940年1月中旬,杜聿明的第五军为夺回昆仑关,直逼南宁,与日寇在关下的战斗处于胶着状态。日寇派遣军被迫增派一个师团和一个骑兵联队为增援部队,以一个旅团直接增援昆仑关,另一个旅团配属一个骑兵联队作迂回部队,扫荡邕钦两侧。在此期间日寇的增援部队加紧登陆,其迂回部队登陆后,即对南宁、钦县、灵山一侧进行扫荡。1940年1月15日,日军近卫师团樱田武旅团第二联队及第一联队一部,附炮兵大队,约2000多人从钦州板城,欲沿灵山的镇南圩,越泗峡坳攻占太平的防地,掩护援兵解救正在昆仑关被围歼之日军。
巢威团长率524团一、二营到达泗峡坳阵地前3华里时,发现日军追击56团的先头部队。于是下令攻击,敌人遭到奇袭,伤亡很大。下午6时,巢威率部赶到泗峡坳与第三营汇合,占领阵地构筑工事。而此时日军已扑到泗峡坳下坳底村,524团旋即向日军发动突然袭击,当场击毙敌骑兵7名。日军丢下7具尸体,仓皇后退,龟缩在坳底村两侧的镇南圩和古镇村等处。
从1940年1月16日至18日,日军在12架飞机轮番向524团各阵地轰炸、扫射、投掷杀伤弹、燃烧弹,地面上近千名日军疯狂向泗峡坳及两翼的江塘岭和电蒲岭进攻,面对日军猛烈袭击,中国军人发起一次次英勇顽强抵抗。
历时三昼夜,我方军民不畏强敌,军民浴血奋战,击毙日军中队长吉田三郎以下官兵340余人,击伤80余人,生俘日军浅田大尉,缴获枪炮弹等武器一批以及钢盔、水壶、饭盒、罐头食品等其它战利品不计其数。被击毙的日军,大多数集中在镇南圩和古镇村两处,日军在尸体上洒上化学药物焚烧,不能集中焚烧的,也砍掉一只手腕带走,尸体就地薄土掩埋。据当地群众回忆,当年在镇南圩一处焚烧死尸地点所见,烧不掉的鞋钉就有10多斤。这场惊天地、泣鬼神的鏖战,重重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粉碎了日本侵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桂南会战中的巢威将军,以一员虎将的姿态,在北海、邕钦公路、四峡坳等战场上纵横捭阖,不仅用铁血捍卫了桂南大地,更用智慧与勇气书写了抗战史上的传奇。正如巢威在北海的果断,在四峡坳的坚守,都体现了他作为将帅的胆识与担当。桂南会战结束后,巢威因战功卓著,升任170师少将副师长。
殊死守护:巢威将军在桂柳会战中的坚守与突围
1944年,日军发动了规模空前的“一号作战”,企图打通平汉线、粤汉线、湘桂线,连接中国东北与东南亚。桂柳会战作为湘桂战役的一部分,成为抗战后期最为惨烈的战役之一。巢威将军时任170师少将副师长,他率领所部投入了这场保卫广西腹地的战斗,在桂林城防战中与日军展开殊死搏斗。
1944年9月至11月,日军以十多万兵力向桂林进犯,企图占领这座广西的省会。巢威将军临危受命,负责守卫桂林城防。面对数倍于己的日军,巢威深知这场战斗的残酷性,但他没有丝毫退缩。他亲自勘察地形,组织全师官兵加固城防工事,将全城划分为多个防御区,每个区都由精锐部队把守,形成纵深防御体系。巢威还与桂林百姓一起,在城墙上挖战壕、筑掩体,把整个城市变成了一座大堡垒。在巢威的带领下,170师官兵士气高昂,决心与桂林城共存亡。
1944年11月初,日军开始对桂林城发动总攻。在飞机、大炮的狂轰滥炸下,桂林城防多处被突破,战斗异常惨烈。巢威将军身先士卒,始终坚守在第一线。他身中数弹,身负重伤,却依然不下火线,用嘶哑的嗓音鼓舞着身边的官兵:“桂林不能丢,广西不能丢,我们一定要守住!”。在他的激励下,170师官兵与日军展开逐屋争夺,每一条街巷都洒下了鲜血,每一座建筑都见证了英雄的壮举。在弹尽粮绝的情况下,巢威将军仍率余部拼死抵抗,掩护主力部队撤退。11月10日,桂林城防彻底失守,巢威在率部突围时不幸中弹,弹片从脸颊穿过,一口牙齿被弹片打飞出去,身负重伤,昏迷不醒,失去知觉而被俘。日军见巢威将军如此英勇,想以高官厚禄诱降他,但巢威将军大义凛然,严词拒绝。他在日军的监狱中受尽折磨,却始终不屈不挠,甚至拒绝日军的利诱,表现出中国军人铮铮铁骨气概。
在日军的关押期间,巢威将军始终保持着民族气节,得到日军的敬佩,为其治疗口腔、安装假牙等。巢威将军趁着日军不备,成功从牢房中逃脱,最终辗转返回部队。当巢威将军再次出现在中国军队的行列时,他的脸上虽然刻满了伤痕,但眼神中却透着更加坚定的光芒。桂柳会战虽然以桂林的失守告终,但巢威将军以自己的血肉之躯,为保卫广西、保卫桂林,也向世界证明了中国军人宁死不屈的气节。
抗法援越,抗日保台:刘永福将军的传奇人生
巢威将军在桂南、桂柳的抗日烽火中浴血奋战时,他的岳祖父刘永福将军,早已在半个多世纪前就为抵御外侮而立下了不朽功勋。
十九世纪末,法国殖民者企图通过越南打开中国西南门户。1873年,法军上尉安邺率军进犯河内,刘永福受越南政府邀请率黑旗军驰援。在河内城西一役中,刘永福以3000兵力大战法军,击毙法军司令安邺,振奋抗法士气。1883年,中法战争爆发,刘永福再次受命援越,在纸桥战役中率黑旗军大战法军,阵斩法军司令李威利,令法军闻风丧胆。这一系列胜利,不仅保卫了越南的独立,也捍卫了中国的西南边疆。越南国王感念刘永福的功绩,封他为“三宣提督”,一等义勇男爵。刘永福的抗法战争,是弱小民族反抗强敌的典范,他的黑旗军以少胜多,令法国殖民者难以逾越。
中法战争结束后,刘永福被清政府招安,先后担任广东碣石镇、南澳镇总兵,但他的爱国之心从未停歇。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清廷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将台湾割让给日本。消息传来,台湾民众群情激愤,推举刘永福为抗日盟主。时年58岁的刘永福,毅然率黑旗军余部与台湾义军并肩作战,誓与台湾共存亡。在敌我兵力悬殊、孤立无援的情况下,刘永福率军民与日军展开殊死搏斗,大小战斗百余次,给日军以沉重打击,据史料记载,日军伤亡超过3万人,精锐近卫师团半数被歼灭。刘永福在台湾的抗战事迹,成为两岸同胞共同的精神财富,也让他成为近代中国反抗外来侵略的象征。
家国情怀:巢威将军与刘永福的精神传承
巢威将军与刘永福,两位将军虽处不同时代,却同样将家国情怀融入了每一场战斗。巢威将军在桂南会战、桂柳会战中的英勇事迹,与刘永福抗法援越、抗日保台的传奇人生,在血脉与精神上实现了完美的接力。这种接力,不仅体现在巢威将军娶刘永福孙女这一家族纽带,更体现在他们面对外敌入侵时同样的大义凛然、视死如归。
刘永福在抗法援越时,曾对部下说:“父母之邦不可背,越南知遇之恩不可忘!”。这句话体现了他“忠义两全”的爱国情怀,既忠于自己的祖国,也念及越南对他的知遇之恩。巢威将军在北海面对“焦土抗战”的命令时,同样面临着艰难抉择:一边是上级严令,不烧城池则军法处置;一边是百姓家园,不忍付诸一炬。巢威最终选择保护北海城,不执行焚城命令,这与他岳祖父刘永福的“父母之邦不可背”如出一辙。而长孙巢文正常常想起爷爷对他的教导“要以民族大义为重!”
他们都深知,战争的目的不是为了毁灭,而是为了守护。这种对家国、对百姓的深情厚谊,让两位将军在战场上多了一份人性光芒。
在战斗作风上,巢威将军与刘永福同样勇猛顽强,善用奇袭。刘永福在抗法战争中,常以少胜多,在纸桥、临洮等战役中出奇制胜。巢威将军在桂柳会战中,他巧妙利用地形,以寡敌众。可以说,巢威将军在桂南、桂柳会战中的许多战法,都继承了刘永福当年抗法、抗日时的精髓。
巢威将军在桂柳会战中的宁死不屈,与刘永福在抗法、抗日中的坚韧不拔,更是精神上的高度契合。刘永福在抗法时,面对法军优势兵力,坚守中越边境;在抗日保台时,面对日军精锐,孤军奋战。巢威将军在桂林城防战中,面对十多万日军,坚守不退。他们的共同点在于,无论形势多么危急,无论敌我力量多么悬殊,都坚守到最后,不放弃最后一丝希望。这种不屈不挠的精神,正是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脊梁,也是刘永福将军与巢威的精神传承。
历史回响:纪念抗战胜利八十周年
2025年,我们迎来了抗日战争胜利八十周年。回望那段烽火岁月,巢威将军与刘永福的故事依然令人热血沸腾。巢威将军在桂南、桂柳会战中的浴血奋战,刘永福在抗法、抗日中的英勇抗争,都是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缩影。刘美英在2015年5月12日接受柳州日报记者采访时高兴地说道,日本宣布投降后,巢威夫妇随46军进驻海南,巢威兼任海口警备司令部司令,筹办对日接管事官。有一天,她得知丈夫要去日本参加日本向同盟国投降签字仪式,便向巢威提出要跟着去。巢威欣然答应了。在受降签字仪式举行前几天,刘美英坐上飞往日本的飞机。同行的还有很多美国人和国民党方面的八个代表。我们一起在日本一家野战医院里住了两三天。刘美英说,签字仪式当天,巢威以中国军队接管军官的身份参加仪式,而刘美英没有去到现场,但她在日本同样受到极高礼遇,有专门的日本女佣帮化妆,照顾生活起居,见到我就低头鞠躬,口中还不住用日本话念叨着“请多多关照”之类的话。
家国接力,薪火相传。巢威将军与刘永福,两位将军用他们的生命与热血,完成了跨越时空的家国接力。巢威将军在抗战中的英勇,是对刘永福精神的最好传承;而刘永福在十九世纪的抗敌壮举,则为巢威将军的抗战提供了精神坐标。这种传承,不仅体现在巢威将军娶刘永福孙女这一家族纽带,更体现在他们面对外敌入侵时同样的大义凛然、视死如归。在纪念抗战胜利八十周年的今天,我们缅怀巢威将军与刘永福将军,不仅是为了记住他们个人的功绩,更是为了铭记那段历史,传承那份精神。让“家国情怀”这颗种子在每个人心中生根发芽。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98230121(微信同号)
纠错电话:18182129125 15116420702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