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首页 > 本站动态 > 通讯员之声 > 通讯员稿 > 内容正文

一座“军工墓”揭秘一段鲜为人知的抗战史
来源:通讯员 文隽永   2025-09-16 16:32:05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都匀数名文史爱好者在墨冲镇境内发现一座隐藏于荒草树林间土堆坟墓,所幸有一块矮小简易的墓碑记载墓主基本信息,以此物证更加确认见证80多年前这里发生一段鲜为人知的抗战史。

   “军工墓”深藏八十余载无人问津

  2025年8月31日,都匀市文史爱好者李涛、文隽永、曹中等一行,根据墨冲镇墨阳中心校保安员陈尚奎提供线索,并经其带路,来到墨冲镇新坪村委会驻地、黔桂公路旁数百米远的森林里看到了这座土堆坟墓,坟前有一块矮小残损、倾斜欲倒、已近风化的小石碑,一棵小树根蔸已插入墓穴与石碑间,坟墓周围矗立着有几棵笔直的大杉树和松树,整个土坟堆布满荒草藤蔓。

  曹中从家中拿来砍柴刀,把坟头荒草刺篷清理干净;陈尚奎从家中拿来电动锯,把坟前的树格蔸杂木清除切掉,并提来清水洗干净墓碑。竖排三行镌刻字迹清晰可认:“右边:陆军驾教二团四营工厂,中间:浙江建德舒阿庆之墓,左边:民国廿九二月五日立。”

“军工”舒阿庆碑文

  长期从事人文历史、田野考察、拓片研究收藏的李涛老师特地带来拓片工具,小心翼翼地将此碑记进行拓片带回研究。经测量,这块碑高44厘米,宽29厘米,厚6厘米,如同黔南农村地区路边常见的“指路碑”一般大小,这是他从事多年碑记拓片以来,见到最小的个人墓碑。

  现年60岁的陈尚奎说,这个地方名叫“扎营坡”,我们小时候,经常到这一带放牛、砍柴,看见这一片有很多无主土坟堆,除了这座土坟堆有小碑记外,还有一座空军姓刘的某团长墓碑记,只是现在难以找到“空军墓”。几十年来,一直没见有人来挂亲扫墓祭奠,我们不懂历史,也就没有去认真考究,平时只是听寨上长辈们摆龙门阵说,这里是挨着黔桂公路,民国抗战时期,有大量难民从广西向贵阳方向奔走,也有部队驻扎在墨冲河边。

  当天,经当地文史爱好者曹中介绍,记者在墨冲街上采访到现年86岁的文化老人黄炳儒。据他回忆:我从小经常听老辈子摆龙门阵说,民国抗战时期,在墨冲街上原供销社旧址、新坪(灯草坪)河边大坝驻扎有驾驶教育培训学校,在河边食品站(原叫讲堂)旧址驻扎有美国大兵。小时候经常到原供销社大院旧址玩耍,捡拾一些破铜烂铁碎片,在河边捡拾到子弹壳等,拿来当玩具。

  我小时候亲眼见到街上李兴隆(他自称是长征途中滞留在墨冲的受伤红军失散人员外省人,因证据不足,没有享受到红军失散人员资格待遇)家一面土墙上,画着一幅大大的军用卡车图像,估计是当年驾教团人员绘画的,遗憾的是1953年,李家房屋不慎遭到一场大火,墙体坍塌而毁。

都匀市民祭奠85年前“已故军工”舒阿庆

都匀文史爱好者对“军工”舒阿庆碑文进行拓片考究

抗战“军工”舒阿庆之墓深藏大山85年

  都匀迎来一批抗日将领

  随着时代的变迁,80年过去了,当年的人和物都逐渐“消失”。关于墨冲驻扎有“驾教团”的历史故事是否确切?

  2015年,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记者参与都匀市政协挖掘整理编辑《都匀史录之三抗战纪事》时,对“都匀驾教团”进行追寻调查访问过,都匀相关史料只有零星记载:

  据《都匀市志》(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都匀市军事志》(内资汇编本)记载:“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国民党部队一驾驶团驻都匀,其主要任务是训练军事驾驶人员。该兵团教育第一团驻薛家堡至墨冲一带,1944年黔南事变前撤离至四川叙永县改编为汽车兵团,主官程雁飞。”

  记者查阅相关史料发现,交辎学校(辎重)驾驶教育团驻都匀期间,名称有多个版本:“辎重兵汽车驾驶兵教育团”“军政部直属后勤部辎重兵汽车教育团”“辎重兵学校驾教团”“陆军驾教团”等,它与搬迁至贵州龙里的陆军军官辎重兵学校有一定关联,都是学习驾驶等技术,有的从驾教团结业后又考入陆军军官辎重兵学校,有不少主官及中层职级等抗日将领曾在都匀驾教团任职过,他们为抗日前线培养输送了大量优秀驾驶兵源。

  程雁飞,浙江仙居县人。毕业于黄埔六期交通科,结业于中央军校留学预备班。1931年9月,保送赴世界著名军事院校之一法国圣西尔陆军军官学校就读。抗战期间,任军政部交辎学校(辎重)驾驶教育团中将主官。

  斯立,浙江东阳市人。毕业于保定军校第六期步科、陆军大学第七期。抗战期间,先后任军政部交通兵第二团团长、兼交通兵团团长和辎重兵汽车第一团团长,兼任后方勤务部汽车管理处中将处长,任川黔桂、川滇公路线区司令,兼任陆军辎重兵学校教育长。

  钱宗陶,浙江嵊县竹溪乡(嵊州市谷来镇)人,毕业保定军校六期工科、中央陆军大学第五期。抗战时期,先后任辎重兵汽车五团团长,陆军驾驶兵教育第一团少将团长,中国远征军长官部(总司令卫立煌)运输部司令。

  钱立,浙江嵊县竹溪乡(嵊州市谷来镇)人,毕业黄埔军校第六期工科。抗战期间,第88师营长,参加淞沪会战(负伤),先后任汽车兵团教育营营长,辎重兵团汽车五团副团长,运输总司令部川滇线区司令兼汽车五团少将团长。

  沈国臣(沈国成),浙江东阳人。毕业于黄埔军校第二期步科、南京中央交通辎重学校高级班。抗战期间,任军政部辎重兵驾驶教育团少将团长,交通辎重兵团第三团团长等。

  傅尚壮,浙江义乌人,毕业黄埔军校第六期,抗战期间,曾任军政部辎重兵驾驶教育团第二团团长。

抗战时期木炭汽车(源于网络照)

抗战时期西南公路人车混行场景(源于网络照)

  驾教团里浙江老乡多

  据记者初步调查得知,不少省内外老兵回忆当年在都匀驾教团学习毕业(结业)之后奔赴滇缅等抗日前线,学员绝大部分来自浙江,这与该驾教团军官是浙江老乡密切相关,他们当年在义乌、金华等地招募大量学员。

  浙江东阳市大联镇抗战老兵乔仲迁生前回忆:“1940年春,到都匀任辎校驾教团连附,连长。1942年春,升少校军衔。1943年10月,任第五军军部少校车辆技士。”

  浙江义乌市福田街道下骆宅镇抗战老兵骆有祥生前回忆:“1940年,我和我哥哥一起到都匀驾教团学习,都匀的条件很艰苦,物资非常缺乏,连吃饱都困难。虽然条件很艰苦,但大家努力学习驾驶汽车技术。1943年10月,参加中国远征军汽车驾驶一团在滇缅公路运输战略物资。”

  浙江金华市岭下镇抗战老兵方照才生前回忆:“我毕业于陆军机械化学校,参加桂南昆仑关战役,1941年被分配到都匀辎重兵学校汽车驾驶兵教育团4营12连任教官,学校浙江老乡很多,团长、营长等都是仙居人。”

  浙江义乌市廿三里街道抗战老兵陈文钟(陈文)生前回忆:“1940年,时年14岁的我随亲戚到都匀墨冲,编入陆军辎重兵汽车驾驶教育团2营4连学驾驶;1942年,分配到陆军汽车第5团2营5连1排,在滇缅公路上运输枪炮弹药等,后来成为驻印军炮5团汽车兵到印缅战场抗击日寇。”

  浙江义乌市龚大塘村抗战老兵龚樟琅(龚杨烈)生前回忆:“1939年,我参军到军政部直属后勤部辎重兵汽车2团,到都匀墨冲学驾驶,该校从广西宜山搬迁到墨冲不久,条件非常艰苦,自己上山砍木头、割茅草盖房子。招收的人员,不是都学驾驶,还有学汽车修理、保卫后勤等,我的表弟是开车,我是搞后勤,负责伐木烧炭,给汽车当燃料。1944年秋,日军逼近贵州独山,我随部队转移到贵阳。”

  浙江宁波市新昌县抗战老兵梁惠国生前回忆:“ 1940年8月,我在金华考入陆军辎重兵汽车驾驶兵教育团5团5连,从河池走路到都匀县墨冲镇受训地,当地气候很不好,一个连队士兵水土不服,生病拉肚子,打摆子就死了六、七人。毕业后,在滇缅公路运送军需物资,直到抗战胜利。”

  浙江诸暨市璜山镇抗战老兵黄振全生前回忆:1940年,我在义乌考取辎重汽车学校,校址在都匀墨冲,教育长是斯立,那时物资相当匮乏,汽油极少,是烧木炭,学习操练体训为主。1943年,随部队调入印度兰姆加集训,任辎重汽车6团3营8连任特务长,参加修筑滇缅印公路(史迪威公路)。

  湖南湘乡市金石镇抗战老兵谢正宇生前回忆:“1940年,因我姑父在驾驶兵教育团担任营长,把我招进都匀墨冲驾驶兵教育团205连学习驾驶,毕业后分配到滇缅抗日前线运输枪炮弹药物资。”

  贵州凯里市抗战老兵张学龄生前回忆:“1941年7月,我与同学一起考入都习辎重兵驾驶教学团学习驾驶,结业后,成为中国驻印军战车第一营补给连保管排中士修理工,赴加尔各答接领装备,参加滇缅抗战。”

  江西安义县万家埠沙塘村抗战老兵张第富生前回忆:“1938年3月,日寇蹄铁践踏家乡,我们全家逃难到衡阳时我报考陆军辎汽驾教2团学习开车,到广西宜山县受训6个月,又到都匀交辎学校继续学习,1939年交辎学校撤销分流,我所在的辎重兵科分到龙里辎重兵学校,属于黄埔军校第16期,毕业后,奔赴滇缅运输线。”

  四川蓬溪县三风乡抗战老兵生前回忆:“1938年我在重庆考入陆军交辎学校驾教团1营3连学习,校址在都匀墨冲,学制4年,由于战事紧张,提前1年毕业,成为中国远征军第5军特炮团2营5连少校连长兼任炮车车长,在滇缅抗日战场作战。”

墨冲新坪村远景

  媒体联动寻找墓主亲人

  都匀从事抗战历史文化研究爱好者分析,根据坟墓立碑时间记载显示:墓碑已明确墓主籍贯姓名,也就是说不可能是都匀本地人。1940年2月之前,都匀地区没有发生战争。侵华日军从广西河池入侵贵州荔波、独山、三都、丹寨、都匀等地(史称“黔南事变”),时为1944年11月底至12月初。黔桂公路(铁路)发生的“难民潮”也是“黔南事变”期间。

  从而得出初步结论:关于墓主舒阿庆死因,并不是死于战事,而或是病故,或是遭遇其他意外事故。

  都匀市部分抗战文化研究爱好者认为,抗战时期,舒阿庆从千里迢迢到贵州都匀陆军驾教团工厂学技术,虽然没有来得及奔赴抗日前线就亡故,全民抗战不分前线后方,只要是为抗战工作的人,都是值得敬重和铭记的。

  目前,都匀市融媒体记者从网上查阅发现,浙江建德市李家镇有个行政村名叫“舒家村”,说明这个村舒姓比较多。 极有可能舒阿庆来自这个村。于是,都匀融媒记者积极与浙江杭州市建德市融媒体中心联系,匀德两地媒体联动,但愿能够寻找到舒阿庆的亲人,让长眠于都匀85年的他回归故里,与亲人团聚。

  欢迎知情人士提供线索:贵州都匀市融媒体中心记者文隽永,18985066616;浙江建德市融媒体中心电话:0571--89606367。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98230121(微信同号)

纠错电话:18182129125 15116420702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