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8月9日凌晨,苏联红军兵分三路向日本关东军发起攻击。日本第六军司令部及所辖第70师团被紧急调往中国东北应战。
1945年8月9日11:02,美国向日本长崎投掷原子弹。
1945年8月9日下午2:30,日本最高军政当局开始讨论日本的最后对策,讨论日本的和、战选择,最终接受中、美、英在7月份提出的敦促日本无条件投降的《波茨坦公告》。
1945年8月10日晨7时,日本政府致电中立国瑞士、瑞典政府,请上述国家向同盟国转交日本表示接受《波茨坦公告》无条件投降的电文。
1945年8月11日,美国国务卿贝尔纳斯代表中美英苏四国,答复日本,接受投降请求。
1945年8月12日,临泉指挥所何主任转知南京日本派遣军总司令冈村宁次,规定本战区受降分区:(1)派何柱国中将进出铜山,接收固镇至铜山及东海至开封之敌军武装。(2)派廿一集团军副总司令张淦中将进出蚌埠,接收自固镇至浦口地区之敌军武装。(3)派四十八军军长苏祖馨中将进出安庆,接收长江沿岸之敌军武装。并饬冈村宁次令所属遵照在原地区集结,听侯命令。
1945年8月14日,日本天皇颁布停战诏书,并正式照会中、美、英、苏四国政府,表示接受《波茨坦公告》。
1945年8月15日7:00,国民政府行政院外交部正式接获日本致中美英苏之投降电文。随后,蒋介石致电日军驻华最高指挥官冈村宁次大将,指示其六项投降原则。
1945年8月15日《大公报》
1945年8月15日中午,日本天皇向全国广播接受波茨坦公告,实行无条件投降。此时,奉命从嘉兴北调,前往东北,抵抗苏联红军进攻的日本第六军所辖第七十师团已移动到蚌埠境内。听到裕仁天皇发布终战消息后,第七十师团及所属的步兵第61旅团和步兵第62旅团遂就地止步,在蚌埠驻扎,等待新的命令。
日本天皇裕仁通过广播宣布日本投降
1945年8月18日,蒋介石任命第十战区司令长官李品仙为受降主官,负责徐州、海州、蚌埠、安庆等地区的受降。办理受降地点定在徐州。日本投降代表为第65师团师团长森茂树,指定第43师团集中徐州,第18独立混成旅团和海军陆战队集中海州,第65师团集中蚌埠,第67独立混成旅团和第3师团集中安庆。
1945年8月22日中国战区中国陆军总司令部致驻华日军最高指挥官冈村宁次的中字第4号备忘录所附《中国陆军各地区受降主官姓名投降地点及日军代表投降部队长官姓名与投降部队集中地点番号表》(局部)
1945年8月25日,中国陆军总司令何应钦发布命令,将中国战区划分为16个受降区(后略有调整):北越地区、广州地区、汕头地区、长衡地区、江西地区、杭州地区、沪宁地区、武汉地区、徐蚌地区、平津地区、山西地区、洛阳地区、开封地区、山东地区、热察绥地区、台湾地区,同时设立100处缴械点,并指定受降主官,准备接受日军投降。第十战区负责徐州、蚌埠、安庆等地区的受降。办理受降地点仍定在徐州。但日本投降代表改为第6军司令官十川次郎,投降部队也进行了调整:第65师团集中徐州,第70师团集中蚌埠,第131师团和第6独立步兵旅团集中安庆。
调整后的《中国陆军各地区受降主官姓名投降地点及日军代表投降部队长官姓名与投降部队集中地点番号表》(局部)
1945年9月2日上午9时,日本向同盟国投降仪式在停泊于东京湾的美国“密苏里”号巡洋舰上举行。日本新任外相重光葵和日本参谋总长梅津美治郎代表日本政府在投降书上签字。随后,接受投降的同盟国代表:盟军最高统帅麦克阿瑟上将,美国尼米茨海军上将、中国徐永昌将军、英国福莱塞海军上将、苏联杰列维亚科中将,以及澳大利亚、加拿大、法国、荷兰、新西兰等国的代表依次签字。
1945年9月2日 日本向盟国投降仪式
1945年9月3日《文汇报》
1945年9月4日,国民革命军第七军军长钟纪率部前往蚌埠途中,行至田家庵,驻蚌日军派队前往欢迎;第十战区司令长官李品仙致日本第六军司令长官十川次郎第一号备忘录,规定9月6日-30日为实施受降期。同日,李品仙派张淦为蚌埠前进指挥所主任,办理受降事宜,并派临泉指挥所主任何柱国、副主任陈大庆,为徐海接收官;第七军军长钟纪,为固滁区接收官;第四十八军军长苏祖馨,为安庆区接受官。
1945年9月6日,何应钦根据侵华日军最高指挥官冈村宁次的请示,呈经蒋介石同意,对原规定各战区之受降地点、日军投降代表、投降部队集中地点及投降部队番号等项进行微调。
1945年9月9日,中国战区总受降仪式在南京举行。驻华日军最高指挥官冈村宁次现场签署投降书,并由总参谋长小林浅三郎将降书递交给中国受降主官陆军总司令何应钦。此后,中国战区分16个受降区,参照南京总受降仪式,举行分区受降仪式,并具体办理接受日军投降缴械事宜。
小林浅三郎向何应钦递交投降书
冈村宁次签署的投降书
1945年9月10日,李品仙正式接到统帅部命令,派其为徐州、蚌埠地区受降主官,并获知最终受降地点在蚌埠。随即决定在蚌埠设立第十战区前进指挥所,以张淦为指挥所主任。并将全战区划分为三个接受区,即:安庆区(含安庆、大通等地),苏祖馨为接收官(后改派张光玮);固滁区(含固镇、蚌埠、滁县等地),钟纪为接收官;徐海区(含徐州、海州等地),陈大庆为接收官(后改派牟中珩)。由二十一集团军副司令张淦带领的第七军先遣部队迅速组成第十战区前进指挥所进驻蚌埠。苏皖区日军最高指挥官十川次郎中将亦派其参谋长工藤良一少将至蚌埠,接洽投降各项手续。同日,冈村宁次奉中国战区最高统帅令,取消中国派遣军总司令部,改称中国战区日军官兵善后总联络部,各地区的日军司令部亦改称某某地区日本官兵善后联络部,原有官职一律取消,改称联络部长。徐海地区日本官兵善后联络部部长由十川次郎兼任。
徐海地区日本官兵善后联络部部长由十川次郎兼任
1945年9月14日,指挥所主任张淦,派138师师长李英俊、副师长陈开荣,率该师一部,进驻固镇,并通知日军。
1945年9月18日,中国陆军总司令部命令(军字第二十二号),电令中国战区日本官兵善后总联络部长冈村宁次大将:(一)第十战区受降地点着改在蚌埠,希伤第六军速派代表至蚌埠办理安庆、徐州、蚌埠各地之投降事宜;(二)日本第一独立警备队改归第十战区接收。
《中国陆军总司令部命令(军字第22号)》
1945年9月18日,蚌埠指挥所照会日军第七十师团长内田孝行中将,规定:津浦路固浦段,由吴化文、钟纪,派队接收;田家庵大通九龙岗等地,由李英俊师长派队接收;蚌市附近,由钟纪军长派队接收,统限二十二日以前接收完毕。
1945年9月24日,中国第十战区受降仪式在蚌埠举行,日本第六军司令官十川次郎中将、第七十师团长内田孝行中将率领参谋副官一行几人前来指挥所大厅,亲自接受李品仙给予之龄字第一号训令,签具受领证,并表示绝对严从命令,遵照规定缴械投降,受降仪式历时十五分钟。
1945年9月24日中国第十战区受降仪式在蚌埠举行
龄字第一号训令涉固镇内容:本战区受降区域为安庆、滁县、蚌埠、田家庵、固镇、宿县、徐州、海州、连云港等地区;固滁地区接收官第七军军长钟纪中将;第七十师团及配属部队於九月二十日以前在蚌埠固镇两地集中完毕。
中华民国第十战区司令长官部训令(龄字第一号)
同日,第十战区司令长官李品仙上将向徐海区日本官兵善后联络部长十川次郎中将发布《第十战区司令长官部命令(蚌字第1号)》,规定第十战区内日本军队缴械后7项处理措施。
《第十战区司令长官部命令(蚌字第1号)》
1945年9月26日《大公报》刊登徐蚌日军签降消息
1945年9月26日,第十战区司令长官前进指挥所发布龄字第二号训令:红庙至三界站间、官池至小陈家间、临淮关至蚌埠间、简家庙至固镇间(除蚌埠固镇外均不含)归第七军(附一三八师担任)。
同日,第十战区司令长官部发布蚌字第二号命令附《第十战区管理日本投降官兵及侨民暂行办法》:各地区日军官兵於缴械后由其所辖各级官长负责率领进入指定之集中营居住,及地区内之日本侨民亦由该区接收官或师长以上之部队长指定集中地点居住后,仍由日军各级部队长自行负责管理,受各地区日军官兵管理处指挥;集中营内之日本官兵仍得保持其原有建制,各部队长须服从其上级之命令,管辖其部属;集中居住后之日本侨民,由管理处调派日本军官或於侨民中选派负有声望者负责,执行直接管理之责;集中营内日本官兵之军纪教练、制式教练、体操教练、战斗教练及其他集体教练应一律停止;集中营内日本官兵及侨民非经许可不得外出,其为给养、传令及其他须外出者,由管理处规定之;外出之日本官兵须穿着军服并不得随带武器、刀剑,人数较多时并须整队行动。
《第十战区司令长官部命令(蚌字第二号)》所附《第十战区管理日本投降官兵及侨民暂行办法》
1945年9月28日,日军七十师团向我军缴械。
1945年10月2日《文汇报》:廿八日起开始缴械
1945年9月28日,隶属于日军第70师团的步兵第62旅团官兵在旅团长塘真策少将的带领下在固镇火车站广场缴械投降。负责接收的负责人为整编四十六军新编十九旅旅长兼津浦路蚌埠至徐州线护路警备司令陈开荣少将。
陈开荣(1907-1987)
陈开荣曾任国民党第138师副师长,后改名陈凯荣,生前任广西民革顾问。陈开荣回忆录:日本帝国主义宣布向我国人民投降后,我曾于蚌埠北边的固镇车站接受日军一个关东军预备队旅团的投降,举行受降仪式的头一天,该旅团长带翻译求见,送我一把据说是祖传的宝剑,剑鞘上铭刻有日文诗辞,不用说,此君必是日本武士道之后代,及关东军之武士,当年不知如何显赫,双手必定也沾满中国人民之鲜血,但终于在中国人民反侵略战争的打击下,垂下了他的武士道的头颅。
1945年10月2日,蚌埠固镇两地日军武器,收缴完毕。津浦南段解除武装日军,分固镇、蚌埠、滁县三处,集中管理。
1945年10月12日《中央日报》:蚌埠日军步兵、骑兵、炮兵之武装缴收完毕,固镇、滁县两地之日军武装器材,已缴收竣事,并于10月3日开始解除安庆日军第131师之武装,现正顺利进行中。
《第十战区收缴日军主要军品数量表(1946年1月制)》
1945年10月26日,崔坚少将点验固镇滁县各集中营日本官兵。固镇集中营入驻的是日军步兵第62旅团的4319名官兵和48名日侨。
《第十战区各地投降日军日侨人数统计表(1945年11月制)》
邹光年
关于日军在固镇缴械投降的情况,据1934年出生的邹光年老人回忆说:我记不清是哪天喽!只记得那是一个下午,在固镇街南头车站广场上举行日本鬼子投降缴械仪式。那些鬼子穿戴整齐,把他们曾经用来屠杀中国人的大盖枪,从汽车上拿下来,一排排放到广场的北端。机关枪、小钢炮各自单放另一排,其他一些轻武器放在靠近讲台前。然后这些日本鬼子转过身来,列队整齐地向受降的国军90°三鞠躬。接下来是受降军官讲话。当时我还是一个不太懂事理的孩子,对他们讲话的内容、又是如何训斥这些放下武器日本人的,并没有给予太多的注意,或者说还不十分理会。四周围观的固镇老百姓可炸锅了,大喊枪毙的,高声怒骂的,甚至有人要突入会场想去痛打这些日本鬼子。而那些日本鬼子木雕泥塑一般,低头站在那儿,一动不动。往日的穷凶极恶张牙舞爪的魔鬼形象一点也看不到了。
日军步兵第62旅团在固镇火车站广场缴械投降(油画)
1945年10月27日,第十战区司令长官前进指挥所发布龄字第十五号训令:固镇滁县两集中营之原旅团司令部均着改称连络部,冠以地名,即以其旅团长为连络部长。据此,位于固镇集中营的“步兵第六十二旅团司令部”改称“固镇地区日本官兵善后连络部”。
关于日本投降官兵在固镇的情况,邹光年老人回忆说:一天我和几个相邻而相识不久的孩子,相约去日本鬼子临时集中住地察看其动静。他们都静静地蹲在屋里,或坐或卧,再也听不到咿哩哇啦的叫喊声了。此时我的小伙伴中有人提议让会开车的日本人出来开车,供我们游玩。日本人很听话,真的出来开车。于是我们纷纷爬上车,要他沿着河北岸向东大营方向开,这个日本人就按我们要求,调转车头向东开去。我是第一次坐汽车,而且是坐在日本人开的车。当时激动地扎煞两臂,莫名地喊叫着几乎要飞起来了。至今我头脑里还不时闪出那忘乎所以的形象。我们几个娃在车上有说有笑,又蹦又跳,高兴地分不出东西南北来了。我们指挥他围着固镇转了一圈,才放他回去。
1945年11月18日《大刚报》刊登《天津青岛等地日军开始分批运送出国》,对上海、天津、北平、青岛、嘉兴等地投降日军被陆续遣送回日本情况进行报道。相关资料显示,至1946年11月底,包括东北在内日俘日侨全部遣送完毕。
1945年11月18日《大刚报》
目前,尚未查到固镇集中营日俘遣返的具体时间,但邹光年老人的回忆,还原了当年固镇待遣返日俘在固镇火车站滞留的情形。
邹光年:日本鬼子在回国前夕,在固镇车站滞留时那尴尬的一幕,也让我记忆犹新。当时在固镇的日本人集中遣返回国,固镇火车站调来一节闷罐车,把他们都装到这节车厢里,等待调掛。可是连续数日这节车厢一直停放在车站便道上。日本鬼子吃喝拉撒睡全在里面。国军武装看守,不让其离开车厢一步。我和小伙伴先后去看了两次,就听到鬼子咿哩哇啦的叫唤,有的扒着车门向看守哀求,而看守持枪在车门前来回走动,根本不买鬼子账。我们小孩有的还向车里打弹弓,有的拾起地上烂白菜根向里投掷。就见有的鬼子拾起就往嘴里填,可见这些鬼子饿急了。毕竟我们中国人是善良的,后来镇上百姓经看守许可,就往车里送些吃的喝的。到底是哪一天这一车箱鬼子是什么时候被拉走的,我们不得而知。后来我们再去车站就看不到这一车箱鬼子了。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98230121(微信同号)
纠错电话:18182129125 15116420702
QQ:2652168198